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后宫和巫蛊之乱——巫术、阴谋中的大汉帝国

在前几期我们讲述了汉废帝海昏侯刘贺、西汉四朝权臣外戚霍光、从弃子到中兴大帝的汉宣帝,在他们几个人命运交织的地方,我们都提到了汉武帝时期的巫蛊之乱。
汉武帝一朝武功鼎盛,成为华夏五千年历史上“强汉”的代表之一。但就是这位可以称为“大帝”的人,晚年却被巫蛊祸乱。
过去人们认为,使巫师祠祭或以桐木偶人埋于地下,诅咒所怨者,被诅咒者即有灾难。这就是“巫蛊”。那这样的巫蛊,和汉武大帝有什么牵连?
前几期都从不同角度简略提到巫蛊之乱,如今我们直接回溯,认真看看武帝一朝,后宫巫蛊到前朝政治斗争,中间夹杂多少令人玩味的事儿:

以巫蛊为契机,夺取至高权力
要从汉武帝即位开始说起。
汉武帝刘彻是汉景帝的儿子,起初被封为胶东王,刘彻的生母王娡早年间把刘彻和馆陶长公主的女儿陈阿娇定了娃娃亲。汉武帝曾说,假如执掌天下,应当盖一个金房子,给陈阿娇居住,这也是“金屋藏娇”的由来。出于对自己女儿和自己利益的考虑,馆陶公主在汉景帝末年力挺刘彻继承大统,并最终成功。刘彻十六岁那年成为了大汉帝国的皇帝,而馆陶公主的女儿陈阿娇则顺理成章成为皇后。
但是汉武帝登基时候十分年轻,况且朝堂上除了他的母亲王太后,还有一位太皇太后窦氏,加上馆陶公主权势正盛,汉武帝实际上无法亲政。在这样的情境下,皇后陈阿娇面对汉武帝十分高傲骄横,汉武帝也只能忍气吞声。只是刘彻和阿娇“金屋藏娇”的少年夫妻情分,就这样慢慢被消解了。
某天,汉武帝到自己姐姐平阳公主家,看上了侍女卫子夫,出身卑微、性格温婉的卫子夫和陈阿娇形成了鲜明对比,很快得到了汉武帝的全部宠爱。
陈皇后怎么可能认输,更何况她背后还有馆陶长公主,于是陈阿娇采取了一个也许在当时人看来应该十分有效的方法:对汉武帝使用巫术。
但是巫蛊之术那么玄妙,被汉武帝发现以后,陈皇后根本无法说清这个巫术的作用、原理,它到底是要留住汉武帝的心,还是让汉武帝死翘翘。

汉武帝通盘考虑,决定一口咬定:陈皇后要害朕。为什么要这样,因为汉武帝苟且了那么些年,早就积攒了相当的实力,再加上平阳公主除了送给他一个美人卫子夫,还顺带送了他一个姐夫兼舅子,不世出的大将卫青。夺取帝国最高权力的宫廷政变已经箭在弦上,陈皇后的巫蛊之事,为汉武帝提供了射出致命一箭的充分理由。
宫廷内,血雨腥风,此次巫蛊之乱,总共株连了3000多人,陈皇后也被废除。各路太皇太后、馆陶长公主远离了权力中心,卫氏外戚正式登上舞台。而汉武帝,成为了真正掌握帝国那个人。
卫子夫成为皇后,他的弟弟卫青与平阳公主联姻,成为顶级贵族。卫青为汉武帝前驱,奠定武帝一朝不世武功的基础。卫子夫还有个姐妹卫少儿,卫少儿和平阳公主府里的小吏通奸生了个儿子叫做霍去病,最终封狼居胥成就伟大功绩。那个和卫少儿通奸的小吏回乡再娶,又生了个儿子,被霍去病带回长安,这个孩子名叫霍光,最终影响了汉武帝之后汉朝数十年政治格局。
汉武帝,通过操纵这次巫蛊之乱,获得无上权力。卫氏外戚,也由这次巫蛊之乱,爬上了权力的顶峰,成为最大获益者。
以巫蛊为祸乱,难以收场的烂摊子
上文说到,陈皇后的巫蛊之乱,让卫氏外戚充分尝到了权力的甜头。
但是,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我们刚才大致梳理了卫氏外戚的核心名单,但是漏了一个人。卫子夫实际上姐妹共有三个,除了她自己和霍去病母亲外,还有一个姐姐。这个姐姐当然水涨船高,嫁给了公孙贺,所谓花花轿子人人抬,公孙贺自然也能上位,最终当上了丞相。
话说公孙贺和卫姐姐有个儿子叫公孙敬声,这哥们仗着汉武帝是自己的姨夫、卫青是自己舅舅、霍去病是自己表哥,自然成为顶级纨绔,并且官至太仆。纨绔纨绔,玩出了问题,因为贪污军饷被朝廷抓捕。卫氏外戚虽然如日中天,但是基本的脸还是要的,也就没有直接干涉司法,不过要脸也得救自己人不是?于是大家想了一条曲线救国的路子:让公孙敬声戴罪立功,到时候功过相抵,事情就解决了。
那要立什么功劳呢?正巧,当时京城出了一个大侠叫做朱世安,所谓侠以武犯禁,这是封建朝廷所不能容忍的,但是这朱世安既然是大侠,怎能束手就擒,成为了当时朝廷的心病。于是乎,公孙敬声的出路也就明确了:向汉武帝自荐抓捕朱世安,实现戴罪立功!
汉武帝看着自己这个外甥,其实内心也不想真的把他怎么样,于是同意这个请求。公孙敬声后面可是站着公孙贺卫青霍去病,所谓兔子急了也要咬人,更何况朝廷大佬一起努力,结果大侠朱世安很快被捕。
朱世安在狱中得知了公孙敬声抓捕自己的原委,心中自然愤恨,于是决定鱼死网破,他手上并没有什么公孙敬声的把柄,但仍然上书告密: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不过话说,阳石公主是卫子夫的女儿,当时那种情况下,这一对表兄妹私通还真不是那么严重的问题,于是朱世安决定再加点儿料:二人共同使用巫蛊之术诅咒汉武帝,并在甘泉宫的驰道上埋了人偶。
巫蛊之术、埋人偶,这可能充分戳中了汉武帝的痛处,于是下令将公孙贺公孙敬声父子下狱,大规模彻查此次巫蛊事件。这次彻查,坐实了公孙父子的案件,公孙父子在狱中被处死,祸及九族。卫子夫所生诸邑公主、阳石公主也受牵连被杀,卫青的长子也被牵连获罪而死。这一下,所有人都看清了,这屠刀真正面向的,是卫氏外戚。
当时卫氏外戚除了自身的权位外,还有一张王牌:卫子夫为汉武帝生下了嫡长子刘据。此时的汉武帝因为生病,在甘泉宫修养,身边只有一些宦官、巫师之类的,其中就有人告诉武帝“皇宫里有巫蛊之气,不去除它,陛下您的身体不会好”。于是汉武帝决定继续彻查,这一查,就把巫蛊的源头指向了太子。
站在汉武帝的角度看,从逻辑上说,这也不无可能:也许是刘据想提前上位,也许是卫家想通过控制新天子真正获取大汉的全部权柄。

太子本来没有什么过分举动,但是当他发现主要负责办案的官员江充有意诬陷他,便铤而走险起兵准备诛杀江充。他这一起兵,让汉武帝无比惊惧,也在当时武帝心中坐实了“太子谋反”,于是汉武帝大兵镇压,刘据知道此时说什么也没用了,在悲愤中自杀身亡。
面对一夜之间倒下的卫家,面对死去的二女一子,皇后卫子夫没有选择,只能在宫中自尽。
朱世安告发公孙敬声、江充牵连太子刘据,卫家因为上一次陈皇后的巫蛊之乱上位,现如今,却倒在了巫蛊之乱中。
等到汉武帝病好以后,他重新审视了这一切,却发现朱世安是诬告,江充等人牵连无辜。于是,他愤然将江充灭族,找回了刘据唯一存活的孙子刘病己。

先不说后话,让我们回到主题:巫蛊之乱。这起祸乱从公孙敬声贪污最终发展成面对卫氏外戚和太子刘据的决斗,其中有一个不能不说的人,主办案件的官员:江充。
江充:小人托忠直以行其狡险
一、行巫蛊、举通奸、废太子:一次预演
话说江充从举报通奸出发,引动巫蛊之乱,搞死了太子刘据,这波操作行云流水。如此熟稔是为什么?因为早在多年以前,江充就为这事件做了演习:
江充原来不叫江充,而是叫做江齐。他有个妹妹歌舞琴瑟十分拿手,加上人长得漂亮,被当时藩王赵王的世子刘丹看上,纳作妃嫔。江充凭借妹妹得以步入上流社会,由于他还精通医术,对阴阳五行、巫蛊之术等很有研究,逐渐成为赵王的座上宾。
当时汉武帝已经开始掌握帝国权柄,我们知道,西汉自高祖刘邦以来实行郡县制和藩王制并行的政策,导致同姓藩王已经成为帝国的毒瘤,这也是后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消解藩王力量的根源。
看到掌权的汉武帝和尾大不掉的藩王,江充动起了心思,他似乎看到帝国最高层的权利正在向他招手。他分析形势,揣摩汉武帝一定想拿藩王动手,于是秘密向汉武帝上书检举揭发:揭发他的妹夫赵国世子刘丹与姐妹、后宫通奸!
武帝收到报告,感觉瞌睡遇到了枕头,于是下令逮捕刘丹。刘丹心中那个气啊,命人追杀江齐,江齐无奈,改名为江充,逃到了长安。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江充搞臭、搞乱赵国的举动正对汉武帝胃口,而且举报自己妹夫,颇有“大义灭亲”的忠诚意味,因此,他很快在上林苑得到了汉武帝的召见。
二、做好一个“忠臣”“直臣”
汉武帝召见的时候,江充直接要求以平常的穿戴叩见,使汉武帝感觉他与众不同,世人深知:“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江充“燕赵奇人”的形象就这么立了起来。
当时汉匈之间的战争已经焦灼和白热化,江充决定兵行险着,主动要求出使匈奴,并提出“随机应变,将计就计”的谋划,更让汉武帝看中。等他出使回来,汉武帝觉得他已经有功绩,并且敢于举报赵王,是个“直臣”,于是让他升官,负责缉拿首都地区的盗贼、同时监察权贵。
有汉武帝背书,江充干活十分卖力,对那些表现骄奢淫逸的贵族进行弹劾。最重要的一次,江充拦下了当时权势正盛的馆陶长公主:他当时遇到馆陶长公主等人在驰道上乘车,便前去阻止,馆陶长公主说:“我可以乘车是太后的诏命。”江充反驳道:“公主可以乘车,但是随从车骑都不行”,就这样他把公主的随从处罪,车马没收。我们上文说道,馆陶长公主是汉武帝上位的主要依靠力量,但是这时候实际上是汉武帝亲政的一大阻力,江充此举,是他更加受汉武帝青睐。
这个“忠臣”江充是当得有滋有味,“直”名也在朝廷上下传播。后来某一次,江充抓到了太子刘据的家臣在甘泉宫乘坐车马。太子刘据也赶紧向他求情,说:如果皇上知道了,会责备我管教不力,请您开恩一次。但是江充仍然将此事作为太子的过失直接报告了武帝,武帝因此更加欣赏江充。
但是江充这个么干法,得罪的人太多,最后还是被人家抓住了把柄,免去了官职。
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江充下野以后,汉武帝也年事已高,太子刘据的地位日趋稳固。此时的江充意识到,当初自己得罪其他人不要紧,但是得罪太子和太子身边人,假如太子登基,自己终将小命难保。
这时候,第二次巫蛊之乱发生了。朱安世控告公孙敬通奸、巫蛊害人,导致阳石公主、诸邑公主,公孙贺父子遭诛杀。
“巫蛊”、“通奸”,这两个个词突然点亮了江充的思路,多年前在赵国的一幕不断重现。要知道,公孙一家和太子刘据是可是至亲的关系,江充明白了:机会到了。于是他找到了当年一起研究各种巫术的伙伴,仍然在武帝身边的巫师檀何,让檀何告诉武帝:"皇宫中大有蛊气,不除之,病不愈。"武帝病中十分惊慌,于是通过檀何又想到了江充,决定任命江充复出,彻查此事。
江充通过逼供等手段,把矛头指向了太子刘据。后来干脆在太子宫里面寻找证据,一番挖掘之后还真挖出了“证据”:一个可以用作巫术的人偶。太子刘据无奈,只能起兵,于是江充报告:太子谋反!汉武帝于是命令丞相刘屈牦调兵平乱,击败了刘据,刘据只能悬梁自尽。
江充眼下的危机解除。
但是后来,汉武帝逐渐病好,经过邴吉等人的彻查,朝廷明白了太子的冤情,江充最终被诛三族。
故事就是这么个故事,接下来我们再捋一捋,开开脑洞,探寻其中还有什么奥秘。
阴谋论和脑洞
巫蛊之乱是汉武帝执政时期宫廷政治的重要事件,甚至影响了后续大汉帝国的走向。但是,一代伟大的天子,一群伟大的朝臣是否真的如此相信巫蛊之术?它背后有可能有什么样的隐情?
现在到了脑洞时间,从阴谋论的角度,我们再回顾巫蛊事件:
一、陈阿娇是否有冤情
汉武帝杀伐决断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从杀伐的角度我们看几个例子,首先是文中说到的后面牵涉的巫蛊事件,无论是自己亲生儿女、亲戚朋友,只有一个字:杀。其次是汉武帝后来为了防止外戚干政,对自己宠妃,少年太子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也是这一个字:杀。
当我们回到第一次巫蛊之乱,在一番轰轰烈烈的政治斗争和杀戮以后,那个被指认对汉武帝实行了巫蛊之术的人,皇后陈阿娇,没有被杀。是汉武帝念及少年夫妻情分?还是看重表姐弟的血缘?
阴谋论开始了,试想,陈阿娇作为长公主的女儿,一代皇后,要与卫子夫争宠,最直接的方法是搞死卫子夫,或者搞臭搞烂她,为什么要采用“下蛊”这样迂回的方法呢?假如“蛊”并不是她下的呢?她如果真的下了“蛊”,如何无法向汉武帝分辨是“情蛊”而非“杀人蛊”呢?
这次巫蛊事件,从获益者看,是汉武帝和卫氏外戚。他们是栽赃陷害么?还是让什么人鼓动了陈阿娇去下“情蛊”,结果让汉武帝发现了下“杀人蛊”的证据?
汉武帝后来在病中,甘泉宫养病期间,听到“巫蛊”事件,为什么那么激动,甚至亲生儿女也不放过,而这亲生儿女恰恰也是卫氏外戚的儿女,他心中,是否隐藏了当年卫氏操纵巫蛊的阴霾?
二、江充杀人还是借刀杀人
第二次巫蛊之乱,汉武帝明明知道江充和太子不和(上文说道,当初甘泉宫太子亲随的事件江充是直接报告了武帝的),却依然在巫师的进言下启用了江充,导致后面悲剧的发生。虽然江充因为得罪了太子要杀刘据,这是说得通的,但是,江充的一切似乎太过于顺利。
太子刘据死后,汉武帝又杀江充,又建“思子宫”什么的,内心悲痛写满了史书,那么,假如这次事件汉武帝的矛头不是刘据呢?
不是刘据是谁?只能是卫皇后和她身后的卫氏外戚。西汉建国后不久,刘邦身后就留下了吕后掌控汉室江山的先例,武帝当然要防着这一手。病中的他,最先想到的应该是身后事,假如卫氏不灭,吕后的故事是否会在自己死后重演?后来,汉武帝杀死汉昭帝生母的举动,也印证了他的这种担忧。
或许,他以为通过江充把矛头指向太子,最终牵连卫氏覆灭。可想不到的是,江充在太子宫里搞出了人偶作为证据,太子挺而走底线,刘据,最终是保不住了,只能和卫氏一起覆灭。
也或许,江充知道只有巫蛊可能真的无法置太子于死地,巫蛊只能说明他有反心,那假如真的让他起兵,坐实了“谋反”呢?
而刘据的起兵,是谁怂恿和支持的?太子牵涉案件,后面肯定还有冗长的程序。历史事实上,后来廷尉邴吉等人也经过了认真的查找论证,认定太子无罪。从某种可能上看,当时刘据尚不至于殊死一搏。但是,卫家,却真的到了殊死一搏的时刻。
三、钩弋夫人和江充的传闻
有很多狗血野史流传:汉武帝的钩弋夫人和江充有染,甚至更有甚者说:其实汉昭帝是钩弋夫人和江充所生,所以汉武帝托孤给霍光的时候告诉霍光,如果发现刘弗陵不是自己儿子,就把他搞掉。
各种野史、传闻,总有其背景、原因,已经当时人编出这些野史的目的:可能是为了搞臭某人,或者为某件事情做铺垫。这里我们不去深究它,因为古代强盛王朝肯定能够保持严谨的后宫制度,私通什么的,可能性很低。
但是,这里却有一个似乎说不通的地方:江充和钩弋夫人两个毫不相干的人,为什么会被联系在一起?
阴谋论开始,无关桃色新闻,而是事关权利斗争。
我们回顾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乱,最终的获益者是谁?对,汉昭帝刘弗陵。汉武帝六个儿子,除了刘据和刘弗陵外,其他四个中一个早死,一个是叛将李广利的外甥,一个经常表现抢班夺权的架势早已惹怒汉武帝,还有一个骄奢淫逸汉武帝最不喜欢。真正可能成为继承人的,恰恰只有刘据和刘弗陵。刘据是嫡长子,刘弗陵虽然是汉武帝最爱的小儿子。然而封建礼教的制度规范,强大的卫氏外戚的存在,导致刘弗陵实际上也被排除了继承人序列。除非,刘据和卫家完蛋。
巫蛊之乱后,他们真的就完蛋了,刘弗陵顺利上位。
在太子刘据的案子中,除了主审官员江充,还有一个推波助澜的重要推手,宦官苏文。这个宦官苏文本来恰恰是服侍钩弋夫人的,我们再深入一点,钩弋夫人和江充可都是赵国来到哟。巫蛊之乱中,这两拨人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干翻太子刘据!他们真的没有任何勾连么?
尾声
脑洞和阴谋论没有找到支撑,但文章应该结尾了:
刘弗陵从斗争中胜出,成为大汉帝国板上钉钉的继承人。但是刘弗陵年纪太小,汉武帝为了防止女主干政,处死了钩弋夫人。
汉武帝留下了丰功伟绩,但是巫蛊之乱已经让江山和朝堂改变了原本的模样。他只能在最后时光,把小儿子刘弗陵托付给谨小慎微的卫氏外戚的外戚,乱中谨慎的可信赖人:霍光。霍光逐渐掌握的大汉权柄,甚至可以行废立之事,最后,那位在巫蛊之乱中幸存的婴儿刘病己,却传奇一般的回到了朝堂,恢复了大汉无上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