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类在机器制造的便利和贪欲中将迷失本真

2023-07-10 17:50 作者:厑柯AYAK  | 我要投稿

2007-02-26

    离开滋生大亨与伶人的纽约,上95号州际高速往北,穿过波士顿就是缅因——环境伦理主义的朝圣地、泛灵论自然主义的发祥地之一;返身仍沿95号高速向南去,纵跨北温带,在东海岸线的亚热带季风中一路长驱直抵佛罗里达,骤然止于南方特产的美式超现实梦幻,——一条大道,如今走完用不了一周的时间,却连接起E.B.怀特一生安身立命的三个场所(城市、乡野、海洋)和三重身份(职业的撰稿人、环保的度假者、敏感的梦想家)。

    如今,《这就是纽约》和《重游缅因》两册中译本不过20万字,却涵盖了怀特为《纽约客》写下的1800多篇文章的精华,尽管他业余写下的《精灵鼠小弟》也许比他专攻的随笔在国内更出名些。

    软阅读时代,随笔写作的确更趋专业化,不再是诗人或小说家的玩票儿。人们期待在好的随笔里发现文学作为一种艺术时呈现出的所有优美品质,不过因为阅读时间不多,只要一丁点儿就够了:一丁点儿文艺掌故和哲学引语透着令人信赖的博识,一丁点儿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和对公众话题的揶揄透着敏感和率性,一丁点儿政治良知、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再佐上吉光片羽的俏皮箴言,大于逻辑可靠性的修辞力度,不至于让人绝望的篇幅,这些加起来,庶几可作一篇好随笔的底线了。

    写随笔易出文体家,近的有周氏兄弟,远的有王尔德和德昆西,曾跟老师合撰过康奈尔大学《文体要素》这样经典语文学教科书的怀特,要提供给我们更多。怀特承认强悍而质朴的桑德堡是其文风的师承之一,更重要的是,像他那些不朽的前辈们一样,他乐于以最草根的方式锤炼写作并保持人格。

    用那个最老套的假设来说,把全世界作家扔到荒岛上,美国作家一定是活得最好的一群,瞧瞧梭罗、惠特曼、海明威,个个长得都像鲁宾逊。他们的童年少书籍而多泥巴,都卖过药、看过门、出过海、上过路,最后混入报界,靠穿着坎肩、叼着烟斗在百页窗畔的昏黄光线中敲击打字机出人头地,并时刻准备着恢复充满泥腥味儿的活力,在工业化的城市和乡野间保持住富于人情味儿的平衡。

    在这个传统中,怀特笔下的农场和湖泊上笼罩着梭罗和李奥帕德悠远的身影,生机盎然的农业景观的确“复得返自然”,背后支撑着的理论却是陶渊明无从逆料的环境伦理学,它指引着怀特在闲情野趣之余像反对假乳房那样反对污染和军备竞赛,认定人们在机器制造的便利和贪欲中将迷失本真。提到儿子从缅因给身在南方的父母寄来一根新鲜的枞树枝条时,写妻子手持植物的激动之情,怀特可以写出“好像她刚刚产下一个婴儿”这样抓人的句子。

    写城市景观时,我们从不期待在一个德国作家那里读到关于旧街道、新渔具、废锡罐之类琐碎物的生动描写(他们只爱写黑森林和花园里的死孩子),我们却总希望一位美国作家能给我们讲讲航海、码头、推销商和马戏团,写写新兴工业城市中男人的孤独和郊野小镇上俗世的安宁,喝苏打水的孩子,暮霭中走来走去的卖冰的人。怀特会满足我们,他写城市的笔调,就像是没情节的菲斯杰拉德,或文字化的斯蒂格里茨似的。

    我不多谈怀特的生平,是因为随笔集后面附录了哈尔·黑格精彩的专文,我没法写得更好。贾辉丰的译笔值得特书一笔。怀特睹物思旧时写道“there having been no passage of time,only the illusion of it in a dropped curtain ”,冯亦代译作“那里没有时间的间隔,只给人一种幕布落下的幻象”,贾辉丰译作“不见岁月的流逝,只有对岁月流逝的幻觉,仿佛有一重轻纱罩下”。明眼人高下立判,需多说的一句只是,此般译笔俯拾皆是,读后我心存感激,惟愿读到更多。

    按上述说法,写一篇随笔比起小说和诗来似乎实在不难,难的是去搞明白为何国内这些年争相模仿《纽约客》的人文刊物全部前仆后继、死而后已,是因为东施说起话来总听着像是政工干部,或像与政工干部作对的人么?希望怀特的书能让这些把社会良知当美学标准、把文人腐见当历史真谛的中文系教授们有机会学学文体,学学生活,顺便也学学外语。

    



人类在机器制造的便利和贪欲中将迷失本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