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战锤·西格玛时代》杂谈—中古战锤ET到AOS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一二三(无关剧情)

2018-04-28 21:01 作者:草树者Grass_treeman  | 我要投稿

  二〇一五年到二〇一六年,对于喜欢中古战锤系列的所有人来讲,都是一个变得无比神经质的一段日子,不论是官方,还是玩家。对于这段日子,一些新入坑的人可能并不会太关心,或者只是听过某些老玩家提起过,借这篇文章我就回忆一下当初都发生了些什么事情,有不完整的地方还望补充。

第一波:末日狂欢

  尽管之前已经通过《End time》系列小说给所有人打了预防针,但对于这样的一个完结,很多中古玩家是不买账的,尤其是那些热爱中古已经不知道多少年的那些人;这个消息的爆炸程度在当时无异于“就像有人发现了托尔金的最新文稿,里面最后把中土世界给写没了,所有人都死掉了,你的中土梦不复存在了一样”。以至于当时某个非常激进的玩家做出了烧毁自己收藏的所有中古模型的举动,还拍下了视频;在舆论上,很罕见的就是,几乎全世界的中古玩家都在指责官方,或是表达自己无法接受的情绪,于是整体的氛围就是中古已死,GW当场去世,玩你**之类的,再加之同类型的桌面游戏此时也是百花齐放,给了这些人更多的选择。

  可以想象,当一大批硬核玩家选择离开时所带来的影响力和波及的人群造成了怎样的后果。——所有的人都像是在末日前的最后狂欢,只是更多的人憎恨咒骂这个即将毁灭的世界。

  翻过来想,一个敢把所有用户都得罪一遍的公司貌似也挺了不起的,2333


  中古战锤也有着多年的发展史,风格上也非常传统,大方阵、广阔的背景故事、个性迥异的种族、垂涎凡界恶神等等,也正因这多年的积淀,才使得这样的一部作品有着这样的文化,也才有了这样一批热爱它的人。毫不夸张的说,这样的一款传统的桌面游戏在举办启示录级别(规模异常巨大的对战,往往以天为时间单位)的大型活动时,有人甚至背着行囊帐篷去“作战”的,可以想象这款游戏的影响力和狂热程度。

  当然,这样的用户也自然会产生负面影响,而这影响甚至令gw官方也感到很头疼,用现在的词总结起来就是“逼格”,有些中古“老玩家”以拥有“老模型”为荣,对新模型态度比较冷,即便是对手的所有模型都是新的,自己也要用那些4版、6版的模型去对战,彰显自己的“资历”,因为在他们眼中,只要规则更新就好,反正都是一样的模型怎么用不是用,而且拥有绝版老物带来的优越感也是别人体会不到的;另外造成这样结果的因素也和中古战锤本身的组军构成有直接的关系,就是不停地重复购买,想要组成对应的兵种方阵,你就要买够一定数量且造型雷同的模型,当购置完这一切,涂装完毕,从重复的机械劳动中解脱,把它们摆在一起时,哇~真的好帅,好酷炫,成就感也得到了满足;对于这种时间成本与劳动成本,经济成本而言,换汤不换药或许是一个节约成本的最优选择,在这样的负荷下,更新一支军队更意味着花大笔价钱把自己的军队从头到尾替换一遍,这样就又要经历一次之前的折磨。

  如果你只是以为这些人仅有2000分的军队就满足了的话,那真的是小瞧他们了,对于那些能打启示录的,或对一个族保持真·真爱的情怀党远比我们认知的还要可怕。


第二波:矛盾

  中古战锤最后更新到的是第8版,不断编写的剧情和逐渐完善的规则也让这个系列的完成度到达了瓶颈,进而显得臃肿,但有人是认为这样玩起来才有感觉,或者是这就是奇幻桌游的玩法,或许这样的想法仅限于已经接受并习惯了这样的人,对于消费群体和公司的盈利而言,这必然是个噩耗,想要进入这个群体,大量的重复购买和涂装肯定是必不可少的,即便是做到了以上,新玩家还要背两本厚厚的规则书,对背景故事感兴趣的还要去读那些故事作品,仅是前面的第一步就足够让新消费者望而却步,就此打消念头,或转向其他的产品,亦或是直接买个电脑游戏,在那里享受指挥万军的快感。

  举一个更直观的例子,当你看到这下面的两张随便从总规则里找的图片的时候,再结合上文的叙述而不会感受到一脸蒙蔽或是绝望,那么我觉得你还挺适合这个系列的。


8版中古战锤属性对照及计算表(属性速查表)

8版中古战锤规则书第413页(规模庞大的军队)

  那么新模型真的就卖不出去么?其实也并非如此,新产品终究是新产品,不论是造型设计还是精度都必然高于前者,但凡事都有例外——8版暗精灵事件,这个事件总结起来也非常简单,就是8版更新的暗精灵模型是不是很好看:是的;玩家喜不喜欢:是的;规则强度上是否符合预期:并不是。这个事件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模型非常好,但用户不买规则的帐,而游戏规则却是重复购买的重要根源,当用户不再对重复购买这一必然环节掏钱时,这个问题就被无形中放大了;用户付出的精力得不到回报,那剩下的只能是情怀了,而这一情怀却似乎又不那么愿意消费,而指望喜欢涂装的模型玩家,却又远不如预期,因而双方都陷入了一个无比尴尬的境地。中古战锤在当时的环境下来讲,唯一的感受就是真的就剩下情怀了。这个典型症结也推动了这一系列的完结的脚步。

  再者,传统奇幻作品的同一性也使得中古战锤与周围同类型的其他作品看上去并没什么差别(这其中并不包含"天下武功出少林"的神逻辑,而是情势发展导致的结果),狂躁的绿皮兽人、高傲的精灵、固执的矮人,这几乎成了所有奇幻作品中存在这些种族的默认规则,即便是自己的作品再有深度和广度,也难免不被这样的条框稀释,也就丧失了自身的优势,而且难免会招来版权问题的叨扰。(这一点的直观例子请参考古墓王和巴托尼亚的绝版下架)中古战锤长期的经济效益问题(叫好不叫座的局面)也迫使官方推进了自家的“新奇幻”脚步,摆脱传统奇幻的限制和自身问题的尾大不掉,而这一代价便是推翻自己曾经的大部分,并得罪那些硬核用户。

这一举动令一些人觉得是一次明知输掉还要去下注的那般不可理喻

第三波:降临

  终于,在万众期待的二〇一五年七月,《战锤·西格玛时代》公布,有着32年历史的中古战锤正式成为历史,而英国卫报也登载了这一消息,还成了游戏专栏的头条,其文章内容也介绍了一些《aos》的入坑指南,以及相关的信息。除了惊喜之外(兄贵金人与兄贵红人的大♂战),对于另一些人则不那么好受了,报道中的消息对那些“心存侥幸”(当时坊间传闻gw会出第9版中古战锤,而且鼓噪得煞有其事。)的老玩家态度是“我们只是保留了旧模型在新世界的规则,而模型的问题就要靠你们自己了”,打开官网,看着产品页面满屏幕的红色沙漏,仿佛如梦初醒,一时间很多人加入了抢购狂潮,“sold out”很快就占领了绝大部分的产品页面,而那些行将绝版的模型也在二手市场上风生水起,就连那些曾经无人问津的模型也成了抢手货。(古墓王和巴托尼亚无一例外的成了最抢手也是最贵的)

  对于那些准备在新世界继续下去的玩家点开官网后更是一头雾水,因为总规则仅有4页,且形容的极为精炼概括,这让习惯了厚重规则书的玩家们无所适从,就像走路不知道该迈哪条腿一样,而当时官方的回应却是:“我们就是以卖模型为主,游戏规则只是副产品”(这一时期的官方高层发生了变动,后来玩家对做出这个发言的戏称为“脑抽ceo”,当然他不久后就卸任了,后来的ceo可以说是力挽狂澜了。)甚至个别玩家到官店去对战中古时遭到了店员的冷对待和驱逐——“这里只有战锤·西格玛,没有中古战锤!”种种遭遇令唱衰的人更宣传着“你锤已完”的事实,以至于那些尝试推广aos的人被视为**,谁玩aos谁**的舆论存在(我当时也毫无例外的被喷过)。

  风口浪尖后的消沉往往是最寂静的,这段时间战锤·西格玛时代在模型上并没有什么大动作,但在文学作品上展开了世界观的铺垫,并在广播频道中发布了很多广播剧,影响最大的便是《界门之战》(The Realmgate Wars)系列小说,作品质量暂且不提,但对这个新生的系列的确是一种尝试和推进。

  除雷铸天军(Stormcast Eternals)之外,第一个被更新的种族便是蜥蜴人,而且官方推出了高达85英镑的精装版塞拉芬(Seraphon)种族规则书,介于反响平平,实际拥有这本精装书的人并不多,但这一更新却使得中古蜥蜴人模型几乎完整地存活到了aos。

85英镑的塞拉芬精装规则书

85英镑的塞拉芬精装规则书

随后不久的便是炽焰屠夫(Fyreslayers)的更新,以及种族规则书,尽管规则书内提供了数个场景战役和背景设定,但碍于规则的过于开放(开放到不需要对战分数的那种),因而这两族的更新并没有带来多大的反响。

新闻链接:(http://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15/jul/17/warhammer-beginners-guide-games-workshop-age-of-sigmar?CMP=share_btn_fb)

第四波:将军手札

  《战锤·西格玛时代》的窘境直到二〇一六年中旬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里程碑式转折,那个夏天,迎来更新的是树海灵木(sylvaneth)种族,与之一道的就是aos终于有了一本较为完整的总规则—将军手札(Generals Handbook),其中包括了对战分数以及联赛规则等,虽然这本初版的总规则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对于那些还在坚持的人而言,可以说是“总算有玩的了”那种心情,伴随着新种族的更新,论坛上也有许多人陆陆续续地展示了自己的“新模型”和对战体验,整体获得的较为不错的反响和收益,也吸引了一些中古玩家的回归,玩家们似乎也认可了这一“非常简约”的规则体系,对战起来远比中古战锤时期的流畅感更明显。

  相对吐槽的是官方插画的画风与故事情节的文风,都让很多人觉得战锤的年龄趋向变成了13岁以上,还中二了很多,比如情节过于单薄,很像网文,画风也不再像曾经的那般偏向写实化,采用了网络征募等;不得不说,这对于一款以哥特风格的为基调的作品的确是这样,虽然都名为奇幻,但天马行空的幻想着实令人有些不适,然而再翻过来想,一旦接受了这种设定...其实也挺带感的。年龄趋向的问题也是很明显的,比如最近纳垢更新的插画中便不再那么“恶心”,从销售策略而言,低龄人群是未来的消费主力,也是潜在的硬核玩家,轻松和易于理解的概念则对于这类人群起着重要作用,而如何在全年龄中平衡那还是看官方的做法,我等玩家也只有闲娱时调侃的份;不过在二〇一六年的官方展览中,的确有很多“小孩”在家长的陪同下参与了,这大概就是“入坑要从娃娃抓起”吧,与此并行的还有战锤的社区化,官方开通了自己的Warhammer TV频道(B站里也可以关注该up),官网产品页面中也展示了玩家的涂装作品,营造了一个让人觉得这是一款平易近人和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之后的盒装游戏(Boxed Game)也再度将这一系列推上了新的进程和分支。(如银塔[Warhammer Quest Silver Tower]、锤塔[Warhammer Quest Shadows Over Hammerhal]、影塔[Warhammer Underworlds: Shadespire])

  二〇一七年《将军手札—2017》面世(官方中文将其翻译成了《通用—2017》),主要针对了上一版本的更新和修订。

  在诸多种族的更新过程中,一个又一个的惊喜展现在西格玛时代中,丰富着这个系列。对于一个新生的系列作品而言,能够如此地脱胎换骨,也是难能可贵的,虽然尚未成熟,但饱含潜力。

  我想,这也印证了我之前在“诡谪凡域”中写过的:“在光怪陆离的凡域,发生任何事情都不奇怪,但这也意味着会发生任何奇怪的事情”。

《战锤·西格玛时代》杂谈—中古战锤ET到AOS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一二三(无关剧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