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提醒:“知行合一”,建议细看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
若干提醒:“知行合一”,建议细看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
“反脆弱”,科学批判借鉴《反脆弱》。
所有词语、概念、语言,只是为了人与人之间沟通而创造的符号,
方便沟通的同时也存在局限,
比如可能误导人,最常见的就是望文生义(当前快节奏的时代,个人被多股资本拿着多个“奶瓶”塞住嘴(心)的现象不少,人心被各种内外力量激荡得飘飘浮浮,无法自主、知止……)
发与网友的沟通,供参考(在【今日青年需要什么样的价值观?【答案完整版·范勇鹏】-哔哩哔哩】 https://b23.tv/pfIl0WX)
真想了解,有空建议先细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中华书局有一个版本是有原文,译文,但注释有些地方不如贵州的一个版本),一句两句说的都是片面的,
知行合一,
《传习录》记录:阳明先生晚年清晰表达他的学问体系,
若非要简单提要,
那么,
可以用“致良知”三个字来提要、提领(彻头彻尾),
致良知这三个字,从教学(传道授业解惑)角度,弊病最少(不是没有弊端、局限)。
其他之前的很多因时因地因人讲解、说法,都有局限,都可能误导人。
知行合一,
阳明先生给学生入门讲解,
传习录有简要举例(见原文,以下是大概语意):
你喝水,
喝水之后,
水冷水暖,水硬水软,
冷、暖到什么程度,
是个什么滋味……
你自己心里清清楚楚,至少有个大概体认,
然后你说“喝水之后,这个水的冷暖、滋味,对我来说,是这样这样的”——这个认知的“知”,就是知行合一的“知”,
对比:
你朋友帮你喝了这水,
然后告诉你,这水是这样这样的,
然后你转达给其他人“你朋友给你说的信息”(姑且称之为理论性的“假知”),
按照传习录的标准,这就不是知行合一的知。
所有内容,请科学智慧地批判借鉴、辩证。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既是实践行动,也是比喻。
一、安全提醒
(尤其对正在上学的同学们提醒):
不要进行有风险、有危险的行动。
要量力而行,注意保护自己安全。
知行合一,实践出真知,但不是让人进行有危险的行动、有风险的行动、成本代价过高的行动。——参考“不鼓励少年儿童进行有风险的见义勇为”这个原则后面的人文精神、底层原则。
比如(这个也既是举例,也是比喻,请举一反三):
不能明知是沸腾的水,你说为了真正知道喝沸腾的水什么感觉,非要亲自喝一喝,
喝100摄氏度水,把嘴和整个后续身体系统烧坏,——这明显不对,也不符合知行合一原则,
因为按照知行合一原则,当你有这个想法之时,你的良知自然会知道:这个想法不对,不管是自立自强自重的本心、还是从对亲朋好友负责的感情,都会自然而然生发不能如此干的良知。
良知,是一个动态的(参考交叉学科“系统论”)系统(借鉴尚书(记得是大禹的重要人生经验教训总结,专门形成当时明发天下的公告),可搜索查证):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阙中”——儒家心传要诀,感兴趣请搜索权威译文,注意译文代替不了原文,同时原文、任何语言、符号等沟通工具都有局限,若执着于此,甚至偏执,刻舟求剑,都可能误导人。)
二、阳明先生、六祖慧能、南怀瑾先生讲课常用比喻
基于语言、信息等沟通工具的局限性和沟通双方作为人本身的身心(如大脑,如每个人的伴随成长锻造磨砺形成的心智模式,认知模式)的局限性(毛选中,改造我们的学习那一部,讲得很透彻),
古今高明的老师,都经常用比喻来给学生讲课,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既是实践行动,也是比喻。——这比喻,清晰地反映了知行合一原则的利弊、局限,请科学智慧批判借鉴。
因此,上文提到阳明先生后来只提“致良知”(王阳明先生《传习录》意义上的良知,传习录上下语境中的良知),
因为误导最少(不是没有误导、局限)。
注:大禹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建议:
1.一句话流传至少两千多年而不灭(多少伟大的著作都失传了),更不提被历代圣贤、高人推崇,是否值得抽空看看,品一品?用看个视频的时间。
2.若认为某句话有欺骗性,建议说明论点和论据:
——论点不要抽象,
——论据最好是自己的具体实践、或者权威媒体报道的可以查证的新闻,不要是听说的。
把想法有理有据说出来(而不是含糊其辞,表达的是情绪而非实事求是的论点、论据),这样也可以供网友,尤其是正在上学的同学们多角度辩证。
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引自《尚书·虞书·大禹谟》
网上的一种解释:“人心是危险难安的,道心却微妙难明。惟有精心体察,专心守住,才能坚持一条不偏不倚的正确路线。”
网上其他解释:
人心之中常有“小我”,而小我伴随着不明和贪欲,故时常处于危险之中。
道心是“大我”的展现,“大我”总能走在中道上,中道是一种微妙的平衡,过犹不及,唯有研究参(省)悟、精通透彻到底(精),专一纯粹至一(一),才能行在中庸之道上。
南怀瑾选集中,有多处提到此句,讲解内容网上可以搜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