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东汉末年的宦官组合“十常侍”中的“常侍”是什么意思?

2023-10-07 15:05 作者:御鬼人  | 我要投稿

了解东汉末年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十常侍”是东汉末年权势最大的宦官集团,他们的权势也标志着宦官集团超过了外戚集团。有意思的是,古代擅权的宦官不少,但只有“十常侍”以组合名留名史册。那么“十常侍”中的“常侍”是什么意思呢?本鬼接下来说说自己的一家之言。

根据汉朝的政治制度,皇帝可以招募一批士人进宫担任侍从。因为这些人是在宫中侍奉皇帝,所以他们的官职名称一般都有“中”或“侍”,比如太中大夫、侍中、中常侍等等。汉武帝亲政后将朝廷的决策大权从“三公”转移到身边的侍从手中,以这些侍从建立了“内朝(中朝)”。

西汉的“内朝”分为两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拥有内朝加衔(如领尚书事、侍中)的外朝重臣(如大将军),他们控制内朝的大权;第二等级是皇帝侍从,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中常侍。西汉的中常侍一般是由正常男性出任的,比如班固和班超的祖父班稚就当过汉成帝的中常侍。

东汉建立后,光武帝认为西汉灭亡的主要教训之一就是皇帝失去了对内朝的控制。于是光武帝登基后对内朝进行了两项改革:第一是废除了内朝加衔,禁止外朝重臣进入内朝,由皇帝亲自掌管内朝决策和日常政务;第二是将皇帝的侍从官职基本改为阉人出任,比如中常侍。

光武帝这两项改革推行的基础是皇帝能亲自处理政务。但汉章帝去世后,东汉皇帝继位的时候都是未成年人,根本不可能亲自处理政务。于是太后和外戚以此获得了代理皇权的资格。但由于光武帝的改革,真正控制内朝的人是太后,外戚无法像西汉那样通过加衔控制内朝。

正因如此,东汉太后需要一批人来负责自己与外戚以及外朝的联络。而宦官担任的中常侍本来就有“顾问应对”的职责,太后便让中常侍成为负责自己与外戚和外朝联络的主要官职。这样一来,中常侍获得了巨大的政治影响力。在宦官出任的官职中,中常侍的权势是最大的。

鉴于中常侍非常重要,从汉安帝时期开始,东汉的中常侍一般由十个宦官同时担任。汉灵帝时期,宦官集团超过了外戚集团,作为宦官集团顶点的十几个中常侍成为朝廷权势最大的一群人。于是时人就将这十几个中常侍合称为“十常侍”。

东汉末年的宦官组合“十常侍”中的“常侍”是什么意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