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鸿门宴上,项羽究竟为什么不杀刘邦?

2019-06-17 20:38 作者:晋公子8  | 我要投稿



本期话题

巨鹿之战后的项羽,已经走过了辉煌,即将迎来他人生落寞的开端。

这个开端就是鸿门宴。在这里,他将遇到一生中最大的苦手,刘邦。

这是一场充满悬疑的宴会。在宴会之前还屡次大怒,声称要“灭此朝食”的项羽,为什么到了宴会上却没有听从谋士范增的一再建议,将刘邦就地处决呢?



英雄之所以为英雄,是因为找到了一方属于自己的舞台。

要是离了这方舞台,他还能不能继续英雄就得两说了。

项羽而言,事情就是这样。

在战场上短兵相接,他是所向披靡的英雄,但在政坛上经纬国计,他却显得笨拙而迟钝。


当项羽在巨鹿战胜秦军,登上人生巅峰的时候,他的战友刘邦已经攻破武关,占领咸阳了。

项羽随后以诸侯上将军的身份统领联军西进关中,却险些在进入函谷关后与刘邦的军队爆发大战。

根据《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双方冲突的起因是这样的:

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闗,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史记·项羽本纪》


曹无伤给项羽递话儿中伤刘邦这件事很值得仔细说一说。

在这段话中曹无伤“揭发”了刘邦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根据刘、项二人出征前与楚怀王及众将领的约定,先入关破秦者为关中王。

刘邦趁着项羽进军河北的机会抢先占领关中,所以他对关中王这个位置已经志在必得。

其次,对秦国降王子婴,刘邦准备任命他为自己的国相。

最后,刘邦想要独吞咸阳的战利品。

在这三条理由中,可能不少人会认为激怒项羽的主要是第一条,因为对项羽来说,让刘邦先入关,抢占了灭秦的首功,这是骄傲自负、眼高于顶的楚霸王所不能接受的。


但我却认为,真正让项羽下令攻击刘邦的理由是第二条,也恰恰是这条理由,反映出了项羽只是一个英勇的斗士,而不是一个合格的战略家。

刘邦先入关占领咸阳,甚至想要做关中王,这件事情对项羽的刺激应该没那么大。

因为在巨鹿之战的时候,各方诸侯都派兵前来援赵,巨鹿才是当时天下关注的焦点。

当各路军队都因为畏惧秦军而坚壁不战的时候,项羽麾下的楚军却以一当十,屡战屡胜。

战胜之后,诸侯将领到楚军大帐来参见项羽,都是跪着进入辕门的,连头都不敢抬起来。

在这时,已经慑服群雄,成为诸侯上将军的项羽并不需要一个鸡肋似的入关首功来证明自己的地位。


再说了,从后来的分封看,项羽心仪的封地是彭城而非关中。

所以在关中王这个问题上,刘、项二人并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

至于第三点问题,曹无伤的话倒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

刘邦这个人从前的确是贪财好色,喜欢钱,喜欢玩儿女人。这点前科连项羽身边的首席谋士范增都知道,曾经与刘邦并肩作战的项羽不可能没有耳闻。

至于说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之后疯狂敛财,这件事情也的确发生过。

根据《史记·萧相国世家》的记载,在刘邦军队刚刚进入咸阳的时候,他手下这帮乞丐将军都争先恐后地到金库分抢财帛。

刘邦在鸿门宴上送给项羽和范增的伴手礼——白璧一双、玉斗一对估计也就是这么来的。


但这是刘邦的部下所为,至于刘邦本人,范增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这实际上已经撇清了曹无伤的诬告,钱财和女人刘邦都不沾的,项羽没有理由迁怒于他。

但项羽确实对刘邦起了杀心,司马迁在上面的那段记载中连书了两次“项羽大怒”就是证明。

那么,到底是什么激怒了项羽呢?

我个人推断,是项羽入关之后的所见所闻让他对刘邦的政治立场产生了怀疑。

刘邦的敌人本来在西秦,可他进入咸阳,灭亡秦朝以后却派兵东向封闭函谷关,这摆明了是要把项羽和诸侯军队挡在关外,他想干什么?

另外,刘邦当初进入关中,因为自身实力单薄,确实有可能剿抚并用,与秦朝的残余势力达成了某种政治默契。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就提到,秦王子婴在杀死赵高之前曾经说,“我闻赵高与楚约,灭秦宗室而王关中”。

他说的“楚”,指的只可能是刘邦,因为当时刘邦已经攻破了武关,距离咸阳近在咫尺。

因此,当项羽听曹无伤说刘邦准备任命子婴为国相,再加上之前派兵封闭函谷关的异动,给项羽造成的第一判断很可能是:刘邦已经背叛了楚国,与秦朝的残余势力勾结在一起了。


“灭此朝食,杀了这个叛徒!”

这应该是项羽发兵的真实想法。

和项羽相比,谋士范增的态度就更值得玩味了。

一方面范增为刘邦辟谣,坚定地认为他没有贪图财货,独享战利品。

但另一方面,范增又极力劝说项羽赶紧动手,尽快解决掉刘邦。

这又是为什么呢?


刘邦当上皇帝之后曾经说,项羽身边就只有一个范增是顶用的,可惜项羽不重视他的意见。

刘邦之所以给范增这么高的评价,是因为范增是一个具有战略思维头脑的人。

在项羽准备发兵的当口,范增对项羽说了这样一番话: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史记·项羽本纪》

范增之所以要说这番话,是因为被尊为亚父的范老爷子瞧出来了,项羽这个后生在思考刘邦的问题时,他的思路错了。

这让范增非常着急,不得不对他耳提面命。

范增的意思是,现在刘邦对楚国是否忠诚已经不重要了。

当初打起楚国的旗号是为了灭秦。现在秦朝灭亡,楚国的旗号就算完成了它的使命。

接下来的时间里,天下最重要的问题是谁会成为新任的国家元首。

而在范增眼中,刘邦是有这个志向的,无论他为秦为楚,都注定要成为项羽问鼎之路上的直接竞争对手!

俗话说,第一等人不用教,第二等人用言教,第三等人用棍教。

在战场上,项羽是个不学而能的优等生;但在政治谋略上,项羽的鲁钝用“冥顽不灵”来形容实不为过。

范增的话已经说到了这个份儿上,项羽仍然没能领悟。


所以,当项伯去向张良通风报信之后回来跟项羽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一番简单的说辞,又把话题拉回到刘邦的忠诚,并且让项羽在刘邦是否反水的判断上产生了动摇

直到见了面,刘邦软下身段来跟项羽剖心明志:

臣与将军勠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却。

——《史记·项羽本纪》

刘邦在这番话里,表达了两层意思:其一,他与项羽从前只有共事之谊,而无猜疑之隙;其二,自己无意与项羽争夺灭秦的首功。

在这儿,刘邦就是要刻意强调从前的旧交情以便唤起项羽对自己的信任感。显然,他有意地忽略了自己下令封闭函谷关引发刘、项两军摩擦的这件事,而只是笼统地将之推卸为小人的挑拨。

总在刘邦的忠诚与背叛上反复掂量的项羽,这时又开始因为刘邦的说辞而倾向于信任他了。他重又把面前的这个人认作与自己生死与共的战友,而不是势不两立的叛徒。

为了打消刘邦的疑虑,证明自己的坦诚,项羽甚至向刘邦出卖了通风报信的曹无伤。作为军人,项羽对待战友的坦诚 是可爱的,但这样对待竞争对手就是对自己的残酷。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史记·项羽本纪》

事实上,在鸿门宴上刘邦之所以能够逃得一命,关键就在于他死死地把话题纠缠在自己对楚国的忠诚这一点上,无论张良、项伯、樊哙还是刘邦自己的说辞都是为了洗白这一点。


而反观项羽,他自始至终都没能跟着范增的指点转过思路来。

如果他真的清醒地意识到了刘邦是自己未来争夺天下的最大对手,那“忠诚”就不再是议题了。

君子无罪,怀璧其罪。

只要你刘邦有争夺天下的志向,就算你我还是战友,那我也只能一抱拳一拱手:兄弟,对不起了!

政治斗争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施于对手的妇人之仁,会给自己种下祸根的。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鸿门宴上,项羽究竟为什么不杀刘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