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观感2《十三邀》第七季 对话彭凯平

2023-04-12 15:05 作者:子燊08  | 我要投稿

1、许:是不是应该追踪他们的成长过程?我其实挺好奇的,这三年,日后会怎么作用在他们自己的成长上?

彭:我其实也在思考这一批的孩子(经历过疫情的),他们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心理变化。不知道。

 

许:您觉得呢?我们现在说本能的去评估一下,你觉得会是什么样的状况?

彭:很难预测。我们深刻意识到大形势、大局势、大环境的影响,永远超过个人,所以甭管你怎么努力,你都是时代的产物。有个心理学教授,叫做迈克尔·邦德,他说,中国的心理学,其实永远是社会心理学,美国的心理学永远是临床心理学。就美国人的心理学一辈子的问题就是要解决我自己的烦恼,我为什么这么烦,中国人一辈子的问题是如何在社会适应、社会成长、社会成功。

 

l 彭老师对中美社会心理学的区别阐述让我联系起之前看过的几本还不错的心理学书籍,分享一下《社会心理学纲要》《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自我》《社会认知》《亲密关系》。

l 根据归因谬误理论,在成功的时候大多数人喜欢归因到自己身上,认为是个人的能力和才干所致,常常忽视外部的环境;而在失败的时候则归因于环境,忽视自身的不足。其实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出于对内心小我的维护。

1

2、彭:你要问中国人,你喜欢俄国文学还是喜欢美国文学,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一定是喜欢俄国文学,因为它这个灾难、它的深度、它的历史、痛苦,跟我们中国人很相似的。

许:而且它好像变成一个诅咒一样,好像永远在这个循环里面,出不去似的

 

彭:所有的这个人世间的悲剧,其实都是有一种宿命论的因素在里头

许:嗯,在心理学意义上,怎么解释这种宿命论呢?

 

彭:就是你宿命,其实就是一切都是由他人由历史由规律控制,你做什么都没用,有一个学者,他是个美国心理学家,叫塞利格曼,他把它叫做习得性无助感。快乐是一种理性,我们老以为快乐是一种感性,就是傻乐对吧,只要傻乐就行,现在发现傻乐是人的实际上是一种智慧,你得去超越,你得修炼,要不然你得不到的

许:太难了。

 

l 心理学有个观点,我们都会喜欢与自己有相似经历的人,因为对方更理解我们。但其实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互相理解,我们理解的永远是基于我们个人认知上的。只是我们以为正确理解了对方,而对方也通过我们外部柔和的表情和亲近的举止,误以为我们理解他。但这仍然不妨碍我们在日常中递进关系,相互包容。生活是看透真相后依然拥抱它,依然热爱它。

l 为什么我们会以为快乐是感性的?因为快乐的时候,我们自身情绪是波动最大的,人的注意力迅速被这种最突出的“显眼”的因素带走了。没有一次开怀大笑是无缘无故的,总是存在某些快乐之因,所以我们才结了快乐之果。

l 彭老师说的超越和修炼指的是什么?我认为要超越的是个体当下所处的现实情境。怎么超越呢?我们得先接纳当下,才有可能实现超越;如果你不接纳当下,你就永远停在某一个角落。我认为要修炼的是在做决策时运用理性思维的能力。怎么修炼呢?告诉自己遭遇无论什么困难,我们都是有选择的。只要意识到这一点,理性就回归了。

2

3、许:它(社交媒体)会造成什么样的一种人格,一种心理状况?

彭:第一是丧失自主。现在很多人被人赶着,被人驱使着,被外界期望着;第二是我们的从众,然后甚至会造成一种心理疾病,我们把它叫做错失恐惧症,就是把自己过多的精力,花在迎合社会的需求上;第三个就是我们大家意识到的这种极端的自信,封闭带来一种盲目的自信,永远认为自己没错从而丧失自己的谦卑,然后还是这种人际的疏离,就认为人际关系不重要了。以前我们人类需要找人聊天对吧,谈恋爱需要找对象去追求,还是梳妆打扮,还得文雅,修饰自己对吧,英文叫做追求,就是追这个异性,现在在网络世界里头,你都不追了对吧,甚至不要一秒钟,你就可以看到裸体,你就可以满足自己的性欲望。这个对我们人类伤害还是很大的。就是即刻的满足,很麻烦的事情,因为他就没有进步的动力,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低估性的冲动,对于我们人类文明的进步。

 

l 怎么面对社交媒体上的舆论信息和负面情绪?《道德经》中提到“为道日损,损之又损”,意思就是做减法,减去欲望,减去私欲下的行为,以保内心清净。落实到具体行为上就是卸载各类不必要的社交APP,取关各种日公众号,亲试有效。

3

4、许:过去我们去读一本书,我们跟着那个男女主人公去游历,看个电影,听个音乐,这都是在虚拟世界里,但这一次所谓的互联网,这个社交网络虚拟世界到底跟之前的又有什么区别?

彭:小说作品这个虚拟世界是作者给我们构建的,而现在虚拟世界是你自己构建的,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的思想家,还有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包括电影文学在讲“到底什么是真实的?”,庄生梦蝶,那么我是在梦中,还是在蝶的这个梦中。

 

许:但是最终世界的所有真实都是心理真实。

彭:对。

 

许:就比如我们都可以成为南柯,我们戴一个头盔(VR设备),就进入南柯的世界,那个黄粱一梦不断地做

彭:对,我们的人生就是一梦。这个梦问题就是说,你选择相信什么,你愿意活出什么样的一个世界来,因为这个黄粱一梦还是有一个很重要的现实限制,就是我们不是一个人,我们是有一群人,那么这一群人肯定就需要有一个共同的黄粱一梦,最容易建成的还是我们现实的世界。

 

许:他如果在虚拟世界,他也是一种巨大的真实,那可能现实生活中,反而对他来说不真实了。

彭:大概是从2004年开始,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一个教授,马斯洛维奇就开始研究虚拟心理学,他发现就是人其实在虚拟世界里头,可以选择很多的身份,但是有一个身份他很难变,是什么呢,是他的味觉,就是他在现实世界爱喝咖啡,到虚拟世界里头,你让他恨咖啡,做不到。很有意思的一个感觉,我们的吃,我们的喝,我们的性爱,我们的味觉、嗅觉、听觉、触觉这些东西可能是我们人的特别重要的心理本质。我就经常讲你得摸摸自己,你得闻闻鲜花,你得看看漂亮的男孩女孩,这个时候你可能唤醒自己人性的感觉,要不然老在想康德、尼采、斯宾诺莎,最后你可能就真的要出问题了,所以说俗世可能也是我们人的高贵的一种特别重要的基础。

 

l 第一次接触心理真实这个词,于是某乎上搜索了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搜。

l 心理真实是基于个体对事物的主观感知形成的,但这个事物不一定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个体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感知到的真善美,也是个体承认的真善美。就当下的网络环境而言,难以把控的网络虚拟世界中的假恶丑。因为心理真实,所以个体会把网络虚拟世界中假恶丑也当成是真的假恶丑,直接对个体造成负面影响。

l 因为心理真实构建出的主观世界多数和客观物流世界难以拟合,且难以为续,因此,与其沉溺在网络虚拟世界中,不如早点抽身,坦然地面对客观现实。在客观的物理世界中真切地感知,用心地构建自己的生活圈,耐心地经营它,慢一点也没有关系。

4

5、彭:这个文化最后到本质上来讲就是人心

导演:您刚才说中国,就是您写那十一个(文化差异),差别最大的是什么?

 

彭:内外因。就是西方人他真的相信,有一种事情叫做本质,真的认为坏人有一种坏的本质,而这个坏的本质是可以遗传,可以感染,可以渗透。我们中国人不太相信本质,中国人还是强调非本质论的这种情境、环境这种东西,我觉得这个是比较根深蒂固的差异。邪恶这个概念,咱们中国人很难理解,我们当年做这个研究,就是因为这个卢刚杀人,就是我北京大学的一个物理系的同学,我认识他。

 

为什么认识他?1983年,他要到美国留学,想找对象,然后他就跑到心理系找我,他说,老彭给我介绍一个对象,然后我就找我太太,我们俩撮合了一个我太太的室友,结果两人谈了两三个月,分手了,后来这个女孩,嫁给卢刚的同学。很巧啊,1991年的11月2日,我当时打开电视一看,正好就播卢刚杀人,他打死了五个教授,而且四个是提名诺贝尔奖的,把爱荷华物理系打回到石器时代,所以我当时感慨,就是说如果当年那个女孩跟他结婚,卢刚就不一定会走到这一步,然后我的那些美国老师尼斯贝特,他听到这个故事,第一句话就是真的为你太太的室友高兴,我说你为什么这么想,他说如果她嫁给卢刚的话,她今天也会死在卢刚的枪下,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个思维方式叫做反事实思维。我们就做研究,就是在中国找了一批人,美国找了一批人,询问假设卢刚刚结了婚会不会杀人?中国人认为不会,美国人认为会,为什么美国人有这样的观点?因为美国人觉得卢刚是个坏人,有坏的本质存在。后来这篇文章,送的那个杂志叫《人格与社会心理学》,那个编辑很厉害,但他提出一个很大的问题,他说卢刚是中国人,中国人在解释卢刚杀人是受环境影响,是不是面子观念?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自己做了坏事,我怪环境对吧。我迟到了是交通堵塞,不是我自己懒。

 

那怎么办呢?特巧,一个月之后,一个美国人跳出来,打死了五个人,一模一样的故事,所以我们立马把这个美国人的故事,给中国人看,假设这个迈克尔结了婚会不会杀人?有孩子会不会杀人?中国人认为不会。说明什么?不是面子。是我们的思维方式。这个研究一下子就震惊美国世界。其实在1994年发了那篇文章之后,我有一个机会,就是去做企业高管,我就很兴奋,我就找尼斯贝特,我说你给我写个推荐信,就尼斯贝特拖了好长时间不给,我就记录,我说人家要马上答应,尼斯贝特把我叫到他的那个屋里,那天我记得很清楚,在花园里,他有个小花园,然后在那边坐下来,两人喝啤酒,然后他说了一句话,让我很震撼。他说,上帝派我们人到地球上是有目的的,我当时就不以为然,我不信教,我说有点过了。他说你想过没有,我是一个很有名的美国教授,你是一个我不知道从哪儿来的中国人,结果我们在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这边来合作,而且我们做出了这么优秀的论文,他说你的使命就是要做心理学。这么一说搞得我就不好意思了,我就觉得我还是真的应该老老实实做学问。不过有时候也在后悔,其实也不是后悔,在幻想一下,那个生活会是什么样的。

 

l 以上这个案例不禁让我想起《社会认知》一书中提到的东西方文化差异。西方认为,自我是区别于他人的,他们认为个体是独特的并且是与众不同的;而在东方,我们在表达自我的时候,是要与他人相联系的。

l 比如,在引导孩子吃饭问题上,美国的父母倾向于用非洲儿童作比较,让孩子想到他们自己是多么幸福;而中国父母倾向于告诉孩子农民伯伯种田的艰辛,浪费粮食是不对的。

5

未完待续...

观感2《十三邀》第七季 对话彭凯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