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配速加快后,你的着地方式会变吗?
大家好,我是Jason校长~~今天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最近发现的一个功能,相信如果你是跑步数据控,一定会对这个功能很感兴趣!
跑步的时候用前脚掌还是脚跟着地?这一直是跑圈内争论不休的话题。从经济性的角度来看,以脚跟着地的跑者来说,整体的触地时间是始于脚跟而过渡到前脚掌,再来进展到腾空期;而前脚掌跑者着地之后就从前脚掌直接进入腾空期,相比之下,前脚掌跑者的触地时间会比较短,而触地时间就等于脚掌被留滞在地上的时间,相较于腾空期,这时候身体前进的程度就会比较受限。因此,触地时间短带来的好处是经济性高,这也是很多人推崇前脚掌着地的原因之一。

但是前脚掌着地也不无缺点,最大的缺点就是对小腿肌肉的负担会比较大,所以对很多前脚掌跑者来说,比赛的前半段可能都还能维持着前脚掌,但是到比赛中后期由于小腿肌肉疲劳,小腿撑不住了,那身体会自动找寻下一个能支撑体重的肌肉,这时候股四头肌就被派出来代偿,而很自然的从前脚掌着地过渡到后脚跟着地了。
参考运动生理学网站的文章"优秀马拉松跑者着地型态差异的影响"(http://epsport.idv.tw/epsport/week/show.asp?repno=494&page=1)中内容,也可以发现有些运动科学学者已经做过相关研究了,现在把精华节录如下:
Hanley等 (2019) 分析2017 IAAF World Championships比赛的71名男性 (全马成绩为2:20:20±7:18)、78名女性 (全马成绩为2:41:20±10:23),在8.5、19、29.5 和 40 公里处,记录了运动员的着地型态 (以视频的方式来做影像分析),并将跑者归类为脚跟着地、脚掌着地或脚尖着地 (后两者归类为非脚跟着地)。 研究发现,优秀马拉松跑者最常见的着地型态是脚跟着地,男女在不同的跑步距离的比例都不会低于54% (男)、67%(女)。研究结果显示,男性优秀马拉松跑者,脚跟着地的比例会随著比赛距离增加而增加 (54%增加到66%、53%增加到69%);女性优秀马拉松跑者也有增加但是没有显著差异。

所以,从以上结论中可以发现,随着距离变远,肌肉疲劳了以后导致着地方式改变.而这时候就可以推导出力量训练可能也是影响着地方式的一个原因,也因此如果能分析出来在什么距离着地方式会有改变,然后记录起来,也不失为评估自己能力的一个好指标!之前在各家的跑步技术分析配件(就是各家的跑步豆加上佳明的HRM-RUN)中,基本上只有华为的跑步精灵会明确的标注着地方式。不过目前针对着地方式运动健康App目前只会显示整体数据的平均统计,也就是说在整个跑步过程后,总结分析你是前脚掌、全脚掌或是脚跟着地,而缺少了依据每个分段着地方式变化状况,无法观察到距离跟着地的变化,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在S-TAG发布之后,这个功能也未能加入,没想到后来发现RQ通过数据对接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我立马请训练营中的全马三小时内的大老师来帮忙测试一下这个功能,看看是否能从数据中看出什么启示!!结果见下图:

课表内容:5K热身+5:30*1K+5:00*1K+4:30*1K+4:00*1K+3:30*1K
在前5K热身的时候,可以发现大老师的着地方式都很一致且稳定;而从第6K开始到第10K,可以发现大老师的着地方式随着配速越来越快,着地方式也从"偏脚跟"慢慢地往"前脚掌"移动。基本上脚跟着地反映了跑步过程中的刹车效应,而速度越来越快,越往前脚掌移动这件事,也说明了在这个过程中,整体的刹车效应越来越少,进而达到更好的经济性。

在以前的研究中,这都只能用视频的方式来计算与观察,没想到现在已经可以用S-TAG搭配RQ的方式呈现出来了,真是省事很多!而本来需要用视频记录的方式才能得到这个结果,现在只要戴上S-TAG并将数据同步到RQ,就可以从数据上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状况,是不是非常棒!

关于跑姿分析这篇文章就先不多说,后面会有更多利用S-TAG跑姿传感器的数据跟大家讨论的机会,如果大家有任何的想法跟建议,也欢迎提出来哦!希望能跟大家多多地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