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基础知识》5.3.1 资本主义总危机的本质和特点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 仅供学习参考】
(三)资本主义总危机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上的新纪元,人类社会进入到资本主义整个崩溃和社会主义社会诞生的新时期。帝国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总危机阶段开始了。
资本主义总危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不能把总危机的开始和帝国主义时期的开始混为一谈。因为虽然资本主义总危机的因素也是随着过渡到帝国主义而产生的,但是垄断资本主义本身还需要有一定时期的发展,它的矛盾才能空前强烈地暴露出来,使资本主义崩溃成为事实。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因重新瓜分世界和势力范围而异常尖锐化,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次战争深深地动摇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基础,暴露了它的薄弱环节,因而加速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代的来临。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发生在俄国,俄国的工人阶级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英明地利用了战时的状态,推翻了资本主义并确立了无产阶级专政,这就是资本主义总危机的起点,即以革命手段使资大主义崩溃的时代的起点。
1、资本主义总危机的本质和特点
资本主义总危机不是某个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物,而是整个资本主义体系的产物;它并不是暂时的现象,而是包括整整一个历史时期,它是资本主义最后阶段 帝国主义阶段的组成部分,它是从无产阶级革命在俄国取得胜利以后开始一直继续到以革命完全摧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止的整个历史过程。
什么是资本主义总危机的本质呢?资本主义总危机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全面的、无所不包的危机,是一个极为多方面的历史过程。这个危机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一切方面,即包括经济,也包括政治,还包括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这个危机的基础,一方面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瓦解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国家脱离了这一体系;另一方面是已脱离资本主义体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日益增长。
资本主义总危机的特点是:(1)世界分裂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体系;(2)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危机;(3)资本主义国家内企业的经常开工不足和存在着经常的大规模的失业;(4)生产过剩危机的加深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的改变。
资本主义总危机的根本特点是世界分裂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对立的体系,以及它们之间的斗争。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意味着资本主义历史命运中的根本转变,意味着从旧质到新质的伟大的革命飞跃。由于世界分裂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体系,在垂死的资本主义和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之间,产生了根本的新的矛盾。这个矛盾包括经济、政治、思想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二十世纪世界历史的全部进程明显地表明,在这一斗争中,社会主义体系获得了胜利,而垂死的资本主义日益腐朽和衰弱。
殖民体系的危机是资本主义总危机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危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产生后,就不断地扩大和加深。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首先是由于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十月革命动摇了帝国主义的基础,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后方,破坏了它们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统治,因而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其次是由于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压迫的加重。在资本主义总危机时期,帝国主义之间斗争的尖锐化和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困难和矛盾的加深,必然使帝国主义加重对殖民地牛殖民地国家的压迫和剥削。这就引起反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斗争的加强。第三是由于殖民地附属国所发生的社会经济的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以有力推动。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出现,民族解放运动进入到新的更高的阶段,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权日益转入到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 共产党手中。我国的“五四”运动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危机的鲜明的表现。
市场问题的尖锐化,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企业经常开工不足和经常的大批失业,是资本主义总危机的又一特点。市场问题尖锐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儿点:(1)俄国脱离了资本主义体系,使资本主义国家失去了俄国的广大市场和原料产地。(2)居民购买力的急剧降低。(3)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市场上开始与旧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斗争。商品销售困难的增加,市场问题的尖锐化,必然使发展生产的可能性相对缩小,必然导致企业的经常开工不足和经常的大批失业。在资本主义总危机以前,大量企业的经常开工不足仅仅在经济危机时期才发生,自从进入总危机阶段以后,企业的开工不足就成为经常现象。几乎在所有的工业部门和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着企业开工不足的现象,而在经济危机发生时,开工不足的现象更为严重。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企业都开工不足,工业生产能力利用率没有超过2/3。与企业的经常开工不足密切关系着的是经常的大批失业的存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失业者人数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的各个阶段有着很大的波动。失业人数在危机时期大大增加,而在复苏和繁荣时期又大大减少。在总危机时期,大批失业成了经常的现象。失业现象在周期的各个阶段大量存在,在危机时期特别增加。企业的经常开工不足和经常的大批失业,说明现代资本主义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生产能力,同时又促使垄断组织加紧阻碍技术的发展。这充分反映了帝国主义的腐朽性。
在市场问题尖锐化、企业经常开工不足和经常存在大批失业的影响下,经济危机日益加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也有重大变化。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周期的平均长度缩短了,危机的破坏力加剧了,危机阶段和萧条阶段的持续时间延长了,而高涨阶段和复苏阶段的持续时间则缩短了。资本主义世界在两次大战期间发生了三次经济危机:1919-1921年,1929-1933年,1937-1938年。特别是1929-1933年的危机是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波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37%,世界贸易额减少了2/3,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全失业者共达三千万人,半失业者的数目更多。这次危机过去后,萧条开始了,但是这次萧条没有导致工业在新的较高基础上的繁荣,而仅仅导致一定程度的生产复苏,到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又开始了新的危机。斯大林把1929-1933年危机以后的情况正确地称之为“特种萧条”。但是,有些同志把“特种萧条”看作资本主义总危机阶段的一般现象就不对了。
资本主义总危机的各个特征,都是彼此密切地错综交叉着,相互加强的,它们使现代资本主义的一切矛盾深刻化和尖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