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夏令营|从高考数学15分,到中国万能科学家,学神如何炼成?
关注#公众号:天第书院
输入关键词“论语”
免费领取价值299元的【吴守立院长讲《论语》200讲合集】,手把手教你如何从零开始学《论语》。
1
“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一篇发表于2002年5月的论文因“参考文献”的第一句火了。
众多网友前来围观:是谁这么自信?
但当大家看到论文作者钱伟长,纷纷直呼“失敬了!”
还有一些不明状况的网友,好奇钱伟长是谁,评论区秒变“大神安利区”。
↓↓↓
钱伟长到底有多厉害?
他开创了中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力学研究班,他为中国的机械工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和军工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身高只有1米49,却是跨栏高手,他是无数专业上的天才,力学、坦克电池、输入法……他简直就是万能科学家,他是中国版的牛顿,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
钱伟长(1912—201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与钱三强,钱学森一起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科学界的“三钱”。 他是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学生;参与创建北京大学力学系并开创中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出版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亦被后世誉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
今天就要带大家一起来揭秘学神如何炼成?——从高考物理5分,数学15分,到中国万能科学家,这位弃文从理,受到爱因斯坦和丘吉尔赞誉的伟大科学家,他为什么能够创造出如此传奇的人生经历,他背后的成长教育经历,又能给到我们家庭教育哪些启发?
2
钱伟长出身于江苏无锡的一个贫穷的书香家庭,父亲钱挚是一名教师;六叔擅长诗词、书法;八叔擅长小品和笔记杂文;四叔钱穆则是赫赫有名的国学大师。
他的父亲和七位叔父都是饱学之士,自幼在浓郁的书香氛围与叔父钱穆的教导下,接受了良好的传统经典教育。
下排右一为钱伟长 右二为钱穆
小学时期,钱伟长主要学习国文和历史,15岁考取“苏州中学”读高中。钱伟长文史成绩优异,自幼就将史记汉书烂熟于胸。
19岁报考大学时,被清华、交通、武汉、中央五所名牌同时录取。他按照叔父钱穆提议,进入了清华大学历史系。
由于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史记汉书,钱伟长的文史成绩异常优异,但理工科目的成绩却不理想,他的数理化,英文四门课,加起来却一共只考了25分。其中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15分,英文因为从未学过,考了0分。
入学清华大学第二天,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钱伟长下定决心弃文从理,转学物理系。
当时,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看到钱伟长物理成绩5分后,坚决拒绝钱伟长转到物理系。但这并未让钱伟长退缩,经过一个星期的软磨硬泡,吴有训终于被钱伟长的诚意所感动,同意钱伟长到物理系试读,但要求一年后他的数理化成绩每门不能低于70分。
钱伟长十分高兴,回去拼命地学习数理化等科目。那一年,他除了吃饭睡觉,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用在物理、数学和普通化学上。
开始的时候,钱伟长像学古文一样,熟读各种物理学书籍,把其中的公式定理背得滚瓜烂熟,但效果却不理想。每个星期20分钟的课堂测验,他竟一连7个星期都不及格,真是欲哭无泪。吴有训教授见他如此用功,考得却这样糟糕,就找他谈话。没想到钱伟长进办公室的头一句话就说:“吴教授,请你不要让我离开物理系,我会赶上来的。”
吴教授见他忐忑不安的样子,微笑着说:“哪个要你离开物理系了?叫你来,只是想告诉你一些学习方法。”他顿了一下,语重心长地说:“学物理不能像学中文那样追求文字的记忆,而要体会其深刻的概念和含义,要学通,通就是懂,只有懂了才会用,会用了自然记得了。”钱伟长长舒了一口气,仔细品味老师的话,才恍然大悟。他回去以后,一改先前的学习方法,开始在“通”和“懂”上下功夫。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学期结束,钱伟长的物理考试及格。第一学年期末考试中,他的数学、物理、化学以及外语等科目的成绩都达到80多分,得到了素以严格著称的吴有训教授的认可。
到大学毕业的时候,他以清华大学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后来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最终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从对理科一窍不通,逆袭为力学泰斗,钱伟长为什么能够做到?
无疑,这与他的努力勤奋密不可分,但不能忽视的是,还在于他从小接受了良好的传统经典教育,极大地开发了他的记忆力和大脑潜能,这才能够让他在理科基础如此薄弱的情况下,短短1年的时间就迎头赶上。
天才科学家杨定一博士研究发现:通过诵读经典培养孩子的静定能力,孩子的左右脑会打通,创造力会爆发出来,学习能力会大幅度增强等等。他甚至断言,儿童期读经典将更容易培养出天才。
同时研究表明,人的右脑包含了人类500万年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智慧,它的记忆力、能量、创造力,超过左脑100万倍。但它平时又是关闭的。世界上成为“天才”的,都是有意无意中开发了右脑潜能的那部分人。而从小接受经典教育的孩子,其右脑潜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地开发。
3
除了钱伟长先生的例子,近现代很多的大师、科学家小时候都受过良好的国学经典的熏陶。
苏步青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是我国科学界有名的文理全才,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数学之王”。他不仅数学成绩突出,文科成绩也非常好。早年他能够完整地背出《左传》和《唐诗三百首》两本书,对《史记》和《汉书》中的名篇能倒背如流,并且有精深的理解。
他曾说:“文学和历史是扶我登上数学殿堂翅膀,他帮助我开拓思路,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我吟诗填词,出口成章,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小时候文理兼治的学习方法!”
吴有训
上文提到的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物理学巨匠吴有训,7岁入家塾,读四书五经。12岁进学校,文史之外,兼习数理。后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毕业后选派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
邓稼先
导弹之父邓稼先,5岁入小学,读经史文哲,基础扎实。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后,任教北京大学,后赴美学习,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钱学森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3岁即可熟背唐诗宋词,并能心算加减乘除,文理功底兼优。后公费留学,入美国麻省理工航空系,又转美国加州理工大学航空系,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丁肇中
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在传统文化教育下长大。他说:“《大学》的格物致知精神使我成就大业。”
杨振宁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受访时曾说,我小时候就读很多《唐诗宋词》,妈妈当时要求一天背一首,后来大一点就背《孟子》,父亲每天用一个小时来教我《孟子》,教了一个半暑假,把将近三万八千字《孟子》从头到尾都背了。我之所以怀疑O.Laporte的奇偶不灭定律,这和我在西南联大读《易经》的心得有关。《易经》中既有阴、阳相似的道理,同时却也有阴阳消长或阳盛则阴衰,阴盛则阳衰,剥久必复,否极泰来的道理。
汤川秀树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日本人汤川秀树母亲是中国人。他启蒙于《论语》、《孟子》、《老子》、《庄子》。他最爱《庄子》是因《庄子》使他开窍。“一天,我正在思考基本粒子时,忽然想起庄子一段话,‘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混沌之地……’‘倏’与‘忽’如两个粒子相遇于混沌之地,是粒子对撞吗?‘混沌’是更基本的粒子构造吗?”由是,《庄子》确定了汤川秀树的“介子”理论。
以上提及的这些大师、大科学家无不从国学“走起”,自幼以经史立学,夯实道德根基,并重视心智的培养。他们都是先立定人生之大本,打下心智潜能之厚基,然后根据个人特质,结合社会需要,确定某方面专业特长为立身利世之用。
如果你也希望孩子的大脑潜能得以最大程度的开发,提升数学等理科思维能力,强烈建议一定要让孩子越早接受国学经典越好。
我是种子,我分享!
欢迎将此文分享转发给身边的3个有缘人,一起加入到“让3亿中国人读《论语》”的行列!
关注#公众号:天第书院
输入关键词“学习群”
申请加入【智慧妈妈】或【超级学爸】学习社群。吴院长和书院团队每天都会在群里和你分享【最有价值的内容:国学智慧、家庭教育、演讲沟通、个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