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英国私校,8岁备考,10岁申请,13+入学”这一路怎么走来的。
14岁的儿子,终于卡点拿到了英国学校的Offer,她即将开始北京伦敦双城记,送儿子去伦敦上学,回北京帮7岁的女儿备考。
“上英国私校,记住,时间线,
8岁备考,10岁申请,13+入学。”
其实,@Calin 真的不算特别卷,至少她没有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公司。
我有个多年好友,为了陪女儿出国读书,放弃了700万年薪的工作。
(她的工作,是一份无比光鲜、和全球行业最顶尖人物并肩作战的工作,多少女孩梦寐以求的工作。)
@Calin家,俩孩子,走的是很典型的顺义国际娃标准路线,没有很佛,也没有更鸡,正常,在顺义中央别墅区,几乎每一个大中产妈妈,都是这样的。
我不了解上海送孩子去包玉刚、宋庆龄的家庭,父母都是什么样的状态,反正顺义妈妈圈,现实中,跟凯特布兰切特主演的《大小谎言》里的鸡娃圈,没啥差别。
这些精英家庭中上产妈妈,只分两种:董事会妈妈 和 全职靓太妈妈
美剧里演的很多事情,你以为很抓马,那是因为你没有生活在那个圈层。
很多我年轻时,在《欲望都市》、《绝望主妇》、《傲骨贤妻》里看到的桥段,当时都觉得很矫情夸张,过了很多很多年,真的在我身边发生时,我才发现,哦,原来真的有人过着这样的生活,只是当年的我难以触及。
年轻人,对富有是缺乏想象力的。
同样,对贫穷也缺乏想象力。
没见过。
昨天评论区有很多种声音,比较主流的是心疼孩子,觉得小小年纪就这么卷,很压抑,也有很多种声音说,拼了命考藤校,最后回来还是金融圈民工,还是高级打工仔。
有很多人质疑这么鸡娃的意义?


我来说说我身边看到的情况,不带感情色彩,只是陈述事实
由于对有钱人这个词的理解,大家的标准不一样,我还是用数字来划分
首先,先说说,我身边现金流在亿级的家庭。
我身边这些上亿身家的朋友,年纪大多在65后-80后之间。
这个身家的界定,不是指自己的公司估值/市值,不是指自己的基金管理规模,指的是家庭资产,也就是趴在账上的现金流+不动产,在几亿级别以上的家庭。
这类家庭,从来没有考虑过“鸡娃”这件事,也不存在“我要不要鸡娃”的纠结,没有哪怕1%的纠结。
他们最多只会说,我儿子将来到底是选耶鲁,还是选哈佛,随便他
在他们的思维里,没有爬藤的“爬”这个字,因为父母一辈本来就在藤上。
他们大多都是多娃家庭,大多也都拿了外籍身份,生孩子都比较晚,孩子大的已经藤校毕业,在美国头部的科技公司镀金后,开始创业,或创立自己的基金。
小的孩子,大多是在北京读国际学校,标准操作是送美高,也有因为家族生意在英国,送英国私校的。
为什么这些家庭,不存在鸡娃不鸡娃,因为他们家里孩子的鸡娃日常并不苦。
不苦不是说功课不难不繁重,而是父母的社会资源,让他们从一出生开始,玩就不是咱们那种玩。
从小就出生在两千平的上亿豪宅,整个家就像一座博物馆,随处摆放的艺术品都是真迹,每个孩子的卧室套间都在几百平。
我跟汤大米开玩笑说,就像是Metropolitan Museum,每个孩子的房间就像不同的分馆,儿子的房间像科技馆,女儿的房间像艺术馆。
如果你没有在现实生活中见过,你是不相信真的有这样的人家的。
1岁半就送幼儿园了,很不可思议吧,你们是不是以为有钱人家都是请一屋子保姆,竟然还送幼儿园???
嗯,我也挺惊讶的。
3岁之前开始培养孩子的艺体,人家没觉得孩子累孩子苦,就是玩儿,只不过孩子喜欢玩儿马,就买马呗,他们不会有一种像中产家庭的压力感。
比如说,我给女儿花了60多万买了匹马,会籍+私教课+装备,花了100多万,万一我女儿中途放弃怎么办?她不喜欢骑马了怎么办?她考证考不下来怎么办?她申请学校骑马骑得好,不加分怎么办?
这些所有的“怎么办”,对于这个级别的家庭是不存在的。
这些焦虑和纠结,是中产鸡娃的纠结,再往上走一个阶层,是不存在这些纠结的。
他们的鸡娃路线,是没有“钻营心”的。
因为人家不需要像我们这样焦虑的打破头给孩子申请A学校、B学校、C学校,还要想办法去搞各种身份、走门路。
不存在的。
人家就在这些国际学校的董事会上,就是这么云淡风轻。
这个圈层的家庭,是一个朋友圈,5个电话以内,基本上都能触达得到鸡娃天花板资源的。
这些孩子的父母,也都是英美很好的学校毕业,人家也不觉得考藤校很难,觉得艺体培养,是快乐童年的一部分。
父母辈的财富和家族社会资源,让这些孩子们一出生思维方式、眼界、格局就是完全不同的。
不是炫富的意思,这些小孩也会和阿姨保姆的孩子做朋友,也会吃路边摊,也会打零工挣钱,但视角和普通人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果说鸡与不鸡,对普通人来说,是一个需要纠结的选择。
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出厂设置,没有什么可选择的。
父母辈太优秀了,且优秀得挺有松弛感的,孩子的安全感很强,没有鸡的动作,只有鸡的结果。
但是我说的这些家庭,不包括艺人。
艺人虽然有钱,但其实在鸡娃上是特别惨的一群人,焦虑感特别重,信息又很闭塞。
总之,我身边这些大企业家的孩子们,看起来就是挺正常阳光的小孩,也不娇气,心态挺平和的,素质普遍都挺高的。
昨天有人说,藤校又如何?还不是回来打工。
你还真说对了,这些孩子藤校毕业,是真的会去打工的。
只不过人家打工的心态不一样,是为了去他们所感兴趣的行业里,最优秀的企业,跟着最杰出的人物,去学习偷师。
潜伏个几年,饱受磨练,学会了,回去跟爸妈brief下,要么回来学成自己创业,要么就是爸妈把他实习的公司给买了。
华南的民族企业家,特别多这样的二代,家里做运动鞋的,家里做卫浴的,家里做食品的,孩子初中上的都是Top 10的私校,不一定会去爬藤,但选专业会选得很内行,就是为了回去继承家业。
英美毕业后,会被爸妈派到某几个市场,比如日本或北美,让他们扎根在先进的企业里学几年,从底层做起,把整个运营都摸明白了,爸妈就出手把企业买下来,然后孩子就接手直接管理他之前工作过的公司了。
这种就是继承人模型,广东、福建有很多这样的家族企业。
北上有很多金融圈、科技圈的大企业家,倒不至于会让孩子接班,但因为家族起点高,所以有时候会出现什么大的医药企业,结果孩子长大成了音乐家。
他们不太考虑孩子选什么专业,能赚多少钱,这是在他们决策之外的。
其次,来说说大中产,就是家里现金流在千万级的。
(不包括网红、艺人等暴富行业,这样的家庭,问题更大,认知、眼界的提升,严重落后于财富累计速度)
从账上一千万到大几千万这个区间,不算房子。
我身边同一辈的老朋友基本上都是这个情况,70后-80后,有创业者,有大的职业经理人。
基本上打工的话,年薪从小几百万到大几百万,创业的话就跟我一样,卡着上不了市,业绩也不差。
已经上市的那些,基本上都实现财富自由了。
这群大中产,说实话,焦虑感是非常强的,非常非常非常。
疫情叠加全球周期性金融危机,中产是最惨的,集体财富缩水。
大中产变小中产,小中产变无产,这类家庭会很焦虑
1、全球化资产配置
2、孩子会不会阶层滑落
这一层的家庭,基本上,都已经放弃了在孩子身上实现阶层逆袭,他们所求的就是——老子替你打下的江山,你别都败光就行。
清北复交的爸妈,期望孩子不能比自己还差。
英美名校的爸妈,也要求孩子不能比自己差。
但是,对孩子到底从是什么职业,能赚多少钱,其实并没有很功利的目标。
这个阶层的鸡娃,核心的心理驱动是:
你爸我,
当年就是学历改变了命运,
你妈我是吃到了高学历和时代红利的
所以,不能让你在这件事上吃亏
其实,中产挺惨的,无论大中产小中产,其实没啥社会资源,无论教育还是医疗,上不如大富阶层,下不如地头蛇,只不过有点钱,生活没那么紧巴。
因为家里实在是没啥很硬的资源,只能靠钱去买,什么都得靠钱去买。
这类家庭的幸福感,是建立在各种vendor上的,supporting system全靠花钱买,自己劳心劳力管理。
这个阶层的大中产,住不起也不会去住上千平的房子,一般也就几百平。
他们会说,就算我有钱,也不会住那么大的房子,家里就那么三五个人,住那么大房子干嘛?一点都没有家的感觉。
当然,等你真有钱到那个份上了,就不这么想了,说到底,还是没钱。
大中产鸡娃的心理是很复杂的:
1、不希望孩子学历比自己低
2、不希望孩子混得连自己都不如
3、不希望孩子人生过得像自己那么苦那么辛劳
4、心疼孩子,不想孩子太累,但又怕孩子落后,长大后悔怪自己。
5、家庭责任(负担)很重,维持目前的家庭财富,夫妻双方都很累,还在爬坡期。
6、很不喜欢孩子选务虚的专业,音乐、艺术、文博、摄影、导演...烧钱又不挣钱的非标行业,是大中产很不喜欢孩子选的专业。
这类家庭,有的父母双方是国内名校,有的父母英美留学当年都是苦出身的留学。
这样的家庭,两种典型鸡娃模版,海淀妈妈和顺义妈妈,海淀妈妈拼六小强,顺义妈妈爬藤。
我老公是清华附中的,我是复旦附中的,他经常会说,不理解,为什么我们当年就没被鸡过,一个很破的小学出来,照样能进所谓的X强?
老头子经常说,他这辈子除了追我,就没有拼了老命干过一件事儿,读书、留学、工作、学习,都是安逸混着来,西瓜皮踩到哪里是哪里,好像真的没有很难诶。
每次他说这种话的时候,我就跟他说,时代变了,现在说这种话,没有任何可意义。
他昨天晚上还跟我吵架吵到半夜,他说我闺女要快乐的童年,我不要十几岁就把女儿送走,我还没跟她腻歪够。
他老跟我说,不指望崽赚钱,就指望她健康快乐之类。
但问题是,这个社会太残酷了,并且只会越来越残酷。
我爷爷当年也跟我说过这话,我中考的时候,我爷爷紧张得心脏病发昏倒了,醒来跟我爸说:
“我就不懂,你们为什么非要逼着我的孩子,我们家五口人还养不起一个孩子么?我们四个人挣钱,还能养不起她一辈子么?”
现在回头看,就是养不起。
我爷爷奶奶这代人,部队生活,他们对“有钱”是缺乏想象力的。
他们永远无法理解,新的时代,一个年轻人怎么能赚几千万几个亿,他们想象不了。
那个年代的人,对花钱也是缺乏想象力的, 要是我当年就顺势躺下了,就家里这点钱,还真养不起我。
所以说,我觉得,鸡娃这个选择,其实,每个马不扬鞭自奋蹄的父母,都回避不了。
只不过,我一直都坚信,光爬藤对孩子的重要的人生规划、格局、视野是远远不够的。
审美、情商、悟性、沟通力,对世界的感知,不是刷题能刷出来的。
真的要带他们去看世界,小的时候尽可能带他们去看更大的世界。
我所说的这个更大的世界,不仅是地理上的,也是精神、生活方式上的。
你见过的世界越大,你打开的窗子越多,你才意识到个体的渺小。
高学历,只能保证下线,不能保证上线。
我看到评论区有人说,自己是海外名校,回来还是苦哈哈小打工仔,还不如野鸡学校毕业的同学,社会大哥很吃得开。
问题是,如果,你也和人家一样野鸡学校毕业,你只会过得更不好。
是高学历害你过得不好么?
不是。
是你的人性决定你过不好这一生,缺乏处世圆融的智慧,不是高学历的锅。
你那位野鸡大学的社会大哥,要是藤校出来会过得更差么?
不会,只会更好。
真该反省反省自己为什么混得不好,而不是埋汰别人混得好。
别把学历看成敲门砖、垫脚石,如果你这么想,视野还是太局限了。
走过的路太少,看过的世界太小,对财富对成功,缺乏想象力;同样,对失败、对贫穷,也缺乏想象力。
Think Big
重要的事说三遍:Think Big Think Big Think Big
最后,我想强调一点,无论你现在身处人生的什么阶段,都不要对于“贫穷”,产生羞愧心。
我和所有比我有钱的朋友交往时,从不会对我比他们穷,我家比他们家小,而表现出任何自卑或羞愧。
不会,Never。
贫穷,是一件特别正常的事。
暴富,才是不正常的。
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砖一瓦,一粥一饭,全凭双手赢得,为什么要为自己有限的财富,而感到羞耻呢?
同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
阿崽经常去我各式各样的朋友家,有的人家上千平,有的家几十平,阿崽一样都玩得很开心。
她过生日时,收到的礼物有很贵的,也有我们家崔姐送的恐龙抱枕,孩子一样都很喜欢。
世界的参差,没必要对孩子刻意掩饰。
如果你想让Ta自己选择,那么至少,你要先给Ta更多的选择。
还没看过世界,哪来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