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约翰·罗伯茨的《战列巡洋舰·导论》

2019-11-25 20:55 作者:以及小酱油  | 我要投稿

以下内容纯属瞎翻

原英文版来自滗沘吧资源库

封面图:“玛丽女王”号(HMS Queen Mary)战列巡洋舰的二视图,作者约翰·罗伯茨
1917年,在北海的惊涛骇浪中穿行的“费希尔的靓猫”(Fisher’s ‘Splendid Cats’),构成了一幅绝妙的图景。最近的是“虎”号战列巡洋舰(HMS Tiger),更远处的则是另外两艘战列巡洋舰:“长公主”号(HMS Princess Royal)和一直作为战列巡洋舰舰队旗舰活跃于“一战”中的“狮”号(HMS Lion)。(作者收藏)

第一章:导论

英国皇家海军在1900-1914年间迎来了闪电般的革命性进步,这要归功于在大量新技术诞生的时代背景下,涌现了一批愿意将这些技术为己所用、致力于维持帝国的海军霸权的海军军官。这样的发展使得皇家海军的一线舰艇迎来了一次“大换血”,老船被更大、火力更猛(更粗♂)、更能适应现代战争的新船顶下。然而这一切革新都尚未经受战争的直接检验,也缺乏直接的参考经验,因而其在战争中可以发挥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这些推动者们的对未来战争的决策与假设。

在这些推动者中,坐头把交椅的便是在1904年至1911年任海军大臣的费希尔爵士。他引发了日后闻名于世的“无畏舰革命”——将主炮口径统一的、由涡轮机驱动的快速战列舰引入了海军的序列。在另一方面,费希尔相信战列舰时代即将终结,因为她们实在太容易受到鱼雷和水雷的伤害了。他预见了以潜艇为首的雷击舰(torpedo craft)和装甲巡洋舰的光明前景,不过他的著作对此却讲得较为含糊。尽管如此,从费希尔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雷击舰和水雷将主导欧洲近岸水域的战斗;而装甲巡洋舰则可用于远洋的航路护卫工作,驱逐敌人的破交舰艇。他很支持“装甲巡洋舰可以取代舰队中战列舰地位”的论调(洗甲板天下第一),尽管这种论调并没有明确解释为何这种舰艇没有同等的受到来自鱼雷和水雷的巨大威胁。不论如何,皇家海军对战列舰的执念实在是太过深重,即使是费希尔也无法撼动其地位,为此,他只得接受现实,并允许海军继续建造战列舰。而拥有与统一口径火炮的战列舰相当火力的装甲巡洋舰,便是我们所说的战列巡洋舰,这种舰艇主要负责在主力舰队前方进行侦察(点灯)以及掩护主力的两翼。费希尔继续坚持这种战舰才应该是未来的主力,因为在他看来,这种舰艇的高速性将是未来海战取胜的关键一着。

世界上第一艘战列巡洋舰“无敌”号,摄于1908年完工后不久(MoD)

新战列巡洋舰的建造工作是分批进行的(其原因将在稍后阐明),因而其被划分出了数个不同的级别。其中“一战”前建造的级别主要装备12英寸和13.5英寸口径主炮,前者是装甲巡洋舰的直系后裔,而后者则有向高速战列舰发展的趋势。装备12英寸火炮的一批分为两级:“无敌”级(包括“无敌”号[HMS Invincible]、“不屈”号[HMS Inflexible]和“不挠”号[HMS Indomitable])和“不倦”级(包括“不倦”号[HMS Indomitable]、“澳大利亚”号[HMAS Australia]和“新西兰”号[HMS New Zealand])。下一批包括了四艘舰艇,“狮”号、“长公主”号、“玛丽女王”号、“虎”号,尽管她们间的关系可谓是千丝万缕,但只有前两舰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同级舰(译注:“狮”号+“长公主”号=“狮”级,“玛丽女王”号=“狮”级改,“虎”号自成一级)。第一批的最后两舰与第二批的首舰的设计在时间上存在重叠,这种新旧并行的情况是“一战”前英国造舰计划的一大特色。战时建造的战列巡洋舰各自的特色则更为鲜明,各级舰之间区别甚大。首先是“声望”号(HMS Renown)和“反击”号(HMS Repulse)二舰,事实上是1905年对战列巡洋舰最初设想的再现(倒车,请注意);随后是“勇敢”级(Courageous type)大型轻巡洋舰,其过于独一无二,以至于需要新建一个舰种来将之归类;最后是“胡德”号(HMS Hood),作为所有战列巡洋舰中不受费希尔观念影响的独苗,其成功地将战列巡洋舰上升到了快速战列舰的高度,这也体现了参与此计划的其他人的意志——尤其是杰里科上将。

在“一战”前,战列巡洋舰备受争议,许多人认为她们太过昂贵,而且功能也并不比常规的巡洋舰多到那里去。尽管如此,她们优美的身形还是引得公众浮想翩翩,并为她们赢得了“舰队翘家人俏佳人”的称号。而在战时,战列巡洋舰们受大卫·贝蒂统一指挥;在贝蒂成为举世闻名的海军英杰后,她们亦得以名扬四海。

“一战”期间,战列巡洋舰曾参与多次小规模冲突,但主要的行动只有三次。第一次是发生于1914年12月8日的福克兰海战,这次海战是费希尔对于战列巡洋舰用途设想的完美实践,因而得以在史书上留下了沉重的一笔。主要的对决在英国的第一批战列巡洋舰中的“无敌”号、“不屈”号和两艘现代化的德国装甲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SMS Scharnhorst)、“格奈森瑙”号(SMS Gneisenau)之间展开。尽管两艘德国装甲巡洋舰最终带着上面的大量船员沉入深海,但这绝非一蹴而就:“沙恩霍斯特”号在三个小时的鏖战后才沉没,而“格奈森瑙”号甚至还多撑了两个小时。这一漫长的战斗也使英国战舰消耗了大量弹药:“无敌”号513发、“不挠”号612发12英寸炮弹。战列巡洋舰会有如此拙略的表现,其烟囱排出的烟雾难逃其咎——这严重阻碍了射击时的观测瞄准;过多的机动、刻意保持远距离交战,以期发挥战列巡洋舰的射程优势,同时减少受到的损害则是另一原因。总之,所有这些不利因素加起来严重影响了舰艇的火控系统,导致了如此糟糕的命中率。但是,无论如何,费希尔早就在1904年就预测到了战列巡洋舰在远距离交战中相对于装甲巡洋舰的显著优势,这也成为战列巡洋舰的支持者要求发展这一舰种的论据之一。

“布吕歇尔”号装甲巡洋舰(SMS Blucher),德国唯一一艘统一了主炮口径的装甲巡洋舰,但其实力依然被战列巡洋舰碾压(作者收藏)

1915年1月24日,战列巡洋舰的第二场大戏在北海南部的多格尔沙洲上演,这也是她们首次与德国第一侦察舰队交手。这场战斗包括了一整段的长距离追击,英方以“狮”号为旗舰带头冲锋,“虎”号、“长公主”号、“新西兰”号和“不挠”号紧随其后,追击正在按“塞得利茨”号(SMS Seydlitz)(旗舰)、“毛奇”号(SMS Moltke)、“德弗林格”号(SMS Derfflinger)、“布吕歇尔”号的顺序逃向自己基地的德舰。这场大战主要以高速运动战的形式进行,而速度更快的英国舰队逐渐赶上了德国舰队,因为后者必须减速以掩护队尾的“布吕歇尔”号——一艘混合型的装甲巡洋舰,速度与同伴相比要慢得多。交火开始时双方的距离相当之远,同时又都受到低能见度的阻碍,因此在相当一段时间过后两边才能够开始命中对手。离敌方越近,受到的伤害越多——对于德方而言,是队尾的“布吕歇尔”号;对于英方来说则是打头阵的“狮”号。随着距离越拉越近,“布吕歇尔”号开始受到英方的集火并不断被命中,最终开始减速掉队。尽管“狮”号能承受更多的伤害,一发炮弹却使她的引擎停机叫你不点咸鱼抵抗,导致她被迫退出追击的行列。不幸的是,旗舰掉队导致了命令传输上的混乱,其他英舰因此误解了贝蒂的意图,她们最终集火击沉了可怜的“布吕歇尔”号,而其他德舰得以逃出生天。除了德军主力逃之夭夭这一缺憾外,英国人对自己的表现感到比较满意,并自信敌军已遭重创。但事实上,除了“布吕歇尔”号之外,他们分别只击中“塞得利茨”号和“德弗林格”号三次,而且只有一发炮弹算是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损害:打瘫了“塞得利茨”号的两座后炮塔。相较之下,“虎”号被命中六弹,“狮”号则是至少十七弹。很少人真正关注过能从这次大战中得到的一些教训,特别是德方精湛的炮术和长程炮击导致炮弹以高仰角落下时会带来的危险。“狮”号的舰长查特菲尔德和摩尔少将(战列巡洋舰舰队副总指挥,以“新西兰”号为旗舰)都强调后者会带来的危险,摩尔更建议加强炮塔顶部的防护,但这些建议都被置之不理。

“虎”号与“狮”号鱼贯而行,远处则是“长公主”号,摄于1917年(作者收藏)

战列巡洋舰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行动便是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发生于北海东部的日德兰海战。这场战役以两支战列巡洋舰舰队的接敌作为序幕,彼时双方都在担任各自主力舰队的前锋。战役的开场沿袭了多格尔沙洲海战的模式,但这次德国的希佩尔上将却打算将贝蒂引向南方德军主力舰队的伏击圈而非单纯逃跑。英军舰队包括了“狮”号(旗舰)、“长公主”号、“玛丽女王”号、“新西兰”号、“不倦”号。她们得到了来自第五战列舰分队的四艘快速战列舰的支援,那时这支分队已经暂时被编入战列巡洋舰舰队的作战序列中;同时,胡德少将的第三战列巡洋舰分队(下辖“无敌”号[旗舰]、“不屈”号、“不挠”号)也北上开赴斯卡帕湾进行炮术练习。但是,由于信号错误,战列舰群(译注:指第五战列舰分队,当时因为信号错误拐错了弯)尚需时间才能投入战斗,因而在最初的战斗中,只有战列巡洋舰们在互相对战。德国舰队则包括了“吕佐夫”号(SMS Lutzow)、“德弗林格”号、“塞得利茨”号、“毛奇”号和“冯·徳·坦恩”号(SMS Von der Tann)。

在南撤的过程中,光线和可视度均对德方而非英方有利,而让英国人更为震惊的是,“不倦”号和“玛丽女王”号先后发生弹药殉爆并迅速沉没,造成了巨大的人员损失。当德国主力舰队出现后,贝蒂将他的战舰转向北方,一方面是为了逃离敌军炮火,另一方面是想扭转战局并将德国人引向大舰队的炮口下。这时,光线对德国人开始变得不那么有利,而英国战列巡洋舰们(不包括正在被整个公海舰队炮火猛轰的第五战列舰分队)的射击精度开始提升,希佩尔的战舰也开始受到了更多的打击。

同时,第三战列巡洋舰分队也在大舰队的前方疾驰,打算与贝蒂合流,并抵达了战场的东北方。因此,希佩尔突然发现自己陷入了贝蒂和第三战列巡洋舰分队的左右夹击。他正确地判断出了这个新对手是敌方主力舰队的前卫,因而命令自己的军舰右转撤退,但不久后还是和胡德的战列巡洋舰交上了火。最初,英方的战列巡洋舰打得不错,但是仅仅十二分钟过后,“无敌”号上也发生了弹药殉爆并旋即沉没(胡德又炸了,TCL)。这宣告着日德兰海战中战列巡洋舰主要行动的终结,尽管她们在一天的剩余时间里继续采取着间歇性的行动。连折三将的结果令人震惊,人们对这类舰艇产生了强烈的不满——至少是对费希尔偏好的这种类型感到不满。一份战列巡洋舰舰队的后日德兰舰艇建造委员会总结的报告中写道:

“委员会认为,无论是正在服役的还是将要服役的英国战列巡洋舰都无法胜任被分配到的任务(译注:专指担任舰队前卫),因为其装甲不足,所以其在对抗敌方主力舰时有很大可能会被摧毁。”

“委员会认为,执行这些任务的舰艇必须拥有非常优秀的防护性能,同时也要有足够的火力和航速;参考海军现有的舰艇和已知的最新型外国舰艇,可知这种舰艇必须是快速战列舰,而非还在继续建造的战列巡洋舰。‘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似乎比其他的舰艇都要更接近这种需求的满足;但同时应继续尝试高航速、火力、防护的结合,同时也应减少吃水深度来减少受到水下目标(译注:指鱼雷和水雷)伤害的可能性。”

这总结了许多当时和那之后的观点,但是不管战列巡洋舰的价值究竟如何,其失败的原因都绝非只是装甲防护不足而已,希望这本书能够使您弄明白个中缘由。

下接CV12103536

约翰·罗伯茨的《战列巡洋舰·导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