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译读】黑格尔《逻辑学》存有论(1)何为开端,何为纯粹直接性

好像是这样的吗?视频结合原文连结一下
黑格尔《逻辑学》 第一编:有论
必须用什么作为科学的开端?
早期的抽象思维所做的开端是任意的,只对作为内容的本源感兴趣,(水、实体、心灵等),现在人们对认识的过程和认识的行为提出疑问并做各种回答,不研究眼前的事物而先检查眼睛,并把自己的眼睛当做客观真理的一个环节,以便统一方法与内容、形式与本源。
现在我们知道了自己首先要做的是检查眼睛,于是压力又来到了开端那边,开端是怎么来的呢?众所周知,开端要么是直接的(可感感的),要么是间接的(可拆的),黑格尔全都要,因为“天上地下自然精神没有什么东西不同时包含直接性和间接性,它们不曾分离也不可分离”。在科学中,这样两种都有的东西是逻辑。
一般认识的本性写在《逻辑学》,认识的其他具体形式写在《精神现象学》。精神现象学以感性确定性为开端,讲有关意识的科学:意识的运动会表象化,变成意识内容,而意识与意识内容的二元关系不断产生张力,于是发生各式各样的精神现象,这种科学的概念就是纯粹的知识。
未明子补充到,我们要从本体论的意义上看待逻辑,形式的就是现实的,没有什么东西不同时包含直接性和间接性,逻辑是本体论的环节,现实的历史,宇宙不停构造自己的机制,逻辑抽离了理性的位面,它就是现实本身,只有喜欢秀优越的人才会捧一踩一,而辩证法的词典里没有一字。
逻辑以纯知的理念为前提;同时包含了直接性和间接性。这时纯知把自己规定为已变成了真理的确定性(这块不懂它为什么要确定自己),它的材料涌现时一并设定了自己的确定性,把材料内化,扬弃客体性;把主体性外化,扬弃主体性,从而扬弃了自身的对立,即反思性(没有对立形成的差异就没有反思)。感性就是这种直接知识,所感即所得;把主体性如渣渣般抛到外面,于是感性不再有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即反思性,那个被抛的渣渣就形成了我们,反思的主体。举个栗子,未明子打了响指,我们的感性发挥了作用,于是我们既听到声音又不会怀疑声音的真假,即使要怀疑,那也发生在响指之后,是我们自己发动了主体反思的能力,与感性无关。
上面讲到纯知最后消融为统一体,期间进行了自我抹除痕迹的高阶运动,也就是说把中介性给抹除了(但是,以不是中介性的方式中介着),然后纯知停止其为知(知识经过反思的结果是纯知,现在纯知已经抹除了自己与自己的差别,不反思了,但是,是二阶的反思),成为了一种纯粹直接性,即纯有。
我们知道了,纯有以纯知为前提,纯知经过上一段运动才变成纯有。如果我们想得到一种没有前提的开端,直接采用开端本身,也就是直接性本身,即纯有(这时候可以用本身这词,因为开端以不是中介的方式中介着),那么,它应当是逻辑的、自为的思维的开端。(开端把中介性取消是为了中介其他东西,就会有之后的环节给我们把握,所以我们能用逻辑把握)
总结一下,纯有(或开端)运动的四个环节
1.发生的运动
2.抹除的运动
3.开端
4.开端后的派生物回溯性地设立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