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个初版想法和自己目前的理解

2020-08-19 01:37 作者:有一颗童心  | 我要投稿

此专栏为我个人对现在理论的想法和理解,可能会有漏洞,望提出,也好让我完善缺漏和错误。



基础代词:

寒冰菇——I        

毁灭菇——N

樱桃炸弹——A     

火爆辣椒——A’

倭瓜(土豆地雷、做特殊作用的地刺等)——a    

一般垫材——c或C

分隔符——”-”(区分两段操作的符号)

分场符——”/”(区分场地的上下半场同一波次的不同操作,一般先写上半场操作再写下半场操作)

隔离符——”|”(区分不同波次的操作,图方便可用空格与逗号代替)

 

炮——P       

铲种炮——P’或p’

以P为参考系,生效时机早于P的炮——B

以P为参考系,生效时机同于P的炮——S

以P为参考系,生效时机晚于P的炮——D

 

大部分帖中对于”d”的表述均为:尾炸炮,从这里可以看出,P与d的本质都是炮,而区别在于生效位置,所以可延拓定义为”生效于后场(暂定于四列及四列往左,下同)的炮”

即:

生效于后场的炮——d

例如冰心灯的ch5u即可设定为:|PPDD|I-PPDD|Idd-PPDD|

避免了出现形如pp、bb的出现(这里只使用d于P作位置对比,生效时间差异并不作比较,是因为如此的话又会产生对于类似冰心灯的ch5u的冰波后场炸矿工的歧义,是以上波P做参考系还是本波P做参考系?自然有人选择本波P,那就会写成bb,而从实际来考虑似乎只定义一个d也是最好统划的了)

 

注:

复制者复制的I和N也可称为I’或N’


近期出现了后场N拦截小鬼的使用操作,暂定后场N符号为H(Hou;因为小写n太诡异了,在书写轨道时可使用H,在描述作用时例如后场的”ND5”可类比上述描述d的方法表示为”Nd5”)


若P设定为”激活炮”,那热过渡及分离应该形如|IBB-BB-PPDD|

若P仅指代炮,具体意义不一的话,则仍可写为|IPP-PP-PPDD|或|IPP-BB-PPDD|

关于P的意义后者常被广泛用之。

(个人比较想推崇P设定为"激活炮")






节奏代词:

先提两个概念:

“极限波长”:节奏的本质是抵御僵尸的进攻,而每个僵尸对于阵型的威胁各不相同,这个威胁产生的时机是存在的,这个时机所构成的波长这就是极限波长。例如:完美预判冰的梯子啃超前置炮的极限波长1354

 

“变奏冰”:冰变奏中的冰需改变极限波长,即变奏冰的定义为拉长极限波长的冰。

 

部分人认为轨列代表节奏,部分人认为波长代表节奏。

后者很好理解,即C3可表示为|16|16|18|或|13|13|24|等,其他节奏也可通过此方法表示。

前者略微有些复杂,在此分为四部分:P类,冰变奏类,C类、I类变奏

 

P类:仅由P或一定代奏构成的节奏。

例如:

P4:|PP|PP|PP|PP|  |9|9|9|9|

双核代P6:|PP|PP|PP|PP|N|N|  |6|6|6|6|6|6|

P5u:|PP|PP|PP|PP|PP|  |6|6|6|9|9|

 

冰变奏类及C类:

这两个打算一起讲,因为这俩其实差的并不太多,甚至是有交集的。

冰变奏类包括ch类,Cxu类,Cxi类(C2f就是个拉长冰波的ch4)

C类包括Cx类或Cx-io类

(此两类节奏细分节奏较多,故不予展示,下面会补)

 

笔者认为:

一般地,刷新仅由运算量决定激活的、波长确定的、且轨列中至少存在一个变奏冰的生效的归为冰变奏类型;

波长受io影响而会波动的、波长视情况而定的归为C类节奏。



关于chx类

ch是change的简称,即冰变奏的意思,泛指双冰变奏,即在总循环内共存在两次变奏冰的使用。常用到炮骨架思想,以P为主体构建。

 

ch4是ch类节奏的参数下限,也是比较常见的白天冰透支类双冰变奏,在裸轨情况下可以一级io守六列炮。

ch5可以看为是将ch4冰波均匀缩短3s,每两冰波缩短的波长凑成6s换为加速波,即每一冰波提供1/2的加速波时间。在白天的冰透支情况下,ch5是一个很平滑的节奏。

ch6可以看为是将冰波均匀缩短的更短而达到一加速波与一冰波代替原ch4单一循环。在白天的冰透支情况下,ch6的压制强度很高。

ch789即是ch456在夜间的展开轨,通过三加速波代替了弥补了冰CD不足的问题,完成冰在节奏中的循环。

 

附:ch4u、ch5u即是冰波波长不等的ch4、ch5,常用于存在被矿工所威胁的底线炮的阵型中。

 

关于Cxu类

Cxu既有单冰变奏,也有双冰变奏。

举个有代表性的例子:

C6u-36s:|I-PP|PP|PP|PP|PP|  |12|6|6|6|6|

C6u-50s:|I-PP|I-PP|N|PP|   |1975|1975|750|750|

都是C6u然而总波长并不一样,轨列自然也不一样。


:C7u、C8u常被夜间超多炮喜爱,因为它们的炮CD、卡片CD浪费都很少,同时与I系变奏有交集(同理,Cxi也如此)

 

关于Cxi

Cxi为三冰变奏,即在总循环内共存在三次变奏冰的使用。具体只含有C6i,C7i,C8i(C9i等价于ch6)

 

C6i是裸轨最强压制,当然压制的强大也必然导致卡片透支大,所以常常会首代尾代亿波。

C7i压制强度比ch4多一个级别,相当于是将ch的一个|I-PP|波换为|I-N|PP|,在54s的周期内僵尸会受到4灰烬的伤害,在相同周期内的ch4中的僵尸只会受到3灰烬的伤害。

C8i相当于用两个6s加速波代替了往后延伸一波C6i的|I-PP|,压制强度也绝对不低,在自然减速线的情况下或许跟C6i旗鼓相当,在实际打阵时可以通过适当均匀拉长冰波波长达到50s+循环。

 

拓展——I系变奏

(这可是迈入夜间超多炮的敲门砖a)
冰骨架,由零度提出。冰骨架本质为以I为主,PNA为辅。

恒等式:运算量总量=炮数+复用数+代奏数

主要思想为:将冰分离出来,将炮和代奏同化,因为从众多的阵型中我们可以意识到冰菇的重要性,因为它可以明确的大幅拉长极限波长,对于节奏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

I系变奏的思想常用于夜间超多炮,故与Cxu类和Cxi类有交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I系变奏的思想确实很实用,个人认为很伟大。

 

 

:负数复用即是冰骨架思想的很好体现,同一炮两次发射间的间隔总大于3475cs,代表作品为零度的钻石十五炮BV1bW411R7ZQ,打破了36s周期的特殊性,具有开创性。

节奏为I5-3251cs:|IB-PPDD|I-PPDD|PPdd|  |1350|1300|601|

运用上述的恒等式可以得出此阵的等式13=15-2+0,复用数竟然成为了负整数,如何理解?

个人认为,有个例子总比干讲定义更能让人理解。

如该节奏,一轮总循环过后,有13门炮被发射,有2门炮闲置。

在第二轮总循环开始后,冰波热过渡炮B被发射,场上此时有1门炮闲置。上个冰波的热过渡炮B会在本波热过渡炮发射后3476cs-3251cs=225cs转好(很基础的计算),此时场上2门炮闲置。随后在1350-373-200cs时,闲置的两门炮会被用作激活炮发射,而上个|IB-PPDD|的激活炮会在本波激活炮发射后的3476cs-3251cs=225cs转好而被当做本波的拦截炮发射,所以从这里也可以倒推出拦截时机。

 

假设我们将15门炮按照发射顺序依次命名为1、2、3...(暂不考虑首代)

第一次的|IB-PPDD|的B编号为1,而第二次的B的编号则为14,第三次B的编号则为12;激活炮PP的编号第一次为2、3,第二次为15、1,第三次为13、14;拦截炮DD的编号第一次为4、5,第二次为2、3,第三次为15、1

 

不知道以上这样说是否可以更简单地理解负数复用,在一个总波长T小于3475cs的节奏中,第一次的激活炮变成第二次的拦截炮;第二次的激活炮变成第三次的拦截炮。实际上是利用拦截炮的生效时机对于激活炮有一个时间差t,使得T+t≥3475即可实现负数复用。当然,负数复用的炮数总大于总运算量,同理正数复用的炮数总小于总运算量。






分常见炮数实用节奏(排名不分先后且不算存核)

四炮:

Day:ch4、ch4u、C3u-35s、C6u、C7i

Night:ch7、C3u-35s、C5u、C6u

五炮:

Day:ch4、ch4u、ch7、C3u-35s、C6u、C7i

Night:ch7、C3u-35s、C5u、C6u

六炮:

Day:ch5、ch5u、ch8、C4u-36s、C5u-36s、C7u、C6i、C8i

Night:ch8、C4u-36s、C7u

七炮:

Day:ch5、ch5u、ch8、C7u、C8u、C6i、C8i、P6

Night:ch8、C7u、P6

八炮:

Day:ch6、ch9、C6u-36s、C7u、C8u、C6i、C8i、P6

Night:ch9、C6u-36s、C7u、C8u、P6



这是封面



一个初版想法和自己目前的理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