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河北南和发现明代崇祯年间墓志铭 ,对研究明末历史相当重要,还原当初民间对清人态度

2019-11-26 19:18 作者:孤寂寒光  | 我要投稿

新华社石家庄11月26日电 记者从河北省南和县委宣传部获悉,文保人员日前在该县东三召乡东三召村发现一盒明代太仆寺卿白象先夫妇合葬墓志铭,该墓志铭刻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距今已有380年的历史。

该盒墓志铭上下两块均为正方形,长宽均为80厘米,厚18厘米,青石质地。铭文共1445个字,字体为楷体,详细记载了白氏家族于明初自山西榆次县迁居南和以来,家族传承发展情况和墓主人白象先在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初授鸿胪寺序班,入侍经筵,后历官光禄寺典簿、户部山西司员外郎、太仆寺少卿、太仆寺卿。同时还详细记载了白象先父亲去世后,丁忧后归隐家乡,在家乡积极抵抗清军而遇害的事实。

专家介绍,明崇祯十一年冬天,皇太极命多尔衮率领清军越过长城,大举深入,沿太行山和运河向南进攻,连下四十余城。此时,丁忧在家的白象先任南和提调,他率领全城军民死守南和,县城被攻破之后,白象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与夫人张氏骂贼而死,全家投井、上吊者数十口遇难。

邢台市文史专家兰剑辉介绍,这盒墓志铭保存完整,铭文脉络清晰,详细记载了墓主人白象先的生平、宦海沉浮,以及明末清军攻明战争的历史事实。该墓志铭的发现,对研究明初迁民历史,明末政治、军事、文化现状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在整个明末,清军只能通过夺取山海关入中原。其实有三条路,不过只有山海关一条可以走通。

喜峰口这条道古代叫“卢龙道”,从辽宁朝阳出发,沿着大凌河等河谷翻山越岭向西南行进,直至喜峰口(河北唐山迁西县与宽城县交界处)。这条道很著名,三国时曹操远征乌桓,便走的卢龙道,因当时雨季辽西走廊无法通行(当时辽西走廊积水严重,沼泽遍布)。

若走古北口这条道,从沈阳出发先北上进入科尔沁沙地,沿着西辽河(西拉木伦河)向西,再转入赤峰,然后沿老哈河南下至平泉,越过滦河至滦平,再到古北口(密云东北)。或者前半段走卢龙道,再转至平泉-滦平。

若走居庸关这条道,要从沈阳出发,沿着西辽河(西拉木伦河)向西进入内蒙古高原,绕到张家口,再南下至居庸关(昌平西北)。走这条路最远,绕行一千多公里。

因此,如果不是李自成农民军对于安抚士绅不在行,吴三桂投降清军。满清将永远无法入关,随着中原政权的稳定,如以往历史一样,再度进入一个循环。


河北南和发现明代崇祯年间墓志铭 ,对研究明末历史相当重要,还原当初民间对清人态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