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安,关于李白,关于很多人心目中的李白
当初点映看完,结尾字幕滚动的时候,我还说不上来是什么感受,我并不激动,也不失望。
到今天,已经看过五遍,不曾有一遍哭过,却越发怅然若失了,为这个电影失眠了几天。
我更多的好像是一种遗憾。
遗憾于没能看到更多人物角色,遗憾于没能看到更多他们的后续,遗憾于电影只有3个小时。
我平生第一次,第一次觉得一个电影3个小时太短了。
长安三百年,诗人三千名。
长安三万里,来去三生平。
我知道长安还不算完美,至于不完美的地方在哪,我个人还没想明白,或许再去看几遍之后,会发现吧。
但我知道别的观众眼中长安的不完美在哪,或许是建模,或许是李白的塑造,或许是时长和节奏,或许是被改编的友情……
我曾跟网友聊天时说,骂长安别的我或许会反驳,但是骂长安塑造的李白形象“丑”“渣男”“没有仙气”,我虽不认同,但我理解。
我理解很多人心目中的李白有多优秀,我理解他们心目中的李白有多仙,多飘逸潇洒。
只是,有多少人还记得,那些潇洒的前提是他的失意?是他失意之后的潇洒?
李白的人生并不一直一帆风顺,李白的性格也并不完美无瑕。
这个电影真就真在把李白的落魄和失意表达出来了,然而这种失意也并没有击垮他,他就是那种在失意中放达之人。
而以高适的视角去看李白,高适最早真的没有羡慕过李白吗?他不想成为李白这样的人吗?李白的才学,放达,人气,天真,幼稚,他都看得见,而李白也是他的引路人,他欣赏李白,惋惜李白。
本是蓬莱人,何故桎尘间?
《长安三万里》里对李白的塑造,我个人真的觉得既真实又美好,写出了李白的落魄,更有李白的惊艳,追光没有黑李白,也没有过分去美化李白。
很多人只看到李白的大笑,李白的狂放,李白的健忘,李白的不堪,却看不到电影里有那么多李白的高光。
在聊李白,以及李白和高适之前,我得先说一下,历史与历史演义。
电影是一种文学载体,不是历史书,电影要讲的是一个故事是要展现一种文化,是把一些内容合情合理地进行融合和再创作,不是要一板一眼做科普工作。
几分真几分虚是根据作品想要表达的内容来定的,往远了说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唐三传》,往近了说《李自成》《金瓯缺》这些作品哪一个不经典?哪一个是没有再创作的?哪一个是完全照搬史书的?
在符合历史大环境下,在大事件不偏离的情况下,合理的改编是一个好的文学作品的需要。
说回《长安三万里》,电影里对人物和时间线的一些改动,是符合逻辑和故事内核的,合情既合理,主创也说了,他们知道很多版本,只是为了故事,选取了其中一个版本而已。
那么关于电影里的李白形象,李白粉丝和路人比较有争议的几点,浅聊一下我的看法。
一是李白看到崔颢的黄鹤楼,愤怒摔笔而去,很多人觉得这样的李白很小肚鸡肠。
其实不然。
很多人似乎真的不知道李白对黄鹤楼这首诗的执念有多深,正如电影里说的“总有一天,我要写出压倒黄鹤楼古今诗人的诗来”,李白一生多次想写一些诗超过黄鹤楼啊。
例如: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么明显的句式模仿,看不出来吗?他的意图有多明显啊,登金陵凤凰台这首诗也已经非常优秀了“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也是千古名句。
李白那时候确实年轻气盛,他本来就自负才华,看到这首诗后,甚至多年以后还想写出一首超过黄鹤楼的诗,那想象一下李白当时对这首诗,既佩服又不甘的情绪就很正常了。
正是因为李白的才华很高,也正是因为李白读懂了黄鹤楼,所以他才知道黄鹤楼这首诗有多绝,他才有多么想超越这首诗,人都有慕强和超越强者的心。
但是,哪怕李白写不出一首七言绝句能超越黄鹤楼,他依然有许许多多流传千古的诗句,李白的光彩也不会因这一首诗而暗淡。
二是李白与高适的友谊。
这里电影里改编较大,时间线有改动,但是在整个故事里是很顺畅的,并不突兀。着重说一下电影里的塑造。
最被人说的就是李白那几次“遗忘”。说李白没有把高适当朋友,说高适是因为这些而心怀芥蒂的。
啊,我该怎么说?古人的友谊,在乎的真不是这些,高适也说了李白不拘一格,他不怪这些。古人在乎的是理解,是知己,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知心。
所谓君子和而不同。
长安里对李白的塑造,就是一种随心随性,真诚洒脱。
电影一开始也借高适之口说了李白洒脱不羁,也幼稚天真。
李白的情绪转化之快,也是有所体现的,前一秒还在为吴指南的去世神伤感慨朝露转瞬即逝,下一秒就斗志满满,要做就做最难的事。神伤是真,斗志也真。
就像他前一秒还在为高适说他挥金如土而尴尬,下一秒就立刻兴致勃勃看比试,上一秒还在为高适的离去而伤心,下一秒就想到高适不口吃了而开心。
李白就是这样一个不记喜也不记悲之人,所以在后面行卷被拒也能快速转换心情(这里有一处,很多人说李白被拒绝就破防也塑造的不对,但是诸位有没有想过,他曾被一任妻子嫌弃,获得仕途后就自得说出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种话?他不是没有小脾气的人。正是有七情六欲,他的失意他的放达才会让人深刻呀)
电影里的高适并没有因为李白多次忘记约定而心生嫌隙,并没有因为这些而与李白决裂。
因为李白是看得到他内心的人,是记得住他梦想的人,是不断鼓励他的人。这样一个已经足够优秀的人了他却依然赏识你,这就是知己。
李白忘记这些“约定”也并没有影响他们俩之间的感情。
第一次扬州高适离去,不是因为李白忘记约定,而是在生气李白“挥金如土”“虚度光阴”(当然这是跟他们人生经历不同,性格不同有关,并没有完全否定李白这种行为,因为李白要争名气)。
第二次李白在长安名声远扬,立刻就想到要帮高适,这里高适在酒肆里待一会儿就想回去也不是因为李白忘记急信,而是他觉得,这样的长安不是他内心真正想要的。他认为自己是武人,不是文人,这里会让他迷失方向。
后面十年之约,李白不记得,因为高适不喜欢做幕僚,他记得高适想去建功立业,但不会记得高适去做这个,或许当初他都没想过高适真的会去。
他们之间,导致最终越走越远,是政治理念的不同,不是什么忘记这个忘记那个。
李白的求仕之路是无尽的举荐,高适则是想自己一步一步走。这种理念的不同也与他们出身和经历有关,李白信道,高适是儒。道法变化莫测,随心所欲,儒学知行合一,抱拙守真。
而且后面高适除了“终南捷径”和“急中出错”这两个评价,再没有对李白任何不好的评价。
所以不要再说什么这样的李白配不上高适,高适因为这些而与李白渐行渐远了。
再有,说李白酒蒙子,啤酒肚之类的,我就不用说这个了,他喝酒怎么样,谁不知道?就是现代,正常中年人爱喝酒的,有几个没小肚子的?
还有写干谒诗,入赘的,这也是史实,他想做官这也是史实,晚年投靠永王也是史实,妻妾方面,电影还委婉了,他一生妻妾娶过几个,不能选择性遗忘吧?
这些话题都不用讨论,无非是打破了自己对李白的美化罢了。
李白一生坎坷,求荐屡屡碰壁,还能有各种潇洒狂言,这才是他的难得啊。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喜欢李白,且不要叶公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