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尚珺复读十四年一事
今天一看浏览器,发现“唐尚珺被退档”一事冲上热搜,我很是震惊。还记得前不久,被网友戏称为“高考得分王”的唐尚珺宣布今年不再复读时,我还以为这位“钉子户”终于要去大学了。结果如今被退档,虽然他说会关注补录,但我个人觉得希望渺茫,除非他换个专业或者报个一本,不过我觉得像他这个比较执着的人,应该是不会的。 说起他的执着,真是让人觉得即可怜又敬佩。 先说可怜,在他复读的十余年中,他也考过600多分,也被上海交大录取过,但他依旧执着于清华,想继续冲更高分,结果令人遗憾。 再说敬佩,我不知道这世界又有多少人能够为了一个梦想(就算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想)而不顾亲友的反对、社会的舆论、同伴的嘲笑,义无反顾的坚持下去,哪怕这种“愚”让人觉着可笑,但也无法否认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且先不论执着的目的为何)。 造成这个“执着”的原因有哪些? 根据唐尚珺的话,我们不难发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同乡有一位人考上了清华,长大后很有出息,造福了乡村,成为了唐尚珺的榜样,为他的清华梦埋下了种子。 二、乡村信息闭塞,再加上老师平时上课只讲有关高考的内容等,这些种种导致了唐尚珺几乎不知道升学的途径。单纯只知道高考这种升学途径,关于上大学考研等其他途径一概不知,所以他只能不断复读以求更高的平台。 三、对自己的能力水平认识不清,单纯认为只要凭借自己不断的努力,通过一次次的复读,就能考得越来越高,直至考上清华这一类顶级名校。 再细看深思这些原因,不免感到无奈和可悲。他是由外部和内部因素共同造成的“特殊”中的“特殊”。 我们先讨论外部原因,在我看来,其实这跟前阵子很火的“小镇做题家”相似。因为他们没有好的资源,接触不到其他途径,只能在高考的路上走到黑。虽然我们常说高考不是人生唯一的途径,可对于很多乡村朋友而言,如果不通过高考来改变阶级,那还有什么可以?上一般的职校?进工厂?经商?还是别的?(这里并不是对职校、工人,商人等有偏见)我想对于一个父母都是工人的孩子而言,其实并没有很多选择。而且对于一个正处于人生最敢拼年纪并且接受了部分知识教育的人而言,复读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我们再讨论内部原因,亲爱的,我想问你,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积极入世思想的熏陶下,在“世上无难事,只要肯努力。”思想的灌输下,你能够接受惨淡的现状而对一个看似缥缈却感觉再加把劲就能抓到的梦想放手吗?答案是多样的。但对唐尚珺来说,答案是唯一的。 跳脱唐尚珺一事,我们再看看这种“执着”的思想。千年前的苏秦为报私仇扶弱燕而毁强齐;唐代的鉴真和尚克服重重困难而六渡日本;水浒里的宋江为了忠孝而不顾一众英雄的劝阻。这些难道不都是“执着”吗?可结果却相差甚远(当然这与时代和“执着”的目的也息息相关,这里不详谈)。但这中精神却是一代代传下来了,并且深深烙在每个中国人心中。从抗日战争一直到抗美援朝;从“三大”改造到全面脱贫攻坚战,无数的党员、无数的爱国人士、无数的有志之士,纷纷投入时代浪潮中,“执着”精神昂扬向上,令人动容。 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不能缺失“执着”精神,但也“不能一条道走到黑”,要学会“变通”,一壶水烧不开怎么办?为什么不能减少一点水呢?这是剩下的就都能烧开了。同样的道理,“执着”不可少,但是适当的“变通”更能让我们一往无前。当然,这里的“变通”并不是指的是无底线的、不作为的变通,而是根据事物的发展而适时调整自己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