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说课稿
课题:“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作用及处理
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第十四章第3节《等腰三角形》第一课
时,等腰三角形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与轴对
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后面研究等边三角形
等内容的预备知识,同时也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两直线垂直的重用依据。而通过
探究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
性质定理的来龙去脉;了解、感知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拓宽学生探索图形变化的视野。
掌握等腰三角形及其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更有益于学生了解数学价值,体会数学来源于实
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认识问题的一般规律。对教材进行处理:增加2个例题,目的是直接
运用性质定理并认识等腰直角三角形。
2、重点:学生了解、感悟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归纳总结其证明。
3、难点:等腰三角形常用辅助线的作法。
二、目标分析
学情分析:等腰三角形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
与轴对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活跃、愿意表达自己的见解,有一定的
互动互助基础,但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面还缺乏经验。其次学生程度参差不齐,
两极分化已经形成,个体差异比较明显。再次学生的思维逐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但
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数形结合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较好方法。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
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
观的过程,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三个方面:
1、知识技能性目标:使学生通过试验猜想、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发现并认同等腰三角形
的性质定理及推论,探索归纳出它们的证明方法,并能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方法性目标: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解决-收获”的学习过程,体会发现问题、
探究问题的思想,从中感悟证明结论的方法和乐趣,初步了解作辅助线的技巧,培养“转化”
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价值观目标:在亲切、和谐、民主、活跃的探究氛围中,引导学生对图形观察、发
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和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的思想品质,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三、教法分析: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和顺
应,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以转换和发展。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根据“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出发,以学生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突
破重难点。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
个环节进行分层施教,实现“有差异”的发展。注重调动学生的潜能,充分让学生参与每一
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争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理解,都有不同的收获。利用多媒
体教学手段,直观呈观等腰三角形的和谐、对称的美,通过学生折纸活动探究性质的过程,
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最优化的达到教学目的。
四、学法分析: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
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数学作为基础教
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有利于促
进学生整体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以构建主义理论为指导,辅以多媒体手段,在教师的组织引
导下,采用自主实验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
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结构上,
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①创设情景,激发兴趣;②实验操作与归纳验证--形成和深
化概念;③技能演练与拓展--巩固新知;④感悟收获---提高认识;⑤布置作业五部分。设计
从四个活动展开,以分散难点、突破重点,变“学会”为“会学”,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
位。
五、评价分析:整节课是一个动手作图、动眼观察、动脑猜想、实践验证、巩固应用的动态
生成过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由于学生的层次不一,教师要全程关注每一
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分层施教。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要因势利导、随机应变,适时
调整教学环节。同时将“教学反应”型评价和“让学生谈收获的教学反馈”评价相结合,促
进学生的自主评价,努力推行成功教育、愉快教育的理念,把握评价的时机与尺度,实现评
价主体和形式的多样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状
态。
六、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影视材料:埃菲尔铁塔、长江大桥、水晶塔、金字塔、欧式建筑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等腰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
认识并掌握数学,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背景中
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即:学会数学地思考。)
(二)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探索,发现过程
活动1、由学生动手剪纸,完成课本140页的探究,形成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活动2、除了剪纸方法,你还能用其他方法做一个等腰三角形吗?说一说你的做法。并指明
它的腰、底边、顶角、底角。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
参与意识、实践能力,通过活动使学生增强对图形的直观体验,从中体会、感知等腰三角形
的本质特性,发展空间观念,为下一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作好准备。)
活动3、实验猜想: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图形折一折、量一量,你能发现什么结论?比一比,
议一议,看谁发现的结论多。完成课本141页的思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议一议,通过小组间合作交流学习,充分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归纳
的积极性从而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雏形。有利于本节课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
活动4、建立模型、验证结论:让学生对上述猜想进行数学说理并引导学生归纳出辅助线的
所有作法。
(设计意图: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感受学习的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
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突破重难点。教师演示性质1的证明,学生完成性质2
的证明。)
(三)技能演练与拓展:
1、演----运用新知
(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36°,则它的底角是度。
(2)在△ABC中,AB=AC,∠BAC=90°,AD是BC边上的高,∠BAD=____,
BD=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D=AD,
求△ABC各角的度数。
(设计意图:学生讨论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并适时地启发,重点关注:①学生能否正确应用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②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应用知识的能力,
增强应用意识和参与意识,巩固所学知识。)
2、练与拓----巩固新知
(1)练习:①P1431、2、3(1和2题集体要求,3题中上层次学生完成,并安排学生板演)
②P1508(屏幕显示题目,要求学生用精炼的语言进行表述)
(2)拓广延伸:完成P142的讨论并总结规律,并给出其中一或二个的证明。
(设计意图:通过习题的解答,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一位同学体验学习数学的
乐趣,找到自信。且练习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练习源于例题,以本为本。
例题由教师板书,体现示范功能。练习由学生板演,关注学生的数学表达,提供反馈校正的
素材。拓广延伸通过讨论交流,实现生生师生互助,丰富情感体验,活跃课堂气氛。)
(四)感悟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探索研究,你收获到了什么?有何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回授到的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的达成情况,还有过程的体验、方
法的获得以及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情况。将“教学反应”型评价和“让学生谈
收获的教学反馈”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评价,努力推行成功教育、愉快教育的理念,
把握评价的时机与尺度,实现评价主体和形式的多样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
堂气氛,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状态。教师根据情况再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1、课本P149-150习题14.31(必作),3(必作),7(选作)
2、实验感悟(选作):画线段BC,分别以B、C为顶点作两个相等的角,两角终边的交点为A,
再作△ABC的中线AD,然后沿AD翻折,试试看你有新的发现吗?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巩固提高,作业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体现分层思想。通过作业,内
化知识,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和弥补教与学中的遗漏与不足。同时,选做题具有
前瞻性,可引导学生自学探究,为后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七、设计说明
1、本设计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数学实验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
了他们实验、分析、探究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实验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
结合的思想,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得出新的结论和新的猜想,因为教学过程也
就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同时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
规律,让学生在一定情景中去经历、感悟知识,才是学生最有价值的收获,体现了学生从维
持性学习走向研究性学习,从而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的转变和进步。
2板书设计:
3时间安排:
“复习引入”约3分钟,“探索、发现、验证过程”约17分钟。“技能演练与拓展”约
20分钟。“感悟收获”约4分钟,“布置作业”约1分钟。
(注:45分钟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