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汴京·长文预警】《虚拟偶像为什么能》
作为一名观看过录播的观众,我想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对反方的观点进行一些补充。
首先在看到这个问题,我们第一反应应该是先定义什么是满足感。然后我们才能去追溯满足感从哪里来。最后我们才可以得出结论,什么东西能给我们带来满足感。满足感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一个简单的事例来入手,比如说我们要买东西。在购买一个东西之前,我们首先要确定一个物品对于我们来说的重要程度,也即这个物品是否是我们所需要的,能带来正向反馈的。其实我们在确定要购买的物品后,还要盘算其价格是否满足我们对其价格的预期。然后我们还会考虑在购买前客服向我们解释的耐心程度,最后在收到货后,我们不仅要判断货品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如何,更要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判断其对于我们来说的价值。这个事例,我相信在生活中的绝大部分场景中都是适用的。在这样一个资本化的世界,几乎任何东西都可以被物化成一种商品。所谓传统或是虚拟偶像也自然难逃这一关。那么我们就来判断一下,为什么在现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虚拟偶像要优于传统偶像。
我们在判断我们是否需要某个物品的时候,我们在考虑什么?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说,因为我想让他把我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当一个物品从带给人便利转变成给人带来负担时,那么它应该不会给人带来满足感。传统的偶像行业已经历经了人类历史上数千数百年的发展,偶像的培养和营收模式已经基本固定化。如何从这样一种环境中榨取更高的利润,成为了偶像经纪公司所追求的目标。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的偶像营业变得越来越频繁,偶像代言广告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粉丝不顾产品质量为偶像代言产品买单的现象也越来越常见。也正因如此,近期国家部委才下达行政命令,要求整治偶像饭圈。如果粉丝的行为是正常的,我相信国家完全不至于插手。但是很明显,粉丝的行为已经逾越了正常生活的界限。我想听一听对方辩手的高见——粉丝的行为到底是真正的获得了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还是一种所谓的“我为了偶像做出了贡献或者牺牲”这种无意义的纯粹自我感动?反过来讲,作为新生行业的虚拟偶像,正处在发展的蓝海期,不管是偶像本身还是经纪公司,都很难冒险采取传统偶像行业的“狠狠地噶韭菜”这样激进的创收行为。也正是这样谨慎的发展模式,极大程度上减少了粉丝,在于偶像互动过程中的心理负担。也因此我们能看到,粉丝在与虚拟偶像互动时,普普通通的弹幕留言也会被注意到。偶像的回应也会让粉丝感受到自己与其他的粉丝是平等的。试问这种平等友好的交流环境,传统偶像行业中有几家几人能做到?
其次我们来谈一谈购买过程中,的体验或者说交互体验的方面。创造偶像行业,我们通称为造星。明星是什么?通俗的讲,就是与普通人不一样的人。从这一角度来说,粉丝与传统偶像之间的互动已经出现了等级差异。一如在淘宝店里面的咨询客服,偶像是买家,粉丝是卖家。偶像不管说出什么样的话,粉丝只有陪笑脸的份。双方地位的不平等直接导致了双方话语权的不同。所以我们才会看到传统偶像的粉丝有多么疯狂,这其实是一种有意的暗示,或者说,驯化的结果。作为当今虚拟偶像行业的一个标杆型企划,ASOUL团队和偶像们无疑是对传统饭圈的一次大洗牌。团队每周发布粉丝QA,被粉丝指出问题后迅速做出回应并改正,多次就企划后续发展征求粉丝意见。这种行为无疑创造了粉丝与经纪公司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粉丝体会到了成为买家的感觉,自然会产生满足感。偶像成员们也认真听取粉丝们的心声,根据粉丝们的爱好选取粉丝团昵称,组合昵称,甚至和粉丝们一同参与“造梗”,对于粉丝提出的问题和意见进行解释和改正……凡此种种,难以尽列。试问,同样是花钱买满足感,人民群众会选择哪种?我相信这个世界上,理智的人还是占大多数。
最后我想谈一谈所谓的“售后体验”。人类社会为什么会维持婚姻制度,而不是像某些动物一样,见一个爱一个,上完就走?很明显,是人类需要长久的陪伴。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人们可以在大环境不变的前提下,从些许的改变中感受到一种稳中有变的幸福。这种幸福感我们称之为成长。传统的偶像行业很明显并没有对偶像的成长有过太多的关注。他们更希望偶像像工业流水线的产品一样,生产出来就可以用到其容颜老去,失去利用价值为止。试问对方辩友,是否能列举出五个符合我刚才所定义的,能够让观众从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和训练中,感受到其成长的传统偶像?我估计是有的,但是以对方辩手的水平估计短时间内难以在不借助任何外部工具的前提下列举出来。虚拟偶像是一个新兴产业,偶像本人,经纪公司和观众都在彼此的冲突和磨合中不断成长。从KizunaAI到如今的ASOUL,其粉丝群体无一不是见证了其从不会操作,不会直播,不会挑选直播内容,不会唱歌,不会跳舞,不懂梗文化,到能够熟练与观众打趣,开玩笑,学习声乐和舞蹈,在舞台上大放异彩的历程的。对方辩友可能会说,传统偶像的培养不也是从零开始的吗?人需要培养,这是正确的。但是,依然是那句话,一个成熟的产业必然不会允许回报周期过长的投资。也就是说,经纪公司不可能允许这些“素人”们在公司里花时间,花人力进行培养。试问,连一同陪伴成长的“人”都不存在,何谈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的幸福?
因此我方重申我方的观点,虚拟偶像因其较低的互动门槛,较好的互动体验和较强的成长感,能够为人们带来更好的感受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