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伤寒论里的十一种喘证

2023-06-18 16:04 作者:杏林春暖仁者心  | 我要投稿

讲到喘这个症状,那就跟大家总结一下在伤寒论里有多少种喘,不同六经里的喘表现症状各不一样,我归纳总结了一下,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同六经里的喘表现症状各不一样,治法也不一样。

1、外寒表实喘:“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伤寒论》原文第35条)此条喘为主症,全因风寒由皮毛入肺,闭郁肺气,肺失宣降而喘。谨防大汗亡阳,而应以汗出去邪为度。不可多服,本证需在有汗无汗着眼,因风寒由皮毛入肺,闭郁肺气,肺失宣降而喘。 2、中风表虚喘:“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伤寒论》原文第43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原文第18条)这两条均属太阳中风作喘,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等桂枝汤证表现均存在。不同点是前者为太阳病误下后,表证仍在,肺气由误下而伤宣降失司而喘。而后者为寒邪引动体内宿痰,寒痰交作导致气逆作喘。二者发病原因虽不尽同,但外邪引动肺气上逆的致喘病机相同,故均施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其中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厚朴下气消痰,行大肠之气;杏仁主降泻肺气,二药相合,降气、通肠,下其冲逆,喘息亦平。

3、外寒内饮喘:“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论》原文第40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原文第41 条)。此两条均有“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喘”共性,说明了此证为外有表寒,内有水饮,水寒上逆射肺而致喘,喘均为主症,特点是咳而微喘,痰多清稀。故用小青龙汤外解风寒,内散水饮。

4、热邪壅肺喘:“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原文第63条)本条为太阳病发汗后,身热汗出而喘。此证汗出并无恶风、脉浮缓之征象,乃是肺热蒸迫津液所致,知其并非太阳中风的汗出,为外邪入里化热,肺热壅盛,气逆作喘,其喘为主症,故不可再服用桂枝汤。表无大热,邪热内传于肺,肺热壅盛,治宜麻杏甘石汤,以麻黄和石膏配伍,清热宣肺,降气平喘。

5、肠热迫肺喘:“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伤寒论》原文第34条)本条为误下后表邪入里,邪入大肠,而肺与大肠表里相通,肠中郁热日甚,故导致肺气不降所致喘,其特点是下利伴喘而汗出,治用葛根芩连汤解表清里。是里热气逆所致,故与葛根黄芩黄连汤,散表邪除里热也。葛根黄芩黄连汤中葛根既可解表清热,又可升阳。黄芩、黄连合用苦寒清热、坚阴止利,诸药合用则表热解、里热清,喘汗自止。

6、阳明气分热喘:“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伤寒论》原文221条)阳明病虽脉浮而紧,但从“不恶寒反恶热”可知,此处并非太阳伤寒,而属阳明热证。脉浮意味着阳明气分热盛,脉紧代表着邪气亢盛。此证为阳明里热炽盛,热邪上迫于肺,导致失宣而喘,特点是腹满而喘,同时兼见阳明经热证,为纯里热无表证,当用辛凉清热为宜,用白虎汤方,清其阳明气分热,则热消喘平。

7、阳明腑热实喘:“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伤寒论》原文第208 条)此条是阳明腑实热证。阳明病,见汗出不恶寒,则表证已解,此汗出为里热迫津外泄所致。里热日久,化燥成实,内壅气机,升降不得,浊气上逆于肺,故短气腹满而喘。本条脉迟,乃气机壅塞所致,但按之有力。阳明喘满要禁汗,需要急下存阴,治宜大承气汤以釜底抽薪、通腑泻热,则喘满自除。

8、少阳胆火内郁喘:在少阳篇中没有明确提及治喘之条文,但临床中,喘证发生时,除呼吸困难外,尚时常伴有头胀耳鸣,口苦咽干、目眩烦闷,可有发热亦可不发热,胁下及心下有满闷压痛状,脉弦细或弦滑,此为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的病机特点。故应用大、小柴胡汤加减治喘大有用武之地。此证型可见于各种肺系疾病各期,多与他经合病或兼杂痰饮及瘀血,是喘证中最常见的证型。对于肺系疾病急性发病期在太阳病时,若未能及时解表则多转为少阳病。可现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证,其中以大柴胡汤证最常见,可疏解少阳、宣通内外、和畅气机,对少阳兼喘证有奇效。

9、太阴脾虚喘:在太阴篇中亦没有明确的喘证论述条文。但在临床中,喘除呼吸困难外,会伴有头晕心悸,纳差,便溏,小便不利的太阴病症状,此证多现喘证脾气虚衰,水泛凌心扰肺。常用苓桂术甘汤施治。“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伤寒论》第67条)此证以心下逆满、眩晕心悸、气上冲胸为主证,适用于脾虚水停,水气上冲,水饮凌心之喘证。治以健脾温阳、利水降冲,契合“病痰饮者,以温药合之”之法。现代临床常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心源性喘息等见于脾虚水停者。

10、少阴肾虚喘:少阴病以“脉微细,但欲寐”为提纲,揭示肾气虚、肾阴虚、阳虚及阴阳俱虚的病理特征。而喘证在少阴阶段,发展到肾阳虚衰,肾不纳气,水饮上泛致喘。“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真武汤主之。”(《伤寒论》原文316)此条适用于肾阳亏虚,气化失司,无力制水,水泛上逆,肺气不利而咳喘。治疗上可加干姜、细辛以温散水寒,加五味子以敛肺增加平喘功效。

11、厥阴阴竭阳脱喘:“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伤寒论》原文第362条)下利无脉手足厥冷,是阳气虚极,阴寒独盛,若灸后反见微喘,是肾气绝于下,真气脱于上,肺肾之气俱衰之危候。如到此证呼吸困难较重,自汗或大汗,少神或无神,脉浮无根,阳无所附,肺气上脱喘甚,则多数预后不良。临床常可见于急性呼吸衰竭、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如属阴阳离绝之危重急症,当急服大剂参附汤之类以扶阳救阴。  

《伤寒论》以六经层层深入辨治喘证的方法,为临床应用经方治疗喘证提供了重要思路,对顽固性喘证的辨治有着现实的指导价值。《伤寒论》六经辨证过程,是以六经代言脏腑及其经脉进行分证而定病位的前提下,具体运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主的八纲来完成病性辨证的方法。辨治喘证之要,首先要辨其病因、病性、病位之阴阳,如《内经》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病在三阳者属表、属实证,以邪气的性质来具体分析病机,故以祛邪宣肺为主;而三阴病主里、属虚者居多,以扶正为要,如见虚实夹杂之证,则需分清扶正与祛邪的先后缓急。其次,通过六经辨治喘证的分析,可以发现喘证虽属肺系疾病,但与全身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五脏六腑的病理变化皆可引起喘证,所以在临证时一定要周全考虑脏腑、经脉、气血、八纲之间的有机联系,否则难以达到见病知源的目的。

上面有11种喘的治法,以八钢六经为基础,不同六经里的喘表现症状各不一样,治法也不一样,感冒的时候可以作为参考。

伤寒论里的十一种喘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