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系统解剖学知识点汇总(1)——骨学

2023-07-05 16:32 作者:学麻醉的小波奇  | 我要投稿

一、骨的形态

1.长骨:中间叫长骨体(骨干),两边叫骺,最两边内侧是骨性的关节面,外侧是关节软骨(终生保留不骨化)

2.短骨:长宽高近似相等

3.扁骨:都围成了骨性腔,对腔内的脏器起保护作用

4.不规则骨

二、骨的构造

1.骨质:骨的外周有密质(骨干厚,骨骺薄,致密坚硬),内部有骨松质(骨干无松质,使骨干内形成骨髓腔,疏松呈网状)

a.骺板:骨骺内部的软骨板,生长特别快,使骨长径被拉长,周围不断骨化;当增长速度小于骨化速度时,骺板逐渐变薄。(X光下见骨分离现象,软骨不显影)

b.骺线:骺板骨化形成的线

2.骨髓:红骨髓都存在于骨松质的网眼内,有造血能力;黄骨髓仅存在于长骨的骨髓腔内,无造血能力。

3.骨膜:骨的外周的结缔组织膜

a.在骨的外周但是关节软骨表面无骨膜覆盖;

b.骨膜上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有很多躯体传入神经);

c.骨膜易与骨面分离;

d.骨膜内层可分化为两种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参与骨的生长和修复。

4.骨的血管和神经

a.有丰富的血管来源(骺动脉,干骺端动脉,滋养孔进入骨内的滋养动脉——分为升支和降支,骨膜动脉)

三、骨的生长

1.膜化骨:新生儿的前囟、后囟、蝶囟、乳突囟,结缔组织膜要被骨化形成颅骨

2.软骨化骨:骺软骨被骨化形成骨

3.向粗生长:成骨细胞(骨性环);骨向粗生长的同时,髓腔变大:破骨细胞,二者协同使骨壁保持一定的厚度,减少骨的重量

4.向长生长:靠骨的两端(骺板)

四、躯干骨

1.胸骨:

a.组成:上方胸骨柄,中间胸骨体,下方剑突三部分骨化形成胸骨;颈静脉切迹,后方是气管,两侧为锁骨切迹,向下是肋骨切迹(到第七切迹)

b.结构

c.胸骨角:柄体交界处形成的不太明显的角(计数肋的方法:胸骨角对应的是第二肋骨),

2.椎骨(全身26块,颈部7,胸12,腰7,骶骨1,尾骨1,重点

a.一般形态:前部有短圆柱状的锥体,后方有弓形的椎弓,分为椎弓根(与锥体相连)后方板状部分叫椎弓板;锥体和椎弓围成锥孔,26个锥孔围成的骨性管叫椎管(锥孔的立体化,第一腰椎以上容纳脊髓,第一腰椎再往下,整个脊髓发出的脊神经都叫马尾神经);椎板上方有很多骨性突起,从后向前看分别叫上关节突、横突、棘突(不成对)、下关节突;连接两个锥体的叫椎间盘,相邻椎弓根之间形成椎间孔,中间有脊神经出来,左右成对

b.各部椎骨的形态

i)颈椎:横突有孔过椎动脉;有锥体钩(锥体侧沿向上翘起部分,上个锥体下沿和它形成钩椎关节);棘突分叉

ii)第一颈椎(寰椎):无锥体、棘突,只有前弓、后弓和侧块;第二颈椎(枢椎):锥体上方有一齿突,和寰椎构成寰枢关节,棘突分叉,无锥体;第七颈椎(计数棘突方法,低头左右摇头微动处为第七颈椎),离皮肤最浅

iii)胸椎:椎体两侧有小关节面,横突前方有小关节面,统称为肋凹(特点),和肋骨相构成关节——肋小头两个关节面,伸入两个锥体之间,构成肋小头关节,肋结节有一个关节面,和横突的关节面构成肋结节关节;棘突斜向后下,棘间隙窄(穿刺时斜向前上进针,抱膝)

iv)腰椎:椎体肥厚,棘突成板状,水平后伸,棘间隙大(穿刺水平进针,腰穿部位在三四关节间或四五关节间,计数棘突:髂嵴最高点连线对应第四腰椎棘突,3、4在上方,4、5在下方)

v)骶骨:骶骨为三角形,上宽下尖;前面光滑而凹陷,后面粗糙而隆起;骶骨上沿前方有一突起,叫骶骨岬(计量骨盆上口前后径以它作为标志)。有四对骶前孔,五个骶椎被骨化形成四条线;五个骶椎的棘突形成骶正中棘,第五骶椎棘突缺如,形成骶管裂孔,四对骶后孔,两侧为中间棘、外侧棘(隆起的骨性突起);骶骨外侧面占三分之二,有一个粗糙骨面,称耳状面,和髋部的耳状面构成骶髂关节;中间有骶管,向上通椎管,向下为骶管裂,马尾神经中第五骶神经从骶管裂中出来,分布到会阴部,可在此做阻滞麻醉(两方的骶骨角可摸到,在两角之间进针),骶管上方和椎孔相通,前方和骶前孔相通,后方和骶后孔相通

vi)尾骨

3.肋

a.组成:肋骨和肋软骨(肋的前端)

b.分布:真肋:1-7根肋骨,直接和胸骨相接;假肋,8-12根肋骨,其中11、12肋骨称为浮肋,8-10和上一胸骨相接

c.肋的连接:

i)软骨结合:第一肋和胸骨连接

ii)关节连结:2-7形成胸肋关节

iii)软骨连结:8-10为软骨连结,8~10对肋借肋软骨与上位肋相连结,形成的弓状结构称肋弓,是重要的体表标志

五、颅骨

1.颅的分部:眶的上缘,与外耳门连线,后上方的部分叫做脑颅(8块),前下方的部分叫做面颅(15块),总共23块;脑颅形成的颅腔容纳脑髓;面颅形成了我们看到的骨性眶腔,鼻腔和口腔;喉结上方有一u型骨叫舌骨,所触到的为舌骨体(舌骨是唯一一个不与颅骨相连的颅骨,属面颅)

2.下颌骨:马蹄铁型(u字型),分为两部分,前方马蹄铁形的叫下颌骨的骨体;

a.后方两个扁薄的骨板叫下颌支;下颌骨的上沿有很多齿槽;

b.两部分交界处叫下颌角(重要的体表标志),下颌支的两个突起,一个叫下颌头,前方叫冠突;

c.下颌体前方正中间的两侧有两个颏孔;下颌支的内侧有一下颌孔;

d.下颌角的内侧骨面,比较粗糙叫做翼肌粗隆(肌肉起止的一个部位);

e.下颌孔进入骨体,是一个骨性的管,最后从颏孔出来,下边有两个凹窝,上方叫舌下腺凹,下方叫下颌下腺凹,里面容纳腺体;

f.下颌头上方变细的部位叫做颈

3.颅的正体观:

a.颅顶的外面:有左右方向的缝,叫冠状缝,前后方向矢状缝,后面人字缝(成人);

b.额骨分开,有一菱形区和一三角区,是膜性的区,称为囟,前方为前囟,后方三角为后囟(儿童);前囟在额骨和顶骨之间,后囟在顶骨和枕骨之间,前囟1-2岁闭合,后囟生后不久闭合,根据囟可判断颅内压的变化,并可在囟门采集静脉血,颅顶正中线下方,颅腔的下方有一上矢状窦;

c.颅底的内面:从前到后有三个颅窝,分别叫颅前窝、颅中窝(横8字型)、颅后窝(最深);颅前窝前面翘起鸡冠,鸡冠两侧深凹进去的骨板叫筛板,上有筛孔(通过嗅神经);颅中窝中间高的骨:蝶鞍(蝶鞍又称蝶骨体,是垂体窝和鞍背的合称),上方有一浅窝叫垂体窝(容纳脑垂体),前方有交叉沟和视神经管,前方两侧为前床突,前床突的内侧有两个孔,叫视神经管(通过视神经和眼动脉),有很多孔如眶上裂(结构最多,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眼神经)、圆孔(上颌神经)、卵圆孔(下颌神经)、棘孔(脑膜中动脉)、颞骨岩部中端有破裂孔(颈内动脉),颈内动脉向上行走会形成颈动脉沟;颅后窝有一大孔,叫枕骨大孔,枕骨大孔前外侧有两个舌下神经管(舌下神经),枕骨大孔到鞍背之间的倾斜的骨面叫斜坡,脑干在斜坡的上方,颅后窝有一颈静脉孔(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颞骨岩部的后坡叫内耳门,从颈静脉孔上来的骨性凹窝,叫乙状窦沟、横窦沟;

d.各颅窝的毗邻关系:颅前窝的下方有眶腔,下方为上颌窦,右方左右对称的为鼻腔,下方为口腔(冠状切面);颚:鼻腔口腔的分界,前方为硬颚,硬腭后面是软颚,软颚后部细长的腔为咽,咽前方为鼻,咽往下为喉,枕骨大孔往下为椎管;颅前窝中下邻鼻腔,两侧邻眶腔,骨折脑脊液从鼻流出;颅中窝中下方邻咽,骨折脑脊液从鼻、口流出,两侧(鼓室盖)邻鼓室,骨折脑脊液从外耳道流出;颅后窝经枕骨大孔和椎管相通

e.颅底外面:上颌的牙齿围成骨性颚,门齿后方叫切牙孔(骨颚神经),下方有颚大孔(颚大神经)和颚小孔(颚小神经),颚的后上方有鼻后孔,颅底两侧有浅凹窝,和下颌头构成关节,凹窝前的骨沿叫关节结节(使下颌窝更深),后方凹进去的叫下颌窝,再下方的骨性隆起是耳廓后下方的乳突,乳突的前内测有两个骨刺叫颈突,乳突颈突根部有孔叫颈颅孔(面神经),枕骨大孔两侧关节面和寰椎上关节面构成寰枕关节,下方可见卵圆孔、棘孔,还可见颈动脉管的外孔和内孔(破裂孔),颈内动脉从外口进,在骨管里走,在破裂孔的上缘进入颅腔。

f.颅的侧面观:翼点和三个骨性凹窝

i)翼点:一个区域,额骨、顶骨、颞骨、蝶骨交界处,骨缝呈H型;特点骨板薄,是颅骨的薄弱区,易骨折;脑膜中动脉(骨板和硬脑膜之间)经翼点向后行;颅骨内板易骨折,该部位骨折会导致动脉大出血,血液积聚在颅内,形成硬膜外腔,临床上称为硬膜外血肿,推移脑髓向内,形成脑疝;翼点的体表投影在颧弓上方大约4cm处

ii)三个骨性凹窝:颧弓的上方有骨性凹窝,叫颞窝(有肌肉附着叫颞肌);颞窝向下延伸到下颌支的深面,叫颞下窝,颞下窝上部有肌肉到下颌颈,叫做翼外肌,颞下窝深面到下颌角的内侧有肌肉叫翼内肌;前界为上颌骨的边沿,后界为翼突,内侧界为颚骨的垂直板,称为翼颚窝,是一个很狭长的间隙,外侧为颞下窝,经圆孔通往颅中窝,经颚大孔通往口腔,经翼管(翼腭窝和破裂孔)通往颅底外侧,经蝶腭孔通往鼻腔,经眶下裂通往眶腔

g.颅的前面观

i)眶腔:是一个锥体型腔,后方尖,前方接近四方型后方的小孔叫视神经管,裂隙朝外上叫眶上裂,朝外下叫眶下裂,四周分为外侧壁、上壁、下壁、内侧壁;毗邻关系:上壁的前外侧有一浅凹泪腺窝,邻颅前窝;外侧壁的后上方有眶上裂,通颅中窝;下壁的后外侧有眶下裂,通翼颚窝,邻上颌窦;内侧壁前有泪囊窝,经鼻泪管通鼻腔,邻筛窦;尖端经视神经管通颅中窝

ii)鼻腔:上窄下宽,有鼻中隔分割为左右鼻腔,前方经梨状孔和外界相通,后方经鼻后孔和咽相通;毗邻关系:上壁就是筛板,与颅前窝相邻(被神经和结缔组织封闭);下壁是骨腭,与口腔相邻;内侧壁叫鼻中隔;外侧壁有三个鼻甲(上鼻甲、中鼻甲、下鼻甲,是突出的)、三个鼻道(鼻甲之间的凹陷,上鼻道、中鼻道、下鼻道),上下骨板加在一起叫骨性鼻中隔,前方三角区叫软骨的鼻中隔,上鼻甲的后上方为蝶筛隐窝,其后方为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外侧壁上份通筛窦邻眶腔,下份通上颌窦和筛窦、额窦,鼻泪管开口通向眶腔;鼻旁窦(四组,上颌骨、额骨、蝶骨和筛骨)上颌窦(上颌窦在上颌骨的深面,开口朝向内侧)和筛窦(筛窦在眶的内侧壁,开口朝向内侧)、额窦(在体表上额窦是在眉弓的深面,开口于下方)、蝶窦(颅中窝的中部有一大的腔,朝向前),额窦、上颌窦、筛窦的前群都开口与中鼻道,筛窦的后群开口于上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

iii)口腔

六、附肢骨

1.上肢骨:包括肢带骨和自由上肢骨两部分

a.肢带骨:直接与躯干相连带的骨

i)锁骨:从上方看呈“S”形,外侧对应的是肩胛骨的肩胛冈,从前方看锁骨,外侧端扁平叫肩峰端,内侧端比较圆钝叫胸骨端;内侧端和胸骨相接,外侧端和肩峰相接;锁骨两端是一个关节,中间悬起,上方紧紧有一层皮肤,遇到外力于中外三分之一交界处易骨折(会损伤锁骨下动脉,肩胛骨前移,和内侧段就要形成一个交叉,会把动脉刺破,造成动脉大出血,8字型固定法)

ii)肩胛骨:三角形的扁骨,后面有肩胛冈,冈的外侧端的骨性突起叫肩峰,肩胛冈上方有冈上窝、上角,下方有冈下窝、下角和外侧角(实际上是关节面,关节盂);前方的窝叫做肩胛下窝,上方的突起叫喙突,其右端有肩胛切迹;体表标志有:肩峰、肩胛冈、喙突、肩胛下角,计数肋的标志:肩胛上角对应第二肋,肩胛下角对应第七肋,计数棘突的标志:两侧肩胛冈内侧端的连线是第三胸椎的棘突,两侧肩胛下角的连线是第七胸椎的棘突

b.自由骨

i)肱骨:上端有半球状的关节面(肱骨头),上端外侧有骨性突起(大结节),偏前内侧有骨性结节(小结节),两个结节之间的凹陷叫结节间沟,下方球状的关节面叫肱骨小头,滑车状的关节面叫肱骨滑车,小头上方一浅窝叫桡窝,滑车上方一浅窝叫冠状突,内侧的突起叫内上髁,外侧的突起叫外上髁;后面看肱骨干有一骨性沟叫桡神经沟,内上髁的后外侧有骨性沟叫尺神经沟,滑车上方一深窝叫鹰嘴窝;毗邻关系:骨头骨干相接处有外科颈,关节面周沿叫解剖颈,外科颈的后方有个很重要的神经腋神经(从内向外走),桡神经从桡神经沟下来,尺神经从尺神经沟下来;内侧有肱动脉,在肱骨内侧下降,逐渐转向下三分之一的前方,进入前臂;外科颈骨折伤腋神经,肱骨干骨折伤桡神经,内上髁骨折伤尺神经,要是肱骨下三分之一骨折伤肱动脉;肱骨大结节和内外上髁可在体表触及

ii)桡骨:上小下大,最上方为桡骨头,向上的浅盘状的关节面叫头凹,周围一圈叫环状面,下方变细为桡骨颈,颈下方有肌肉附着点叫桡骨粗隆,最下端有一骨刺叫桡骨茎突和一下关节面(和腕骨构成关节),右方有尺切迹;体表标志:桡骨头、桡骨颈突

iii)尺骨:上大下小,前方有一骨性突起叫冠突,后方有一突起叫鹰嘴,两者之间的关节面叫滑车切迹,前方有一尺骨粗隆,左边有桡切迹,下端有尺骨头和尺骨颈突;体表标志:尺骨头、尺骨颈突;尺骨和桡骨的颈突是不一样高的,相差1-1.5cm

iv)手骨:长宽高近似相等的骨叫腕骨(8块),外侧五个叫掌骨,其余十四个为指骨;腕骨有两排,每排有四块((近端)舟月三角豆(远端)大小头状勾),背侧面的面积大于掌侧面的面积,使其不在一个平面上,形成一个骨性凹窝叫腕沟,腕沟上端有一韧带叫腕横韧带封闭形成腕管,中间通:从左到右 (下)拇长屈肌*1 、指深屈肌*4、(上)指浅屈肌*4和正中神经;掌骨分为第一、二、三、四、五掌骨(拇指向小指),掌骨末端是球状面(运动形式多),近端为掌骨底,中间叫掌骨体,远端叫掌骨头,钩骨对应第四、五指骨;指骨(长骨),拇指有2节,其他为三节(近节指骨、中节指骨、末节指骨),指骨末端关节面两侧高、中间低(只能做屈伸),近端为指骨底,中间叫指骨体,远端叫指骨滑车,指骨末节远端为甲粗隆;籽骨在第一掌骨头的掌侧面(不属于206块骨里面)

2.下肢骨

a.肢带骨

i)髋骨(大而不规则的扁骨):小儿髋骨由上方的“髂骨”、后下方的“坐骨”和前上方的“耻骨”构成,16岁以后骨化为一体;内侧面观:上沿有弓状骨沿叫髂嵴,前方的突起叫髂前上棘,髂前下棘的下方为髂耻隆起,上沿上方3-4cm髂嵴增厚,叫髂结节,内侧面有一粗糙骨面叫耳状面,前方有一骨线较锐利叫耻骨梳,后内侧钝圆的骨线是弓状线(区分大骨盆和小骨盆的分界线),后下方为坐骨结节,上方凸起为坐骨棘,两边为坐骨大切迹、小切迹,中间一大孔为闭孔,左下角为耻骨联合面,耻骨联合面上方有耻骨结节;外侧面:有一个很深的窝叫髋臼;体表标志:髂嵴、髂结节(临床做骨穿)、髂前上棘(阑尾炎的压痛点位于脐和右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耻骨结节、坐骨结节

b.自由骨

i)股骨(最长):上方有一球状面,下方细长为颈,外侧的骨性凸起叫大转子,后内侧叫小转子,它们之间的骨线叫转子间线,下方两个突起叫内侧髁和外侧髁,前正中有一关节面髌面;从后方看有一粗线,内收肌群在这条骨线上,两个侧髁的关节面叫髁间窝,后面大小转子之间有一锐利的骨棱叫转子间嵴,粗线上方有臀肌粗隆;体表标志:大转子、内侧髁、外侧髁

ii)髌骨

iii)胫骨:前面观:上方比较粗大,两侧的凸起也叫侧髁(内外),上方关节面有一骨性凸起叫髁间隆起,上端前方有一骨性包叫胫骨粗隆,胫骨的前沿比较锐利叫胫骨前缘,下端的内侧的骨性隆起叫内踝,朝下的关节面叫下关节面;其外侧为腓骨;体表标志:侧髁、胫骨粗隆、胫骨前缘、内踝

iv)腓骨:上方叫腓骨头,下方叫外踝;体表标志:腓骨头、外踝

v)足骨:包括跗骨(7块)、跖骨(5块)、趾骨(14块);跗骨:上方为内中外侧跖骨、骰骨、舟骨、距骨、跟骨(123楔骰内舟,上距下跟后出头(跟结节)。),跖骨和趾骨命名和指骨类似

七、骨学重点总结

1.体表标志:锁骨全长和肩峰,内外上髁和鹰嘴,桡骨下端,尺骨下端,腕豆骨,掌骨头,拇指掌骨头,拇指1、2指骨,食指底、体、滑车、粗隆;髂嵴,髂前上棘,大转子(坐骨结节和大转子的连线的中点,走这一条重要的神经——坐骨神经),侧髁,髌骨,胫骨粗隆,内踝,外踝,腓骨头,胫骨前嵴


系统解剖学知识点汇总(1)——骨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