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线交易方法的利弊
人工智能还能追吗? 续昨日专栏内容,介绍了一下对于板块中期走势的看法,今天聊一个大家喜闻乐见的事情,短线赚快钱,通俗一点说,绝大多数人的梦:一夜暴富。在聊话题之前,看到隔夜马斯克和芒格都对人工智能板块各抒己见,一个是产业界的顶流,一个是投资大佬,他们的看法简单概况来说,都认可人工智能的长期,对短时期的爆发多一份谨慎。他们会不会投身短线去交易人工智能板块,不得而知,但他们都有自己的赚钱方法,所以他们应该不会这么去玩。。。 回到正题,除了能赚快钱,为什么很多散户和不少基民都喜欢做短线?因为对未来的未知,因为缺乏信仰。不否定短线交易也能做成一种信仰,但这需要极强的执行力。做短线的应该都认同股票涨跌是博弈的结果,,用理性一点的方式去看,就是预期收益=投资胜率*投资收益-投资败率*投资止损。往往大家聊的最多都是公式里的投资收益,看淡了投资胜率,而实际上最后发现,大多数短线都是亏损的,少数交易赚了大钱,最后靠止损设置合理,得到了正向的结果。(2017年以前也时常这么做,当时与朋友开玩笑说,自己每一年的收益是因为砍仓砍的好。)时常跟做短线的聊天,当面在聊的都是一些成功案例,实际上看最后收益才发现,因为失败止损的部分吃掉了很大的收益。。。 这样的结果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因为我们反向思考,当一个方法他单笔交易可能获取50%以上的收益时,他的胜率就不容易非常高,否则那这真不是一个方法,而是每个人都期盼有的宝贝。股票投资多年以后,就觉得股票投资实际就是在玩心态,年轻气盛的时候总会觉得自己的方法很优秀,因此过度交易和短线行为很常见,到后来经历的越是多、越是资金量大的时候,发觉实际上并不需要这么急功近利,只要控制好收益的平滑度,时间会带来很可观的收益。(也许资金量大了,短线交易就容易产生心态的变化,形成一种收益瓶颈。) 聊到这,大家也都大致知道短线的利弊了,并不是否定方法本身,他有他的局限性也同样是有适用的时候。说到时机,有时候大家会发现特别容易赚钱,就像最近在参与人工智能的很多人,仿佛一夜之间又多了很多股神。。。这里实际上是对收益在归因。这个问题我一直觉得很玄虚。一般来说,收益高的时候,很多人就是觉得自己选股水平高,方法好;而亏损的时候,责任就在市场大跌,跟方法无关。那似乎好方法只有在市场好的时候管用了。时间久了,我开始意识到当我们站在更大的周期或者维度上去看自己的方法,才会体会到短线方法对环境要求有多苛刻,什么样的短线会有持续性?(即什么样的个股会在更高维的周期上上涨)我也读过交易大师杰西利弗莫尔的自传等等,不否认确实存在交易天才,国内也有不少人炒期货,炒个股炒成业内的巨鳄,我们看到很多表面现象,但实际上的真相也许并不尽是这样。(当资金量达到千万或者上亿的时候,仅仅通过图表分析去交易是当下很落后的一种途径,能够赚到这个数的人绝不会只看他们来做决定。) 最近很多人发现,300和688打头的20cm票开始越发活跃,动辄20cm的票多起来,连板的也有。(4个板就是翻一倍,十分诱人)所以最后吐槽一下,我们的交易机制,提个醒。我们都知道海外市场很早就是使用T+0机制,且大多没有涨跌幅限制,我们很少在那些市场看到连续1个月以上题材个股上涨,一般都是在一周以内反应所有预期,博弈充分。所以在那些市场,散户投资人的组成比例低很多,一方面的原因就是机会难抓。幸运的是国内目前的交易机制还是T+1的,原本是10%的涨跌幅限制,对散户的保护非常好。而不知何时开始,20cm开始试点了,这就有些废解了。因为最高到最低,变成了40cm,这里给近期喜欢追涨的朋友提个醒吧,追的不好第二天低开,就是50%没了。国内很多东西都是搞所谓的试点,2016年搞了一次熔断试点,几天功夫就停了,实际上这些机制也是学他国经验,加上中国式烙印和环境,未必是最合适的,但个人觉得20cm和T+1组合在一起,确实对做短线交易的人来说很不友好,切莫大意。题材股的“20cm行情”与全面注册制的推行不无关系,但长期来说供给的增加,势必导致冷暖不均,大家且行且珍惜吧。 聊了很多关于方法的事,实际上背后都是行为金融的一些理。不论什么方法去做交易,总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心态比什么都重要。如需了解更多,欢迎留言关注或去专栏逛逛,就扯这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