成年人的必修课(1):分清远近亲疏


作为一个思想成熟的人,很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懂得分清远近亲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合理分配自己有限的精力和时间,进而从源头上规避自己辛辛苦苦付出,到头来却毫无所得,甚至遭受抱怨的窘境。
大家好,我是瓦尔登的船夫。
前几天,看到朋友发微博吐槽自己朋友的朋友,能力一般,家境也一般,却总想扮演类似水浒传中及时雨宋公明一样的角色,对酒肉朋友甚至陌生人有求必应,大部分精力和财力也都耗费在了这些事情上面,反过来对家人既缺乏精神上的关怀,也无力在物质上做出贡献。

当自己遇到要紧事,需要帮助的时候却无人问津,那些自己曾帮助过的人像躲瘟神一样避而不见,于是便开始抱怨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甚至心生怨恨,变得非常负能量。 你身边有这样的朋友吗?有的请扣“1”打在弹幕上。
有一说一,生活中这类人其实挺多的,在这些人的逻辑中,自己对周围人的有求必应会获得一个好人缘,甚至可以增加自己的社交地位和威望,可惜,这明显有些一厢情愿了,因为作为普通人对所有人都有求必应,会迅速降低自己所付出辛苦的重要性,当周围人发现你不懂得区分远近亲疏,对谁都一样好时,会下意识的将你的付出当做理所应当,甚至看做是一种社会福利,不要白不要,便宜不占白不占,当你因为某些原因无法提供帮助时还会心生怨恨,认为本该属于自己的社会福利因为你的拒绝而被剥夺了。
我们从读书开始,就被灌输了很多美好的概念,比如做人要一视同仁,这些的确是人类社会中的美好品德,但在灌输概念的同时却忽略了背后的注意事项和限定条件,以一视同仁为例,这句话出自唐朝韩愈的文章《原人》:
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圣人对待天下的百姓的态度都是一样的,没有亲疏厚薄之分,对待身边的人十分真诚,对关系疏远的人(只要有才干)也会举荐他(做官)。这句话提到一视同仁时有一个潜在的限定条件。
那就是圣人与百姓之间的地位关系,圣人可以亲民,但谁也无法否定他拥有普通百姓难以企及的影响力,或许已经远离庙堂,但只要圣人一个推荐,就可以让一个凡夫俗子鱼跃龙门。
一视同仁正是自我对这种影响力的道德约束,是上位者行使权力时的行为准则,而及缺乏影响力,又毫无权力的普通人可以模仿圣人所谓的一视同仁,很可能将自己活成一个笑话。 难不成老妈和普通人落水了,为了彰显自己的一视同仁,偏要选择去救陌生人?这不是一视同仁,这明显是虚伪。

圣人是几千年来人类社会中的楷模,是无数人效仿的对象,但我们也要承认几千年来只出了屈指可数的几位圣人,而就连至圣先师孔子,也曾因为以貌取人和听信一面之词而看人下菜碟:
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圣人尚且如此,普通人更要面对现实,当我们在一个社会或团体中处于一个相对基层的位置时,首先要做的脚踏实地,认清自己的位置,不仅要将工作分清主次,也要在人际关系中分清主次,也就是最开始时提到的做人要分清远近亲疏。
再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很多亲子矛盾都是因为沟通出了问题,我和我的父亲便是如此,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和自己家人说话还需要过脑子吗?那还不是想说啥说啥……
这句话乍一听似乎没毛病,但也要看如何理解,它的本意是家人之间沟通并不需要像对待外人一样勾心斗角,顾忌重重。但我的父亲却错误的将这句话理解为说话时可以毫不顾忌家人的感受,想说啥说啥,即使这些话有些难听甚至恶毒。
记得高考那一年家里出了一些事情,父母留我自己在家生活学习,终于熬完了那一年,还好过了普本线一些分,虽然不多但也算是从那个小县城走了出来,周围人都知道我是自己做饭买菜,同时自己督促学习,包括老师和亲戚在内的人都觉得能考上大学很不错了,但父亲回来却一句安慰鼓励的话没有,面带失望的说还以为你能考的更好,结果考成这个样子,让我受了好几年的内伤,就像心里吃了个苍蝇。

这还不是最让人心凉的,大学放暑假回家有些晚了,担心父母睡了就翻了翻冰箱想自己找东西垫一下,结果父亲听到声音怒气冲冲的出来喝问:没事翻什么冰箱,是不是怕家里有什么好吃的藏起来没给你吃?
或许是那几年默认的诉讼官司让父亲整个人都充满了负能量,因为从言行上都下意识的很负能量,但听完这句话却的确让我心惊了,比起外人的恶意揣测,家人至亲的否定才是最可怕的,很多最后走上歪路的年轻人最初都是从父母口中的恶意“期待”开始的。
时至今日,我已经可以完全理解父亲了,因为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的他从小就没有这方面的熏陶,我那个未曾谋面的爷爷就是从小这么对待孩子的,甚至从小便告诉父亲读书要被杀头,导致没上过学成为父亲一辈子的遗憾,谁也无法期待这样的爷爷能有什么好的家庭教育了。
其实在外人看来,父亲不仅乐于助人而且有求必应,但也正是因为将精力都用在了这些事情上,对待家人时往往失去了耐心,自然就没精力思考家人的感受,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就是典型的没有分清远近亲疏,将自己的精力都消耗在了并不重要的陌生人或同事身上,当面对真正会影响自己生活甚至后半生的人或事,反而毫无余力了,这其实是很多人都会犯的一个问题。
比如年轻人谈恋爱太忘我,恨不得一下子将自己所有都投入给对方,最后弄得遍体鳞伤,这也是典型的没有分清远近亲疏,谈恋爱时对方再优秀,再吸引你,也要遵循一个过程,一段亲密关系的建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上来就凌驾于家人亲情之上,也只有到谈婚论嫁步入婚姻殿堂以后,才可以调整远近亲疏的位置,进而建立新的家庭。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要重视自己的心性,齐家要学会如何对待家人,等到了步入社会有了一定成就时再开始治国平天下,此时才应该要逐渐学会一视同仁,这本身就是一个分清远近亲疏的发展过程,普通人直接跳过修身齐家,刻意的去一视同仁和帮助他人,甚至不重视自我修养和亲情培养,就属于典型的本末倒置。
我们生而为人,首先是要活下去,还要活的好,当我们有了一定基础,这里既包括温馨的亲情,浪漫的爱情和互相关怀的友情,此时此刻我们就像阳光一样,充满了正能量,再情满则溢的去照顾父母和家庭,帮助亲朋好友,以上这些做的非常好以后,又感觉自己还有些余力,再去思考如何帮助他人,回馈社会,才是一个事物从无到有,从幼到壮的发展顺序。
如果我们本末倒置,将回馈社会,帮助他人放到了首位,非但不会做出多少贡献,反而容易会把自己弄得遍体鳞伤,甚至的反而收获的是周围人的恶语重伤,此时此刻又因为这些负能量抱怨社会,那就有些呜呼哀哉了。
作为成年人很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懂得分清远近亲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合理分配自己有限的精力和时间,进而从源头上规避了自己辛苦付出,到头来却毫无所得的窘境。 可惜这些本该由父母耳读目染给孩子的生活常识却是绝大部分普通人缺失的教育,因为绝大部分父母,甚至很多老师也都活的浑浑噩噩,他们也搞不懂这些东西的重要性,也分不清远近亲疏,喜欢拿战术上的勤劳掩盖自己战略上的懒惰,不知不觉间就活成了普通人。
明白了,这点的人其实已经迈出脱离普通人的第一步,但这一步如果没有父母长辈的点醒或良师益友的帮助,全靠自己是很难得,不仅因为在此之前你会踩很多坑,还因为思考本身就很难,它虽然不像汗流浃背的送外卖那样辛苦,也不像建筑工地扛麻袋那样劳累,却更加无聊和枯燥,需要独处,需要无数次揭开伤疤般的决心和毅力。

2022.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