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杆穿甲弹的弹托,是什么时候与弹芯分离的?

长杆穿甲弹是当今最流行的动能反装甲弹种。有人把长杆穿甲弹形象地叫做穿甲大钢钉,似乎是很有些道理的。其实最早的动能穿甲弹芯,大多数就是含钨和锰的次口径大钢钉。二战以后仍然存在大量的钢芯穿甲弹。比如直到海湾战争爆发,伊拉克方面的装甲部队配备的仍然全部是钢芯穿甲弹!结果在钨合金穿甲弹甚至是贫铀弹面前,自然是大败亏输的结局。受到这个教训,海湾战争后各国的装甲部队,再没钱也要至少配备钨合金动能穿甲弹了。随着动能穿甲弹的长径比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当代的大多数坦克和反坦克炮发射的,已经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这种弹药由次口径的飞行弹体部分和脱落部分共同组成。飞行部分主要由风帽、被帽、弹体和尾翼等组成。弹体通常由优质合金钢、钨合金,

或铀合金等材料制成。尾翼有5到6片,起气动稳定飞行的作用。脱落部分包括弹托和弹带等。弹托大多由2到3瓣的铝合金材料制成,用弹带和紧固环固定。发射时,弹托用来支撑弹体和在炮膛内密闭火炮气体,飞出炮口后,在空气阻力作用下自行脱落。与其他穿甲弹相比,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具有更高的初速和长径比,飞行速度损失小,大着角撞击目标时不易跳飞,贯穿能力强,是对付复合装甲和反应装甲的有效弹种之一。对这种发射有再分离的次口径弹药来说,弹托是获得发射药能量加速度的必须组成部分,而一旦弹丸飞出炮口,弹托获得推力加速度的作用将快速消失。而炮膛外空气阻力的反作用力会瞬间到极致,因此弹托和弹芯分离的时间点以刚刚出炮口这个时间点为最优。

而通过对坦克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高速摄影实拍证明,现代长杆穿甲弹的弹托也确实是在刚刚离开炮口就开始分离脱落,只剩下高密度的长杆穿甲部分高速向目标飞去。而弹托完全和长杆分离的距离,距炮口也不过在2到3米之内。也就是说,弹托和穿甲体破裂分离的时间,不过在出炮口的0.001秒之内。那么弹托是如何确保一出炮口就一定会分离呢?这就在于弹托本身在制造时就提前做成2瓣到3瓣,在做成完整的穿甲弹时,再用弹带或弹箍把弹芯和弹托严丝合缝地装配在一起;弹芯一般上面有螺丝,与弹托的结合就非常紧密,不会被发射药推进的瞬间让两者在炮管内部就分离。而一旦出了炮管,固定两者的弹带会被高速摩擦消耗掉,这样弹芯和弹托之间的紧箍就没有了。而弹托前面有巨大的迎风阻力面。

此时出炮口的瞬间会极大地撕裂本来就是几瓣的弹托。因此弹托会瞬间分离而不影响弹芯下一步的高速飞行。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现在长杆穿甲弹的弹芯越来越长,而平时用铝镁合金制作的弹托,已经出现超重的现象,因此当今的最新弹托有用更轻更坚固的碳纤维来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