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古代史(部分名词解释、论述、简答)

2023-06-16 21:34 作者:一语惊醒人中梦  | 我要投稿

1大索貌阅

开皇五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各州县大索貌阏,核点户口。主要是检查隐漏户口,检查户籍上的年龄和本人体貌是否相符,以解决诈老诈小的行为。所谓“大索”就是清点户口,并登记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所谓“貌阅”,则是将百姓与户籍上描述的外貌、一核对。隋文亲规定,凡出现户口不实的情况,地方官吏里正、保长、觉长要被处以流刑。又鼓励人们检举告发。同时又规定:凡堂兄弟以下亲属同族而居的,必须分立户口。此次检查新增户口164万多,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壮大了隋朝的国力。

2唐律疏议

唐朝刑律及其疏注的合编,亦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封建法典。唐高宗令长孙无忌等对《永徽律》律文逐条逐句进行注释,共三十卷,附在律文之后,合称《永徽律疏》。疏与律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是唐代法典的代表作。后人又称之为《唐律疏议》。《唐律疏议》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3二王八司马事件

唐顺宗时以王叔文为首的朝官反对宦官集团的革新运动。永贞元年(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王伾、柳宗元等进行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免除民间的六税和各种杂税,收回兵权,抑制藩镇势力。改革受到了宦官和藩镇的联合抵制顺宗被追退位,改革失败。王叔文被杀,王伾死于贬所,柳宗元等八人被贬为边史。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又称“永贞革新”

4两税法(内容、影响)

唐代后期德宗推行的用以代替租庸调制的赋税制度。780年,德宗采纳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是: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徭、杂税,但保留丁额;不分主户,客户,一律以当时居住地为准登入户籍,交纳赋税;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行商也要纳税。两税法由主要按丁口征税转向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是税制的一个重要改革和一大进步。

5藩镇割据

长孙博:唐末五代出现的藩镇割据一方的局面。藩镇是唐中后期设置的军镇,长官节度使总揽军、政、财大权。安史之乱后,唐将成德、魏博、卢龙三镇分授安史降将为节度使,他们拥兵自重,自任官吏,不服政令。节度使或父子相继,或由部下拥立。各地藩镇竞相效法,形成分裂割据的局面。朝廷屡图削弱,元和时平定淮西、淄青镇,河朔三镇亦服从中央,后又恢复原貌。割据局面延续到五代,至宋解除藩镇兵权方告结束。藩镇割据导致战乱频繁,对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6猛安谋克

金朝女真族内部军政合一的制度。猛安谋克本为女真的部落组织,金太祖时,规定三百户为一谋克,谋克即百夫长;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即千夫长。猛安、谋克既是行政长官,又是军事首领。民户平时生产,战时自带武器,应征出战。金熙宗仍保留猛安谋克,使之成为军事、经济、行政三位一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猛安谋克制节约了财政开支,保证了金军的战斗力。宣宗南迁后逐渐瓦解。

7南北面官

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创立于辽太宗时期,治理汉人的官署位于皇帝行宫的南面,故称南面官,其设置按照唐制,设三省六部,官吏亦多用汉人,管理汉人州县.租赋之事。治理契丹的官署位于皇帝行官的北面,故称北面官,官员主要由契丹贵族担任,地位较南面官高,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重心所在。管理宫帐、部族、属国之事。南北面官制有效解决了南北差异的问题,有利于加强皇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8庆历新政

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以改革时弊。主要内容是:”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这就是所谓的“庆历新政”。由于新政触犯了宗室勋贵和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招致了保守官僚的强烈反对,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相继被迫离职,新政被一一废除,改革失败。但庆历新政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借鉴。

9行省制度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以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称都省。除了腹内地区和吐蕃地区外,设立了10个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简称行省。行省长官统一掌握军事、行政、财政大权。元行省具有地方最高官府和朝廷派出机构的两重性质、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是我国制改区划和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有效巩固了元朝的大一统,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明清、近代影响至深。

10宣政院

元代掌管全国佛教及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1264年忽必烈始置,初名总制院。1288年因所统藏族地区军民财赋事关重要,改称宣政院,院使升正品。宣政院设于大都,在西藏境内设宣慰司。遇地方有事,设行宣政院驻地方处理;重大军事,则由宣政院与枢密院合议处理。宣政院是中央政府最早设置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机构。在管理边疆事务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1八旗制度

清代满族一种军政合一制度。1601努尔哈赤在原有牛录组织的基础上,初创黄、红、蓝、白四旗。后又增添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旗,合为八旗。凡八旗成员分别隶属于各牛录之下,平时从事生产,战时自带武器粮草,应征出战。皇太极时,又增“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与“八旗满洲”共同构成八旗组织的整体。既是军事组织又是行政机构。八旗制度的建立,是与当时女真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对巩固女真各部联系起着重要作用。清朝入主中原、巩固国防具有重要意义。

12乾嘉学派

清代的一个主要学术流派。其在乾隆、嘉庆两朝达于极盛,故名。亦称汉学朴学考据学派顾炎武,惠栋、戴震等为其代表人物。在经学、史学、文字等方面,都取得了当时最好的成就。乾嘉学派的研究特点是与现实社会脱节,避免涉及与明、清有直接关系的事物,而精于名物训话和考据。主要分为以惠栋为首的吴派和以戴震为首的皖派。嘉庆以后,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这一学派不仅主宰了清代学术界一百多年的时间,对研究、总结、保存传统典籍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对此后中国学术界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13郑和下西洋

明初大规模的远洋航行。郑和是明代著名的航海家。1405年,明成祖派他出使西洋。到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7次,最远抵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船队的远航,表现了我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和高超的航海技术,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扩大了我国和许多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人民之间的友谊。

14黄册

明代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册。洪武十四年(1381),明政府建立黄册制度。朱元璋命令各府县编制户口册册上载明各户的姓名、籍贯、丁口、年龄等。县、府、布政使司层层造册,最后上报户部。因送给户部的户口总册封面用黄纸,故称黄册;又因黄册是征派赋役的依据,又称赋役黄册;并规定每十年编造一次。初黄册的编造,奠定明朝的户籍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15澶渊之盟

1004年宋辽签订的停战议和盟约。1004年,辽军围攻定州,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建议下,率军亲征。宋军在澶州城下打败了辽军。辽有意退兵,北宋统治者无心抵抗于是双方议和: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给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辽边境以白沟河为界。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进入和平相处的时期,双方维持了长期和平。

16绍兴会议

南宋与金的和约。1140年,宋军在大败金军,但宋高宗和秦桧决意屈辱求和。次年,与金订立和议:南宋仍称臣于金,每年贡纳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宋、金间东以淮河,西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是年为高宗绍兴十一年,故史称“绍兴和议”。绍兴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17土木之变

指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刺军打败,英宗被俘事件。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蒙古瓦剌部进攻明朝,英宗受宦官王振唆使,御驾亲征。由于仓促应战,导致出征不利,被瓦刺军队围困于土木堡,英宗被俘,50余位大臣战死,20多万士兵阵亡。史称土木之变。土木之变是明朝历史由盛到衰的转折点。这次大败影响深远,成为明王朝由初期进入中期的转折点。从此,明朝对于北方蒙古势力不再具有压倒优势,而处于被动防御地位。

18唐代兵制的变化

唐代的变迁大体分为三个时期,即唐代建立到唐玄宗前期,这个时期唐代的兵役制度为府兵制度;唐玄宗前期到安史之乱,这个时期唐代的兵役制度是府兵制与募兵制度并行;第三个时期是安史之乱后到唐代灭亡,这个时期唐代的兵役制度以募兵制度为主。

唐前期为府兵制。府兵需要自备武器、甲胄和衣粮。随着均田制、府兵制的逐渐瓦解,为了弥补兵源的不足,募兵制日益发展起来。与府兵制的兵农合一相比,募兵制是一种职业兵制。“弓广骑”边兵称“长征健儿”,阔骑没落后,方阵之兵兴,唐玄宗开元年间,征发府兵停止了。这样,唐前期的兵农合一的府兵制就宣告结束了。

 在募兵制下,发生了一些影响全局的变化。首先,因为边疆形势的紧张,唐玄宗时在缘边地区设置了节度使,府兵制下的兵、将分离变成了兵将合一。其次,节度使的势力不断壮大,府兵制下内重外轻的军事布局变成了外重内轻之势。再次,中央为了加强实力,又建立一支常备职业化军队,就是中央禁军。

19后周世宗改革

周世宗在位期间,全面推行改革,大力整顿吏治,调整了当时统治阶级内部,统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废除天下佛寺,安定了社会秩序,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国内经济稳定持续发展

经济方面

实行恢复发展生产、鼓励农耕的政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减轻租税、兴修水利、限制佛教发展,抑制寺院经济,将铸币权收回中央,严禁私铸

政治方面

澄清吏治、严明赏罚,惩治贪赃、倡导节俭、抑制藩镇,加强中央集权。

军事方面

严明军纪,整编禁军、“凡兵务精不务多”淘汰一些老弱;任用文人为相,不许武人兼相职,五代武人左右朝政的现象基本结束。

中央禁军的强大对于控制地方藩镇,加强统一集权具有积极意义。

20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中央设中书省,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即行省制度。 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长官均为达鲁花赤,有最高裁决权。

将西藏设置为宣政院辖地。元朝时,西藏正式归属中央管辖,纳入中国版图。元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求。台湾正式归属中央管辖,纳入中国版图。

大规模发展驿站制度,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还有急递铺制。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力地防止地方分裂,巩固了国家统一。

21明清内阁制度的演变

朱元璋首先尝试设置四辅官,主要任务是考察贤才、驳正刑狱等。其辅弼效果并不明显。

朱元璋仿宋制设置殿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逐步形成规模,其“备顾问”的职掌为后世的大学士所继承,并渐次向“预机务”转变。

明成祖时,任命解缙等7人为“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内阁制度就此建立。

仁宣时期,内阁政治快速发展。阁臣品秩提高,在政府决策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宣宗时,内阁置诰敕、制敕两房,并设中书舍人。

英宗时,票拟之权专属内阁。票拟制的实行,使内阁从制度上获得了普遍与闻朝政的权力,内阁通过拟旨可以影响和左右皇帝的决策。

清沿明制,仍以内阁作为中枢机构,但内阁权力远不及明代,且权力越来越低。清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朝设军机处。内阁不再是决策机关,成为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

22张居正改革

明朝中期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挽救明朝的统治,张居正进行了改革。张居正主持实行的新税法。

(一)军事改革:整饬武备,改革军事

(二)创立考成法:加强对官员的考核,整顿吏治。

(四)整顿学校,倡导务实之学,禁毁天下书院。

(三)经济改革,节流开源、清丈地亩、推行一条鞭法

1.节流开源 节流:裁减冗官冗费,削减不必要的开支。  开源:催征田赋,清理拖欠。

2.清丈地亩,有助于政府控制税源,增加财政收入

一条鞭法的内容:是张居正改革的重点。

(1)赋役合并,将按人丁征发的徭役逐渐摊入地亩征收,户丁税向土地税过渡 。

(2)赋役折银,合并征收。

(3)官府统一征收,由官府用银雇人应役。

 意义:

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改革。

徭役征收出现“摊丁入亩”的趋势,减轻了人丁的负担,体现了税负公平原则;

赋役合并征收简化了赋役征收的手续,减少了地方官吏渔利百姓的行为;

赋、役征银,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和货币地租的产生,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完成,有利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由于大地主的阻挠反对,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是,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

23清代加强集权的措施

1.秘密立储,由皇帝全权决定皇位继承人。严禁宦官干政,废除二十四衙门,设立内务府、开创奏折制度。

2雍正朝设军机处,听命于皇帝,负责处理军国大事。

3. 专门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理藩院。在蒙古西藏等地设立特别行政区:

4.科考方面,设“博学鸿儒科”,改善江南遗民士人与政府间的关系

5. 农村实行保甲制,里甲制:互相表里。成为监视、控制基层民众的重要手段。

6.刑法上颁布《大清律》, 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统治,大兴文字狱,严密控制人的思想。

24明清新经济因素(结合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看)

(一)农村和农业的新变化

经营性地主的出现,注重财富积累并扩大投资,是此阶段农业生产领域中的新现象。

实物地租转向货币地租。永佃权。雇佣劳动普遍出现。

(二)手工业领域的新变化

采用雇佣劳动、组织手工业工场的经营方式,

(三)商帮的出现

商业资本逐渐转化为产业资本。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地方商人集团。商帮介入生产领域,支配手工业者的活动。商帮的经营活动,开创了近代工商业资本运行的新时代。

(四)商人预买制:包买商:雇工经营:清代新经济因素的不断出现


*复习用的 可以参考 别全信

 


中国古代史(部分名词解释、论述、简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