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奇迹教学--妄想心(Mind Wondering)
我烦恼,不是因为过去、现在或未来世界对我做了什么,而是因为心灵选错了老师。
------------------------------------------
今早要谈的是我讲课时经常引用的一段,它散在第二章的两节:《恐惧与冲突》和《因果关系》中,都起因于海伦对JC的抱怨。我不记得她当时抱怨什么, 可能是她很担心,甚至为之焦虑、害怕的事。
JC的答复,现在听来固然意味深长,但原本只针对海伦而已。JC说他不能替海伦拿掉恐惧,因为造出恐惧的,是她的心;但他可以帮她去除导致恐惧的因子;那必定离不开分裂之愿。
当时,JC所谓的“分裂之愿”是指海伦选择离弃JC。一旦选择离开JC和他的爱,海伦就感到害怕,而小我就开始发威。在《恐惧与冲突》的同一段中,JC对海伦说她过于放纵自己杂念纷飞,任凭心灵妄自造作。
这两句话指的就是“投射”,也就是妄念丛生之意,意指海伦和我们大家都选择了听从小我,离弃圣爱,而萌生罪咎,于是以“投射”作为逃避。
这不仅指形上层次我们原为一体圣子,却不以上主之爱为足而另起炉灶的那一刻;也指从此以后我们的反复重演,即后文所谓“恐惧取代了爱”。
由于线性时间乃是幻相,我们其实都在不断重活那“不神圣的一刻”。
我们以为犯下悖离生命创化之源的罪,思忖如何逃避自觉罪孽深重的心理包袱,于是小我献计,教我们把罪咎感投射到外面,这样心中便不再有罪咎。虽然我指着胸口,但罪当然不在身体里面,而是把它从心里向外投射到别人身上。
这就是心的妄想:我们不再注意作了错误抉择、听从小我不听圣灵的自心,反而一味游荡到外在世界。福音里有个著名譬喻,说我们游荡到遥远异乡,放眼望去尽是罪人的小我世界。
于是我们评判他们、责备他们,把自己的悲戚苦恼、忧伤恐惧,通通归咎给他们,怪罪于外境。 所以耶稣才会对海伦说:“你太纵容自己轻信一切苦恼原因,都来自外界。
正文稍后还有一段说:“在那些使你受苦的原因当中,你从不把自己的罪咎计算在内。”
归根究底,一切都因心灵选择了罪咎使然;因为《课程》主张“身体根本不存在”,它只是心灵的投射,从未离开其心灵源头。
身体自己不会感觉。我们经验到的痛苦和恐惧,皆因太纵容自己的投射,相信自己所投射的罪咎,与罪苦世界中作为投射对象的任何天灾人祸,皆真实不虚。
这一切都离不开心灵的妄造;“妄造”一词只出现于正文前几章,和我们灵性延伸出去的“真实创造”,做一对比。
只要是小我所为,都是“妄造”。终极而言,世界是我们妄造出来的,我们打造出整个形质宇宙,以及自己的小小世界与周遭琐事,以便归咎于人:“我烦恼,都是因为……”;而我们总有一长串的“因为”。
这个观念,JC早在《课程》笔录初期就告诉海伦,也告诉所有的学员:苦恼之因在于我们做了错误的选择。全书每一页几乎都直接或间接地重述这一观念:抉择者选择了小我而非圣灵(或JC)为师。
此所以JC对海伦说:“你过于放纵自己的妄想心,故意忽视是你自己选择离开我和我的爱,于是,罪咎感迫使你往别人身上投射,才好把恐惧怪罪到他们头上。”所有恐惧都因心灵选择了罪咎,而罪咎要求惩罚,于是我们开始害怕惩罚;小我总说我们罪大恶极、罪有应得。
而JC的手法则是把外在的因,藉由奇迹,带回心内,让我们明白:“我烦恼,不是因为过去、现在或未来世界对我做了什么,而是因为心灵选错了老师。”
如今既己了解苦恼之因,解决之道变得极其单纯。我明白一切操之于我,我的责任只是“重新选择”。其实整部《课程》的真谛,就在帮我们做到这一点。
这些给海伦的早期讯息,旨在帮她把心力从外界拉回内心,善用心灵力量重新选择。耶稣在正文结尾强调“重新选择”,正是殷殷提醒我们:不要把苦恼归咎于心外任何一物, 一切皆出于抉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