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于矛盾和扭曲文化下的人
如果说生活是面镜子,对于当下的人来说,后疫情时代下的人来说,镜面反射的不是平面的物象。倒更像一种看不到的虚像,更甚是像毕加索的画作一样,是抽象。
我参加了好友母亲的葬礼,仪式结束后,按照汉族文化的习俗,逝者的贴身物品是需要被丢掉,烧掉,然后随着一起消失于此世界。这件事我问过远在云南的朋友,大致习俗也一样的。有些人口里还会念叨着,都怪他(逝者)不好,那么狠心抛弃这些亲人,既然他(逝者)不留恋我们,就一并把他的东西烧了,快速忘记他吧。
由此种种类似的行为,在发生的时候并不感到别扭或者不妥,只是事后引起一点小思考。人民的感情和逻辑是极其朴素的,你似乎能感受到朴素的原因,那就是让自己好受一点,无非是死者已去,给生者看的,我们所接受的既不是立马忘却也不是悲伤到极致导致生者无法正常生活,所以国人就想到折中的办法,用这些行为和话语,让亲属好过,哪怕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难以理解呢,因为死者不可能狠心求死,他是因病衰亡。除了自杀的人何来狠心之说?但是这仅仅是我们文化中最简单的部分,用最简单隐蔽的方式来完成追悼这件事,百姓不可能像大人物一样拥有资源和财力,开一个追悼会,让亲属释放情绪,只能是通过莫须有的怪罪来点明,死亡不是亲友愿意看到的倒是当事人情愿的。这样是会好过一些。
我也了解过有些地区的文化中,特别愿意保留死去亲友的物品,就像是保留回忆,或者把它们供奉起来方便日后寄托哀思。着两种行为都有合理之处,无所谓好与不好,只有适用与不适用。
文化在变革,时间在流逝。古代达官贵人亲属死后要回故乡丁忧,老百姓死后他的亲属不远游,帝王家要墓室和陪葬,老百姓一席草席。我虽不了解其他国家地区文化的变迁,但是可以肯定,对于这些地区的人,他们也历经变迁。
有时候我会思考,换做是我会怎么选,会选什么样的方式来面对这一件伦理问题,这无疑是矛盾的。就我来说,我不是完全的新新人,完全适应的了新思想的那一套。总有人说,未来很多风俗民俗会消亡,很多传统会简化。但我觉得的会有这个趋势,但是这种变化会发展到真正适应人所处社会生活的一个阶段,然后继续流行,会保留会变更会发展,总之不会是随意的简化的变更,相反是非常有道理的变更。人永远不会抛弃传统,因为不会有人永远年轻,永远能适应和跟上变化,最终都会接受心中默认的那一套,只要不是格格不入的观念,那自然就值得尊重,扭曲与矛盾,只是表面看上去,可对于处在中心的当事人来说,是可以接受的。
中西的差异,古今的差异,都超越不了人的认知。只要还是人类,自然就有矛盾点,当然也有共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