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回顾】黄桂秋艺术生涯(戴新道)

黄桂秋生于一九O五年。在其爱好京剧的父亲影响下,幼时练习唱京剧。二十岁那年,他中学毕业,偶而在北平“浙慈会馆”堂会上演出《女起解》受到了行家们的注意。一九二六年经人引见,正式拜在青衣宗师陈德霖的门下。在其师严格训练下,艺事日益精进,不久就正式“下海”。一九二七年,经老夫子陈德霖提携,搭余叔岩班任三牌演员,开始显露头角。过了一年,他在马连良“春福社”挂二牌声誉良好。一九三一年,搭名花旦筱翠花班子演出。一九三四年,又搭武生宗匠杨小楼的班子。他还先后随高庆奎、王又宸、言菊朋、雷喜福等演出于北京、天津、济南等地。值得黄桂秋自豪的是:名扬四海的“老乡亲”孙菊仙曾和他同台合演过。当时陈德霖对这位弟子深为器重,在年迈多病情况下常伴黄桂秋唱戏。一九三一年师徒同台合演《大登殿》,陈的王宝钏,黄的代战公主,这是陈老夫子的最后一次演出。这些京剧名宿对黄桂秋艺术上的影响很大,使他无论在表演风格上,还是在演唱技巧上都有较大的长进。
一九三八年,黄桂秋到上海演出,自挑大梁,以其高亢圆亮、娇媚甜润的嗓子和端庄凝重的气质而名满剧坛。苏少卿先生在《半月戏剧刊》上赞云:“桂秋,江南正工青衣之佼,”代表了京剧界对他的评价。这一时期他演出的剧目有《别宫祭江》、《春秋配》、《玉堂春》、《王宝钏》、《仕林祭塔》、《三娘教子》等。一九四一年以后,黄桂秋就一直定居在上海。其间多次同周信芳、俞振飞、姜妙香、芙蓉草等著名艺术家合作演出。抗战胜利后不久,黄桂秋在皇后大戏院(今和平电影院)贴出八本《雁门关》,他演青莲公主,芙蓉草的萧太后,纪玉良的杨八郎,连满数月,欲罢不止。又一次演《贩马记》,黄演桂枝,俞振飞演赵宠,姜妙香扮演保童,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也是连连客满,盛况空前’至今仍为不少京剧老观众所称道。
四十年代的黄桂秋,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勤学苦练,博采众长,继承了老夫子的传统青衣古朴方正的唱腔,又“老腔新唱”以娇媚甜润、柔中见刚、韵味醇厚、字正腔圆为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被誉为“黄派”。他不仅为上海附近的观众所倾,而且影响全国,黄派剧目广为流传,上海街头巷尾“黄腔”频传,此时可谓黄派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
新中国诞生后,黄老先生怀着对社会主义京剧事业极大的热忱投入演出活动。他组织“秋声京剧团”,到各地城镇深入工农群众之中,为推广、传播、发展京剧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无论在大江南北,还是关里关外,黄桂秋每到一地无不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在党的关怀下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黄派艺术又有新的进展,他的表演更趋精进,更于生活气息;他演出的剧目思想性更强。如他的《祭江》一剧,早有“独岫群芳”之誉,但他从不满足已有的成就,还是精益求精,对剧本认真加以改动,使这出戏的意义有所深化。原剧描写的孙尚香惊闻刘备死讯后,痛不欲生,到江边祭后投江而死,出现在舞台上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烈女形象。新本《祭江》就体现了孙尚香识别了其兄孙权利用她到西蜀奔丧的机会,意欲兴兵侵吞的阴谋,她不愿吴蜀之间再动于戈,为使两国生灵免涂炭,毅然决定以死来挫败孙权诡计。这样孙尚香的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了。他还新编了《新春秋配》、《梁红玉》、《鞭打芦花》等剧受到了好评,一九五四年在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他获得了演员一等奖。以后,先后参加了新民京剧团和上海京剧院。六十年代初,黄桂秋虽年事已高,但偶演一场,仍是噪音清脆甜润,观众赞不绝口。正当黄老先生为继承发展京剧流派作出贡献之际,1966年以后,黄派艺术受到摧残,黄派声腔在上海舞台绝响近二十年。黄桂秋先生于一九七八年离开了我们。
1976年以后,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京剧艺术获得新生,黄派艺术也开始复苏,重露芳华。黄浦区文化馆已于十一月举行过“纪念黄桂秋流派演唱会”,黄派艺术研究小组也宣告成立,黄桂秋孙女黄小秋也登台献演黄派名剧《女起解》。相信,在专业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共同努力下,“黄派”一一这颗京剧艺术宝库中的明珠,必将会闪跃着灿烂夺目的光辉。(戴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