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2新高考Ⅰ卷作文再练手 随想005

2023-01-18 18:13 作者:沈长一_  | 我要投稿

一,让我们重新再审视一下作文题目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这里从围棋角度,给出了三个术语的定义)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个人认为,这里就是要让学生从中得出启示的句子)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对本手,妙手的直接定义,这就导致写作中不能出现对于这两个术语的自定义,不然就是冲突)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个人没有选择将解读重点放在这句上)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与曾经的比较权衡不同,这里给出的是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对于题目进行简单的评价(不想看我废话,只想看成文,请滑到最后)

我们已然熟知的是,新高考一卷对于这三个围棋术语的理解是有所偏差的。其僵化的给与三个术语直接的定义,必然减少学生在写作时思辨的空间。俗手,本手,妙手的转换成为了本作文题写作的禁区,而三个术语显然易见的只是在意指:鲁莽轻浮导致的失误行为,踏实合理的恰当行为,出人意料的精妙行为。(这里究竟要将“手”定义在行为,选择,结果,亦或其他。我选择了行为,但其实问题不大,因为行文中还是直接采用术语)

在当代正常的价值观念中,妙手必然高于本手,本手必然高于俗手,这使得写作的立意带有了非常强烈的立场性。你不可能在本次写作中,通过拔高俗手来进行立意。与几年前的自由选择的立意构建(如全国一卷2017,二卷2017),权衡比较的具体情境(如全国一卷2019,全国三卷2018)相对比,本次写作自由度明显很小。

为了摆脱辞藻堆砌,名人开会,自说自话,无效复读,在这个没有太大说理空间的题目中,稍微为思辨敲开一点地方。我目前找到的办法即为:为这句正确的不能在正确的屁话挑毛病。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为这个没有核心矛盾的题目硬生生造一个核心矛盾出来。究竟,到底,为何本手功夫扎实了,才能够打出妙手?

三,通过诘问发出判断,决定恰当的说理起点

现在,我们来回答这个似乎没什么必要的问题。注意,我们的问题是“究竟,到底,为何本手功夫扎实了,才能够打出妙手?”,我们的问题局限于了“围棋”之中,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可能是泛化的。

我们可以从本手的定义入手,即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注意到其中的一个词,棋理,很明显,棋理是从围棋史上各路棋手无数次的博弈,对局,试错中总结出来的一套下棋方法论。初学者站在前辈艰辛探索的成果之上下棋,相当于吸收无数很可能比你要刻苦,聪慧的多得多的棋手的智慧。而如果不学习棋理,那么围棋对于一名初学者来说就像是刚刚诞生的新竞技项目一样,初学者要靠着,自己可能本来就不怎么聪慧的小脑瓜去总结方法。而别人可不是,这是竞技项目,你的对手一直把它当作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项目而积极的吸收了前辈的智慧。在这种情况下,你又怎么可能打的出所谓妙手呢?就等着被对面撅爆吧。

将上个文段概括一下,就构成了我们作为立意基础的判断:在围棋中,夯实本手是学习棋理后,即吸收围棋史上前辈们的智慧的成果的检验和精进。而只有在本手的基础上的创造,才可以谈得上是妙手。因为忽视棋理,自以为是的创造,极有可能是前辈们早就研究透彻,或者抛弃的东西,这样子的棋招只能是俗手。

我们将诘问局限在围棋,而非一上来就对这个问题进行泛化处理。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这个泛化比较困难,概念界定在这里是已有项目,而非自定义项目,本手是基础,这是不能动的东西。第二个就是,我们在文章的开头,需要一个较小的切入点,给后文的合理延展留出空间。我们可看到的是,目前大部分文章,在写作的开头就进行延展(以小见大),这实际上献祭了自己文章的层次感。而且你也把握不住啊,你那么有自信吗,一开始选择一个小的切入点作为说理起点,更有利于我们分析的深化。

四,通过问答法构建进一步的逻辑链条,并做出校准让步

在钟斌老师的《说理的境界——高考议论文的问题诊断与批改》中,给出了建构说理因果逻辑链的三种模式,分别是,由果溯因,问答,试错。我们这里只能选择问答法。

我们给出的第一个问题是,究竟,到底,为何本手功夫扎实了,才能够打出妙手?在先前判断的基础上,我们给出第二个,在围棋中,辖下的一子难道就完全没有可能成为妙手吗?(让步)一个问题,一个回答。我们要通过妙手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围棋的变动期和稳定期来进行解答。

围棋作为竞技项目之一种,在其初期,或者后来的各种转型期,都是有可能出现,违背棋理的一子反而成为了实打实的妙手。(我并不了解围棋,所以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这样,但是,重要的是言之有理)我们将棋招稳定,棋理没有太多变化的时期,定义为围棋的稳定期,而初期和转型期则定义为变动期。实际上,一项竞技项目的稳定期的时间是要远远长于变动期的。譬如,大家都知道的阿尔法狗的出现。即使是处于变动期的“辖下”,其成为妙手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的。这样的成功的创造,是偶然性的结果,是不确定的。而在充分理解棋理,夯实本手基础上的创造,这是妙手的必然性的结果,是有更大的确定性的。

这样,我们紧接着给出第三个问题,如果妙手是必然性的结果,那么不就相当于承认“刻苦努力终究会有创造性的成果”吗,而实际并非如此。(较准)这里我们就要通过妙手的现实性的角度来进行回答,也就完全的延展出去了。

我想你一定认为,我花了过多的篇幅局限于围棋了,当然不是这样了。

五,反复性的合理延展和材料回扣

我们在本文选择了进行多次的合理延展和材料回扣,直到第三个问题才进行完全的泛化处理。

在第一个问题上,我们将通过围棋史为聚焦点,延展到哲学史和科学理论的建构上去。通过讨论民科的问题,来强调时至今日,科学的学习路径的重要性。

在第二个问题上,我们将通过创造,也即妙手在当代门槛的提高,以汉芯和华为为正反例,来强调打好基础的重要性,和在这之上的妙手的必然性的结果。

在第三个问题上,我们将通过对于妙手的现实性的回答,最终回答材料的启示意义。强调我们在生活中要踏实本分的打出本手,不要过分追求妙手,如果沦为俗手,那带来的危险远非是输了一盘棋可以比拟的。而如果时机成熟的时候,我们也应当敢于放手一搏,打出妙手。

六,拙作展示:妙手孕育于扎实之本手

“还应毫末长,始见拂丹霄。”张乔感慨寺边老树,欲图触碰到云霞以成绝景,也需从幼苗开始,积年累月的生长。正如围棋,想打出出人意料的妙手,唯有夯实本手,勤加练习,没有捷径。量变质变,在今天看来已是再正确不过的“废话”,可为何仍有人相信“奇伎淫巧”?不知有无年幼的棋手,也曾发出过这般看似幼稚的疑问:究竟为何本手功夫扎实了,才能够打出妙手?

许多人从未想过此问之答案,毕竟,通常看来为多此一举。但,另眼见之,深刻的认识诞生卓越的实践,不知为何做,又何谈做的好。

围棋中,本手是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而棋理是从史上各路棋手,无数次的对局中总结而来的方法论。初学者站在前辈艰辛探索的成果之上,相当于吸收无数刻苦聪慧的棋手之智慧。而若不习棋理,依靠自我探索,个体难道能比过群体智慧的结晶吗?到科学领域更是如此,近来不断出现“民间科学家“,无论是”水变油“,还是”发散又收敛的无穷级数“,都是忽视基础的后果。从基础学起,代表的是一条经验证的学习路径,而本手就是这一学习过程中的训练。(第一次延展)

但是,不重本手,辖下的一子难道就完全没有可能成为妙手吗?火药产生于炼丹的失误,而青霉素来源于青霉芽孢的意外飘落。

在围棋初期,棋理尚未成行,而在AI时代后,棋理又迎来变动。此为围棋的变动期,这时不按棋理出牌尚可能打出妙手。可无论何种领域,其稳定期终归要长于变动期,可行性微乎其微。即使如此,这样的创造,也是偶然性的结果。与之不同,充分理解棋理后,夯实本手基础上的创造,为妙手的必然性的结果,有切实的可行性。到科学领域,没有本手就基本不可能有妙手,如果有,大概也是诈骗。这里省略了两个例子,我是没想到,B站连这个都不能讲,你是比高考还严呢,我们的B站真是太厉害了!故而,夯实本手,也是因为妙手的必然性的支撑。(第二次延展)

可如果妙手是必然性的结果,那不就相当于承认“刻苦终究有创造的成果”吗,而实际并非如此。拿破仑胜过五次反法同盟,终究兵败。孙中山先护国,又护法,还是无力回天。

没错,妙手的必然性终究受到其现实性的干涉。现实,不同于定时定量的棋局,一盘棋,输了再下,一场仗,败了不能再打。现实中如果冒然行事,妙手沦为俗手,那带来的损失绝非棋局可以比拟。生活中,我们要在各种情况中采取稳妥的做法,下好本手,而不是投机取巧,打出自以为的妙手。可同时,在时机成熟,条件具备时,我们也不妨放手一搏,试着打出妙手,争取自己的人生高光。(第三次延展)

当我们了然本手与妙手的关系,自然也能理解”奇技淫巧“的盛行,不仅是社会心气浮躁的产物,也是对基础的忽视,对创造的妄想。”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若想得成功的创造,唯有踏实的历经生活风雨,毕竟妙手孕育于扎实之本手。

七,几句话

最后给出的在练笔,自己也觉得写的还有问题,但至少是贯彻了说理的基本态度。至少没有不断的使用”是什么什么“,”有什么什么“的话术,而是将大量的文字花在了分析上。主要考虑了,棋理探索的个体性和群体性,当代性和历史性,围棋的变动期和稳定期,妙手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最后还有妙手的现实性。文中的例子,说实话不是很贴切,也不是我想用的。弗莱明的例子实际是有问题的,而我也不想夸华为。

议论文以说服读者为目的而对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表明态度,并通过论证支撑自己的立场或态度。——王荣生

2022新高考Ⅰ卷作文再练手 随想005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