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01
许久没有完整看完一则长视频了,今天分秒不差地看完刘擎教授和孟庆延教授长达35分钟的对话,受益匪浅,评论区的讨论也都很有意思。希望通过摘出精华的部分,以笔记的形式保存在大数据库中,随时翻阅,而不是仅仅看过后获得刹那的情绪共鸣。面对信息的洪流和大量的输入,去主动地输出,正是一个整理自己碎片化思绪与锻炼表达能力的过程。

视频导航☟

视频目录✍
一、我们都是选错专业的人
二、挑战人生的不确定性
三、见识更丰富的世界
四、接受生活的不完美

我们都是选错专业的人
刘擎老师和孟庆延老师分别分享了自己高考选专业时的经历。
刘擎老师的大学时代是198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与加强工业建设是大背景,社会主流观念是理工科相较于文科更有前途,加上自我能力也适配,他便选择了周围人都看好的化学工程专业,但在读研阶段他发现自己对人和社会更感兴趣,在经过尝试之后最终选择研究政治学,且在将来的工作中获得了十足的成就感与幸福感,所以选择不是一次性的事,在错误的选择中才发现更正确的是什么。
孟庆延老师则是在刚进入21世纪的中国读大学,调剂进入了对他来说一无所知的社会学专业。大一时他想转入历史学,但当大二认真上了一些社会学的课,发现社会学有他既感兴趣又未知的东西。

挑战人生的不确定性
与其纠结自己到底选择什么专业,不如问一问自己到底对什么感兴趣。两位老师在面对选择时都觉察到自己对人与社会感兴趣,人组成群体,有了社会学;人有政治行为和政治秩序,有了政治学;人的行为对时代产生影响,有了历史学。以此类推,人有对自我行为与认知的探索欲,有了心理学;人有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需求,有了教育学;人需要在一个稳定有秩序、公平安全的社会中生存,有了法学。
现在看到大学专业,有新增的,有裁撤的,透过现象看本质,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人群的需求变化了,现在的中国,经济基础已有稳固的保障,不像父辈年代,那时吃饱穿暖是首要考虑的事情,现在面临的是提升上层建筑的问题,比如,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正体现中国经济基础的进步推动着法律的完善。
回归正题,刘擎老师提出,人们“追寻自己感兴趣的”这样的观念,会出现两个问题。
一是,孩子还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确实,高中生进入大学之前只是被要求着好好学习、闷头读书、“除了学习之外什么都不要你操心”,即使有感兴趣的东西,也不知道这些究竟属于什么行业、各自的关联如何。这就显示出了,现在基础教育的不足之处,不给你机会去探索和发现自己,既如此,再看一看“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一般的父母辈是经过了九十年代的国企改革与企业重组的下岗潮的,他们的观念里是一份稳定的饭碗比梦想爱好更重要(拓展:【36氪】被嫌弃的40%:去中专和技校的,都是什么样的人?up主详细讲解了下岗潮的背景与影响)。缺乏社会经验与自我认知的孩子,也只能听从家中更有权威的长辈的建议。
二是,有些家庭不太富裕,希望孩子能尽早找到工资回报高的工作,支持家庭的经济状况。我想起早些年的一句话,“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某种程度上说,家庭经济条件不那么理想的孩子,缺少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的认识,更别说追求兴趣了,或许连接触到多元的信息都很难,不过现在中国进入了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卓有成效,所谓“信息差”是会慢慢缩小的。我的看法是,理解并尊重所有的选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过难道真的找不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动态平衡吗?追寻热爱真的需要巨大的金钱成本吗?
孟庆延老师作出了两点说明:1. 选错了真的有那么可怕吗?2. 进入大学,融入同辈群体之中,可以去试错,可以去自主尝试了。
我想,大学四年时间,还未完全进入社会成为劳动力,尚未被婚姻家庭等责任束缚,依然能以一个学生的身份体验社会对于学生的包容,那这就是一个认识自我与探索自我的好时机。
刘擎老师提到,用现在推断将来,这本身是有风险的,就像用过去推断现在一样。我想到高中思想政治课本选修三的最后一课讲到超前思维。


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热爱产生驱动力,进而发展出解决问题、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另外,承认自己的有限性,有限的人不要总想着做出一个一槌定音决定,不是说不去权衡利弊得失了,而是说,要考虑到这个不确定的时代,以一个更长时间维度的框架看待自己的一次次选择,会发现其实一个选择并没有那么具有决定性。

见识更丰富的世界
两位老师也讨论到了绩点的问题,他们把部分大学的现状比作来料加工场,大学生入学,给出培养方案和绩点要求,不是说绩点不重要,绩点有时是门槛,就像学历是块敲门砖一样,只是当你已经达标时,还要去争取比同龄人更优势一点的身位,这样的边际效益太低,投入过多,放弃了一个广阔的生活世界的森林,只是走了一个羊肠小道。为了达到某种标准与期待而盲目投入,到头来只剩“精神内耗”。这一部分也可以看做是对“内卷”的讨论,但这个在此并不想展开过多。(拓展:数次冲上热搜的孔乙己长衫,藏着当代年轻人的3重隐痛!【洞察社会系列89】up主详细讲了近两年的热词:小镇做题家、孔乙己的长衫、鼠鼠文学)。
刘擎老师说,人生有两方面:谋事和成人。把事情做好的同时,人格也要发展。这两个个不是无关、脱节的,成为什么样的人,也会相应发展出什么样的谋事能力。尤其进入大学以后,应该给自己一些空间,去让自己了解这个世界本来的丰富性。

接受生活的不完美
不仅是对别人,对自己也要有容错率,允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出现跟自己预想不一样的情况,同时,不要美化自己从未走过的道路。

创作感悟:
现在才开始慢慢领悟高中哲学课本里的一些内容,曾经被必背的知识点折磨得死去活来,为了应付高考,人生经验尚不足时的高中生哪里能完全理解书里的哲学道理。这些道理,是要用往后一生去印证、去领悟的。
有时也会想,个体的生存状态既有时代同一性也有时代特殊性,到未来社会中坚劳动力换代,究竟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无论如何,做好自己,已是足够。如视频标题所说,人不是活在做选择的那几个瞬间,而是活一辈子。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去觉知,去经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