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112心脏形态

心的形态
心可分为一尖、一底、两面、三缘,表面尚有4条沟。
心尖 ,圆钝、游离,由左心室构成,朝向左前下方,与左胸前壁接近,在左侧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2cm 处可扪及心尖搏动。
心底,朝向右后上方,主要由左心房和小部分的右心房构成。上、下腔静脉分别从上、下注入右心房;左、右肺静脉分别从两侧注入左心房。心底后面隔心包后壁与食管、迷走神经和胸主动脉等相邻。
心的胸肋面(前面),朝向前上方,大部分由右心房和右心室构成,一小部由左心耳和左心室构成。该面大部分隔心包被胸膜和肺遮盖;小部分隔心包与胸骨体下部和左侧第4~6肋软骨邻近,故在左侧第4肋间隙胸骨左侧缘旁处进行心内注射,一般不会伤及胸膜和肺。胸肋面上部可见起于右心室的肺动脉干行向左上方,起于左心室的升主动脉在肺动脉干后方向右上方走行。膈面(下面),几呈水平位,朝向下方并略朝向后,隔心包与膈毗邻,大部分由左心室,一小部由右心室构成。
心的下缘(锐缘)介于膈面与胸肋面之间,接近水平位,由右心室和心尖构成。左缘(纯缘)居胸肋面与肺面之间,绝大部分由左心室构成,仅上方一小部分由左心耳参与。右缘不明显,由右心房构成。心左、右缘形态圆钝,非明确的边缘线,它们隔心包分别与左、右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以及左、右纵隔胸膜和肺相邻。
心表面有4条沟可作为4个心腔的表面分界。冠状沟(房室沟)几呈冠状位,近似环形,前方被肺动脉干所中断,该沟为右上方的心房和左下方的心室的表面的分界。前室间沟和后室间沟分别在心室的胸肋面和膈面,从冠状沟走向心尖的右侧,它们分别与室间隔的前、下缘一致,是左、右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前、后室间沟在心尖右侧的会合处稍凹陷,称心尖切迹。冠状沟和前、后室间沟内被冠状血管和脂肪组织等填充,在心表面沟的轮廓不清。后房间沟在心底,右心房与右上、下肺静脉交界处的浅沟,与房间隔后缘一致,是左、右心房在心表面的分界。后房间沟、后室间沟与冠状沟的相交处称房室交点,是心表面的一个重要标志。此处是左、右心房与左、右心室在心后面相互接近之处,其深面有重要的血管和神经等结构。由于在此处冠状沟左侧高于右侧,后房间沟偏右,而后室间沟偏左,故房室交点不是一个十字交点,而应视为是一区域。
三、 心腔的结构
心被心间隔分为左、右两半心,左、右半心各分成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4个腔,同侧心房和心室借房室口相通。
(一)右心房
右心房位于心的右上部,壁薄而腔大,可分为前、后两部。前部为固有心房,由原始心房衍变而来;后部为腔静脉窦,由原始静脉窦右角发育而成,两者之间以位于上、下腔静脉口前缘间,上下纵行于右心房表面的界沟分界。在腔面,与界沟相对应纵行肌隆起为界嵴,其横部起自上腔静脉口前内方的房间隔,横行向外至上腔静脉口前外面,移行于界嵴垂直部,后者与下腔静脉瓣相续。
1.固有心房 构成右心房的前部,其内面有许多大致平行排列的肌束,称为梳状肌,起自界嵴,向前外方走行,止于右房室口。梳状肌之间心房壁较薄。在心耳处,肌束交错呈网。
2.腔静脉窦 位于右心房的后部,内壁光滑,无肌性隆起。内有上、下腔静脉口和冠状窦口。上腔静脉口开口于腔静脉窦的上部,在上腔静脉与右心耳交界处,界沟上 1/3的心外膜下有窦房结,在手术剥离上腔静脉根部时,应避免损伤窦房结及其血管。下腔静脉口开口于腔静脉窦的下部。在下腔静脉口的前缘有下腔静脉瓣。
冠状窦口位于下腔静脉口与右房室口之间,相当于房室交点的深面。窦口后缘有冠状窦瓣,出现率为70%。此外,在右心房的许多部位还可见一些直径小于0.5mm的小孔,为心最小静脉的开口。
右心房内侧壁的后部主要由房间隔形成。房间隔右侧面中下部有一卵圆形凹陷,名卵圆窝,为胚胎时期卵圆孔闭合后的遗迹,此处薄弱,是房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也是从右心房进入左心房心导管穿刺的理想部位。房间隔前上部的右心房内侧壁,由主动脉窦向右心房凸起而成主动脉隆凸,为心导管术的一个标志。
右心房的冠状窦口前内缘、三尖瓣隔侧尖附着缘和Todaro腱之间的三角区,称Koch三角。Todaro腱为下腔静脉口前方心内膜下可触摸到的一个腱性结构,它向前经房间隔附着于中心纤维体(右纤维三角),向后与下腔静脉瓣相延续。Koch三角的前部心内膜深面为房室结,其尖对着膜性室间隔的房室部。右心房的前下部为右房室口,右心房的血液由此流入右心室。
(二)右心室
右心室位于右心房的前下方,直接位于胸骨左缘第4、5肋软骨的后方,在胸骨旁左侧第4肋间隙作心内注射多注入右心室。右心室前壁介于动脉圆锥右侧的冠状沟、前室间沟、心下缘以及肺动脉口平面之间,与胸郭相邻,构成胸肋面的大部分。右心室前壁较薄仅及左心室壁厚度的1/3,供应血管相对较少,通常是右心室手术的切口部位。右心室腔被一弓形肌性隆起,即室上嵴分成后下方的右心室流入道(窦部)和前上方的流出道(漏斗部)两部分。
1.右心室流入道,又称固有心腔,从右房室口延伸至右心室尖。室壁有许多纵横交错的肌性隆起,称肉柱,故腔面凸凹不平。基部附着于室壁,尖端突入心室腔的锥体形肌隆起,称乳头肌。右心室乳头肌分前、后、隔侧3群:前乳头肌 1~5个,位于右心室前壁中下部,由其尖端发出腱索呈放射状分散成5~10条细索连于三尖瓣前、后尖。后乳头肌较小,多数为2~3个,位于下壁,发出腱索多数连于三尖瓣后尖。隔侧乳头肌更小且数目较多,位于室间隔右侧面中上部。前乳头肌根部有一条肌束横过室腔至室间隔的下部,称隔缘肉柱(节制索)形成右心室流入道的下界,有防止心室过度扩张的功能。房室束的右束支及供应前乳头肌的血管可通过隔缘肉柱达前乳头肌,在右心室手术时,要防止损伤隔缘肉柱,以免发生右束支传导阻滞。
此外,在室间隔后部与右室游离壁之间, 有时还可见到含Purkinje纤维的游离肌性小梁,称右心室条束,但较左心室者少。
右心室流入道的入口为右房室口,呈卵圆形,其周围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三尖瓣环围绕。三尖瓣( 右房室瓣) 基底附着于该环上,瓣膜游离缘垂入室腔。瓣膜被3个深陷的切迹分为3片近似三角形的瓣叶,按其位置分别称前尖、后尖和隔侧尖。与3个切迹相对处,两个相邻瓣尖之间的瓣膜组织称为连合,有相应3个瓣连合即前内侧连合、后内侧连合和外侧连合,连合处亦有腱附着,瓣膜粘连多发生在连合处,造成房室口狭窄。三尖瓣的游离缘和室面借腱索连于乳头肌。当心室收缩时,由于三尖瓣环缩小以及血液推动,使三尖瓣紧闭,因乳头肌收缩和腱索牵拉,使瓣膜不致翻向心房,从而防止血液倒流入右心房。三尖瓣环、瓣尖、腱索和乳头肌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称三尖瓣复合体。它们共同保证血液的单向流动,其中任何一部分结构损伤,将会导致血流动力学上的改变。
2.右心室流出道,又称动脉圆锥或漏斗部,位于右心室前上方,内壁光滑无肉柱,呈锥体状,其上端借肺动脉口通肺动脉干。肺动脉口周缘有3个彼此相连的半月形纤维环为肺动脉环,环上附有3个半月形的肺动脉瓣,瓣膜游离缘朝向肺动脉干方向,其中点的增厚部分称为半月瓣小结。肺动脉瓣与肺动脉壁之间的袋状间隙名肺动脉窦。当心室收缩时,血液冲开肺动脉瓣进入肺动脉干;当心室舒张时,肺动脉窦被倒流的血液充盈,使3个瓣膜相互靠拢,肺动脉口关闭,阻止血液返流入心室。动脉圆锥的下界为室上嵴,前壁为右心室前壁,内侧壁为室间隔。
(三)左心房
左心房位于右心房的左后方,构成心底的大部,是4个心腔中最靠后的一个腔。前方有升主动脉和肺动脉,后方与食管相毗邻。根据胚胎发育来源,左心房亦可分为前部的左心耳和后部的左心房窦。
1.左心耳 较右心耳狭长,壁厚,边缘有几个深陷的切迹。突向左前方,覆盖于肺动脉干根部左侧及左侧半冠状沟前部,因与二尖瓣邻近,常为心外科最常用手术入路之一。左心耳内壁也因有梳状肌而凹凸不平,但梳状肌没有右心耳发达且分布不匀。
2.左心房窦,又称固有心房,腔面光滑,其后壁两侧各有一对肺静脉开口,开口处无静脉瓣,但心房肌可围绕肺静脉延伸1~2 cm,具有括约肌样作用。左心房窦前下部借左房室口通左心室。
(四)左心室
左心室位于右心室的左后方,呈圆锥形,锥底被左房室口和主动脉口所占据。左心室壁厚约是右心室壁厚的3倍。左心室前壁介于前室间沟、左房室沟和左冠状动脉旋支的左缘支三者之间的区域内血管较少,是左心室手术的入路部位。在左心室各壁之间或室壁与乳头肌之间,常有一些游离于室腔的细索状结构,称左室条索或假腱索,多从室间隔至后乳头肌、左室前壁和前乳头肌,其内大都含有Purkinje纤维,系左束支分支。左心室肉柱较右心室细小,心壁肌肉最薄处为心尖处。左心室腔以二尖瓣前尖为界分为左后方的左心室流入道和右前方的流出道两部分。
1.左心室流入道,又称为左心室窦部,位于二尖瓣前尖的左后方,其主要结构为二尖瓣复合体,包括二尖瓣环、瓣尖、腱索和乳头肌。左心室流入道的入口为左房室口,口周围的致密结缔组织环为二尖瓣环。二尖瓣(左房室瓣)基底附于二尖瓣环,游离缘垂入室腔。瓣膜被两个深陷的切迹分为前尖和后尖。前尖呈半卵圆形,位于前内侧,介于左房室口与主动脉口之间;后尖略似长条形,位于后外侧。与两切迹相对处,前、后尖融合,称前外侧连合和后内侧连合。二尖瓣前、后尖借助腱索附着于乳头肌上。
左心室乳头肌较右心室者粗大,分为前、后两组:前乳头肌和后乳头肌。前乳头肌1~5个,位于左心室前外侧壁的中部,常为单个粗大的锥状肌束。后乳头肌1~5个,位于左心室后壁的内侧部。前乳头肌发出7~12条腱索连于二尖瓣前、后尖的外侧半和前外侧连合;后乳头肌以6~13条腱索连于两瓣尖的内侧半和后内侧连合。乳头肌的正常位置排列几乎与左心室壁平行,这一位置关系对保证二尖瓣前、后尖有效闭合十分重要。当左心室收缩时,乳头肌对腱索产生一垂直的牵拉力,使二尖瓣有效的靠拢、闭合,心射血时又限制瓣尖翻向心房。
2.左心室流出道,又称主动脉前庭、主动脉圆锥或主动脉下窦,为左心室的前内侧部分,位于室间隔上部和二尖瓣前尖之间,室间隔构成流出道的前内侧壁,二尖瓣前尖构成后外侧壁。此部室壁光滑无肉柱,缺乏伸展性和收缩性。流出道的下界为二尖瓣前尖下缘平面,此处室间隔呈一凸起,凸起上方室间隔向右方凹陷形成半月瓣下小窝。流出道的上界为主动脉口,位于左房室口的右前方,其周围的纤维环上附有3个半月形的瓣膜,称主动脉瓣。每个瓣膜相对的主动脉壁向外膨出,半月瓣与主动脉壁之间的袋状间隙称主动脉窦。通常根据有无冠状动脉的开口,将主动脉半月瓣及其相应的窦命称为右冠状动脉半月瓣(窦)(即前半月瓣)、左冠状动脉半月瓣(窦)(即左后半月瓣)和无冠状动脉半月瓣(窦)(即右后半月瓣。冠状动脉口一般位于主动脉窦内主动脉瓣游离缘以上,当心室收缩主动脉瓣开放时,瓣膜未贴附窦壁,进入窦内的血液形成小涡流,这样不仅有利于心室射血后主动脉瓣立即关闭,还可保证无论在心室收缩或舒张时都不会影响足够的血液流入冠状动脉,从而保证心肌有充分的血液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