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线故事丨“多滋味”老爷子解锁“心”故事
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有不平凡的故事,每个故事连接着万家灯火。日前,患者家属周先生来到广东祈福医院贵宾中心,将“心系患者,止于至善”的巨幅牌匾送给常务院长周颖玲教授,也带来一个跨越了三十年的医患故事,以下来自周先生自述:

“多滋味”老爷子的三十年“心旅”
我家老爷子年过七旬,在外人看来,他身体康健,健步走个5000步不在话下。事实上,过去三十年里他几次从鬼门关走过。
老爷子是“人生多滋味”,心脏不好偏偏喜欢没事喝两杯,由此与医院结下“不解之缘”,家里的病历本厚达5厘米!30年前,正值中年的他因心肌梗死送医,多家医院束手无策后,紧急转入广东省人民医院。那个时候心脏手术还不像今天这般成熟,整个华南地区也没几例,而给他做手术的却是一位年轻的女医生。我们全家非常忐忑,但是这个女医生很厉害,立即给父亲行经皮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帮助老爷子化险为夷,目前这技术非常普及。自此以后,老爷子每次复诊都来找她,时间久了,也就成了朋友,对了,她就是周颖玲教授。
周教授心直口快,说话从不拐弯抹角,每次都直接指出老爷子的问题所在——不按时服药,还贪杯,“再这样下去,医生也没招!”老爷子口头上连连答应,背地里却屡教不改。有一阵子病情加重,自知“理亏”的他不敢挂周教授的号,偷偷找其他医生看诊。
30多年的时间里,老爷子历经4场心脏手术,多次病程加重,周颖玲教授每每帮他化解危机。可以说在多年的就医过程中,我们见证了周教授的从医之路——从出手不凡的年轻医生,到成为博导带学生,再到全国知名的心血管专家,到广东省人民医院珠海医院担任院长……当年,得知周教授要去珠海任职时,我们还一度担忧没法看诊,幸好她心系老病患,每周依旧定期在省医总部出诊。
我们家住番禺,为了看诊,通常我会在挂好号的前一天陪着老爷子在省医周边找家宾馆住下,方便第二天一早先到医院护士站报到,然后才能看诊。所以当时每天都能看到“奇景”:一群老头老太太们早早候场,掐点百米“冲刺”。我时常感慨看病不易,不仅医生不容易,患者看个病也不容易。主要还是周教授的门诊号一号难求,每次出诊她都要从早上看到中午一两点,即便是这样,现场还有不断要求加号的患者。她体恤患者,总是尽自己所能加号,长年累月,均是如此,着实不易。
解锁“心”故事:专家号不再一号难求
去年,周教授来到广东祈福医院,担任常务院长,并在贵宾中心定期出门诊。周教授到来后结束了我们一家为了看诊提前住宾馆的日子。我只需要提前预约挂号,按时过来医院即可。这两年来,老爷子两次病情加重,家人一个120急救电话就将他快速送到了祈福医院。
不仅如此,老爷子还在这里解锁了医养结合的新模式——老爷子出院后,我们送他在医院二号楼26楼的护老中心调养了一阵子。这段“楼上养老、楼下治病”的康养之旅,他轻松,我们作为子女也很安心。在我看来,周颖玲教授真正做到了“心系患者,止于至善”,无论自己身处哪家医院,无论公立还是民营,她始终葆有医者初心,用精湛的医术守护着群众的健康。
我身边的很多朋友也习惯于来广东祈福医院就诊,这里有来自省医、中山一等知名公立三甲医院的一众专家,预约号也不再一号难求。另外我还发现这里的中医特别厉害。去年,我们全家“阳了”后,我挂了治未病科主任徐成贺教授的号,结果一服中药下去,发了汗,整个人好了大半,我由此感受到了中医经方的强大,而且经济实惠。上次看到老先生,我还特意夸他来着:“您老太让我佩服了!”后来家人需要中医调理,我们又找了治未病科的廖医生、胡医生,别看她们年轻,都是有水平的。老爷子除了心血管疾病,还患有糖尿病,而我也惊喜地发现,老爷子以前长期在省医问诊的裴剑浩教授,今年也来了祈福医院,这对于我们一家又是大大的便利。我想,这也是大家喜欢祈福医院的原因——不仅就医环境舒适,硬件设备好,更重要的是拥有一批像周颖玲教授这样心系患者的好专家好医生。

本文指导专家

周颖玲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广东祈福医院常务院长、原广东省人民医院珠海医院院长、原广东省人民医院东病区心内科行政主任、原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辅助诊断科主任。
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医疗工作和医学科学研究三十多年,2002年聘任为主任医师,熟悉掌握多种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擅长冠心病、高血压和心脏瓣膜病的诊断与治疗、急危重症抢救等。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人。现任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委、《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实用医学杂志》编委、《广东医学杂志》编委、中山医科大学客座教授、暨南大学客座教授、广东省介入性心脏病学会理事、广东省保健专家、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冠心病介入)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