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生活“本是”无条件的快乐

2023-07-31 04:31 作者:被俘虏的巡山人  | 我要投稿

生活“本是”无条件的快乐,然而,“本是”二字,意味着它“已经不是了”,不是吗?

最近我的生活似乎是围绕着抑郁症三个字展开的,最近这个词高频的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有关抑郁症的元素密集的出现,以至于我自己也抑郁痛苦了两天,甚至我在写这篇文章的刚才,我堂姐打电话来让我给她抑郁了,让我给她做心里疏通,然而我并不是一个心理疗愈师或者精神分析师,事实上,我只是一个与世隔离的人,我只是一个不爱与这个世界建立联系的人,我是一个仿佛是与这个世界没有关联的人。只是生活最近好像在疯狂暗示什么,所以我想着以我的视角写点什么吧,不为什么,就为了写而写吧。 读者不必要求自己认同文章的内容,文章只是在表达它自己“是”什么,而你并不是它(这篇文章),你是你自己,所以你只需要看自己的感觉想不想读就行了,如果你的感觉是不想读,那可以关掉它,因为它对你是无益的(无益不是有害,它只是无益而已),这说明你的路在别处,这就是这篇文章帮助到你的方式,告诉你哪个不是你的路。 文章全篇没有批评的意图,我只是在试图客观的描述一些现象,在描述中不免用到一些看似负面的词汇,我说看似,是因为词汇的正面性和负面性都是每个个人的视角定义的。如果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觉不适,请站起身来走两步,把注意力聚焦在身边其实的事物上,然后请做几个深呼吸,这可以释放掉你的情绪,然后读者可以自行决定是继续读下去还是关掉网页。如果读者决心继续读下去,那么有一个观念可能会帮到你——这世间所发生的一切,尤其是我们曾经做过的一切,都没有“错”,它们都不是“错”的,如果真的是“错”的,那么宇宙怎么会允许一个“错误”在其内?事实上,我们通过经历这些我们认为错误的东西,来学会了什么是爱,然后去成为爱。所以,务必不要批评自己,因为你曾经认为的那些“错”,曾经实际上是正确的。 正文

我们正在一个二元的,也就是二分的世界中,在我们认为我们在的这个世界里,每一样东西都被二分为两种,一种是我们认为能够使我们被爱的,一种是我们认为会导致我们不被爱的。能够使我们被爱的,被称之为“好的”,导致我们不被爱的,被称之为“不好的”。要注意的是,此处的爱根本就不是真正的爱,它是一种虚假的爱,是基于恐惧的满足,下文会再做解释,但此处为了方便内容进行下去,我们暂且先称这个假爱为爱。 比如,在众多人的看法里,“有钱”是被追捧的“好的”,因为在这个看法里,我们认为当我们有了“有钱”,就能让别人认可你,接受你,承认你,我们认为当你有了“有钱”,就能够让你认可你自己,接受你自己,尊重你自己,简单地说,就是别人爱我了,我也爱我了,不论是别人爱自己,还是自己爱自己了,这都是一种“我被爱了”。与之二分的为“没钱”,在这个念观里,“没钱”成为了被抗斥的坏的。所以当你有的是“没有钱”,别人就会不喜欢你,远离你,不认可你,当你有的是“没有钱”,你自己也会不喜欢你自己,远离你自己,不认可你自己。 所有的事物都被我们以上述的“会得到爱”和“会得到不爱”的规则来二分为了对立的两面,同样的例子还可以运用在大胸和小胸,高鼻梁和低鼻梁,有皱纹和没皱纹,开大众和开保时捷,住大房子和小房子,有学历和没学历,有知识和没知识,单亲家庭和双亲家庭,能拼爹和不能拼爹,有鬼火和没鬼火,信光和不信光,有对象和没对象,头发密和地中海,985和常规大学,安卓和苹果,灵性高的和灵性低的,有贷款的和无贷款的,10CM的和20CM的,会嘤嘤嘤的和不会嘤嘤嘤的,甚至是开悟的和不开悟的,甚至是二分的和合一的,不论是物质的还是抽象的,我们都可以在自己内在的浅处找出无穷无尽的例子,可见我们的内在的浅处都是在这一种二分制下。此处说浅处的内在是因为在深处的内在是合一的,同一的,没有这种二分,但此处不讨论这个,不过我们只要去问和看自己内在的最深处,我们都会不赞同这种二分,那个内在最深处的我们都知道我们自己的真正价值,不需要借助这些虚假的拐杖才能存在。 就这样,我们深陷在这种物质主义里,我们不断追求能让我们被爱的物质(实物的和抽象的),厌恶让我们不被爱的物质(实物的和抽象的),然而,痛苦也由此产生,当我们拥有了我们认为的会被爱的事物,我们感受到被爱了,我们就会感到满足,当我们拥有了我们认为的不会被爱的事物,我们感受到没有被爱了,我们就会抗拒,而抗拒带来痛苦。即便是拥有了我们认为的会被爱的事物,那个事物也会在比它更高更大更强的同类下显得逊色,然后“会被爱”的感觉转瞬即逝,又变成了不被爱,于是我们又会再次抗拒而带来痛苦。 看到了吗?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是过去我们用来解决痛苦的手段,但是它行不通,它从来就没行通过,如果它行得通,人类早就扬升了。事实是,在进行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过程里,我们在被爱和不被爱的两端不断徘徊,像个永远不会平衡的天平,我们这一刻在左边,忽然之间就到了右边,永远没有安宁的中间时刻,实际上,如果永世这样下去,那就是永世不得安宁。如果说这世上有地狱和怨魂,显然现在的世界就是地狱了,现在的人们就像那永世不得安宁的怨魂了,看看每个人心里面那被压抑着的和雪藏起来的怨和恨吧,好在人心向善,我们并不会真的永世物质主义,对吧,哈哈哈。 在此声明,这里没有指责物质主义和消费主意的意思,这里只是试图客观的描述看到的结果。我也不建议读者指责物质主义和消费主意,因为那样会使你痛苦,你会把生活方式重新二分为物质主义和心灵道路,然后创造出新的抗拒。要知道,我们并不知道每个人这一生要来体验样什么的体验,所以我们不“评”他,更不去“判”他。 然而,这就是我们被教育的真相,即——我只有拥有了某些东西,我才能拥有爱——被爱和爱自己。当我们拥有了与之对立的东西,我们就拥有不被爱——不被别人爱,不被自己爱。但是,上文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而埋下了个谜题,即——物质主义的爱,并不是真正的爱。也就是上述所写的每一个“爱”字,都不是真正的爱,这里需要读者格外的机灵一下——你刚才读到的每一个“爱”字,都不是真正的爱。 为什么? 设想一下,在物质主义里,那个想坐拥百万财富的心灵,那个渴望通过得到“有钱”来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爱戴,获得别人的认同和接纳的心灵,现在,它得到了它想要的尊重和爱戴,认同和接纳,请问这是一份什么样的尊重和爱戴,这是一份什么样的认同和接纳?这是一份只尊重有钱人的尊重,只爱戴有钱人的爱戴,只认同有钱人的认同,只接纳有钱人的接纳,看到这里你会觉得好笑吗?你觉得这是真正的尊重吗?这是真正的爱戴吗?是真正的认同吗?是真正的接纳吗? 不是的,那可能是羡慕,可能是嫉妒,可能是崇拜,可能是自愧不如,也可能是要求牺牲,可能是利用,可能是巴结,可能是屈服,甚至可能是心怀鬼胎,我们中国人讲究的“面子”,感觉上是不是和这个挺相似? 再设想一下其反面,那个处在了“没有钱”那一面的心灵,现在,它感觉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爱戴,不被认同,不被接纳,请问这是一份什么样的不被尊重,不被爱戴,不被认同,不被接纳?不是和上述说的是同一个尊重,同一个爱戴,同一个认同,同一个接纳么,然而那并是真正的尊重爱戴认同接纳等等,那只是披着外衣的羡慕,崇拜,自愧不如,要求牺牲,利用,巴结等等。 我们内心追求物质主义的动机无非两点,一个是渴望借助拥有某个物质,来控制他人给你能量,方式是让其对我羡慕,膜拜,自愧不如而我高高在上,为我牺牲等等,我们用地位和阶级的感觉来抢夺其他人的能量来弥补我们的安全感,这是一种被爱着的虚假感觉。另一种是渴望借助拥有某个物质,来讨好他人给我能量,方式是让其对我褒奖,表扬,不再批评我,正名我,原谅我,爱惜我,我们这样白白送出自己的能量给对方来弥补我们的安全感,这也是一种被爱着的虚假感觉。你会发现,在追求物质主义的过程中,一方迫害着他人,抢夺他人的能量为食,弥补自身的恐惧好带来安全感,另一方是伤害着自己,来祈求对方给与能量的施舍,让那快要饿死的心灵来舔食。 这样我想起了一段笑岔气的话——你们的社会可说是有着非常特定的男女形象,男性以肌肉发达的英雄形象为代表,手中握着一把宝剑或者手机,驾着他的神驹或者兰博基尼,女性则炫耀自己的肉体,仿佛她是一块鱼饵要钓一条肥美的大鱼。 这是一个永无止尽的双人游戏,而物质主义是这场游戏的棋盘,在这场游戏中,双方没有一个会是赢家,现代词“内卷”大概说的就是它,如果心里没有突破这场游戏的渴望,如果心中没有想要结束这场两败俱伤的游戏的向往,那这场游戏何止持续几生几世? 然而,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我们怎么会不知不觉中落入了这个游戏里而出不去了呢?这一切又和抑郁症有什么关系呢? 事实是,这一切的开端,始于我们不爱自己了,如果我们爱自己,我们就不需要穿过于名牌的大衣,如果我们爱自己,我们就不需要戴过于名牌的手表,如果我们爱自己,我们就不需要在过于宽大的院子,如果我们爱自己,我们就不需要过于名牌大学的孩子,如果我们爱自己,我们就不需要过于极致的伴侣,尽管她可能是整容整出来的。 因为我们不爱自己,所以用过于名牌的大衣来控制并食用他人的能量。 因为我们不爱自己,所以用过于名牌的大衣来祈求并舔食他人施舍的能量。 因为我们不爱自己,所以用过于宽大的院子来控制并食用他人的能量。

因为我们不爱自己,所以用过于宽大的院子来祈求并舔食他人施舍的能量。

因为我们不爱自己,所以用过于极致的伴侣来控制并食用他人的能量。

因为我们不爱自己,所以用过于极致的伴侣来祈求并舔食他人施舍的能量。

这种例子可以举无穷无尽,这世间现在暂时就是这样的。 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先不爱了自己,于是才开始向外界寻求爱的,外界就是物质世界,自然的我们就在物质世界里进入到了物质主义,呵呵呵,是不是想笑了,然而我们寻求的这并不是真正的爱,我们只是单方面的认为这是爱,虽然这不是故意的.....哈哈哈哈 那为什么我们无法爱自己了呢? 我们无法爱自己了是因为我们否定了自己的价值,也就是说,我们先否定了自己的价值,导致自己无法爱自己了,然后又通过在外界寻求物质来赋予我们自己价值,如果外界赋予了我们自己价值,那么显然我就又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这样我就能继续爱我自己了。这个道理很浅显。 也就是说,当我们追逐“金钱”,问题根本就没有发生在“钱”上,而是在别处。当我们抗拒“没有钱”,问题也根本没有出现在“没有钱”上,而是在别处。当我们追逐“保时捷”,问题根本就没有发生在“保时捷”上,而是在别处。当我们抗拒“没有保时捷”,问题也根本没有出现在“没有保时捷”上,而是在别处。这个别处,指的就是我们对自身价值的看法。 同样的道理,我们追逐和厌恶的一切物质,问题也都没有出在有或者没有这些物质上,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我们认为我们因为有了这个而快乐,和没有这个而痛苦,然而实际上,问题根本就不在这些东西上(实物的和抽象的)。是我们对自身的价值看法出了问题,价值看法出了问题,导致了我们无法爱自己,然后开始追求物质来弥补,然而这条路错了,这条路走不通,也从来没通过。 当你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八个字的时候,难道内心深处不会有一种“对的”的感觉吗,我们的内心都是知道的,我们的内心都知道真正的问题和答案,然而我们的内心就这样一直被忽略着。 这和抑郁症有什么关系呢? 抑郁症在我的观察中,它和心灵最深处的自我批判有极大的关系,我不是医学或者心里学专业的,但我通过对自己偶尔的抑郁情况的观察,我发现每个抑郁时刻,就是内心高强度的自我批判时刻,它有时候发生的很浅,我能够觉知到心中的低语,但有时候发生的极深,我只能感受到内心的扭劲,那是一种极其痛苦的体验,想必那是我在其他生世中经历的严厉的自我批评和责怪,所以我目前还觉知不到它。抑郁症最终的走向是死亡,也就是想要自我毁灭(当然自我不可能被毁灭),而否定自我价值最终走向的也是死亡,也就是想要自我毁灭。所以从我的对心灵的观察来看,抑郁症和自我价值否定有着因果的关系,而自我价值否定又是全人类的问题,要不然我们也不会陷入物质主义来寻求慰藉了,所以我觉得每个人多多少少有些抑郁,这是与心灵失去连接的必然结果。 所以,这番话虽然不能直接和彻底的治好抑郁症,但是有抑郁症读者看到后,至少能在抑郁症发作的时候,知道是内心又在进行自我评判了,这时候如果发作的层次比较浅,能够意识到心里在想什么,头脑在说什么,你可以立刻告诉自己,心里那个低语和脑海里一直说的那些话,那是假的,不是真的,那是谎言,我不信它,笑一笑它的滑稽可笑,就像看穿了一个幼稚的谎言一样。如果发生在内心极深的层次中,你并无法意识到是什么原因,但是你确信你的心灵在自己攻击自己,也就是心灵自己在贬低自己,你可以对内心说,虽然我不知道你在做什么,但那一定是假的,一定是谎言,然后笑一笑那个你觉知不到的心灵在搞的那个什么幺蛾子,说我不信它。笑一笑让它拉倒吧。 回到自我价值的主题上,我们为什么会否定自我价值呢? 答案是我们从小到大所经历的那些外界的假权威,有假权威就有真权威,两者都会介绍,我们先说假权威。 假权威包括—— 其一,你的父母,对,没错,你的父母,这或许很难让人接受,但我认为,父母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去教导自己的孩子关于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父母没有资格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扮演孩子的上帝来教导世界观,社会观,生活观等等这些的宏观观念,因为父母没有这个能力,父母在教育的这个过程里,实际上发生的是父母把自己震动频率的观念教给孩子,而父母的这些观念,几乎绝大多数也是从外界学来的有违真相的,有违爱的,错误的观念,而孩子视父母为他的绝对权威,犹如上帝一般,不加辨别的吸纳了所有的观念,尽管自己心里对这些观念很排斥,但在“上帝”面前,如果我感觉不对,那显然是我不对。不是吗。举个例子,父母会教育我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请你仔细阅读这句话,感受这句话给你带来的胸口的感觉,有一种很堵的感觉,这种堵的感觉已经意味着你的心灵在告诉你它不是真的,不要它,千万不要它。这句话意味着你要想有价值,你就要忍受和受苦。这是一句多么毒害心灵的话啊,但是它给孩子的心灵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就是我要去让自己吃苦,这样我会得到认可,尤其是父母对我的认可,如果我偷懒了,我甚至不自觉的就会害怕父母要来责怪我了。我不否定有些很厉害的人很努力,但是努力不是吃苦,人上人也不是很厉害的人想成为的人,反而是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这个人很厉害,我愿称它为很厉害的人,也就是人上人,而且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他似乎很辛苦,很吃苦,于是我们看到后就说,嗯,吃得苦中苦,才能成为这样的人上人。但是在当事人眼中,他一定会说,我不觉得我比谁厉害,你们不要再给我冠这种高帽子,我对它不感兴趣,我只是在做着自己内心喜欢做的事情而已,我也不觉得自己很辛苦,不觉得自己在吃苦,我只是觉得我在做自己很喜欢的事情,并没有感觉到多累,你们为什么要说出这种话呢? 其二,国家的教育,这又是一个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实。我不想谈论太多这里的东西,但是我知道所有的教材都是被精心编排出来的,而且是被最高当局精心编排出来的,在哪个国家都一样,控制了教育,就控制了灌输观念的权力,控制了灌输观念的权力,就控制了每个人的观念系统。控制了每个人的观念系统,就控制了每个人的能量频率。设想,一个人就是一个能量发射器,如果十亿个人,就是十亿个能量发射器,如果你能够控制十亿个能量发射器,让它们为你想要的目的而服务,让它们能发出对你有利的能量,那么对于控制狂来讲,这将是一个多么好玩和伟大的乐趣。去阅读书本的内容,去阅读每一本政治,去阅读甚至从幼儿园开始的教材,看看里面的观念,有几个是让心灵不感觉到堵的。它们都被包装上了有爱的外衣,背地却在传递着没有爱的信念,孔融让梨的故事,传递的是匮乏,如果不是,请感觉一下这个故事,看看率先来到你心中的是匮乏感还是对兄弟的爱。中华是有很多精华文化的,但是都没有教,或者说有人不喜欢十亿个能量发射器发出来某种自由的能量。有个有趣的观察,就是与父母总是试图去扮演孩子的“上帝”一样,某个国家,似乎也在有意图的努力的扮演着人民的“上帝”这个角色,似乎只有它才能带来救赎,才是唯一的救星。 其三,媒体,这个没什么好说的,同上吧。自媒体也一样,一个被人为调教过的能量发射器,再怎么发射,也发射不出没被调教的频率,所以自媒体和大众媒体差不多。但是媒体是一个很有威力的工具,它比教育的威力更巨大,教育仍需考试作为威胁来迫使个人去信那些有意被传输的观念,而媒体不同,视听形式的讯息,在功能上与催眠并没实质区别,催眠时是你的注意力是高度聚焦在催眠师引导的内容上,然后被引导你的意识,而当人在看视讯内容的时候,也是注意力高度聚焦的,与催眠不同的是,这次它在视讯传递的内容上,专注到忘记了自我的存在,专注到仿佛自己就是那块屏幕,而在这时,影视中的每个人都成了变成了高级催眠师,每句话都成了心灵灌输。 真权威—— 真权威只有一个,它永远准确,那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感觉”,我们会对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感觉,它在胸口中间,那也是心灵所在,它是每个人的向导和指南针,当你感觉好,说明你正在正确的路上,真相的路上,当你感觉不好,说明你走偏了,说明这个路不对,不要去。它是世间最灵敏的能量感知器,比任何人造的都要精密万分。 比如,当你批评别人,你胸口就不舒服,这就在说,你走偏了,当你原谅了别人,你胸口就感觉好,这说明你走对了。当你看到一句话,你胸口感觉发憋,那就说明这句话有违真相,当你看到一句话,感觉很好,说明这是一句有爱的话,真实的话。当你看到一种事物,你心口发紧,说明这不是一个对你来说对的食物,当你看到一个食物,感觉很好,说明这就是有爱的食物。你可以看被分割的生肉和饱满的苹果,你就知道了。我们的心一直在告诉我们该做什么,要做什么。有些女生第一眼看到某个男的,会感觉到“油腻”,你的心没有错,这个男的的确是“油腻”的,他此刻可能想的是如何在骗着你的同时侵占你。但是不要去攻击和批判他,毕竟这也是心告诉你不要做的。当别人批评你的时候,你感觉心口紧闭,这是一种不好的感觉,这种感觉叫防御,如果别人批评你的时候,你给与理解、谅解,你的心灵会感觉很好。当你想到和某个朋友联络联络,你胸口感觉不好,说明你最好不要这么做,当你想和另一个朋友联络联络,你胸口感觉很好,说明你的心灵想要这么做。 心灵指向的方向,才是真正的爱,爱不是物质主义中的一切,我无法用文字定义什么是真正的爱,因为我无法定义心灵,自然我也无法定义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如果非要说爱是什么,我只能说爱是心灵,心灵是爱,而心灵是什么,我不知道。 总之,我们过去一直在用我们的头脑在生活,而我们的头脑都是外界有意灌输进来的观念,这些观念形成了一种程序,因为这些观念本来就是被精心设计的一套系统程序,如今我们都在按照这套系统程序在程序化的活着。犹如轮回一般,实际上它和轮回无异,你会发现你总是在按照某个固定的模式重复的做着类似的事情,从小到大相似的经历重复的出现,类似的痛苦重复的经历,这都是用头脑生活的缘故。而现在,多了一个新的选择,即时时刻刻做出让自己的心灵感觉好的选择,也就是做自己热情的选择,感觉舒服的选择,心灵是超越头脑的,因为心灵不是程序化的,所以它能打破循环。 我们在上述几大假权威的影响下,受到了很多它们的批评,我们信它们,所以我们把它们对我们的批评的贬低信以为真,然后我们就这样贬低了自己的价值,比如说我们从小被叫败家子,可能仅仅是有时候我们给心爱的朋友分享了一些家人不想让我们分享的物品。 我们从小被批评不好看,仅仅是因为我们父母觉得他们不好看,他们也想让我们变得好看来弥补它们的不自爱。我们也被批评为不成功,不争气,仅仅是因为我们的父母批评他们自己是不成功的,想要通过我们来弥补他们的不被爱。我们还被当局批评,批评我们是依靠革命先烈的鲜血才出生的,这让我们萌生亏欠和愧疚,再次贬低了我们,当一个人萌生愧疚的时候,是频率最低的时候,因为它紧接着就是自我惩罚。我们还被自己的爱人批评,被自己的情侣批评,那是仅次于父母的一种最严厉的批评,因为爱人、情侣是我们圆满的象征,我们将自己的存在价值交托给了对方,而对方却对我们大加批评,这犹如再次经历了灵魂最初的分裂一般,那是灵魂深处不容触碰的痛苦。我们还被学校的老师批评,被考试系统批评为不及格,这意味着被直接价值否决,这和自我否定的能量是无异的。我们还被各种各样的形式所批评,批评不仅限于口头表达的形式,一些观念也在暗示着对我们的批评,这些观念会树立一个标准,来让我们去做,但是显然我们不愿意那么做,于是就成为了不达标的那一边,这也无异于一种批评。曾经有一篇24孝的文章,说做到这些才算有孝心,这岂不是很荒谬?还有八荣八耻之类的就不说了。 我们内心是充满了对自己如此多的批评,导致我们实在无法直面内心中那充满罪的灵魂,才导致我们无法爱自己,于是我们逃避,然后开始一头扎到物质世界去成为了物质主义,它们全都是我们对自己的爱的象征,注意,它们只是一种象征,比如说我们穿白色裙子,它象征着纯洁,失去这个白色裙子,我也就失去了我纯洁的力量,穿上这个白裙子,我就爱了自己,而我爱自己的原因也很简单,仅仅是因为别人爱我了,所以我又能够爱自己了..........比如我买车要买奔驰,我买奔驰还要买立标的,因为它象征着尊贵,或者说象征着被尊重,比如我要去跳伞,因为它象征着自由,比如我要去让儿子上985,因为它象征着名望,比如.......还有无限个比如,一如既往。这些物质,它本身没有任何的意义,多余的钱,只是多余出来一些纸而已,那个立着的奔驰标,只是一个三角形状的铁而已,那件白裙子,它也只是一种颜色而已,那个985,它也只是一所与其他大学不同的大学而已。我们就这样把每个事物变成了一个对自己的象征物,我们把自己的力量赋予给了这些象征,我们把自己的力量拱手相送给了这些事物,让它成为我们价值的象征,然后我们自己变得毫无力量,只好依赖着这些东西才能感觉到爱自己,这和鸦片有何区别呢。 这便是此文章的主题的由来——生活“本是”无条件的快乐,而如今,我们的生活并不是无条件的,并不是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快乐生活。上述中的每一个象征,都成为了一个生活中的条件,上述中每一个我们拱手送出去的力量,都成了一个我们自己约束自己的、不自由的条件,我们变得我要有这个我才能快乐,我要有那个我才能快乐,我要不这样,我就能快乐,我如果不是那样,我就能够快乐,你看,我们的条件多么的多啊,实际上,在那里有着无数个象征,我们有着无数个生活的条件。我们可以做任何事,但我们就是不能好好的让自己活着,我们不但不让自己好好的活着,我们甚至连死都不让自己好好的死,我们还会想,嗯,我的孩子要有这个,要有那个,我的孩子不能有这个,不能有那个,这样我才能安心的去死,否则我死也惦记着........我们在有条件里活,甚至死也要死在有条件里,

然则何时而乐耶

我们已经被扭曲的教育教导至如此,如今,我们急需的是自我再教育,既然这个世界不能教育我们真相,既然大家都迷失了,那么我们务必要再教育自我,不过这次,由我们自己亲自来。 幸运的是,我们有方法、也有能力可以回到无条件的快乐的生活,更幸运的是,它并不难,实际上,它相当简单,宇宙是有爱的,它不会给自己迷路的孩子一条漫长的回家路。但它需要孩子有一份回家的愿心,这份愿心是启动一切的钥匙。 这个简单到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宽恕。 还记得吗,我们因为自我批判导致我们感觉我们没有自我价值,没有自我价值的错觉导致了我们不爱自己,我们不爱自己导致我们把自己的力量白白送给了那些象征物,然后我们去向外追寻,投入到这场物质主义的游戏中,而且重要的是这个游戏永远找不到我们自己想要的——自己的那份爱,而且它还让我们倍加痛苦,它虽不能算歧途,但它不是一条幸福的路,如果有灵魂宝宝需要体验痛苦,那这会是很好的选择。 所以宽恕能够带我们回家的原理很简单——你如何看待别人,就会如何看待自己。当你在别人身上看到错误后,能够宽恕这种错误,不要再把它看作是错的,而是看到那个行为只是一个迷路的小孩子在绝望中寻找爱,它没有什么错,我们不需要再攻击它,不需要再憎恨它,不需要不再责怪它,如今我们看到了这个迷路小孩在绝望中的无助和迷惘,我们为他(这个小孩)感到同情,那从来不是什么错,给了它我们最柔软的同情和爱,我们宽恕了它。然后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的内心也有一个这样的小孩,那是曾经我们也在绝望中寻找爱的时候的我们自己,我也不需要再攻击自己了,不需要再憎恨自己了,不需要再责怪自己了,如今我看到了自己曾经在绝望中的无助和迷惘,我也为我自己感到同情,那个内在的小孩也从来不是什么错,我也应用最温柔的同情和最温柔的爱来爱那个我自己,我们也宽恕了自己。 或许很多人很难以相信,我们对别人的所有批评其实是对自己的批评,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人肥胖就想去批评它,实际上是因为我们因为自己肥胖而批评了自己。如果我们内心没有一个对自己的批评,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在别人身上看到别人的过错。换句话说,凡是我们在别人身上看到的过错,其实是我们自己认为我们自己也有的。显然我们很难以相信我们自己经历了多少的批评.......因为外界能被我们批评的东西可太多了,哈哈哈哈 举个例子,你从来不会觉得小鸟在天上飞有什么错,但是当你变成了一只小鸟,你正飞着,有个人说你不要飞,你把我家鹦鹉吓到了,你觉得说的挺在理,于是你就记下了你吓到别人家的鹦鹉是一种错,然后当你看到别的小鸟也吓到别人家鹦鹉的时候,你就会去批评它。 再比如,绝大多数人一辈子不会觉得碗被发出声音有什么错,但是当你的筷子不小心敲到了碗,你的父母和你说,不要把碗弄响,那是错的,那是要饭的干的,于是当你看到别人不小心把碗弄响了之后,你就会去批评它,如果你自己没有这个错,你根本不可能会在别人身上看到错。就像你从来不跳芭蕾,当你看到一个芭蕾演员没有穿白色芭蕾鞋的时候,你也不会有要去责怪她的冲动,因为你并不觉得那是错。你只是会觉得与她其他的演员不同,但也就仅此而已。 我相信这个回到无条件的快乐生活的方法,能够彻底疗愈抑郁症。尽管抑郁症可能涉及的不止是这单独一世的经历,它可能牵扯好几世的经历,但幸运的是,因为所有的生世都是在这一个内心里的,它通过能量频率不断的其他生世中重复吸引相似的经历,也就是说,上一世一个人被打了,这个吸引被打的能量频率还会在,这一生一定也有类似的经历,上一世这个人可能面临自信的问题,这一世可能也会面临这个问题,否则它这种震频就不会在内心里,所以虽然经历的物质形式略有不同,但是在能量的性质上,一定是相同的。所以幸运的是,抑郁的患者,只需要去宽恕这单独一生的经历,就能够同时影响到所有生世的经历,因为都是一个心嘛。 到最后,我们发现了,生活本是无条件的快乐,它也仍然是无条件的快乐,它一直是无条件的快乐着的,它从未变过,只是我们忘记了如何去生活而已,我们都热衷在寻找那个爱的自己,然而我们那个爱的自己也一直没变过,我们都像是梦游的人,感觉仿佛迷糊着才是清醒着,然而是时候机灵一下了,原来什么都没有发生。 好了,以上就是我要写的东西了,关于最近生活中的所有抑郁症主题,就告一段落吧,我从这个写作的过程中,我也获得了我想要的信息,这些信息是我之前从未总结过的,我甚至都不知道它们在我脑子里,也算是写给自己看吧,很奇妙,我都不知道我知道这些东西。

生活“本是”无条件的快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