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vaco TCAD 小白系列- 6. SOI結構的範例
本期內容參考自:
Tutorial 4. Design of SOI (silicon on insulator) structure on silvaco tool_哔哩哔哩_bilibili
Tutorial 5. Impact of process variation on SOI MOSFET using Silvaco tool_哔哩哔哩_bilibili
嗨大家好我是丹丹~因為這學期剛告一段落,碩士論文雖然沒甚麼進展,但抓緊空閒腹瀉式更新一下哈哈。這期要介紹的是SOI結構。
隨著元件尺寸越來越小,通道長度很短,導致Gate無法有效控制Channel,很多時候Channel會在VG=0 V時就導通、不然就是VG<Vt時也會導通,這些都是不樂見的。就算Gate能夠確保較表層的材料不要有載子通過,較深處的材料可能因為D、S兩端靠太近而導通,這些煩惱就是大名鼎鼎的短通道效應(Short Channel Effect)。

上途中虛線與n+間的區域就是所謂的空乏區(depletion region),對於上面的PMOS結構,即使我通入VG<0讓channel表面回到電中性,材料深處也可能會因為VDS>0而讓空乏區相連,這就是擊穿效應(punch through effect)。
怎麼辦呢?一個方法就是讓下面不要這麼寬這麼大就好了,一個方法是讓基板很薄、這種結構又稱為 Thin-body transistor;一種方法就是在基板淺處塞一層氧化層,這就是SOI。因為氧化層是絕緣體(insulator),所以就把這種矽基板中間有絕緣體的結構稱為Silicon On Insulator (SOI),也會把這層絕緣體稱為BOX。
SOI結構會有分成部分空乏SOI(Partially Depleted SOI, PD-SOI)與全部空乏SOI(Fully Depleted SOI, FD-SOI)兩種,雖然都是在基板中央塞一層Oxide,而PD-SOI與FD-SOI的差距是D、S、G、BOX中間Body的體積大小。由於PD-SOI會有串聯電容效應、不只會讓系統充放電更久而延遲,同時會遇到浮體效應(Floating body effect, 歷史效應(history effect), 扭結效應(Kink effect))。
所謂浮體效應就是本來會接出去電路的Body沒有電路往外接、而DB介面的高電場會形成撞擊游離的電子電洞對,電子可以被抽走,但是電洞卻會累積在BOX上、導致Body的特質改變、會影響到Vt,換言之,此元件的操作竟然與先前的操作相關,所以又稱為歷史效應。

因此,減小Body可以讓電性更穩,但更直觀的就是散熱能力變很差,會影響電性。

把基板封起來便會造成自加熱效應。不過其實嚴格來說,不是自加熱效應被產生,而是其他時候熱都有被排除,FD-SOI是讓排熱困難而造成問題而已。

FD-SOI因為讓Gate能夠更好地掌控Body,因而能減少基體效應係數、同時能夠增加電流、轉導、降低SS到理想的60 mv/decade
以下就來看代碼吧。


結果:


我們把在第一回的範例1的ID-VG圖疊到這次結構的ID-VG圖上(因為結構幾乎相同),會發現SOI結構的電流比較小、開啟也比較晚。
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稍微想一下就知道,因為垂直方向的MOS結構多了一塊不良導體BOX,所以壓降VG將會分散到Oxide上、讓反轉的力道變小、也就是psi_s變小。對於SOI物理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參考 Yuan Taur 教授的 Fundamentals of Modern VLSI Devices 第三版,這本書真的是學半導體器件物理的同學必備好書呀!
從CV圖多少也可以看出SOI結構確實也是會延遲反轉,只是表面累積時(surface accumulation)電容為何更大暫時沒有想法就是啦~

這期就到這邊~雖然SOI技術如今市占率不高,因為製程不容易、繼而導致產品價格高。但是還是很有必要學習的。
我們下期再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