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箱002:聊聊对《Deadlock》的看法或感受


前言
4月26日,赫回归当天有朋友给我塞了个问题,仔细确认过了,让我聊的是专辑。
说实话还挺意外的(其实不管问什么问题,只要有我都会感觉意外),因为我当初写mini一二辑的乐评只是一时兴起,很多东西都是一笔带过并没有详细地说明,甚至打算之后都不再写。一是不懂声乐,二是不够客观,要指望我写出什么锐评是不太可能了,只求尽量道出自己的感受。
再次强调:这里的客观指的是脱掉粉丝滤镜的客观,音乐嘛每个人审美取向不同,如果拿这方面讲,我就是主观。
开始写三辑之前我要为二辑解释几句,不知道为什么二辑的的地位如此之低,虽然我的看法还是和原来一样,因为我喜欢主打甚至多过疯子……但我其实从来没觉得二辑不好,我的原话是“没有一辑惊艳”。《Overload》这张专辑本身主打的就是一个暗黑系,六首歌风格非常统一。但这是优点也是缺点,风格趋近一致的话,如果没有十分亮眼的区分点和流畅的故事线,就会产生审美疲劳。我不否认单首歌拎出来都很不错,但放在一张专辑里的话就是会被埋没。
但其实是还和专辑名字相对的:一辑《Hello, world!》每首歌的风格都不同,编曲都十分干净利落,仿佛给“world”一个见面礼的感觉。《Overload》二辑反而有点塞得太满了,虽然听起来很像是在强行解释,但我觉得确实是“过载”了,用世界观来说就是“黑化了”。
终于,mini三辑《Deadlock》最后一次打歌落下帷幕,四个星期也足够我冷静了。在专辑正式发行之前,我至少循环了400遍器乐试听,而且这次的成员参与度明显拔高了,就整体而言我非常期待,尤其是赫第一首加入木吉他伴奏的抒情曲。后showcase一出,提前被剧透又疯狂循环了80遍《Good enough》饭拍,确实没有让我失望。
Freakin' Bad
先来说主打吧,赫的主打永远是狗嫌人不爱,我其实没办法不认同。赫的主打偏弱是事实,这次也一样。
我想了很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单纯从听众的视角出发,我感觉是副歌的原因,其实赫所有我get不到的歌都是因为chorus,也就是副歌。为什么?过于朗朗上口了,再说直接一点就是:洗脑洗得太刻意了。我不是很喜欢这种我能猜得到走向,却还要一直重复的旋律。我更喜欢出其不意。出道至今,赫所有歌的器乐部分都很好,不管是听感还是难度都挑不出毛病,问题出在人声编写上。要么把人声编排得太满,要么就是重复重复重复。
但话又说回来,赫的主打是有在越来越好听是我的客观评价,而且这次的主打好评是更多的。因为它有一个非常普遍的乐队编曲走向,没那么挑听众,可以说是大众化。但是这首主打在我心里依然是可以稍微打个平手的,为什么?因为吉他solo和bridge写得实在是太出彩了,简直就是神来之笔,而紧接其后的李周演的scream让这首歌仿佛有了一个新的生命。
插一句:我有没有说过赫是写bridge的神?如果没有,我在这儿郑重地说一遍,赫所有歌的bridge,都非常好听!是每一首!
有一点我想说,其实商业化越重的乐队是越不敢在歌里放大solo和极端唱法的,主要还是涉及传唱度的问题。出道至今,赫其实是在一点点试探听众的接受度,这些东西对他们自己来说不一定是新东西,他们想要的是受众群体的突破。所以前半段公式化的走向在我听来莫名像一种挑衅?所以才会有人形容这首歌“从吉他solo才真正开始”。
不好意思脑补的有点多,但确实《Freakin' Bad》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反叛”,也是赫第一次跟我刻板印象里的摇滚沾边。倒不是说他们之前不算摇滚,而是说他们音乐始终带有实验性,能感觉到JYP想要把摇滚带到大众视野的野心,所以成分其实是有点杂的。
说回主打,虽然至今我仍然嫌弃赫曲所有的合唱趴,尤其是高潮部分。有种从狂野摇滚变成唱诗班的跳脱感,非常割裂。我没懂这个合唱是想营造一种怎样的氛围,但后来我有跟《Freakin' Bad》和解。是因为有一次他们唱的不太齐,竟让我扑捉到一丝“叛逆感”。这是》《Freakin' Bad》 打动我的点之一。有意思,摇滚可不就是最具有反叛精神的音乐吗?
还有就是不得不提的赫氏文字游戏了,能写出“if you seek it why owe you”的他们一定是天才。我有观察过,除了打歌和电台节目之外他们唱的所有词都是“F”,这个小细节真的特别好玩!
当然并不是鼓励大家去说脏话,更不是说你骂句脏话就是反叛了、就是摇滚了、就是与众不同了。我没办法形容这种前后反差的带给我的刺激,总之,在周演的嗓子喊哑之前我还是很喜欢这首歌的。
提一嘴,摇滚主唱练习极端嗓是有一个专门的发声方式的,周演嗓子哑掉我个人倾向于是用嗓过度占大头,而非发声方式不对。没办法李周演就是这样子全力以赴的一个人,求求JYP保护好我狗的嗓子。
Come into my head
赫每次主打都被嫌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非主打太亮眼了这次专辑的非主打每一首都有一个乐器编曲的侧重向,这个设计还挺有意思的,莫名有种solo的感觉。
比如第一首的合成器,我听说这首歌是在二辑之前就已经写好了的,本来可能是要放在二辑吧。确实这首歌和二辑的风格很相似,都加入了大量的采样来营造恐怖的氛围,和《梦话》和《HDD》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整个赫味满满,说人话就是有点疯疯癫癫的。反正蛮庆幸1被放在三辑的,不然很可能一样被埋没。
这首歌除了副歌我都觉得很非常独特,尤其李周演的rap莫名让人喜欢,很怪但是又莫名合适。整个人声的走向都很吸引我,尤其是第二段主歌假声与气声的对比特别妙,成员私下为了唱好应该是做了很多练习的。赫的编曲一直有很多小细节非常挠人,能听出来的话就很有趣,比如背景一直在铺垫的尖叫就很他们。
Bicycle
自行车这首歌的器乐编写走向是以贝斯为主,人声编写却是以rap为主,可以给主唱休息嗓子,还可以锻炼34的唱功。虽然还是一样地不喜欢那个“bicycle”大合唱三音节,听预告的时候也不是特别期待,但全曲出来之后我反而最喜欢自行车的人声变化,很流畅很新鲜。不一定是声音本身,但至少我很喜欢这个变化,是一首会让你紧张起来的歌。
checkmate
将军应该是这次新尝试的风格,鼓点非常的独特和沉闷,没有用很高的音来推动气氛,全部依靠鼓点和键盘。或许是鼓手实力很强的原因,我觉得赫是一个很擅长玩节奏型的乐队。纯音乐里变化多端的节奏营造出的对弈氛围,bridge部分的电吉他直接把这场你来我往的比赛终结了。
Good enough
足好,听预告时最期待的两首之一。我非常好奇赫氏抒情会是什么样子的。果然没让我失望,在赫所有的歌里,足好的bridge是最好听的bridge,足好的人声是最好听的人声,足好的歌词是最好的歌词。作为主创,枪是这么解释歌词的:
以前我去看海的时候,总觉得海浪很悲伤。因为无论它们多么想要与海岸合为一体,多么努力地靠近,最终都无法实现。这是它们的命运,让人感到悲伤。这是一首根据"无法实现的爱"完成的歌曲,特别是在pre-chorus部分:在第一节,是站在海浪的视角:不知道我靠近你是因为引力还是海风。在第二节,解释了我接近你的原因一一不是因为引力和海风,而是我心使然,这种欲望使我循环往复。这是我最喜欢的part。——翻译来自枪站
很好,预副歌这段(就是海风引力到副歌这段)我和老一的想法完全一致,但我没有想到的是它是一首完完全全的情歌。由于歌是还未正式发行之前就已经听了的,没有歌词全靠脑补。而高潮里“yeah与it”连读的原因,我听到的歌词一直是“he's good enough”,刨开你赫才出道一年多就公开出柜的可能,我当时把这个“他”理解为他们自己,把足好定义为一首写给自己的歌。
“虽然还没正经看过歌词,但与其说《Good enough》是写给爱人的情歌,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首写给自己的安慰的歌。 同时这也是我第一次直观感受到赫人是个双主唱乐队这歌事实,周演和酥酥两人你来我往的问答式唱合,把歌曲里的对话感拉到极致。
当所有乐器撤去,全体和声响起,只留钢琴在那,心里无端被挑起一丝不足为道的委屈,紧随其后弦乐的加入却让这份委屈变得不那么能被忽视。怎么说呢?就像是那个过去的自己在说,其实你已经做的足够好了,虽然此刻的你并没有意识到,甚至会过分责怪自己。
当然了所有的此刻都会成为过去,感到被安慰的瞬间也是眼泪止不住的瞬间。但其实这些都是可以独自消解的情绪,无非当真的有人拍拍你的脑袋,告诉你没关系的时候,反而会被这种在意所击中。而这我想,这应该就是出道纪录片里他们提到的普通人的情绪。”
虽然歌曲正式发行之后,我发现自己有点自作多情过分解读,但总归,我有在这首歌里感到慰藉。
我时常觉得XHZ是一个利他主义的乐队,或者说是一个由利他主义者引导的乐队。我也不晓得我为什么要在一篇乐评里说这句话,我只是想说而已,我只是能从他们的歌里感受到那种能量。
Man in the box
这首歌是一首粉丝都挺满意的作品,很标准的赫曲,画面感营造得最好的一首歌。多的就不夸了,我个人比较喜欢主歌部分的base line和bridge部分的合成器,可惜都太短了。我至今依然认同赫人歌曲特质的主要来源是节奏和采样,而出道曲其实是最能突显他们风格的歌。鸭说HDD是在乐队成员确定之前就写好的歌,而这可能就是他们乐队概念的起源。本人不是十分关心“概念”的那种类型,原因之一是我担心他们的作品会被概念“绑架”,我更希望他们的创作是一张白纸。但其实歌好听最重要。
Dear H.
我觉得流行乐与独立乐有一个显著的区分点是,流行乐十分注重人声旋律的编写,纯音乐的部分都是很短的。我听乐队还是比较传统的,比较看重编曲和乐器solo,歌词也好的话那就是无敌了。作为听预告时我最期待的两首之二,我认为Dear H.就是这样一首歌。当了解到“H”指的是“Hope”的时候,我知道我只会更爱这首歌。
这种渐强渐弱,还升调的编曲模式是我最喜欢的,越宏大越有层次的编曲我越喜欢。“圣曲”是我听这首歌的第一印象,不是我瞎掰,真的有种宗教的感觉。虽然这首歌本质讲的是一个困在黑暗里的少年寻找光明的故事,但对我而言每一次升调都是被洗礼,治愈反而是后期才咂摸出来的味道,俩主唱真的太牛了。
总结
整体来说我认为三辑是优秀的,难度都很高,完成度也不错。
虽然知名度并没有拔高太多,但能进一次一位候补也挺不错了。傻x公司让周演挺着个破锣嗓喊了一整个周,还不如宣传有机会成为爆曲的《Good enough》,更别提那个五缺一的破MV……
还是说回音乐本身, 正因为难度高,所以能明显感觉到乐队的实力与默契是在逐渐变强的。他们的创作越来越成熟,不断做一些新尝试的同时也懂得保护自己的特色。
当我知道演唱会发表感言阶段的BGM是《Dear H.》时,我意识到他们每一次公开亮相所给予到观众的成长其实是有时间差的——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准备了很久。至少我能看见一直以来他们六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是在稳定进步的,毕竟乐手之间的配合可没有那么容易。主唱更不用说了,当他们俩开始觉得草莓蛋糕简单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是next level了。
前文说过赫其实有在试探、筛选、乃至训练听众,时机成熟的话,他们应该会给你来个大招,而那些应该就会是他们原原本本想要做的音乐,而我,永远期待下一次。
理性的发言到此结束,最后以一段我深夜发疯的文字作为结尾吧。
后记
这次活动他们参加了不朽的名曲,平心而论表现得特别好。在公布一胜的时候,导播给了观众一个镜头,是一句标语——“ROCK WILL NEVER DIE”。那一刻我好像有点明白赫他们所说的“宇宙最强乐队”是什么意思了;也明白了“我对他们是有期待的”这件事,以下是我个人的一点预言吧,如果觉得引战骂我一个人就行。
幸运的话,他们可以让摇滚在K-POP焕发生机,反之,他们只能恰到好处地收获自己足够多的听众。但至少,我是说至少,他们一定可以改变K-POP的音乐格局,创造一种独属于他们的全新的音乐形式。
你必须得承认,在这个足够大的市场里,总该有点新东西出现,又或者那只是一种复兴,摇滚复兴。
这世界应该有摇滚,尤其是具有反叛精神的摇滚。
ROCK WILL NEVER D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