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1高考作文素材:《人民日报》修养贵有恒话题

2020-11-17 19:09 作者:真相大白的小白  | 我要投稿

寻找自己的星星之火

    新时代有新气象,新气象需要“创”精神。作为年轻人,首先要找到自己“创造”的领地。

    听一位颇有影响的作家谈自己的成长经历。他说少年时代,他很羡慕大人使用红印章,就用橡皮雕刻了一个,蘸上红墨水在家里到处盖,很有做大人的成就感。他把这个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投给县文化馆。文章发表了,在县里临街的宣传橱窗上,占了大部分版面。这件事很快在当地传开了。他深受鼓舞,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一步一个台阶,33岁成了省里最年 轻的国家二级编剧。现在已经成为全国知名作家。

    每个有所成就的人,如要追溯一番,可能都存有那么一个闪光的“原点”。开始亮度并不怎么高,却以此发端,不断聚合生命的能量,成就一生的事业。先前那闪光的“原点”犹如一星火光,终成燎原之势,发出耀眼的光芒。

    善于发现属于自己的一星火光,对于人生十分重要。俗话说,人人有才,人无全才。舞蹈家未必有一副金嗓子,科学家不一定有艺术造诣,建筑大师可能对机械制造全然陌生。同样是文学家,诗词曲赋可能各有偏好,散文、小说各有擅长。发现自己的优长所在,扬长避短,发扬光大,才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成长道路。

    那点星火,可以是生活中的某种兴趣爱好,也可以是自己学习、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某种能力、禀赋。童话大王郑渊洁上小学时,写了一小段话,老师特别欣赏,并拿到班上朗读。这件事给了郑渊洁莫大的鼓舞,激发了他写作的信心和力量。伴着这种力量,他致力于文学创作,发表童话作品上亿字,成为名副其实的“童话大王”。那一小段话的写作,竟然成为他作家人生的起点和巨量作品的源头。细细思量,我们每个人何曾没有一些小小的成功,没有一些相对而言略胜一筹的地方?

当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星火光,要精心呵护才不至于熄灭,还要持续不断地添柴加火才能越烧越旺,辉耀天地间。这其中,坚持的力量不可或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学生众多。一次,他教学生们做一个简单的动作,把膀子甩一百下。每个学生都会做,都认为很简单。10天之后,苏格拉底问:“谁还在坚持做那个甩手动作?”大约80%的学生举起了手。20天之后,苏格拉底又问:“谁还在坚持做那个甩手动作?”大约50%的学生举起了手。3个月之后,苏格拉底又问道:“那个最简单的甩手动作,有谁还在坚持做?”这次,只有一位学生举起了手。这个人就是柏拉图。最终,只有柏拉图继承其衣钵,成为著名的哲学家。“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能够自始至终持之以恒的人不多,恐怕是重要原因之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大家熟知的革命道理,也是精辟的人生哲学。一个生命体就是一个小宇宙。找寻到属于自己的星星之火,灌注不竭的生命能量,就能照亮自己生命的原野,也能给社会增添一丝亮色,一缕暖意。



以品德修养筑牢价值基石

      9月开学季,不少师长的开学寄语,引人深思。在清华,教授期望“行囊里装着谦虚、好学和坚韧不拔”;在复旦,学长瞩望“有所学,有所成,有所爱,不做‘空心人’”;在南开,校长讲述“大学是一个铸造灵魂,树立信仰的地方”。开学寄语精彩纷呈,其中有一个共同点,都强调学生的品德修养。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为先,修身为本,这是人才成长的基本逻辑。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把“品德修养”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素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是摆在第一位的,这就需要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教育不仅要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更要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换句话说,教育不仅要传递给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塑造学生的品德修养、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德者,才之帅也”,专业知识往往具有工具理性的一面,如果一个人不能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知识的运用,则可能适得其反。蔡元培就曾指出德育缺失的后果:“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何况,加强品德修养,既有个人品德,也有社会公德、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大德。可以说,德育既是学生入学的第一课,也是学生离校前的最后一课,是需要终身修炼的心灵成长与价值养成。

  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没有这种道德上的辨别力,就可能对同学、对师长、对社会缺少关怀,也可能越出行为的边界。现实中,论文抄袭等现象屡禁不止,违法“校园贷”瞄准一些学生的“奢生活”,这些问题固然有各方面的原因,但品德修养欠缺、道德辨别力弱化难辞其咎。事实上,真与善、知识与道德、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不可偏废,一个人只有成人才能成材,只有立心立德才能立功立言。

  然而,对于有思想、有个性、有见识的当代青年,德育决不能是凌空蹈虚、陈旧迂腐,而是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从挤绿皮火车几十小时去上学到行李靠快递的“空手到”,从背上包着铁饭盒的铺盖卷儿到手中一刻也放不下的手机,这是品德教育必然要面对的时代场景变化。如何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一样的问题,恐怕也需要与时俱进的回答。古人的道德实践路径,是从修身、齐家而治国、平天下。今天,同样需要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起步,通过落细落小落实的无声教育,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以品德润身、有公德善心、用大德铸魂。

  应该说,今天,我们加强品德教育,已经有了更丰富的资源、更先进的手段。比如,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可以更好地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一固本铸魂的基础工程。比如,以实践调研、志愿服务等方式,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基层,感受时代脉动、思考社会问题,培养责任心、公益心。加强品德修养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最根本的就是要填上沟通的“代沟”、学会对话的“语言”,找到与当代青年的共鸣点,以生动的案例、感人的故事、亲身的体验,让学校真正成为化育为人的天地,而不仅仅是教授技能、发放文凭的场所。

  曾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学校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他回答:“在幼儿园,我学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事要道歉”,“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从小事、小节开始,让品德修养润物无声地进入学生心田,就能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整个人生打下向好向上的价值基础。


谈修养对个人自身的重要性

    修养是一个人立足社会待人处世的一种态度,是知识、能力、个性经过脑思维处理后的最终外在体现,也是一个人的内在表现。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涵养和水平。

    修养不是与生俱来。修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人对自身的一种要求,然后在这种要求下,人与自身的弱点斗争角逐的结果。良好的修养也是文化知识对人心润泽的结果,是内在的人格魅力的表现。如果一个人不学习、不懂得提高自身素质,他的个性必定显得粗糙、张扬,不懂内敛,这样的人也许会浮夸、虚伪,同时,这也无异于树大招风、招致祸端。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养性是古代圣贤安身立命之根本,是古人对自己人生指定的一个方向和要求,也是一种宏大的美好愿望和追求。只有修养好自身品性,才能治理好家庭,家庭治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了,天下才会太平。修身过程,就是让学到的文化、知识发挥作用,使自己个性上的缺点、影响自己处世的弱点逐渐被文化修改或吞蚀,从而使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睿智、超然、淡定、从容,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对待矛盾和他人。

    毛泽东指点江山、气度非凡;周恩来大无大有,以博爱、大德拯救、温暖和护佑了国民;邓小平胸怀宽广,三起三落,终于梦圆伟大构想,实现祖国统一;温家宝“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博大爱国情怀,让国人爱戴……这样的修养岂是常人所比?!这也足以说明“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深刻道理。

    修养会对一个人的人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修养好的人温和谦虚、平和自然,与人容易相处;困难面前不退缩,名誉、利益面前淡然置之。修养差的人容易趾高气扬、夸夸其谈;面对困难面目狰狞,甚至骂娘,不可一世,名誉利益面前却“积极向上”、唯我独尊。

    如今社会信息发达、诱惑太多,许多人的物欲、权力欲、金钱欲等各种欲望极度膨胀,不知不觉中,迷离、浮躁,世俗、功利给人的心悄悄蒙上了阴影,追逐名利堂而皇之,“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洋洋自得,剽窃他人作品大言不惭,使用灰色手段自认高明等等,这些都是伪修养,时间一久,面纱自会不揭而开。

    文学修养、理论修养、管理修养、政治修养等综合起来就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每个人都应该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职务有高低,但修养却没有。亚历山大大帝问躺在地上潦倒的哲学家第欧根尼:“我有什么可以为先生效劳的吗?”,哲学家回答说:“有的,就是——不要挡住我的阳光。”亚历山大肃然起敬。大帝的虚心和威严、哲学家的淡泊和骄傲均赫然而立。如果大帝不虚心,对乞丐哲学家横加指责或者动以权力,如果哲学家胆怯萎缩或者自卑低贱,那就没有穿越几千年的佳话。这就是他们各自的修养体现。

    其实,职务高的人更应该加强修养,因为从理论上来说,职务高说明综合素质高,有内涵,修养应该更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领导修养提高了,就会用好手中人民赋予的权力,就会管理好单位,就会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厚望;“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会让你坐在台上”。如果一个单位的领导缺少修养,动辄骂人、动粗,或者心怀不轨,气量狭窄,那这个单位离和谐的距离只会越来越远。

    良好的修养是一种大美德,它好比一根线,丝丝缕缕,联接着工作、管理、学习、生活和为人、处世等,因此,加强修养,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



于无邪诗意呼唤不变诗心

    “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我想变成一棵树。我开心时,开花。我不开心时,落叶”……近日,网上热传的儿童诗,让许多成年人自愧不如。“每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一道光、一阵风、花开、叶落……这些看似无关的意象被干净的语言和奇巧的想象力缀连,这是小小人类个体尝试用文字表达情感的启幕。当童真与诗意相遇,诗歌有了童话的色彩,既隽永,又可爱。

    有网友评价说,这是没有“被套路”过的文字。的确,对于孩子们而言,创作这样的诗或许很容易,他们不过是我手写我心,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记录下来而已。而之所以让公众惊艳,或许也是因为没有“套路”,因而更清新动人。常有人吐槽程式化的课堂作文,甚至有“造假”“撒谎”之嫌。为什么活泼泼的诗人,到了作文时间可能就抓耳挠腮干巴纠结?这让人深思。

    应该说,一些套路化的作文,本身是一种规范性写作的训练,有其存在价值。不过更应该看到,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讲授规范,更重要的是熏陶审美的触觉,把所思所感化为活泼生动的语言和信手拈来的文章。“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歌独特的韵律给人的震撼,其他文体难以替代。儿童诗歌也启示我们,语文教学除“规定动作”外,也该适当发挥“自选动作”,在传授必修知识和护佑孩子天性间获得平衡,给诗意一些空间。

    孩子们诗兴的“退化”,或许还有来自成长的压力。不久前引发热议的“家委会”及家长指导小学生完成大数据论文之事,虽体现了家长对教育的关切,但那种“不甘人后”的焦虑,在很大程度上也让孩子备感压力。家长一方面呼吁减负、给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但面对升学的压力,又不得不动用熬夜战、补习班等武器。诗意在书山题海面前,往往只能让步,或竟至于枯萎了。

    教育思路的纠结,折射出很多成年人的共同矛盾。一方面,进入社会,学会了套路,练熟了技巧,个性这种“出厂设置”逐渐褪色,明知三段式、八股文是旧调重弹,但危急关头仍会作为救场首选。另一方面又渴望“儿童化”,厌恶“小大人”,追求萌属性,对幼时的零食和动画片念念不忘。所以,赞叹孩子的诗,也是“缺者为贵”的道理,毕竟成年人再也不会关注风中摇曳的肥皂泡。可是童年已逝,往者不可谏,来者又是否可追呢?

    诗心动人,但也需看到,即便没有外部压力,要永葆这样的诗心也很难。随着年龄增长,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心灵可能会被既有的认知体系进一步规范,失却单纯与天真。不过话说回来,妙手偶得之固然清新可人,但伟大的作品却必然是精神沉淀的产物。如若能葆有孩子的敏锐度、想象力、包容性,加之以成年人岁月磨练出的思维和经验,或许才真正能够有所成。

    《诗经》之所以不朽,“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如果说《诗经》是中国文学的童年,这些孩子在童年写就的诗,其感人之理亦然——思无邪。初心无所谓老幼,画家黄永玉在《比我老的老头》里描述了那些耄耋之年仍如婴儿般烂漫可爱的老者,饱经风霜而童心未泯。这种返璞归真的呼唤,“大人不失赤子之心”的坚守,并不意味着而立之年还得重回摇篮,而是历尽世事,也怀有一颗善良无伪、天真无邪的心。



修养贵有恒

    自从得知将要调离的消息,小李就好像“变了”。两年前,她作为高校应届毕业生,通过公开招考,成为一名事业编制人员,被安排在服务窗口工作。当时的她,工作积极,礼貌待人,从不迟到早退,得到大家一致好评。今年上半年,她顺利通过公选,被某上级机关选中,这也意味着,她在本单位工作的时间不长了。但渐渐地,她变了:工作没有以前卖力,对上门办事的群众更是爱搭不理。“人还没走呢,就变成这样。”同事们直摇头,也感到很失望。

    “一离开就变脸,一进步就端架子。”归根到底还是个人缺乏修养、目光短浅的表现。人生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这里的离开,就是那里的开始。做人做事,都要有一颗恒心,有一股子恒劲,不能丢了“本色”。我的单位有一位清洁工,快60岁了,家庭很困难。去年底,一个亲戚开了民宿,请她去帮忙,承诺收入是现在的2倍。于是她就向单位提出了辞职。按常规,一个清洁工的离职,只要提前打声招呼就行了。但单位领导却对她说,因为年底招工难,要等到“有人接手”她才能离开。那位阿姨满口答应,又干了3个月才离职。为此,损失了几千元的收入,对她来说也不是小数字。

    不因是临时工而说走就走,不因收入低微而放弃做人原则。从老阿姨身上,我明白了一个人生道理:人格力量的强弱,不取决于文凭和地位,而是内在的个人修养。“负责到底,优雅离开”就是一种“修养”,令人肃然起敬。一个老年人能做到,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更没有理由做不到。

    最好的修养,贵在一个“恒”字。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多年来,郭明义献血的总量超过自身血量多倍,先后帮助群众及特困生无数,自己却几乎一贫如洗。党的好干部杨善洲,退休后坚守山林,义务工作20多年。每每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总会为一种无私而崇高的精神深深打动、热泪盈眶。他们“认真做事、一贯做人”的人格魅力,树起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一个人的好修养,来自心底无私,站得高、看得远,不只有眼前的苟且。

    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胸怀全局,不忘初心,牢记青年的时代使命,肩负起时代担当;无论身份地位怎样变化,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靠实干苦干赢得未来,才是一名不负新时代的好青年。


2021高考作文素材:《人民日报》修养贵有恒话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