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流浪地球》,下雪天和小破球更配哦

【一部值得去看的电影】
除去亲人离世的悲恸一定要用哭喊表现出来,职业军人拔枪怒毁燧石,妹妹全球广播这三段内容,会让我感觉像是巨无霸吃了一半却被石子硌到牙之外,影片整体节奏和情绪都是没问题的。作为尚未读过原著的普通观众,《流浪地球》(后简称小破球)给我的观影体验是极好的。药不能停,也许小破球就是能治好我对国产商业片“习得性无助”的良药之一。在了解到幕后创作过程中的艰辛坎坷之后,我更加自觉这一切来之不易。
【两个代入感极强的设定】
影片中有些熟悉的设定,是可以帮助观众快速代入剧情的。比如片中Moss的设定和马卡洛夫的牺牲,这也许是在致敬库布里克?不过剧情反转,最终结论可以总结为:人脑那点儿机能在AI面前就是渣渣。这实在令我心悦诚服。

再就是,最后男主跳下救女主的情节,让我不能不想起加菲版蜘蛛侠的格温。以至于自己很顺利地被剧情带着走,担心起两位主人公的安危来。那个像水上乐园游乐设施的大缓冲球,前面的剧情其实已经做好了铺垫。当然,如果在电影里非要较真儿去算2倍重力加速度和跌落高度什么的,那你可就输啦。
【两处小缺憾】
在我看来影片真正可能存在些许缺憾的地方,是一些琐碎之处的世界观设定。其中一个是Mike隋扮演的“中国心”。他的人设,其实是比较符合国人对西人男子喜欢在中国勾搭easy girl这一刻板印象的。一个好的作品,更应该引导人独立思考,客观讨论偏见而非巩固它。
另一个缺憾,可能就是吴京和马卡洛夫间有些排他性的达瓦里氏情谊。这不禁让人联想到1984文体中关于“东亚国伙同欧亚国锤大洋国”的现实国际背景。出于该设定,也可能是院线版的剪辑原因,让第三位从休眠中醒来的那位直接没了戏份。作为世界航天三强之一的NASA躲在厕所隔间里欲哭无泪。
【影片内核,自信】
个人觉得,其实在这个好莱坞大片轮番轰炸、国内观众口味越来越刁的时代背景下,国产电影想要突出重围、独树一帜,首先要突破的是长久以来好莱坞影片所创造的“语境”。这一“语境”,是指观众长期观看好莱坞商业电影所形成的一套思维习惯。在观影中,由于出现大量让人觉得凉爽的画面,我一度认为小破球其实是可以和《后天》这样的灾难片进行比较的。
就让我用这个方法尝试解读出小破球的内核到底想表达什么吧。

先举个视觉符号的例子。在大银幕上出现了一个废土设定的自由女神像。哪怕是只露一个火炬或者半张脸,观众在看到这一画面的0.1秒内,大脑就会进行一连串运算:
1、辨认出废土设定
↓
2、辨认出自由女神
↓
3、联想到世界第一经济体或遭遇覆灭
↓
4、进而联想到整个人类或面临重大生存威胁。
我猜不论是中国观众、日本观众、列支敦士登观众还是伊朗观众,大概多会经历这样的联想。小破球中试图锚定观众的剧情之一,是达叔扮演之角色在上海的回忆杀。作为一个未曾久居上海的人,我自己其实是有些较难代入达叔感受的。毕竟祖国幅员辽阔、纵跨多个气候带,人民生活面貌各异,主创想找个能让全国人民都能联想到“家园”的视觉符号,应该是几乎不可能的。那么该片主创又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选取上海浦东作为“家园”的视觉符号呢?这个问题我们暂且保留它,看看能否从另一个角度获得突破。
另外一个有趣的切入点,是两部片子对危机型社会中人们解决问题方式的不同猜想。
先说下什么是危机型社会。众所周知,21世纪新千年的钟声是被恐怖分子用飞机敲响的。其实除了恐怖主义威胁,全球可能面临的威胁或存在于金融、粮食、能源、气候、环境等诸多方面。
为应对这些威胁,不同国家普遍采取措施。人类文明如履薄冰、又野蛮生长般地缓缓前行。但如果有一天,人类社会突遭风险,到底是会出现各国群策群力的情景呢,还是会出现国际社会体系瓦解、猢狲作散的情景呢?《流浪地球》和《后天》似乎给出我们不同的答案。
当然,仅存在于行星系统内的北半球气候危机,和影响波及整个宜居带的星系危机不可同日而语;在小破球设定下不可能存在偶然生还的小聚落,即便有,等待他们的也将是注定毁灭的命运。
面临一个超大寒潮,好莱坞语境下的上层建筑便濒临崩溃;面对太阳暴走,中国人却显得乐观许多。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南怀瑾先生将西方哲学比作站在坟墓跟前统计死者,天然带着一种悲剧情怀;将东方哲学比作站在产房门口统计新生儿,朴素渗透一种乐观精神。或许片中正是由于透露着这种乐观,以及角色们对于技术力量的充分自信,才与当下中国观众群体集体潜意识中对于民族复兴的期盼不谋而合。说白了,就是有钱使人自信。
出色的影视作品,肯定是需要走进观众集体潜意识的。如果从这个层面上解读,浦东新区确实是当代中国最好的名片。将上海作为中国人“家园”的视觉象征,也许用意在此吧。若非要说这部融合了多种元素的电影真正的内核是什么,我想应该就是这样一种自信吧。
【雾】
最后首先要说的当然是:影片里不断重复洗脑的着车广播:
“北京第三交通委提醒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跳,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虽然在我看来,影片里的角色早都听烦这段了,但男主角片末徒增3年驾龄,还是个初出茅庐的马路杀手。我想,这也是影片里黑色幽默的部分呢。
当然,这个设定其实很贴心。春节期间祖国北方天冷路滑,这段比电影本身更具传播性的meme,或许有助于提高驾驶员安全意识。这也算电影工作者们干了一件大好事儿。
【雾2】
达叔刷抖音真是绝啦!仿佛看到爸妈天天刷短视频App的样子。
【雾3】
跟影片本身没有什么关系:木星恐惧。

这个世界上有深海恐惧、有太空恐惧,也许还有木星恐惧。
除了太阳因红巨星化给地球生物造成的威胁外,影片中主要矛盾点都集中在木星这个气体巨人强大的引力。在银幕上看,占据整个天空的木星显得异常恐怖,能吞下3个地球的大红斑似乎正凝视着坐在观众席上的我。影片中甚至出现一名陆战队员用加特林对着天空无能狂怒一顿撸的镜头,这个镜头可谓是具象化地给了观众一个宣泄情绪的窗口。爽吗?爽就对了。有用吗?应该没什么卵用吧。
我国并没有电影分级制度。不知道小朋友在看完这个电影后,是否会对木星产生恐惧呢?反正当幼小的我在看过Discovery探索频道的片子后,就曾对木星产生了奇怪的情感:又害怕又讨厌的那种。
实际上,作为一个自身质量约为地球1300倍的大家伙,木星这个大胖子替我们“吃下了”许多可能与地球发生碰撞的小行星。然而,这个柔软的胖子有时也很调皮。由于其自身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太阳系边缘柯依博带的小行星也不时被他拉跑偏、扔到可能和地球相撞的轨道上。也正因如此,全球许多天文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仰望星空。这些真正的地球守望者们时刻警惕地望向太空,密切注视着那些可能与地球发生车祸的小行星。当然,我相信,即便假如在未来某天,科学家突然发现,一个10公里直径的恐龙陨灭说同款小行星正奔向地球,咱应该也拿它没什么办法。所以说,多余的担心根本没必要的,开心活好每一天最重要。
【雾4】
在演职员表中,我留意到英国乐团的名字,和几页英文演职员名单。这也许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不仅央视纪录片要和BBC合拍,电影工业也正在并入快车道。以后的电影将不再是闭门造车,而是调用全球优质资源,该怎么拍就怎么拍了。
*原本想写一个评论,实在装不下,又画了几个图,凑个博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