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万历十五年》,盛名难负

2023-07-16 15:30 作者:源稚空-_-  | 我要投稿

今日闲来无事,想找点书看,于是就选了这本《万历十五年》。读了大半,实在没有多少价值,真不明白高育良怎么会喜欢这种。 第一印象是文笔不佳。那种遣词造句的方式,实在不像国学底蕴深厚的人所作,也没有通俗文学的诙谐易懂的好处,这么一种不文不白的读物,却被冠以“打破了学术与通俗的分界”之名,简直可笑。“沐猴而冠”,说的就是这种人吧? 再之后是极其拖沓的节奏。长篇累牍,从万历的早朝,到万历的祈雨,再到他穿的什么衣服,再到别人如何给他磕头,尽管也有为了突出那些礼仪是多么无味的意图,但这种感觉就像:一个小学生,早上起来刷牙洗脸吃早饭,背起书包上学,学的是语文数学英语……这样的叙事手法是极其无趣的,哪怕这个小学生住在紫禁城。 再往后则是各人的篇章,从诸多角度描写了大明的体制是如何僵化落后,皇帝如何对群臣的意志无能为力,武将如何被文官打压,儒家思想如何腐化和自相矛盾……总而言之,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都已经趋于衰亡,而衰亡的原因在立国之初就已经根植于基因里了。 讨论作品不能脱离于作者的立场,而本书的作者早已给出了自己的选择:润美国。到最后他也没有给出任何改进方案,只是把问题通通罗列出来就了事,留着读者在那大眼瞪小眼。 相比之下,我看过的另一部作品《大明王朝1566》就有意思的多。这只是一部小说,和正史有显著区别;但所描写的处处有当代的影子。比如核心事件“改稻为桑”,实际上就是供给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把一部分劳动力解放出来投入附加值高的产业;当然凡事都有代价,改革的配套措施是不完善也不可能完善的。 又比如所谓的两个波斯商人,实际上代表着外贸势力,大明迫切地需要赚取外汇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对内的盘剥已经无法满足它的需要。 钱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大明王朝1566》在不涉及金融体系的基础上系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关于印钞,发国债,借外债等操作,在《慈禧全传》里有提及;而吸纳民间资金以及府银库银之间的辗转腾挪,可以从《胡雪岩》中窥见一二)尽管现实是如此,刘和平还是对清官抱有一种期待,对百姓的命运估计过高。实际上,海瑞得不到任何同僚的理解,齐大柱也不可能活下来甚至当上锦衣卫。不过鉴于这毕竟是小说而非史实,这样的批评是不必要的;坚定的立场和充沛的情感比起符合实际更重要。 而《万历十五年》,这两点都不具备。当然你可以辩解这是历史著作,但它既不严谨公正,也提不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来。即便从实用主义出发,也是一本提不出任何可行方案的失败的著作。

《万历十五年》,盛名难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