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系统物质的集中性
天体系统物质的集中性

图40 NASA科学家绘制的宇宙纤维图的局部,图中的红点就是我们银河系,附近就是本星系群或超本星系群,以及更大一级天体系统。这些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都体现了宇宙中另一个普遍趋势,物质的集中性。虽然宇宙整体是物质均衡分布的,但是局部却是倾向于集中的,因此,宇宙的局部地区形成了一系列不同的天体系统。所以,天体系统的另一大趋势是物质的集中性,与天体系统趋向共面性是同样明显的。
天体系统物质的集中程度与天体系统的共面性具有类似的趋势,即天体系统级别越低,也就是天体系统空间范围越小,其物质的相对集中性就越强,也就是集中于核心天体的比例就越大。比如,木星和其卫星构成的体系,质量主要集中于木星这个核心天体。太阳系这个更大的天体系统,物质也集中于核心。
银河系这样的天体系统,物质集中于核心的程度就比较弱了,虽然有400万倍太阳质量的中心黑洞,但这占银河系质量的比例是微不足道的。就是扩大到整个银核区域,质量占比也不大。比银河系级别更高的天体系统,中心天体系统质量占比也不大。如果不是中心天体系统,而是中心天体,似乎更大级别的系统,就不存在所谓的中心天体,而是只存在中心天体系统。可见,从这个角度看,更大的天体系统似乎不算是真正的常规天体系统。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是不是会感觉到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比太高了,与银河系的过渡有些大。似乎也比低一级的木星系统或土星系统的中心天体占比大,当然比我们地月系统的中心天体地球的占比大。这似乎有些不正常,问题出在哪里呢?
实际上,太阳系的半径范围如果只算到60天文单位,确实是质量高度集中于中心天体,但是,太阳系的半径范围远比60天文单位大,可以达到半径一光年。在这如此广阔的空间,分布的物质就多了,太阳仅多占据太阳系质量的一半。

图41 超新星爆炸后形成的星云,蟹状星云。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拍摄的星云图,这是后期加工后的彩色图。
超新星通过大爆炸可以向四周辐射自己的大部分或全部物质,这些超新星的质量往往是太阳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超新星爆炸以后形成的尘埃星云,总质量是太阳的多倍。如果其中的一部分,比如三分之一汇集形成新的恒星系统,其总质量也许会是太阳质量的两三倍。这个恒星系统虽然质量集中于中心天体,但也不会太过分吧!怎么可能会99%集中于中心天体呢?这样的物质集中程度,得需要多长时间的天体系统进化啊!区区几十亿或上百亿年,可能吗!
因此,我们如果知道形成太阳的是一团星云,可能就可以感觉到,星云物质绝大部分汇入中心天体,这种可能性是极低的,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广阔的太阳系势力范围内,一定分布着质量可观的原来的星云物质。
我们似乎可以根据太阳近几十年平均每年被太阳吞噬的物质,来感受太阳的成长速度。在太阳系雏形时期,那时的太阳系物质运动相当无序,各种天体碰撞频繁,还有大量的自投罗网者,太阳处于快速成长时期。现在太阳系物质已经处于高度有序化,对于这些有序化的物质分布,太阳是难以吞噬的。估计太阳现在吞噬物质的速度,还没有自己核聚变损耗的物质多,要知道太阳可是每秒400万吨的物质损耗。
天体系统级别越高,物质的集中程度就越小,中心天体占比就越小。最高级的宇宙自然是有着最小的物质集中程度,质量占比最小的中心天体(没有或接近于零)。也就是说,大尺度下,宇宙物质分布是均匀的,不集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