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国际共运史》学习笔记(二十一):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的斗争及1905年革命

2023-03-08 21:06 作者:通辽汗国文渊阁带学士  | 我要投稿

黑色字体为原文摘录

粉色字体为辅助字词

红色字体为重点字词 

通过《火星报》,不仅为建党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而且为 建党作了组织准备。在《火星报》周围,团结了一批革命家。这样,召开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把党真正建立起来的条件就成熟了。1903年7月30日至8月23日,先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后在英国的伦敦秘密召开了由26个组织的43名代表参加的俄国社会 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在《火星报》所 提出和制定的原则的和组织的基础上建立真正的政党。”主要议程是:.制定党纲、党章,"选举党的领导机关。代表的成分很杂,有坚定的火星派;动摇的火星派;反火星派——改头换面的经 济派分子和崩得分子(1897年由犹太手工业者建立的“犹太社会 民主主义总同盟”的简称)。这决定了大会的斗争十分激烈。

关于党纲的讨论。争论的焦点是要不要无产阶级专政。大会 讨论的纲领草案是由《火星报》编辑部提出来的。由于列宁长期 坚持斗争,草案里写进了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内容。在讨论草案时,崩得分子和原经济派分子借口“跟其他各国社 会民主党的纲领不大相同",要求取消党纲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内容。这表明他们把第二国际类型的党奉为典范。经过辩论,火星派获得胜利。大会通过的党纲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 前提就是无产阶级专政。”这在第二国际各党中是独一无二的。 它既是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标志,又是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斗争的成就。后来,列宁在总结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时指 出:“在这个党纲中,明确地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并且正是由于反对伯恩施坦、反对机会主义才提出这个问题的。”关于党章的讨论,争论的焦点是党员的条件问题。会上就党章的第一条提出了列宁和马尔托夫两个对立的条文。列宁的条文 是:.“凡是承认党纲、在物质上帮助党并且参加党的一个组织 的,都可以成为党员。”马尔托夫的条文虽然认为承认党纲和 在物质上帮助党是做党员的必要条件,但主张党员可以不参加党 的一个组织。如果按照马尔托夫的条文,党员不参加党的一个组 织,党员就失去任何组织的领导和监督,就会为投机分子大开方 便之门,这实际上是建立一个成分复杂的、没有定型的、涣散的第 二国际类型的党。大会投票结果,以28票赞成,22票反对,1票弃权的微弱多数,通过了马尔托夫的条文,这是"二大”的重要缺点。

在选举中央领导机关时,由于5名崩得分子和2名经济派分 子退出了大会,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列宁派的变化。选举的结 果,在中央委员会和《火星报》编辑部里,列宁派获得多数,马 尔托夫派变为少数。从此,拥护列宁的人被称为布尔什维克(多 数派的意思),反对列宁的人被称为孟什维克(少数派的意思)。 布尔什维克的思想体系称为布尔什维克主义,孟什维克的思想体 系称为孟什维克主义。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出现,标志着列宁主义的 正式诞生。

(托洛茨基好像此时支持孟什维克)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伟大历史意义在于它建 立了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后来,列宁写遣:"布尔什维克主义 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 "二大”以后,以马尔托夫为首的孟什维克,在党内发起了 篡权的分裂活动。在讨论党章时曾和列宁站在一起的普列汉诺夫,起初,也反对孟什维克的破坏活动,但不久就主张同孟什维克调和并很快倒向孟什维克一边。他帮助孟什维克破坏“二大" 决议,将落选的《火星报》旧编辑部中的三个孟什维克分子,强 行塞进《火星报》新编辑部,使新的《火星报》成为孟什维克反 对布尔什维克的机关报。通过新《火星报》,他们攻击党的集中 制,党的纪律是"农奴制”,鼓吹党实行自治制,让每个罢工者 可以自行列名入党,继续赞美党组织的手工业方式,为篡夺中央 委员会的领导权大造舆论。这样,对于孟什维克的分裂活动,在 “二大”以后使得已经统一起来的在组织上前进了一步的党,又大 大向后倒退了。在这种形势下,为了捍卫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 原则,列宁于1904年5月写了《进一步,退两步》一书,彻底批判了孟什维克,同时也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论述了新型无 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组织原则,列宁指出: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 队,它应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组 成的。党是无产阶级的有组织的部队,它应是组织的总和,党员 必须参加党的一个组织,接受党的领导,服从党 的纪律。党是无 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它能够并应当领导工人阶级的一切其他 组织。党是无产阶级先进部队与无产阶级广大群众联系的体现, 它应当和广大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并取得群众的拥护。党必须实 行统一的无产阶级纪律,它要求一切党员无例外地服从,做到 组织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统一。党必须按照集中制原则组织起 来,它要有统一的党章、纪律、领导机关和实行少数服从多数、 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地方组织服从中央的原则。后来, 在1906年,列宁正式提出了党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列 宁认为,有了这样一个党,无产阶级就能所向无敌地进行斗争, 并达到自己的目的。他说:"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 了组织而外,没有别的武器。”《进一步,退两步》一书中的发 表,彻底粉碎了孟什维克在组织路线上的机会主义观点,规定了 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遵循的组织原则,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 关于党的学说。这部著作的传播,使大多数地方党组织团结到布 尔什维克的周围。

孟什维克在组织问题上的错误受到批判以后,他们在党内越 来越孤立了。但是他们不甘心于自己的失败,加紧了分裂党的活 动,1904年夏,继篡夺了《火星报》的领导权之后,又在普列汉 诺夫和两个布尔什维克分子背叛的情况下,进一步篡夺了中央委 员会的领导权。在这种情况下,布尔什维克不得不组织自己的中 央领导机关,创办自己的机关报一《前进报》〔。从此,俄 国党内就出现了两个组织上各自独立的政治派别。

在俄国党内的两派斗争中,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始终是站在 孟什维克一边的。在组织问题上,他们鼓吹自治制,扬言要同俄 国党内的"集中制和极端作斗争”。正当俄国党内两派斗争激烈 的时候,他们又急忙出来为孟什维克撑腰,恶意歪曲俄国党内斗 争情况,公开宣布他们同孟什维克站在一起。1904年5月,考茨 基在孟什维克的报纸上写文章说,假如“我必须在马尔托夫和列 宁之间进行选择的话,···我将赞成马尔托夫”。为了向国际无 产阶级说明情况,揭露第二国际的欺骗宣传,1904年8月,在第 二国际召开的阿姆斯特丹代表大会上,布尔什维克第一次派出自 己的代表,向大会提出了由列宁参加编写的报告:《俄国社会民主 工党党内危机的说明材料》,揭示了俄国党内斗争的事实真相。 但是,大会在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操纵下,不顾事实,用国际的 名义,釆取组织手段,企图以“仲裁”硬性作出两派统一的"决 议",来迫使布尔什维克在原则上与孟什维克调和,粗暴干涉俄 国党的内部事务(你也被有限主权了啊,)。由于布尔什维克党坚持原则,坚决抵制了第二 国际的干涉,终于保持了布尔什维克党的纯洁性和独立性,这就 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开创了各国党独立自主的光辉范例。

俄国1905年革命。布尔什维克形成为独立的政党。

俄国1905年革命是帝国主义时代的第一次革命风暴。20世纪 初期的俄国,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集合点,处于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的前夜,在经济上,封建农奴制的残余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在政治上,沙皇专制制度的残暴统治,使各族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因此,觉悟的工人力求领导城乡一切民主分子进行 反对沙皇制度的革命运动。

1901一一1903年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俄国,加深了劳动人民的 困苦。在危机年代的俄国,有3,000多家工厂倒闭,10多万工人被 解雇,60%的农民破产,工人罢工和农民起义遍及全国,1901— 1904年间,罢工达1,000多人次,1902年,农民暴动340起。工农 运动的迅速发展,使沙皇政府坐在火山上。

1904年2月,发生了沙皇俄国同日本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帝 国主义战争。战争加重了俄国人民的负担,特别是由于沙皇的腐 败,在日俄战争中遭到失败,更加激起群众的怒火,大大加速了 俄国国内革命的发展。

1905122日(俄历19日)彼得堡流血事件,标志着俄国 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116日,彼得堡最大的普梯洛 夫工厂的工人,因为反对厂主开除4名工人而开始罢工,很快得到 其他工厂工人的支持,到120日,就发展为全城总罢工,罢工人 数由12,000多人发展到15万人。沙皇政府被巨大的罢工浪潮所震 惊,秘密指派奸细加牧师诱骗工人进行和平示威,以便乘机镇压 革命。布尔什维克揭穿了沙皇的阴谋,向工人说明"自由是用血 换取的”,要工人们不要上当。由于工人对沙皇还抱有幻想,未能 听取布尔什维克的忠告。122日清晨,14万工人带着请愿书,手 执旗幡,举着圣像、十字架和沙皇的画像,唱着颂歌,列队前往 冬宫向沙皇请愿。当请愿队伍走进冬宫广场,沙皇政府捏造"工 人想摧毁冬宫,杀害沙皇”的罪名,出动事先布置好的军警,用刺 刀和枪弹残酷镇压手无寸铁的工人及其妻儿老小,结果数千多人 被打死,5千多人受伤,彼得堡浸满了工人的鲜血,这天被称为 "流血的星期日”。血的教训使工人认识到,不推翻沙皇专制制 度,就不能获得民主自由的权利。22日晩,工人连夜筑起街垒抗 击沙皇,革命开始了。从此,“不自由毋宁死” “打倒沙皇专制制度”的口号响彻全俄,革命高潮到来了。5月, 罢工工人创造了工人代表苏维埃。这时,农民起义遍及俄国欧洲 部分的七分之一的县份。在工农运动的推动下,学生起来了,沙 皇政府的军队也动摇了。6月,黑海舰队的“波将金”铁甲舰爆发 了水兵起义。武装起义的条件日益成熟了。

莫斯科十二月武装起义,是这次革命的高峰。10月从莫斯科 开始了政治总罢工并很快发展为全俄政治总罢工。全国有2,500多 个工厂,200多万工人参加了总罢工。罢工中许多地方出现了工人、 士兵代表苏维埃,苏维埃由领导罢工的机关变成了武装起义 的机关,它领导工人筑街垒,抵抗反动军警的镇压。有的苏维埃, 还行使政权机关的职能,它不顾沙皇政府的法律,釆取革命措 施,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公开出版革命报刊,拒绝向政府纳税, 号召武装群众,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为了准备起 义,11月列宁回国,12月布尔什维克党作出立即在全国准备起义 的决定,12月18日莫斯科布尔什维克代表会议向苏维埃建议,举 行政治总罢工并将其转变为武装起义。12月20日,莫斯科苏维埃 举行了有10万人参加的政治总罢工,12月22日莫斯科武装起义就 开始了。近8000名起义工人同超过自己数倍的敌人进行了 9天的 英勇搏斗,由于起义初党的领导机关被敌人破获使起义失去了强 有力的领导,加上孟什维克的破坏,使起义得不到其他城市的配 合,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了。其他城 

市也爆发了起义,也都先后被镇压下去了。

十二月武装起义失败后,革命运动逐渐走向低潮。沙皇政府既 用暴力镇压革命,又用召开国家杜马的手段来扼杀革命。12月沙皇 政府发布召开国家杜马的法令。布尔什维克估计革命高潮会迅速 出现,对召开杜马实行抵制政策。1906年4月,第一届国家杜马正式 开幕。由于杜马里有农民代表并提岀平分土地的革命要求而对沙 皇“不够效忠”,7月被宣布解散。同时任命斯托雷平为总理大 臣,并宣布将召开第二届杜马。这时,布尔什维克确认革命走向了 低潮,对召开这届杜马实行参加的政策。1907年2月,沙皇政府召开 第二届国家杜马。由于这届杜马中有布尔什维克的代表,并提岀了 彻底的民主主义要求,使它更不能“效忠”沙皇,于是在6月, 竟捏造"叛国政党”的罪名,非法逮捕了社会民主工党的56名代 表,6月16日(俄历6月3日)下令解散第二届杜马,这就是俄国历 史上的反革命“六三政变”,它标志着1905—1907年革命的结束 和斯托雷平反动时期的开始。


俄国1905年革命,虽然由于孟什维克的背叛和破坏,削弱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由于没有形成巩固的工农联盟, 由于德、法、奥、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从外交、军事、财政上 对沙皇的大力支持等原因,而归于失败。但是,这场革命有着巨 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1905年革命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它动摇了沙皇专制 制度的统治,教育和锻炼了群众,积累了斗争经验,为1917年十 月革命的胜利作了一次“总演习”。

第二,1905年革命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 论。它表明:为了取得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在 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必须建立一个与机会主义不妥协的 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抛弃改良主义,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而 政治总罢工、武装起义、苏维埃等是这次革命的创举。

第三,1905年革命是帝国主义时代第一次真正的人民革命。 它震撼了整个帝国主义体系,结束了 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资本 主义"和平”发展时期,开辟了世界革命风暴的新时期。欧洲无 产阶级,在"向俄国看齐、的口号下,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德、 意、奥、英、法、荷、比等十几个国家的工人不断掀起大规模 的罢工和示威游行。仅1905年,德国工人就举行罢工2,323次,人 数达50万,法国为43万,奥匈帝国维也纳一次参加游行示威的群众 就达25万。许多国家的工人在斗争中釆用了政治总罢工,不少地方 的政治罢工工人与军警发生了武装冲突甚至巷战。远离欧洲的美 国的许多城市的工人,也掀起了支援俄国革命的募捐和集会的革 命热潮。事实表明,欧洲工人阶级冲破右倾机会主义阻碍,从纯粹 的合法斗争走向了群众性政治罢工和武装起义的革命道路。1905 年革命也唤起了亚洲被压迫民族的觉醒。1905——1911年伊朗资 产阶级革命,1908—1909年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1911年中国辛 亥革命,1905年印尼人民反对荷兰殖民主义者的武装斗争,190& 年越南人民反对法国殖民主义者的武装斗争,1905—1908年印度 人民反对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斗争,1907—1911年朝鲜人民反对日 本殖民主义者的斗争,说明东方被压迫民族,走上了反帝反封的 民族民主革命道路。欧洲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和亚洲民族解放运 动的高涨,"标志着20世纪初所揭开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的阶 段”。



《国际共运史》学习笔记(二十一):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的斗争及1905年革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