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一个嗜酒如命的理想主义公务员


他天生是一个摇笔杆的料。白天,他起草各种公文,晚上,他创作大量诗词。慢慢地,他出名了,无数记者抢着采访他他笑笑说,哪里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茶的时间,用来喝酒了。

多数人识得他,是因为那篇
脍炙人口的《醉翁亭记》,
他告诉世人:“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如此豁达的胸襟,舍他其谁?


01

仕途不顺,却名满天下
九百多年前,宋朝有这么一个青年,出身寒门,却一路逆袭。
所到之处,拥趸无数。提拔贤能,桃李天下。
随手写下一篇400字的游记《醉翁亭记》,竟然成了风靡一时的爆款。一时之间,洛阳纸贵。上至八旬老人,下至三岁孩童,人手一本。
他的身影始终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引领着时代变革的脚步。他就是欧阳修,一个骄傲的狮子座。

欧阳修出生在北宋景德四年六月二十一日(1007年8月1日),四川锦州一户普通人家。
4岁丧父,相依为命的孤儿寡母,只好投奔叔叔门下。
但寄人篱下也难以掩盖欧阳修的才华横溢, 在母亲的教导下,欧阳修10岁就能吟诗作赋,12岁就踏上求学之路。
但他也明白,出身寒门只有一条路能改变命运,那就是勤奋。

17岁的欧阳修第一次参加乡诗,题目是他倒背如流的《春秋》。
于是,欧阳修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坐等高中,没想到,他竟然意外落榜,原因很狗血,格式写错了。

几年后,在翰林学士胥偃(欧阳修的老岳父)推荐下,欧阳修参加了国子监的考试。
没想到,最后只考了14名。
据说,考官们“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欧阳修的骄傲又一次遭受了挫败。


02

倔强的改革家
虽然状元落榜,但早已声名远扬的欧阳修还是步入了“公务员”的队伍,当了个小官。
可是,王者的路永远孤独,冲动让欧阳修的仕途坎坷不断。
欧阳修做了42年公务员,他一生三次被贬,即使在被贬官后,他还深情地回忆生活在洛阳的日子——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意思是,就算我现在被贬了,在春天都看不到花,但怎么说,我也在洛阳经历过绚烂的日子,你们在乎的那些什么什么,在我看来都是浮云。

有才的人,总是被人惦念。
景祐元年(1034年),仁宗急召28岁的欧阳修回京,让他参与编修《崇文总目》。
这个理想主义的公务员,回京后仍然思念着洛阳的潇洒生活。
他逢人便说,人生需要灿烂,哪怕只有几年,在诗中,他深有感触地回忆洛阳的种种:
“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

欧阳修是个有抱负,有理想的公务员,他一直对改革不死心。庆历三年(1043年)他又与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联手,推行“庆历新政”,大力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

不久,改革同样失败。
他被贬到滁州,在滁州,他写下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记》。这个阶段,他依旧保持轻松的人生态度,为政“宽简”,与民为善,十分融洽。
这个有生活情趣的人,经常约朋友去摘荷花,边摘边喝高度白酒,其乐无穷。他好喝酒、爱爬山的天性,在滁州发挥到了极致,创作了大量跟酒有关的诗词。
酒,不仅是他的灵感来源,还是他爱这个世界的见证。


03

千古伯乐第一人
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担任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他大刀阔斧地进行革新,提出“文道并重”的主张。
把华而不实的诗赋取士,变为文以载道的策论取士,为朝廷选拔出大批经天纬地的优秀人才。
张载、程颢、程颐等旷世鸿儒,包拯、司马光等治世能臣,都曾得到过他的指点与推荐。

最难能可贵的是,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5位文坛巨匠,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和提携,从而名扬天下。
正如《宋史》所说,“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
欧阳修独具慧眼,甘为人梯的推贤荐能,使得宋代人才辈出,群星灿烂。
可以说,“千古伯乐第一人”于欧阳修,的确是实至名归。
晚年的欧阳修辞官,居于安徽阜阳,整日游山玩水,写诗练字。
在古代,人生七十古来稀,四十岁,已经是大多数人的老年时期,接近生命的尾声,愤懑和愁苦是许多诗人的主色调。
想当年,年近50的杜甫悲怆决绝,写下“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但42岁时,欧阳修却依旧神采奕奕,潇洒豁达,虽然双鬓斑白,但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
他写道:“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如此豁达开阔、旷达不羁的人生境界,也只有欧阳修能配得上“醉翁”这一称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