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美国当年是如何锤暴日本产业的【懂点儿啥】

2020-09-15 18:26 作者:观察者网  | 我要投稿

【本文为观察者网视频栏目《懂点儿啥》的图文版本。作者:@肝帝董佳宁 陈辰 柳叶刀 大包。主讲:@肝帝董佳宁 视频地址:BV1t64y1F7Th


各位好,我是观察者网的董佳宁。最近两年,美国对华持续施压,特别是经济、科技领域。美国大选临近呢,动作格外地多,政客将对华强硬当做自己的政治资本,挑起一轮又一轮的对抗。新兴大国的崛起必然伴随着对守成大国的挑战,在国际事务的领导上,美国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压力,为了保证自己的霸权,会不遗余力地对中国进行围堵。


我想起了日本。日本的崛起,让美国感受到了霸权地位被挑战,随后就遭到了美国的打击,陷入了长达30年的发展停滞,这就是现实的世界。这一期我们就来讲讲,几十年前美国是如何打压日本的。

 


二战后,日本工业能力基本被摧毁,经济遭到盟军肢解,不允许拥有军队,成为了美国的附庸。但是冷战让美国改变了对日政策。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日本成了美国的大后方,为战场提供物资补给。这一时期,出于遏制对方阵营的需求,美国在经济方面对日本大力援助。很快,日本就恢复了工业能力,还在科技和军工产业上获得了发展。


1960年代,受到美国的扶植,日本接受了美企的产业转移,先进的生产线直接建在了日本,加上高质量、低成本的劳动力,到了70年代,日本就涌现了一批打遍天下无敌手的企业,比如松下,日立,东芝,三菱这些耳熟能详的品牌。那些年,日企把美企按在了地上摩擦。


更夸张的是日本在半导体领域的发展,70年代日本几乎举全国之力发展半导体产业,政府出巨资补贴,并大力扶植对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为之后的腾飞打下了基础。到了80年代,存储器成了非常红火的生意,东芝和NEC靠着DRAM成了老大哥,甚至把英特尔和AMD这些公司都锤爆了。当时世界半导体企业前十的公司中,有6个是日本的,前3是NEC,东芝,日立。


1964年,东京成功举办奥运会,高铁新干线也在同年通车,是日本战后复苏,迈向经济大国的重要象征。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日本的经济快速发展,超过了欧洲国家,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年均GDP增长10%左右,最高一年到了12%。


全球市场让日企大赚特赚,不过与此同时,日元也开始慢慢升值。1949年日本执行的是固定汇率,与美元的比例是360:1,到了今天是106:1。日元逐渐升值,其他国家要进口日本商品就得多花钱,日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就会下降。不是说升值一点好处没有,日企进口原材料比起之前更便宜了,只不过成本降低幅度有限,并不能挽回在出口上的损失。汇率问题对日本金融影响更大,这个我们放到后面慢慢说。


这时,日本国内有些人就支棱起来了,开始大谈民族主义,觉得日本要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右翼议员石原慎太郎,和后来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一起写过一本书,《日本可以说不》,他们主张日本要在经济和外交等各个领域提高自主地位,不能总对美国卑躬屈膝,要对美国说“不”。


美国资本看着日本崛起,一直就很不爽。日本要说不,美国就要不高兴。七八十年代两国贸易规模年年创新高,美国的逆差越来越大,1985年达到500亿美元,占美国贸易逆差总数的三分之一。美国人受不了了,必须要把日本办了。


最先发难的是卡特皮勒(Caterpillar),搞挖掘机的,非常著名,他们的建筑车辆在业内是数一数二的。但在80年代,卡特皮勒被小松制作所(KOMATSU)完虐。时任总裁李·摩根起草了一份报告,把问题直指汇率,放出狠话:“只要美元贬值20%,我的推土机能推到日本帝国首都!”当时美国很多企业家都觉得自己玩不过日企是因为汇率,绝对不是自己的产品质量有问题。


李·摩根的报告引爆了美国的反日情绪,最先遭殃的是日本汽车。当时美国大量进口日本汽车,市场份额一度达到20%,冲击了本国汽车业,80年代初就有6万工人失业,汽车也是美国对日贸易逆差中的大头。美国各地都上演了各种姿势的砸车。


日本半导体行业受到了美国的重点关照,两国签了一个《美日半导体保障协定》,要求日本增加进口美国半导体产品。刚签完,过了一年,美国找茬说你日本违规,我们要加关税,日本部分产品甚至被加了100%的税。后面还跟着签了第二次协议,强制要求日本贡献出国内半导体市场份额的20%,给外国公司。这还没完,90年代韩国进军半导体行业,联手美国,一起把日本的半导体产业逼入了寒冬。到了去年,排名前十的半导体企业,日本只剩下了东芝,排在第九。


美国还大规模对日企使用“301调查”,对它认为是“不公平”、“不合理”的贸易进行审判,然后由总统出台政策报复相关公司。如果你觉得美国到这就停手了,那是把它想的太善良了。1987美国还搞出了一个“东芝事件”,称东芝违反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技术禁运,卖了8台机床给苏联,让他们的潜艇技术得到了升级。美国朝野震怒,罚了东芝150亿美元,禁止东芝所有产口向美国出口,为期5年。虽然历史证明,苏联潜艇的技术和东芝根本没关系,而且违反了禁运的不止它一家,但美国吃准了日本人不敢吭声,可以放手打压。


美国的手段,大家应该很熟悉了,上世纪对日企,近几年对欧洲竞争对手的强行收购,比如拆分收购法国核电公司阿尔斯通,以及对我国科技公司的打压,都是先给你泼脏水,然后发起调查,单方面宣布调查结果,以此为依据实施制裁。美国人自己就有一句俗话来形容这种霸道,“我就是你的法官、陪审团和刽(跪)子手。”


日本也没什么办法,毕竟一个二战战败国,没有完整的国家主权,只能认怂。从九十年代中期到现在,二十几年间,日本的经济发展是停滞的。1995年GDP是5.4万亿美元,2019年是5.1万亿美元,反而还降了一点。如果观察一下这些年日本的GDP增长率,你会发现这基本上是一条不上不下的波浪线,今年涨一点,明年就缩回去了,总量基本不变。这就是日本人所谓的“失去的20年”,如果没有意外,马上就是“失去的30年”了。


今天我们其实很难想象八九十年代日本的富裕程度,但在泡沫经济破裂之后,一切都变了。


把时间拨回到1983年,在美国的压力下,日元国际化被正式提上日程。一年后,日本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同年日元兑换限制被取消,国际资本一窝蜂地挤进日本市场。日本人惊呼“金融黑船”来了!1853年,美国海军对日本“黑船开国”,强迫日本开放港口贸易。虽然不是同一时间,却是同样的味道。


这个时候有人就要问了,货币国际化,贸易自由化、全面开放不是好事么?我国这些年不是也在搞人民币国际化吗?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货币国际化是有利有弊的。好处的确有不少,比如增加本国货币在国际上的流通性,减少跨境贸易成本和风险,同时是大国实力的体现。


日元之前执行的是固定汇率,央行可以将日元价值稳定在较低水平,之前我们提到,日本的经济高度依赖出口,日元升值会沉重打击日本商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这对于本就遭到美国针对的半导体产业更是雪上加霜。


1984年,美国拉着英德法跟日本一起签了个《广场协议》,各国同意在国际市场上大量抛售美元,造成美元贬值。美元兑日元的汇率在这个协议之前是1:240,到了1987年变成了1:120。短短3年之内,日元的价值翻了一倍。有两种说法,一说日本是完全自愿签署的,另一说是美国强迫日本签的。


明眼人都能看出,日元升值对于出口弊大于利,但当时日本大藏省,就是财政部的大臣竹下登,在签署协议当天居然向美国人表示,日元再升值10%到20%都没问题。后来在接受采访时,竹下登还称日本是自愿签署协议的。现在看来要么是他不懂经济,要么他是个内鬼。


除此之外,取消日元兑换的限制,意味着外币进入日本不会有任何阻力,之前需要经过日本央行的监督,现在就放开了。好处是,日本企业更容易获得海外投资。坏处是大量的外币兑换成日元,可能造成通货膨胀,再加上市场的全面开放,地产股市的过热不可避免,结果就是日本出现了巨大的金融泡沫。


金融是一个很魔幻的东西,明明它不创造财富,只负责流动和分配财富,优化投资,却变成了投机分子的财富密码,资本家的薅羊毛利器,而且这帮人玩残了还得带着全世界所有人一起完蛋。


按理来说,日本的金融市场当时已经过热了,需要央行出台财政紧缩政策,避免经济泡沫越吹越大。但是那几年赶上了美联储的降息周期,全世界的央行为了不受到太大冲击,只能跟着降息。日银也是这么做的,货币宽松开始了,市场上的钱越来越多。这当然遭到很多人反对,但日银却变得越来越奇葩,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到处撒钱,求着别人借。给大家打个比方,假如当年我是一个日本人,有一栋房子,那么银行就会求着我把房子抵押出去,这样手里有了一笔钱,然后拿这个钱再去买栋楼,再抵押再贷,再买一栋。这样我就完成了三连。有人说为什么你不多来点呢?为什么不是几十栋几百栋呢?我说我的想象力已经到这里了,三连已经很好了。


不受控制的金融热潮,催生了人类历史上最高的地价,八十年代末,整个东京620平方公里的地价就超过了加拿大全国。全日本的地价,可以买四个美国。再给大家讲几个故事,看看当年日本人富到什么地步。由于美国的压力,日元持续单方面升值,这就吸引了不少人去炒外汇,所有人都知道日元要涨,这完全是稳赚不赔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阪和兴业,一家传统的钢铁企业,社长直接带人在自己的办公室炒外汇,昼夜不停,炒遍全世界的市场,好不快活。到1989年,其收入已经超过了主业的两倍,每天收入至少1亿日元,行情好的时候5亿。这谁还做实业啊?各个企业不管以前是做什么的,现在通通开始投资金融产品,日本的制造业开始空心化。


八十年代末,日本遍地都是钱,日本人急的,甚至开始吃黄金,真的就是把金箔下到饭菜里。吃这个东西对人体也没什么好处,当然吃少量的,也不会死亡,就会随粪便排出来。孩子过生日直接送一块金砖当生日礼物,当然这个就不能吃了啊。出门呢,坐公交就比较掉价了,都是打车,这个还要竞争,想上车得加钱,据说有人曾经花了100万日元就为了5分钟的路程。民间盛行高尔夫、滑雪这些富人运动。在国际上买艺术品,买大楼,收购美国影视公司。这些都是日本人那个年代闲钱太多干出来的荒唐事。


很明显,八十年代末,日本的金融系统已经失去了对实体经济的调节能力,一味地脱实向虚。1989年,日本央行行长三重野康上任,他有一系列名号:“平成之鬼”、“三重野地狱”、“反泡沫斗士”。他推出了一系列财政紧缩政策,给金融市场降温,誓要主动戳破经济泡沫。这些政策的确很有效,1992年房地产价格崩盘,股市下跌超过30%,不管是市场上还是民间,很快就没钱了,通货紧缩开始了,日本进入衰退。由奢入俭难,不少人接受不了这个大起大落,就选择了自杀。


日本进入经济危机,但日本央行不管如何就是不印钱救市,财政紧缩政策延长了衰退。其实三重野康的一系列政策,是在用危机倒逼日本,进行经济改革。但是恐怕三重野康自己也想不到,经过了这次的大起大落,日本经济成了“半死不活”的状态,之后政府推出的改革和货币政策全部石沉大海。


其实日本在经济学上一直就是个迷,它在无情地嘲笑经典货币理论。日本在21世纪进入了低欲望社会,大家就是不消费,有钱就存银行,也不投资。金钱一旦停止了流动,就无法创造财富。从2001年到2020年,日银已经搞了无数轮量化宽松,就是我们说的QE,俗称左手印钱右手花。甚至嫌QE都不够劲,2012年安倍上台还搞了个QQE,全称是“异次元量化宽松”,名字非常有日本特色,其实就是无限量QE,但还是没什么用,GDP就是不往上挪。


在日本经济的大环境下,高科技产业居然还能保持世界先进水平,这恐怕比六七十年代的经济腾飞更算个奇迹。很多人觉得日本的产业是被美国杀死的,其实没错,美国的确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日本的政策问题很大,但也经常没得选,毕竟迫于美国的压力,能盘活经济的最优解都被封死了。不过我们也要看到,日本在八九十年代的盲目自信和过度消费,也都是造成现状的元凶。一潭死水的日本经济出路在哪,没人看得到。


日本经济的一个特点就是高度依赖国际市场,所以现在我们也在提“国内大循环”的概念。推荐大家看看这本书:《国内大循环》,这是贾根良老师的新书,2020年8月刚刚出版。他将演化发展经济学、现代货币理论、世界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结合在一起,十年磨一剑,提出了一个“国内大循环”这个经济发展战略。定价是59元。出版社送给我们观察者网一些,我们这次抽奖,25本。这期视频上线的48小时内,我会从中抽取出25位,送这本书。


观察员,是观察者网的付费课程频道,网页端访问member.guancha.cn,手机端,各个应用市场搜索“观察者”三个字,即可以下载。9月份购买,本来就是有规定礼品的。一是《民粹主义大爆炸》,作者是约翰·朱迪斯。二是文扬老师的书《天下中华》,三是陈平老师的书《代谢增长论》。观察员,每年收费是198元,使用我的专属码666,可以立减10元,这样相当于每天不到6毛钱。


希望大家能给我一键三连,或者仅仅是给点一个赞,鼓励我们的团队,更好地坚持,更好地做下去。我们节目固定是在每周四晚上,和每周日上午更新,如果有加更,会在周一或者周二的晚上。欢迎大家关注我的个人号,B站、微博、微信公众号,都是肝帝董佳宁,那里的内容更加轻松、范围也更广。好了,大家别忘了666,我们下期再见。

 




美国当年是如何锤暴日本产业的【懂点儿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