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剩:为什么我不想结婚
古人说:“三十而立。”大概就是说,人到三十,就差不多应该完成成家立业的人生目标。
放在古代,二十岁成婚都略晚,五十岁已能称得上高寿,三十而立是一个略微宽容的人生进度条。如果一个人从十五岁开始打拼,到三十岁仍然没有像样子的成就,没有成家立业结婚生子,依旧孑然一身四处流浪,不能为国家、社会、家庭做出更多贡献,这十五年的时间也太过于浪费。
换算到今天,三十而立的标准仍不过时。无论是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漂泊打工,还是读完高中满十八岁成年后自己谋生,亦或是大学毕业二十余岁步入社会,距离三十仍有十年左右的时间。十年时间,不管做什么都应该有个样子了。十年时间,足够一个人成长,真正长大为能够撑起风雨的可靠模样。
然而,随着年岁渐长,随着对自己的处境更加认识清晰,我越发觉得,自己没有资格拥有普通人应有的一生。
普通人应有的一生是这样子的。家庭和乐,父母宠爱,兄弟姐妹和睦友爱,与人相处正直善良,从小没受过大波折,会有小病小灾,但会平安快乐地长大,最大的烦心事不过是学业与儿女情长,而这些等到大学都会得到缓解。大学师长对课业的要求放松,学生更加自由自主,有大把的时间发展自己或是追求异性。等到毕业后进入社会,应当有一份较为体面的工作,然后和相恋几年的对象开始考虑结婚生子的人生大事,或是通过相亲实现结婚的目标。然后,在三十岁以前,把结婚生子的人生大事搞定,父母看到不成器的儿女终于找到另一个人兜底,也能松一口气。之后,作为男人,努力赚钱养家糊口,作为女人,最好家庭事业两不误,外能工作挣钱内能相夫教子,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能修马桶会当保姆可做家教。
我想一想父母对我的期望,总觉得这不真实。前半截是我同学的人生,后半截是我亲妈的生活,和我有什么关系呢?诚然我曾经渴望过前者的人生轨迹,但已经错过的时间不会再来,已经错过的事情也只能错过,吸取教训之后,向后看毫无用处。至于后者,我真心不想继续我妈的人生,我前半生的努力正是为了逃离这样的人生,然而我最后还得回归这种固定的大多数人应有的人生轨迹,我不甘心。
而今人到三十,成为大龄剩女,没能实现父母的期望,还得让父母继续为我操劳忧心,父母的担心和叹息令我充满愧疚。我曾经想过随便和一个父母满意的相亲对象结婚算了,但想到父母对我工作的挑剔,还是算了。父母眼里,我目前从事的工作总是很糟糕,而我的下一份工作永远不如上一份,唯一能令他们满意的可能是编制,然而我做不到。如果父母对我的结婚对象也是一样的态度,婚前满意婚后嫌弃,而有车有房高富帅工作体面的男人,也是我得不到的,并且结婚对象并不能和工作一样说换就换。想到此处,为了以后,没有遇到那个能让我有勇气抗衡我妈的男人之前,我还是保持单身的好。
除了结婚需要慎重选择的谨慎心态影响了我结婚的脚步,另一个我不想结婚的因素来源于现实。
我不知道别人为什么要结婚,但我知道自己现在为什么不结婚。结婚后,我需要生育孩子,这影响我的身体,也影响我的事业,我可以不追求事业,但我不想因为生育承受身体上的苦楚。结婚后,我需要照顾家庭,不只是洗手作羹汤,洗衣叠被扫地拖地做家务等等杂活全要做,我自己都不耐烦这些琐事,想要人照顾,凭什么花费心力去照顾另一个人。结婚后,我需要应付更多的亲朋关系,处理更多的人情往来,我连家门都不想出,只想宅成蘑菇,和那么多人打交道也太难了。结婚后,我依然得努力赚钱,甚至得加倍努力,因为家庭的开销远比单身生活要大。而且,结婚后,另一个人就有理由插手我的选择,譬如我想要换工作,他会劝我将就,我想要考证,他会劝我专心家庭,而我势必会被他影响。
当然,结婚也有好处,有人分担买房压力,有人分担养老压力,有人分担情绪压力。但我不是独生子,养老压力有我的兄弟姐妹帮忙一起分担,经济方面,一个人也能维持温饱,买不起房也能租的起,情绪上,没有其他人和我吵,我不用因为谁患得患失,这就已经很好了,本来我的情绪就很淡。不结婚,依然可以生活下去,那我为什么要去结婚呢?至于日后我的养老问题,意外多发的时代,我能否活到领养老金的那一天还尚未可知呢。
当然,如果有机会,我也愿意谈恋爱结婚,享受普通人应有的幸福。可是就目前的形势来说,三十岁前的我没能找到门当户对合心意的灵魂伴侣,三十岁后,我的身体和容貌都在衰退,工作能力可能也会下降,年龄越大,身体越发走入下坡路,我又能找到什么样的人呢?怕不是一个比一个差。宁可错过,不想将就,就这么剩着吧。
很多时候,选择不做并非不想,只是没有条件。我以前想学画画学乐器,但我家显然没这个条件支持我搞艺术,所以我对这些不感兴趣。工作和恋爱结婚也是相似的,我希望能有一份我和父母都满意的工作,然而我确实能力不足,公考多次没有上岸。我也希望能有幸福美满的婚姻,但我的各方面条件已经限制了我的求偶范围,恰好是我没有共同语言的。我可以随便找份工作糊口,却不能随便找个配偶托付人生。与其结婚一地鸡毛,不如继续单身过好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