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美国历史沿革(第十七期)

2023-10-18 16:43 作者:七年大乱战  | 我要投稿

绿背纸币运动

(一)绿背纸币运动是指19世纪70年代美国农民反对政府采取收缩通货、提高币值政策的运动,南北战争期间联邦政府发行的绿背纸币多达4.3亿美元,内战结束时在市面上流通的绿背纸币仍有4亿美元。因这种纸币的发行没有任何担保品,故它不能用于缴纳关税和偿付外债。而且由于不能确定政府是否会用黄金收兑这些货币,故它是每月按不同的折扣在市面上流通的。绿背纸币运动是美国历史上的一次农民运动,系19世纪70年代农民反对通货收缩的运动。美国政府在南北战争时期发行大量不兑换的绿背纸币,在市场贬值流通,广大的持有人(主要是农民)受到极大损失。战后银行家和工业资本家要求债务人以金元偿债,并要求政府收缩通货,收回流通中的绿背纸币。而农民则坚决要求用贬值的绿背纸币清偿债务(主要是国债),于1874年组织绿背党(又称“独立国民党”)展开斗争,并积极参加竞选。后来又有工人参加,组成绿背劳工党。这一反对通货收缩的斗争长达三十年之久。在美国中货币问题从来就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因此美国学者有所谓“货币政治”之说。绿背纸币运动是要求联邦政府控制和增加货币信贷供给,以实现通货膨胀、减轻债务负担的一场广泛性农民运动。它不仅是19世纪60年代末和整个70年代美国政治和经济生活中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而且对19世纪后期的平民主义运动、白银运动、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形成以及战后福利国家货币政策取向都产生深远影响。南北战争之初林肯政府的国库极度空虚,总共只有不到200万美元的黄金储备。但根据财政部长蔡斯的保守估计即使战争很快结束,联邦政府也要花费约3.2亿美元。当时美国并没有统一的货币发行机制,流通中的纸币均为各州立银行自行发行的银行券。美国当时有1600多家州立私有商业银行,共发行7000多种价值相殊、式样繁多的银行券。而根据1846年《独立国库法》的规定时政府财政只能收支黄金,不得接收或支出价值极其不稳定的州银行券。为缓解现金严重短缺的压力,1862年2月国会不得已通过《法币法》,授权蔡斯发行1.5亿无息且不可兑赎金银硬币的绿背纸币。《法币法》规定绿背纸币除了不可支付关税和政府债券利息外可支付一切公私债务,包括政府其他税收。1862至1864年为支付战费,联邦政府共三次发行这种无硬币支持的信用货币,总额是4.5亿,几乎占全部流通货币的一半。大规模地扩大货币供给的必然结果是急剧的通货膨胀,1861至1864年价格上涨74%,这是美国革命以来通货膨胀上升得较快的一次。这一时期也是农民的繁荣时期,尤其是胜利的北方农民。

(二)尽管战时财政迫使财政部发行了大量绿背纸币,但蔡斯、谢尔曼等共和党人却把发行政府信用货币看作是不得已的权宜,原计划一当战争结束则立即收回绿背纸币,企图用新建的国民银行体系所发行的纸币取而代之,作为全国的统一通货,从而取消财政部直接发行钞票的权力。1875年1月4日共和党任期将满的国会又进一步通过《恢复硬币支付法》,该法包括三个重要规定:(1)取消3亿美元的国民银行券的限额,允许各国民银行根据需要发行纸币;(2)将增加国民银行纸币的发行与按比例撤回绿背纸币相结合,即每发行100美元国民银行纸币,财政部则撤回80元绿背纸币;(3)为确保尚未撤回的绿背纸币的安全性和可接受性,授权财政部于1879年1月1日起以每盎司20美元的战前平价用黄金兑赎绿背纸币,这就是所谓的恢复硬币支付。然而共和党人的这一政策却遭到美国农场主的强烈反对,美国早期的农场主曾经是硬币主义者,即反对发行任何形式的纸币,不管政府发行的信用货币,还是私人银行发行的银行券。他们坚持金银等硬通货为唯一的货币形式,他们甚至反对建立任何银行,尤其是私人银行。他们的政治偶像杰弗逊就曾说过:“美国是农业国,农民每年只收获一次,且大部分农产品自己消费,仅小部分用于交换。因而只需要少量货币便能满足交换的需要,没有必要建立银行和发行纸币。发行纸币只会导致货币贬值,只有金银才能保值。”农场主不仅不需要,而且痛恨银行和纸币。这主要是因为银行和纸币的出现引起利益格局的变化和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破坏农民理想的公正、公平社会。农场主还有一个关于“财产”的朴素概念,他们认为只有土地、金银和直接从生产劳动中,尤其是从土地劳作中获得的财富才是“真实”的或“自然”的财产,而纸币、银行股票、债券等是“非自然”的或“非真实”的财产。他们认为这些陌生的、不可触摸的“非真实”财产正成为一股异已的力量,威胁和侵蚀他们的真实财产。银行家、股票证券投机商不在土地上劳作,却占有巨大的财富和权力,这些财富无非是通过投机、欺诈、滥发纸币和证券,从而窃取农场主在土地上辛勤劳作的果实而来的。美国历史上的农场主还信奉斯密式的自由放任主义,他们反对联邦政府扩大经济职能,他们认为联邦政府干预经济越多,给予富人的特权就越多;联邦政府管得越少,则“非自然”的干扰就越少,就可避免“非自然”的财富和权力的集中。他们相信只要保持“事物的自然秩序”,社会财富就会大致平均地分配,他们尤其反对联邦政府给予私人经营银行和发行货币的特许权。在他们看来特许权就意味着私人银行谋取不正当的官方支持,僭取不应有的垄断持权,是货币利益集团与政府的勾结,是私人利益对公共权力和公共利益的控制。

(三)但是到19世纪50、60年代美国农场主的诉求却发生深刻的变化,此时自给自足农业的经济已随着农业的商品化浪潮消失了,国内工业的兴起为农业提供市场。与此同时国外也愈来愈多地需要美国的农产品,公路、运河和铁路网将种植园主和美国西部农场主与新的市场联系在一起。随着西进运动的推进,来到广阔、肥沃土地上的农场主发现利用机器耕作的价值,他们很快用上马拉的机械、收割机、铁犁、辗谷机和脱粒机。农场主越来越多地从乡村商店里购买生活资料,并且开始集中精力从事农业商品的生产,他们尽可能多地占有土地,尽量利用机器优势,并通过借款实现最大限度的机械化。原本自给自足的农民不得不经常与雇工、银行、商店、掮客,马匹和机械打交道了,农民自给自足的旧传统已成为历史。正如《草原农场主》杂志于1868年说:“原来不那么需要钱的农民突然发现他们是那么前所未有地需要钱,需要更多的钱,在新的农业经济中如果不借助于机器设备、信贷和现金就不能在竞争中生存下去。”内战结束后美国农业进入长达30年的萧条时期,谷物小麦价格年复一年地下降,农场主不得不通过生产更多的小麦、谷物、棉花来弥补价格下降造成的损失。然而这只能使事情变得更糟,过度的农产品供给进一步使粮食价格下降。农业萧条,农产品价格下降,不可避免地使农民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农民认为价格下降是由于货币量不足引起的,如果货币供给增加,价格就会自动上升。而货币之所以供给不足,自然是因为以华尔街为首的银行家(即所谓货币权力)作祟。他们想当然地认为是银行家为了维护债权人的利益才企图撤回绿背纸币,恢复硬币支付。银行家还要让私人银行控制货币发行权,用私人发行的国民银行券作为主要流通手段。总之此时的农民为了减轻债务负担,己不再坚持硬币主义,相反他们反对恢复硬币支付。他们虽然仍然反对私人银行的货币权力,反对私人所有的各国民银行发行纸币,但不再反对一切纸币。相反他们要求联邦政府印制更多的绿背纸币,要求货币信贷扩张,鼓吹通货膨胀,要求获得更多的周转货币和廉价的信贷。美国农场主也不再坚持自由放任主义,转而呼吁联邦政府直接控制货币发行和信贷体系,以保护在市场价格机制作用下日益入不敷出的农人群体。农民的这一重大转变一方面是因为受到费希尔为代表的货币数量理论的影响,货币数量理论认为货币在交换中不过是一个象征符号,因而货币的物质实体不必具有固有的价值,货币的物质实体与货币的价值没有任何必然联系。亦即是说纸币和金铸币一样发挥作用,而无需花费稀缺的社会资源(如开矿、提炼和铸造)去铸造硬币。

(四)这就提出一个理论问题:什么决定货币的价值?货币数量理论的回答是:货币量。货币量加倍,不管是金币还是纸币,单位货币的价值就下降一半。因为货币不过是一个象征符号,增加象征符号的数目,只是减少每个符号所代表的社会产品的量。费希尔认为:“改变方程左边的货币量将会引起方程右边的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上升则引起商业贸易繁荣,而价格下降引起商业贸易停滞,稳定价格水平有助于经济稳定发展,而稳定价格水平的方法是稳定货币的量。”另一方面农民思想的转变并付之于行动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两位政治思想家的启发,一位是叫爱德华·凯洛格的纽约破产商人,早在1841年凯洛格就与硬币主义思想分道扬镳。他主张货币供给不能与金银保持固定联系。货币的价值应该根据全国的生产量和贷款的利率来衡量。一个能收取6%利息的美元,其价值是只能收取3%利息的美元的两倍。因为货币的价值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的分配,因此政府完全有权利和义务控制货币的价值。他认为政府必须像确定度量衡标准那样确定货币标准,那么既然放弃货币的金属基础,政府将提供什么作为货币的担保?凯洛格主张通过货币和政府债券的互换来保证货币的价值。凯洛格认为政府应印制两种纸券,一种是流通媒介,另一种是以政府本身信用为基础的低利率债券,这种债券可随时和纸币互换。通过这两种纸券的发行,政府能够也应该控制货币供给。凯洛格认为只有在这一制度下货币才能真正支付人们每天劳动的报酬,也才能保护诚实的商人。凯洛格理论指出:“既然几乎一切财富都是劳动的产物,那么如果没有其它因素介入,其自然结果应当是劳动者占有全部劳动所得的财富。但现实是几乎所有文明国家的劳动阶级就整体而言过去一直是,现在仍然是贫穷的,原因是货币市场上特殊利益群体阻碍这一财富自然分配的过程,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公共权力承担起控制货币和信贷的责任。”但凯洛格的思想是同时代人不能马上接受的,因为当时主宰的意识形态是杰弗逊、杰克逊主义的自由放任,政府干预是“非自然”的,凯洛格死于1858年。内战期间绿背纸币的发行完全出于战争需要,当然与凯洛格这一思想无关,但凯洛格这一思想对战后农民和劳工从硬币主义转向绿背纸币主义、自由银币主义却有着意义深远的影响,农民和劳工们公认绿背纸币主义的创始人是爱德华·凯洛格。另一位思想家是将凯洛格理论运用于现实政治斗争的亚历山大·坎贝尔,他在60年代早期就致力于货币问题研究,写过《根据政府法令、作为法币发行的不兑现通货》等文章。他读过凯洛格的书,出版过《真正的美国金融体系》一书,在书中他劝读者把战时不得已发行绿背纸币作为心甘情愿的事。

(五)总之凯洛格和坎贝尔思想的核心就是主张联邦政府根据农民和劳工的需要,摆脱黄金储备量的限制,直接发行信用纸币,实现通货膨胀,以刺激农产品价格上涨,减轻农民债务负担。同时反对发行国民银行纸币,从而挪开私人货币借贷者的中心控制地位。凯洛格-坎贝尔思想促成劳工和农民抗议史上最大的转变之一,即使劳动者从硬币主义转向通货膨胀主义,从自由放任主义转向国家干预主义。到70年代凯洛格-坎贝尔思想很快在劳工和农民中传播,首先将凯洛格和坎贝尔思想变成有组织的政治运动的是出身农民的劳工。威廉·西尔维斯和鲍德利等一批工人运动的领袖对传播凯洛格-坎贝尔思想发挥重要作用,鲍德利认为发行货币是政府神圣的义务,在这一功能和公共利益之间不应有任何其它因素(即私人银行)介入。鲍德利建议通过扩张通货供给以维持低利率,从而有利于农民和小企业利益群体,他认为只有这样的货币政策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1872年全国劳工改革党的第一个纲领即开宗明义地说:“政府的职责是提供纯粹的以国家信用和资源为基础的、直接向人民发行的、无任何银行公司体系介入的全国流通媒介,从而建立公正的资本和劳动分配的标准。”1873年《工业时代》创刊,其前身是著名的宣传硬币主义观点的《伊利诺伊农业杂志》,该刊创办第一年就开始发表主张扩张发行绿背纸币的文章,《印第安纳农民》和《依阿华家园》(即后来的《西部农业杂志》)也在同年皈依绿背纸币派。1873年恐慌后绿背纸币主义者的力量迅速壮大,其目标是确保充分的货币供给,摧毁货币垄断和减少债务负担。70年代早期在各州形成不同名称的第三党,如独立党、反垄断党、改革党和农民党。1875年绿背纸币党形成,该党包容上述诸党而成为农民的第一个全国性政党,同年坎贝尔作为绿背纸币党成员进入国会。1876年绿背纸币党提名彼得·库珀为总统侯选人参加竞选,该党的纲领要求废除1875年《恢复硬币支付法》,扩张发行可与政府债券兑换的法币即绿背纸币,利息为100美元每天1美分,但绿背纸币党在这次总统选举中得票不到总数的1%。在1878年大选中绿背纸币运动达到顶峰,该年绿背纸币党获得10%的选票,在国会赢得14个席位。在国会和司法界中农民和劳工运动的代言人遥相呼应,为维护绿背纸币而进行斗争,结果使共和党政府撤回绿背纸币的行动一波三折、步履维艰。在1868年大选中民主党政纲明确反对恢复硬币支付,提出要维持一种为了政府和人民、劳工和公职人员、领津贴者和战士、生产者和债券持有人利益的通货绿背纸币与此同时相关的问题也引起司法界的激烈争论:国会发行绿背纸币,并使它成为支付一切公私债务的法币,尤其是支付在《法币法》确立前形成的债务是否合宪?

(六)最高法院于1870年2月27日对第一宗绿背纸币案,即赫伯恩诉格里斯沃尔德案作出判决:以绿背纸币支付《法币法》颁布之前(1862年2月25日)债务不合宪。而且以蔡斯为首的最高法院多数派还将这一判决应用于战后债务合同争端的审理,但在1871年5月1日诺克斯诉李案中新增补两名法官的最高法院,又以5 : 4多数票否决赫伯恩诉格里斯沃尔德案的判决,并宣布以绿背纸币作为法币支付一切债务为合宪。1873年9月的银行恐慌和紧随其后的经济紧缩又激起重新扩张绿背纸币发行的要求,以致1874年一个最初建议从1876年1月1日始开始恢复硬币支付的法案竞被修改成一个扩张绿背纸币发行的法案,即所谓《通胀法案》。1875年《恢复硬币支付法》的通过,虽然给于绿背纸币主义者沉重一击,但共和党人希望彻底消灭绿背纸币的企图也未完全得逞。1878年的《白兰德·艾利森法》还是保留绿背纸币,该法指示财政部长立即停止取消绿背纸币。当时绿背纸币的流通量是3.46亿,超过《恢复硬币支付法》规定的3亿美元的最高限量。更重要的是《艾利森法》规定财政部接受或赎回绿背纸币后不得销毁,而将重新发行和再次支出,使之保持流通,该法使绿背纸币长期成为美国货币供给的一部分。1879年《恢复硬币支付法》生效实施后绿背纸币运动走向衰落,但其精神却长久留存。这个精神就是:呼吁联邦政府负起发行货币的职责,直接向“人民”发行政府信用货币,要求联邦政府扩张货币供给,以确保农民获得充足的货币,并减轻农民的债务负担;要求联邦政府对经济积极干预,保护以农民为主体的弱势人群;反对私人银行的货币权力,反对私人银行发行纸币,控制信贷,以确保农民以低利率获得便宜的信贷。这一精神在随后的农民同盟运动、平民党运动、白银运动中都有明显体现。由于引发绿背纸币运动的根子,即价格和债务问题并未消除,因此绿背纸币运动衰落后它引发的农民运动却方兴未艾。斗争的农民逐渐走到一起,并形成地方的、地区的乃至全国性的组织。1879年在德克萨斯和伊利诺伊州出现农民同盟的早期组织,短短几年中整个德克萨斯遍布120多个农民同盟。到1887年德克萨斯的抗议者将运动向北扩展到达科他州,向东扩展到卡罗莱纳州,农民同盟在整个南部植棉地带和中西部种粮州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兴起。1886年8月农民同盟在德克萨斯的克莱伯恩召开全国会议,要求停止价格紧缩,放弃金本位,由财政部发行适应季节性信贷需求变化的、具有供给弹性的法币。

(七)1889年在圣路易斯同盟大会上又一个破产商人查尔斯·麦丘恩公开提出激进的货币改革计划:由政府提供信贷的分库制。这是一个全新的货币体系,该体系将“以人民的名义”创造货币,确保为生产性企业提供充足的信贷,使生产者免于私人银行之控制。其具体措施是美国财政部在每个县建立联邦仓库和谷物输送设备,以贮藏大量农产品,这些数量逾千的分库可作为货币创造的阀门。农民可将自己的谷物和棉花存储于分库作为抵押,或以土地作价抵押,从而获得利息为1至2%的贷款。财政部支付给农民法币,即由政府印制作为国家通货的绿背美元,如此政府就通过给农民发放贷款而创造货币,并投入流通。理论上当农民出售农产品归还贷款后通货就回流财政部,从流通货币供给中抽出。农民同盟所建议的新的“绿背纸币”实际上是可以“支付一切公私债务的法币”,这种政府信用货币的供给具有某种弹性,可通过联邦政府管理而扩张和收缩,从而满足市场的信贷需求。农民同盟的目标是通货膨胀,即使价格上升,以缓解债务负担。为达到这一目的,货币供给必须大大扩张,财政部将发行政府纸币作为法币从而代替私人银行券流通,私人银行将从货币发行和信贷供给管理领域中退出。绿背纸币运动衰落后另一种救世药方又代替它,这就是要求自由和无限铸银的白银运动。白银运动和绿背纸币运动本质上没有两样,都是为了实现通货膨胀。1892年由西北部农民同盟和南方农民同盟的少数派联合组成人民党,或平民主义党,并在奥马哈召开第一次正式的全国会议。其纲领要求自由和无限铸银,政府发行一切通货,每个人头增加50元通货,反对单一金本位制,反对私人银行控制信贷和货币发行,并支持农民同盟的分库计划。其侯选人詹姆斯·韦弗将军参加过绿背纸币运动,曾出版过亲农民和劳工的、反银行的《召唤行动》一书。他在1892年总统选举中赢得1200万张选票中的100万张,22张选举人票。为了实现通货膨胀目标,1896年平民主义党与布赖恩领导的民主党白银派合流,全身心投入到白银运动中去。1996年大选期间白银运动达到高潮,36岁的布赖恩因其著名的“金十字架”的演说而成为民主党的总统侯选人。布赖恩说:“自由银意味着人民将重新获得对货币供给的控制,这个控制被银行篡夺了。铸造和货币供给的权力是政府的功能,那些反对这一建议的人告诉我们:发行货币是银行的功能,政府应走出银行事务。我与杰弗逊站在一起,告诉他们:发行货币是政府的功能,银行应走出管理事务。”绿背纸币运动、平民主义运动以及白银运动虽然都失败了,但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平民主义者要求政府发行纸币、干预经济、保护弱势人群、反对私人银行发行货币、反对集中货币权力的精神却长期存在。

白银运动

(一)白银运动是发生在美国19世纪70年代初至19世纪末、以农场主为主体的、要求联邦政府增加货币供给以实现通货膨胀的一场广泛性群众运动,白银运动是19世纪后半叶美国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它不仅直接导致《金本位法》的确立,而且对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形成、新政时期的金融变革以及战后福利国家的货币政策取向都产生深远影响。要弄清白银运动的由来必须对美国农场主的货币银行观作一历史透视,联邦政府建立之初美国农场主曾经是硬币主义者,即货币紧缩主义者。他们反对发行任何形式的纸币,不管政府发行的信用货币,还是私人银行发行的银行券。他们坚持金银等硬通货为唯一的货币形式,他们甚至反对建立任何形式的银行,包括联邦银行(中央银行)和私人商业银行。在杰弗逊·杰克逊时代就因为农场主的竭力反对,致使当时作为中央银行的美国第一银行和第二银行先后被迫关闭,这是因为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期的美国还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国家。远离航道和市场的农场主的家庭生活必需品基本自给,杰弗逊在1812年写给约翰·亚当斯的信中曾说道:“在他所生活的乡村,每个家庭就是一个作坊,用自己的原料和劳力制造自己衣着所用的毛料和日常家计所需,估计一只羊就够全家穿衣。”当时农场主只有少量剩余产品用于交换,所得货币用来纳税和购买其它所需商品,因此大部分农场主很少与遥远的市场联系,也不需要太多的货币。乡邻之间互相提供的劳务往往以农产品或劳动力作为报酬,农场主之间的债务即使以货币计算一般也不用货币清帐,还债是通过进一步农产品和劳力交换进行,一般也不计算利息。当时货币只是罕用的交换媒介,而不是积累的手段,因而美国农场主不需要银行和纸币。他们的政治偶像杰弗逊就曾说过:“美国是农业国,农民每年只收获一次,而且大部分农产品自己消费,仅小部分用于交换,因而只需要少量货币便能满足交换的需要,没有必要建立银行和发行纸币。发行纸币只会导致货币贬值,只有金银才能保值。”迟至1813年杰弗逊还认为:“事实上一个年收入1万元的农民可以从他的商人那里得到所有的商品供给,而于年终向商人出售自己的产品而清帐,不需用1元现金。”农场主不仅不需要,而且痛恨银行和纸币。这不仅是因为殖民地时期纸币和大陆券贬值的痛苦经历,更重要的是因为银行和纸币出现引起利益格局的变化和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破坏他们理想的公正、公平社会。杰弗逊等人反复表达过这一思想,杰弗逊认为:“建立银行和发行纸币会导致城市对农村的剥削和欺诈,银行一旦破产就近的城市较容易获得保值的金银货币,而留给农民的是一堆废纸。故而建立银行只能使一群骗子发财,而牺牲诚实和勤劳的那部分人的利益。”卡罗林的约翰·泰勒也曾于1794年说过:“再往好处看,银行也不过是强加在劳动者头上,要他们为流通媒介付出代价的一种欺诈。”

(二)农场主有一个关于“财产”的朴素概念,他们认为只有土地、金银和直接从生产劳动中,尤其是从土地劳作中获得的财富才是“真实”的或“自然”的财产。而纸币、银行股票、债券等是“非自然”的或“非真实”的财产,他们认为这些陌生的、不可触摸的非真实财产正成为一股异已的、十分活跃的力量,威胁和侵蚀他们的真实财产。银行家、股票证券投机商不在土地上劳作,却占有巨大的财富和权力,这些财富无非是通过投机、欺诈、滥发纸币和证券,从而窃取农场主在土地上辛勤劳作的果实而来。美国历史上的农场主还信奉斯密式的自由放任主义,他们反对联邦政府扩大经济职能。他们认为联邦政府干预经济越多,给予富人的特权就越多;联邦政府管得越少,则“非自然”的干扰就越少,就可避免“非自然”的财富和权力的集中。他们相信只要保待“事物的自然秩序”,社会财富就会大致平均地分配。他们尤其反对联邦政府给予私人经营银行特许权,这在他们看来这是私人银行谋取不正当的官方支持,僧取不应有的垄断持权,是货币利益集权与政府的勾结,是私人利益对公共权力和公共利益的控制。“普通人”的领袖杰克逊总统在反对给予美国第二银行新的特许的否决咨文中的一段话很具有代表性,他说:“富人和强者往往过于使我们的政府服从于他们自私的目的,当法律在这些自然的和公正的利益之上加上非自然的社会差别,给予特权,使富者更富,有力量的更强大,社会下层的农民、技匠、劳动者就有权抱怨政府的不公正。如果政府限于平等保护,像上苍下雨一样对地位高的人和地位低的人、富人和穷人,普降甘霖,这将绝对是一大幸事。”但是到19世纪下半叶美国农场主的具体诉求发生深刻的变化,他们不再是硬币主义者,转而要求发行更多纸币,不再是货币紧缩主义者,转而要求通货膨胀。美国农场主也不再坚持自由放任主义,相反呼吁联邦政府干预,以保护在市场价格机制作用下日益入不敷出的农人群体。这一转变源自美国农业与农民处境的深刻变化,19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除个别偏远地区外自给自足农业已随着农业商品化浪潮消失了,国内工业的兴起为农业提供市场。与此同时国外也愈来愈多地需要美国的农产品,开始是棉花,然后是粮食。公路、运河和铁路网将种植园主和美国西部农场主与新的市场联系在一起,而东部农场主则由于西部的竞争更进一步彻底开发城市市场。随着西进运动的推进,来到广阔、肥沃土地上的农场主发现利用机器耕作的价值,他们很快用上马拉的机械、收割机、铁犁、辗谷机和脱粒机。农场主不再仅仅种植和制造自己的生活必需品,他们开始集中精力从事商品生产,越来越多地从乡村商店里购买生活资料。他们尽量利用机器优势,尽可能多地占有土地,并通过借款实现最大限度的机械化。

(三)原本自给自足的农民现在不得不经常与雇工、银行、商店、捐客、马匹和机械打交道,那种农民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产品、生活资料的自给自足的旧传统已成为历史。正如《草原农场主》杂志于1868年所说:“原来不那么需要钱的农民突然发现他们是那么前所未有地需要钱,需要更多的钱。他们不得不放弃杰弗逊曾经说过的一只羊可供五口之家穿衣的古老的农民理想,不得不适应工业革命打造的新世界,否则不能得到农业生产必需的资本设备。收割机和其它农业机械必须用钱购买,要购买就要现金和信贷。布和工具不再是在农场作坊制造,购买它也需要用钱。在新的农业经济中如果不借助于机器设备、信贷和现金就不能在竞争中生存下去,而这些东西是传统农业所不需要的。”内战结束后美国农业进入长达30年的萧条时期,谷物小麦价格年复一年地下降,农场主不得不通过生产更多的小麦、谷物、棉花来弥补价格下降造成的损失。然而这只能使事情变得更糟,新的农业机械化使生产更多产量成为可能,但过度商品供给更进一步使粮食价格下降。农业萧条,农产品价格下降,不可避免地使农民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尽管农业萧条不是某一地区问题,也不是某一国家的问题,而是当时普遍的国际问题。1870-1890年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普遍持续下跌,但农民认为价格下降是由于货币量不足引起的,如果货币供给增加,价格就会自动上升,于是农场主要求政府增加货币供给。起,农民要求联邦政府增加绿背纸币的发行,所谓绿背纸币指南北战争初国会通过《法币法》授权联邦政府直接发行的、不可兑赎金属货币的信用货币。1862-1864年为支付战费,联邦政府被迫三次发行这种无硬币支持的法币,总额是4.5亿,占全部流动货币的一半。大规模地扩张货币供给的必然结果是急剧的通货膨胀,1861-1864年价格上涨74%,这是美国革命以来通货膨胀上升得较快的一次。这一时期也是农民的繁荣时期,尤其是胜利的北方农民。1875年1月4日共和党任期将满的国会通过《恢复硬币支付法》,该法包括三个重要规定:(1)取消3亿美元国民银行券的最高限额,允许各国民银行根据需要发行纸币;(2)将增加国民银行纸币发行与按比例撤回绿背纸币相结合,即每发行100美元国民银行纸币,财政部则撤回80元绿背纸币;(3)为确保尚未撤回绿背纸币的安全性和可接受性,授权财政部于1879年1月1日起以1盎司20美元的战前平价,用黄金兑赎绿背纸币,这就是所谓恢复硬币支付。但在农场主看来共和党政府之所以撤回绿背纸币和恢复硬币支付,是以华尔街为首的银行家,即所谓货币权力作祟的结果,是银行家为了维护债权人的利益。银行家还要让私人银行控制货币发行权,用私人发行的国民银行券作为主要流通手段。总之西部和南部农民债务人认为货币权力应直接对他们一切经济不幸负责,特别是对农产品价格下降负责。

(四)于是农场主掀起一场反对撤消绿背纸币,反对《恢复硬币支付法》,要求通货膨胀的绿背纸币运动。1879年初《恢复硬币支付法》付之实施,绿背纸币运动衰落。但随之另一种救世药方又代替它,这就是要求自由和无限铸银的白银运动。联邦政府建立之初的1792年美国开始实行金银复本位制,即任何人可携金银到铸币厂铸成金币或银币。人们可以用247.5克黄金换得10美元金币,用371.25克银换得1元银币,这意味着银与金的比价是15 : 1。但杰克逊政府时期金币贬值,即10元金币的含金量减少到232.2克黄金,但是银币含银量不变,如此银与金的比价变成16 : 1。换言之即1盎司银官方价值1.292美元,1盎司金官方价值20.67美元。然而在公开市场上银的价格却远超过1盎司1.292美元,因此人们往往宁可在公开市场上出售白银,而不愿用白银铸币,于是银币逐渐从流通中消失。因而1873年2月12日通过的《铸币条例》只字未提铸造标准银币,实际上是停止铸造含371.25克白银的、标重412.5克的银元。1873年立法未提及铸造银币在当时并未引起银矿主特别注意,他们并不关心政府是否购买他们生产的白银,但这一忽略却在1874年引起轩然大波。1874年美国西部发现丰富的银矿,白银供应量急增,如内华达银矿在1873生产64.5万美元的白银,两年后该矿出产1612.5万美元的白银,是1873年的25倍多。1874年1盎司白银的市价跌至1.238美元,这还只是银价长期急剧下降的开端。与白银供给增加的同时对白银的世界需求却日趋萎缩,尤其是几个欧洲国家从银本位或金银复本位变为金本位后急剧减少银的货币用途。银矿主不久就发觉如果不是因为1873年法未提到铸造银元的话他们原本可以以1盎司1.292美元的价格出售白银给铸币厂,而不是以1.238美元1盎司价格在市场出售。银矿主们要为自己的产品寻找市场,因此他们要求政府成为他们生产的白银的最大顾客,购买白银从而铸成银币,他们指责1873年法放弃铸造标准银币是东部银行家和立法者的一场阴谋。当时一个更流行的说法是银的非货币化是英国人的阴谋,英国人企图以此确保黄金支付,从而提高英国人持有的美国价券的价值,白银生产者称1873年法为“73年罪恶”。迫于白银运动的压力,国会于1878年5月通过《白兰德·艾利森法》,该法规定财政部每月购买足量银锭,从而铸成不少于200万、不多于400万元标准银币。该法案虽被海斯总统否决,但却被国会强行通过。由于财政部总是按最低限额购买白银,不能满足银矿商人的胃口,其余自由银派也不满于该法,因为它没有规定无限铸银。后来农场主和白银生产者又迫使国会于1890年通过《谢尔曼购银法》,取代《白兰德·艾利森法》。新法规定财政部每月购买450万盎司白银,并以此为基础发行金库兑换券。金库兑换券是法币,可随时兑成铸币,或者黄金或者白银,由财政部长定夺。

金本位制

(一)金本位即金本位制,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金平价”来决定。金本位制于19世纪中期开始盛行,在历史上曾有过三种形式的金本位制:金币、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其中金币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就狭义来说金本位制即指该种货币制度。金本位特点:用黄金来规定货币所代表的价值,每一货币单位都有法定的含金量,各国货币按其所含黄金重量而有一定的比价;金币可以自由铸造,任何人都可按本位币的含金量将金块交给国家造币厂铸成金币;金币是无限法偿的货币,具有无限制的支付手段的权利;各国的货币储备是黄金,国际的结算也使用黄金,黄金可以自由输出与输入;由于黄金可在各国之间自由转移,这就保证外汇行市的相对稳定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统一。金本位内容:用黄金来规定所发行货币代表的价值,每一货币单位都有法定的含金量,各国货币按其所含黄金的重量而形成一定的比价关系;金币可以自由铸造,任何人都可按法定的含金量,自由地将金砖交给国家造币厂铸造成金币,或以金币向造币厂换回相当的金砖;金币是无限法偿的货币,具有无限制支付手段的权利;各国的货币储备是黄金,国际结算也使用黄金,黄金可以自由输出或输入,当国际贸易出现赤字时可以用黄金支付。从这些内容可看出金本位制具有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入输出等三大特点,随着金本位制的形成,黄金承担商品交换一般等价物,成为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媒介,金本位制是黄金的货币属性表现的高峰。形式:金币本位制:这是金本位货币制度的最早形式,亦称为古典的或纯粹的金本位制,盛行于1880年至1914年间。以一定量的黄金为货币单位铸造金币,作为本位币。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同时限制其它铸币的铸造和偿付能力辅币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或等量黄金,以黄金为唯一准备金金币本位制消除复本位制下存在的价格混乱和货币流通不稳的弊病,保证流通中货币对本位币金属黄金不发生贬值,保证世界市场的统一和外汇行市的相对稳定,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在该制度下各国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货币的含金量,两国货币含金量的对比即为决定汇率基础的铸币平价。黄金可以自由输出或输入国境,并在输出入过程形成铸币-物价流动机制,对汇率起到自动调节作用。这种制度下的汇率因铸币平价的作用和受黄金输送点的限制,波动幅度不大。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纷纷发行不兑现的纸币,禁止黄金自由输出,金本位制随之告终。金块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是在金本位制的稳定性因素受到破坏后出现的两种不健全的金本位制,这两种制度下虽然都规定以黄金为货币本位,但只规定货币单位的含金量,而不铸造金币,实行银行券流通。

(二)金块本位制是一种以金块办理国际结算的变相金本位制,亦称金条本位制。在该制度下由国家储存金块,作为储备。流通中各种货币与黄金的兑换关系受到限制,不再实行自由兑换,但在需要时可按规定的限制数量以纸币向本国中央银行无限制兑换金块,可见这种货币制度实际上是一种附有限制条件的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是一种持有金块本位制或金币本位制国家的货币,准许本国货币无限制地兑换成该国货币的金本位制。在该制度下国内只流通银行券,银行券不能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实行金块或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国际储备除黄金外还有一定比重的外汇,外汇在国外才可兑换黄金,黄金是最后的支付手段。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要使其货币与另一实行金块或金币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比率,通过无限制地买卖外汇来维持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这两种货币制度在1973年基本消失。牛顿最早提出金本位制度,最早实行金币本位制的国家是英国,1717年著名的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在担任英国铸币局局长期间将每盎司黄金的价格固定在3英镑17先令10.5便士。1797年英国宣布铸币条例,发行金币,规定含金量,银币处于辅币地位。1816年英国通过《金本位制度法案》,从法律的形式承认黄金作为货币的本位来发行纸币。1819年又颁布条例,要求英格兰银行的银行券在1821年能兑换金条,在1823年能兑换金币,并取消对金币熔化及金条输出的限制,从此英国实行真正的金币本位制。到19世纪后期金币本位制已经在资本主义各国普遍采用,它已具有国际性。由于当时英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突出地位,它实际上是一个以英镑为中心,以黄金为基础的国际金本位制度。这种国际金本位制度持续30年左右,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宣告解体。在金本位制度的全盛时期黄金是各国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英镑则是国际最主要的清算手段,黄金与英镑同时成为各国公认的国际储备。英镑之所以与黄金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由于当时英国强大的经济力量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英国也是国际经济与金融活动的重心,于是形成一种以黄金和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制,也有人称之为英镑汇兑本位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典型的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这个国际货币体系大约形成于1880年延续至1913年,它是在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金币本位货币制度之后自发地形成的,其形成基础是英国、美国、德国、荷兰、一些北欧国家和拉丁货币联盟(由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瑞士组成)等实行的国内金币本位制。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发展,破坏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的因素也日益增长起来,英国在拿破仑战争期间美国在南北战争期间都曾经停止黄金与纸币的兑换。到1913年底英、法、美、德、俄五国占有世界黄金存量的2/3,绝大部分黄金为少数强国所占有,这就削弱其他国家货币制度的基础。

(三)到1913年全世界约有60%的货币用黄金集中于各国中央银行,各国多用纸币在市面流通,从而影响货币的信用。而一些国家为了准备战争,政府支出急剧增加,大量发行银行券,于是银行券兑换黄金越来越困难,这就破坏自由兑换的原则。在经济危机商品输出减少,资金外逃严重,引起黄金大量外流。各国纷纷限制黄金流动,黄金不能在各国间自由转移。由于维持金币本位制的一些必要条件逐渐遭到破坏,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也就失去保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停止银行券兑换黄金并禁止黄金输出,同时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战争期间各国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汇价波动剧烈,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已不复存在,于是金币本位制宣告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1924-1928年资本主义世界曾出现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都先后恢复到大战前的水平,并有所发展,各国企图恢复金本位制。但是由于金铸币流通的基础已经遭到削弱,不可能恢复典型的金本位制。当时除美国以外其他大多数国家只能实行没有金币流通的金本位制,这就是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由于不具备金币本位制的一系列特点,因此也称为不完全或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该制度在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也逐渐被各国放弃,都纷纷实行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这实际上是一种金汇兑本位制,美国国内不流通金币,但允许其他国家政府以美元向其兑换黄金,美元是其他国家的主要储备资产。但其后受美元危机的影响,该制度也逐渐开始动摇,至1971年8月美国政府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并先后两次将美元贬值后这个残缺不全的金汇兑本位制也崩溃。崩溃:主要原因:金本位制通行100年,其崩溃的主要原因有:(1)黄金生产量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商品生产增长的幅度,黄金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这就极大地削弱金铸币流通的基础。(2)黄金存量在各国的分配不平衡,1913年末美、英、德、法、俄五国占有世界黄金存量的三分之二。黄金存量大部分为少数强国所掌握,必然导致金币的自由铸造和自由流通受到破坏,削弱其他国家金币流通的基础。(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黄金被参战国集中用于购买军火,并停止自由输出和银行券兑现,从而最终导致金本位制的崩溃。影响介绍:金本位制度的崩溃对国际金融乃至世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1)为各国普遍货币贬值、推行通货膨胀政策打开方便之门,这是因为废除金本位制后各国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或扩军备战,会滥发不兑换的纸币,加速经常性的通货膨胀,不仅使各国贷币流通和信用制度遭到破坏,而且加剧各国出口贸易的萎缩及国际收支的恶化。(2)导致汇价的剧烈波动,冲击着世界汇率制度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国货币的对内价值对外价值大体上是一致的,货币之间的比价比较稳定,汇率制度也有较为坚实的基础。

(四)但各国流通纸币后汇率的决定过程变得复杂了,国际收支状况和通货膨胀引起的供求变化,对汇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影响汇率制度,影响国际货币金融关系金币本位制是一种稳定的货币制度,黄金自由发挥世界货币的职能,促进各国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扩展,促进资本主义信用事业的发展,也促进资本输出。金本位制自动调节国际收支,促进资本主义上升阶段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金本位制下汇率固定,消除汇率波动不确定性,有利于世界贸易的进行,各国央行有固定的黄金价格,从而货币实际价值稳定,没有一个国家拥有特权地位。但是同时金本位制限制货币政策应付国内均衡目标的能力,只有货币与黄金挂钩才能保证价格稳定货币供应受到黄金数量的限制,不能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黄金生产不能持续满足需求,央行无法增加其国际储备。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赤字时往往可能由于黄金输出,货币紧缩,而引起生产停滞和工人失业,给黄金出口国很大的经济压力。本位币也称主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所谓基本通货是指一个国家的计价标准单位,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本位币可以自由铸造,在纸币制度下本位币由国家垄断发行,本位币具有无限法偿力。本位币可以理解为基准货币,货币其实就是一种万用商品,所以本位币就是衡量一般货币或者说一切商品的一个基准,例如金本位就是以黄金这一金属作为基准来衡量商品的价值。中国现行的本位币是“人民币”,而在过去中几乎所有文明的本位币都是“金”和“银”。拿金银作为本位币的原因最早可能是由于这两种金属稀有且好看,按道理讲金、银说到底也就是比较稀有的金属,最多加上可以算是财富的象征,意义再高也只是金属。反过来说并不一定非要把它们作为本位币,人们也可以用铜、铁包括纸币来作为本位币。但是在经济学方面金、银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拿纸币作为本位币这也无可厚非,但是纸币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是可以滥发滥印的。货币的发行必须受到监管,滥发滥印会造成通货膨胀。金、银作为本位币,有其他任何物质都无法取代的优势,那就是稀少以及为所有文明所接受。稀少决定金、银不容易滥发,而“为所有文明所接受”则确定金、银广泛的流通性。所有的货币种类无论英镑、美元、人民币只要与金银挂钩,就可以把汇率的比值稳定地确定下来,这也是过去很长时期内世界经济学的大体框架。金本位制是指以黄金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其主要形式有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是以黄金为货币金属的一种典型的金本位制,其主要特点有: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流通中的辅币价值符号(如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在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之间,根据两国货币的黄金含量计算汇率,称为金平价

(五)金块本位制是指由中央银行发行、以金块为准备的纸币流通的货币制度,它与金币本位制的区别在于:金块本位制以纸币或银行券作为流通货币,不再铸造、流通金币,但规定纸币或银行券含金量,纸币或银行券可以兑换为黄金;规定政府集中黄金储备,允许居民当持有本位币的含金量达到一定数额后兑换金块。金汇兑本位制是指以银行券为流通货币,通过外汇间接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金汇兑本位制与金块本位制的相同处在于规定货币单位的含金量,国内流通银行券,没有铸币流通。但规定银行券可以换取外汇,不能兑换黄金。本国中央银行将黄金与外汇存于另一个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允许以外汇间接兑换黄金,并规定本国货币与该国货币的法定比率,从而稳定本币币值。在布雷顿森林体制中各国政府将本币与美元挂钩制定兑换比率,这样使各国货币与黄金间接挂钩。在这种国际货币制度安排中美元相对于其他成员国的货币处在等价于黄金的关键地位,所以这种制度又称为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银本位制是指以白银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在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中银本位的历史要早于金本位,银本位制的运行原理类似于金本位制,主要不同点在于以白银作为本位币币材。银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其名义价值与实际含有的白银价值一致,银本位分为银两本位与银币本位。复本位制指一国同时规定金和银为本位币,在复本位制下金与银都如在金本位制或银本位制下一样,可以自由买卖自由铸造与熔化、自由输出输入。复本位制从表面上看能够使本位货币金属有更充足的来源,使货币数量更好地满足商品生产与交换不断扩大的需要,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具有内在不稳定性的货币制度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即金银两种金属中市场价值高于官方确定比价的不断被人们收藏时金银两者中的“贵”金属最终会退出流通,使复本位制无法实现,这一现象被称为“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的根本原因在于金银复本位与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具有排他性、独占性的矛盾。纸币本位制又称作信用本位制,概由于从国家法律而论,纸币已经无须以金属货币作为发行准备。纸币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在流通中执行货币职能的是纸币和银行存款,纸币给政府通过调节货币数量影响经济活动创造条件。对纸币制度自实行之日起就存在着不同的争论,主张恢复金本位的人认为只有使货币能兑换为金才能从物质基础上限制政府的草率行为,促使政府谨慎行事。赞同纸币本位制的人则认为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十分广泛,政府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以实现预定的经济目标,已经成为经济政策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金银以外的其他物质形式作为本位币有什么不可以吗?理论上讲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是实际存在问题。对于金银本位最大的抨击来自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采用金银本位的话那就意味着国家发行货币的量将与国库内库存的金银存量挂钩。可问题在于社会进入急速发展期后必然导致社会商品价值总量的急速提升,不发行足量的货币会导致通货紧缩制约经济。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国家购入相应数量的黄金白银,然后按比值发行货币。

(六)但同时要知道金银的总量是有限的,如果国家没有购进相应数量的金银就发行货币,那就相当于把货币贬值,货币贬值是国家不愿意看到的。可还有个特例,如果国家要应付的不是经济发展而是战争,那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金银本位的地位也不像有的人想象中那么牢固,因为金银是可以掺假的。在过去那是够杀头的罪名,但如果犯法的是国王,那大家也就只能睁只眼、闭只眼了。既购不得相应数量的金银,又不货币贬值,国王们通常会采取的折中办法,就是掺假以降低国库内金银的纯度以增加总量。但这种手法只能在自己国家耍耍,国外可不吃那么一套,所以实际在外汇市场上货币仍将贬值,这也是汇率会发生变化的原因。抛弃金银,以纸币作为本位币,必须找到金银的替代品。世界标准的本位币大体可以认为是美元,而美元是与石油挂钩的,所以货币或者本位币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都是换汤不换药的。而以纸币作为本位币抛弃金银最大的问题在于纸币可以滥发滥印,如果货币的发行得不到强有力的监管,所有人都逃不出通货膨胀的魔咒。在金银本位时代货币的发行由于要受到金银总量的制约,所以控制起来还比较容易。可取消金银本位之后货币的发行成为一个大难题,利益集团出于利益的考虑希望加大货币的发行量,并且他们可以以轻度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发展这一事实作为理由,当银行业对外提供的贷款已经大大超出自己的支付能力时危机就埋下了。国家不可能希望经济停滞,所以对银行业能拉一把就绝对不会放,这就导致国家不得不加大货币的发行量而造成通货膨胀。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又不得不放出大量的国债来吸引货币回流,为了支付发放国债产生的利息又不得不再度加大货币的发行量,这一恶性循环。简单地说国家发放国债并不是缺钱花,而是为了控制通货膨胀,而发放国债这一手法本身却又在进一步加大通货膨胀,国家每年发放国债的数量就可以看成是这个国家通货膨胀程度的晴雨表可以把经济发展看成是一缸满满的水,通货膨胀造成的泡沫经济会使水溢出,国家发行国债可以看成是拿个脸盆在收集溢出的水。脸盆也在不断换大,但它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通货膨胀的速度远远高于经济发展的速度,那么迟早会把脸盆也一起填满,到那时就是经济崩溃的开端(甚至不需要人为制造通货紧缩以最终夺取国家核心资产的行动)。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就控制住这个国家的命脉,所以关键的问题不在于本位币的选择,而在于国家自己控制住货币的发行权。类型区分:本币:指的是某个国家法定的货币,除了法定货币之外其他的货币都不能在这个国家流通。如中国大陆唯一法定货币为人民币,所以这时我们也把人民币称为本币,但这种概念大多是用在汇市上的,除了本币之外其他的都统称外币。原币:本位币和原币都是相对的概念,比如中国规定以人民币为记帐本位币,意思是说在国内的企业所有的财务报表都要用人民币来进行反应,方便统计、计划等宏观分析,也方便横向、纵向对比。而原币则相对于本位币来讲,比如一家德国外资企业中老板是德国人,企业的财务报表当然要让德国老板看得明白,一般情况下都是按照德国马克来向老板汇报财务报表的,这个时候的德国马克在中国国内就被看作原币。

(七)主币:又称本位币,是一国货币制度中的基本通货,它是国家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单位。主币具有无限清偿能力,主要用于大宗商品交易和劳务供应的需要。主币在一国经济生活中起主导作用,同样的情况如果到德国中马克则成了本位币,而人民币则成了德国人眼中的原币,一般情况下国内的外资企业在向国内的一些政府机构上报统计报表的时候都要换算成本位币的报表。人民币除了有主币和辅币之分外还有一种为纪念币,所谓纪念币是国家为纪念国内外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或根据特殊需要,有选择、有控制地发行的铸币。外币:是指在一个官方的货币区域内所使用的一种其它货币或者利用一种其它货币所提出的付款要求,“外国货币”的简称,是指本国货币以外的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它常用于企业因贸易、投资等经济活动引起的对外结算业务中。辅币:辅助货币,是指本位币单位以下的小额货币辅助大面额货币的流通,供日常零星交易或找零之用。它的特点是面额小、流通频繁、磨损快,故多用铜、镍及其合金等贱金属铸造,也有些辅币是纸制的。辅币一般是有限清偿货币,即每次交付的辅币数量有一定限制,超过限额后收方可以拒收。不少国家规定辅币和主币一样具有无限清偿的能力,中国采取这种做法。将进入流通领域的货币(通货)可以区分本位币和辅币,本位币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所铸成的铸币,亦称主币;辅币是主币以下的小额通货,供日常零星交易与找零之用。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通货,供小额周转使用,通常用贱金属铸造。 各国货币制度一般规定辅币限制铸造,辅币只具有有限法偿力。本位币的面值与实际金属价值是一致的是足值货币,国家规定本位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允许本位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的国家对于流通中磨损超过重量公差的本位币,不准投入流通使用,但可以向政府指定的机构兑换新币,即超差兑换辅币一般用贱金属铸造,其所包含的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但国家以法令形式规定在一定限额内。辅币仅具有限法偿性,但可以与主币自由兑换。辅币不能自由铸造,只准国家铸造,其铸币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当代纸币条件下辅币与贱金属铸造的主币经常标示国家名称或者可以体现国家权威,但与历史上金属货币体系中将主币与辅币铸造发行权分别授予不同部门比较时更多的是具有象征意义金块本位制亦称“生金本位制”,金本位制的一种,指银行券只能有限制地兑换成金块的金本位制度。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典型的金本位制崩溃,并经历一段混乱之后到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8年),各资本主义国家为恢复金本位,稳定其通货而建立的一种没有金币流通的金本位。这是一种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其特点是: 国内不再流通金币,只发行有一定含金量的银行券,银行券兑换金块有最低数额的限制。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是指国内不铸造、不流通金币,只发行代表一定重量黄金的银行券(或纸币)来流通。而银行券(或纸币)又不能自由兑换黄金和金币,只能按一定条件向发行银行兑换成金块。金块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准备金,以有法定含金量的价值符号作为流通手段的一种货币制度。黄金只作为货币发行的准备金集中于中央银行,而不再铸造金币和实行金币流通。

(八)流通中的货币完全由银行券等价值符号代替,银行券可以在一定数额上按含金量与黄金兑换。中央银行保持一定数量的黄金储备,以维持黄金与货币之间的联系。在金块本位制度下金币的铸造和流通以及黄金的自由输出入已被禁止,黄金已不可能发挥自动调节货币供求和稳定汇率的作用,从而使金块本位制失去稳定的基础,因此金块本位制度实际上是一种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各帝国主义国家为准备战争,加紧对国内外黄金的掠夺以及银行券的大量发行,使金币本位制运转机制受到破坏。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世界经济政治面貌,战后一些国家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这一时期中货币币值起伏不定,汇率变化无常,许多国家呼吁恢复金币本位制。但资本主义各国已经无力恢复金币本位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建立起金块本位制。1922年在意大利热那亚城召开的世界货币会议上决定采用“节约黄金”的原则,实行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实行金块本位制的国家主要有英国、法国、美国等,在金块本位制度货币单位仍然规定含金量,但黄金只作为货币发行的准备金集中于中央银行,而不再铸造金币和实行金币流通。流通中的货币完全由银行券价值符号所代替,银行券在一定数额以上可以按含金量与黄金兑换。英国以银行券兑换黄金的最低限额为相等于400盎司黄金的银行券(约合1700英镑),低于限额不予兑换。法国规定银行券兑换黄金的最低限额为21500法郎,等于12公斤的黄金。中央银行掌管黄金的输出和输入,禁止私人输出黄金。中央银行保持一定数量的黄金储备,以维持黄金与货币之间的联系。产品特点:金币仍作为本位货币,但市场不再流通和使用金币,而是流通纸币;国家储存金块,作为储备;不许自由铸造金币,但仍以法律规定纸币的含金量;纸币不能自由兑换金币,但在国际支付或工业用金时可按规定的限制数量用纸币向央行兑换金块(如英国在1925年规定一次至少兑换400盎司,约值1700英镑)。金块本位制与金币本位制的区别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1)在金块本位制下没有金币流通,国内只限流通银行券、纸币、辅币价值符号。(2)在金块本位制下有限制的金块兑换代替自由的金币兑换。(3)在金块本位制下买入金块制代替自由铸造制,国家按一定价格购买黄金,由中央银行或政府集中储存。金币本位制将黄金铸币作为法定本位币,而银币则退居辅币地位,它的自由铸造无限法偿能力受到限制。而黄金作为本位币就有了无限法偿能力,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成金币。任何人都可以向国家造币厂申请将其所有的黄金铸造成金币或将金币溶成金属块,黄金的输入和输出在国与国之间可以自由进行转移。金币本位制的统治地位长达100年,金块本位制中可以兑换黄金的银行券代替金币,任何人都可以将所持有的银行券兑换成等量的黄金,但是存在一个一般人达不到的最高兑换限额,这种制度可以部分解决黄金产量不足的问题和磨损所带来的消耗。金兑汇本位制也称做虚金本位,当一个国家实行这种货币制度时需要将黄金存放在另一个国家,本国货币与之实行固定比例率,只有当此国货币兑换成黄金存放国的货币时才能兑换成黄金,这是一种殖民地性质的货币制度。

货币本位制

(一)货币本位制亦称“自由本位制”,是以国家发行的纸币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货币本位制的特点是国家不规定纸币的含金量,也不允许纸币与金(银)兑换,纸币作为主币流通,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同时国家也发行少量金属铸币作为辅币流通,但辅币价值与用以铸造它的金属商品价值无关。由于发行纸币是国家的特权,在中央银行国有化之后国家便委托中央银行发行纸币。中央银行发行纸币的方式是通过信贷程序进行的,所以纸币实际上是一种信用货币。纸币本身并无价值,它之所以能成为本位币是由于历史上磨损的铸币可以在相当时期内继续充作本位币。银行券也可以代表金银在市场上流通,因而政府得以通过法律强制和调节经济的措施,使人们相信纸币代表着价值,并以纸币作为其他支付手段的最后兑现对象或作为信用货币创造的根据。资本主义国家曾以金银作为纸币发行的保证准备,对信用货币的创造也有一定的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还能限制货币的过量增加,维持公众对纸币的信任。但随着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激化和经济危机的频繁到来,增加货币量被看作是防止物价下跌、刺激经济上升和解决财政困难的手段,于是资本主义国家便滥用权力,自行减弱或解除对纸币发行的限制。纸币的发行既成了政府任意的行动,以纸币为基础的信用货币也可以随便扩张,纸币本位制便成为最不稳定的货币制度。货币的本位币地位和发行量虽可以由国家规定,但货币所实际代表的价值量却不是法律所能强加的。所以国家滥用权力、多发货币和在此基础上过度扩张信用,其结果必然是货币所代表的价值跌落,物价水平上涨,形成通货膨胀。历史上不乏这样货币,如中国宋朝的交子、会子;美国独立战争时的大陆币;法国大革命时的指券等等。但通货膨胀成为持久的世界性现象是在纸币本位制普遍流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及战后年代,曾经有人把纸币本位制称为管理本位制,理由是这个制度使国家得以充分地管理货币的流通,任意地增减货币量,以谋求物价和生产的稳定,不像金本位制那样为维持固定汇率而一任国内的物价和生产波动。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20世纪20年代曾竭力鼓吹此说,而把金本位制贬为“野蛮的残余”。但是半个世纪来的经验证明纸币本位制既未能使资本主义国家摆脱30年代的特种萧条,也未能刹住60~70年代的严重通货膨胀。20世纪70年代当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备受滞胀的折磨时又有人提出要恢复金本位制,但在资本主义总危机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时代要把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金本位制再搬出来是无法实现的。双本位制是金银两种货币按法定比价流通,国家依据市场上金银比价为金本位币与银本位币规定固定的兑换比率,两者的交换比率不受市场上金银价格波动的影响。在双本位制下金币和银币按决定比价流通,这就克服平行本位制下那种混乱的局面,但在双本位制下当市场上金、银的比价发生变化时会引起金币或银币的实际价值名义价值背离。

(二)这时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 (良币)就会被人熔化,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 (劣币)则会充斥市场,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因此在双本位制下虽然法律规定金银两种铸币可以同时流通,但实际上在某一时期内市场上主要只有一种金属铸币流通。银贱则银币充斥市场,金贱则金币充斥市场。在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下实行双本位制的国家不得不将劣币的铸造权收归国有,以保持流通中金币和银币的法定比价。19世纪末世界白银过剩,银价暴跌,金银币比价日益脱离市场比价,双本位制日趋没落。这些国家或者是由于流通中的银币一时难以收回,改铸费用太大,或者缺乏黄金,于是只好改用跛行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有三种具体形式: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和跛行本位制。在平行本位制下金币和银币之间不规定比价,按照各自所包含的金和银的实际价值流通,金币和银币的比价就是市场上生金和生银的比价。在双本位制下国家规定金币和银币的比价,两种货币按法定的比价流通,双本位制是金银比价由政府参照市场比价规定的金银两本位制。双本位制也不是理想的货币制度,因为这种货币制度虽然克服平行本位制下“双重价格”的缺陷,但是由于违背价值规律,又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格雷欣法则)。在双本位制下官方的金银比价与市场上金银的比价平行并存,官方比价弹性小,市场比价弹性大,当市场比价发生变化而官方比价没有及时调整时就会引起金币和银币的实际价值名义价值相背离,从而使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被收藏、熔化,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充斥市场,市场上实际只有一种货币在流通。平行本位制是金银两种本位币均按其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流通,国家对两种货币的交换比率不加规定,而由市场上金和银的实际比价自由确定金币和银币比价的货币制度。在实行平行本位制的条件下市场上每种商品都必然有两种价格表现形式:一种是金币价格,一种是银币价格。由于金银市价不断变化,金、银铸币的兑换比率也不断变化,用金银两种铸币表示的商品的两种价格对比关系也随市场金银比价的变化而变化。这就使货币价值尺度职能的发挥受到影响,对商品价值的衡量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平行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这种不稳定的根源在于:货币具有的排他性,独占性的本性不容许金、银同时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金银复本位制有三种具体形式: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和跛行本位制。在平行本位制,金币和银币之间不规定比价,按照各自所包含的金和银的实际价值流通,金币和银币的比价就是市场上生金和生银的比价。在双本位制下国家规定金币和银币的比价,两种货币按法定的比价流通。

(三)平行本位制的特点:金币和银币都是一国的本位货币;二者均是具有无限的法偿资格;二者均可自由铸造和熔化;金币和银币之间的交换比率完全由金币的市场价格决定,由经济力量调整,不为任何人为力量所管制。但金币和银币之间的自由交换比率随金币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也可以说是平行本位制的缺点。因为各国的金银兑换比率不同,而使得金币流向金价高的国家使得该国家成为金本位制国家。银币流向银价较高的国家,使得该国成为银本位制国家。跛行本位制是指由金银复本位制银本位制转化为金本位制的一种过渡性货币制度,是拉丁货币同盟诸国在1878年以后采用的一种临时性币制。法律规定金银同时为本位货币,但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而银币则不能自由铸造。19世纪70年代世界银价暴跌,为维持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的地位及金银的法定比价,法国和美国决定停止白银的自由铸造,由金银复本位制改为跛行本位制。有些国家如德国和荷兰则直接由银本位制过渡到跛行本位制,金本位制在各国确立之后跛行本位制即宣告废除。跛行本位制不完全具备复本位制的特征,虽然规定金币和银币都为本位币,但同时规定金币可自由铸造,而银币不能自由铸造。严格地讲跛行本位制已经不是复本位制,而是由复本位制向金本位制过渡的一种形式。为了克服双本位制下“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许多国家实行跛行本位制。在这种货币制度下金币和银币仍然同为本位币,仍然按法定比价流通和兑换,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但是只有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银币则不能自由铸造。由于限制银币自由铸造,这样银币的价值不是取决于金属银而是取决于金属金,银币本位币的地位大打折扣,银币成为金币的附属货币,起辅助作用。在这种货币制度下两种货币的地位不平等,所以叫跛行本位制。跛行本位制的特点:金币、银币都是一国的本位货币两者均具有无限法偿性;只有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银币不得自由铸造;金币、银币的比价由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这种币制的出现主要是由于19世纪70年代世界银价暴跌引起的。银本位制是指以白银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其特点是: (1) 国家规定白银为货币金属,并要求铸成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的银币。(2)银币可自由铸造或持生银到国家铸币局请求代铸。(3)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银币或白银。(4)银币或白银可自由输出或输入,以保证外汇市场的稳定。在货币史上银比金更早地充当商品的价值尺度,在中世纪不少国家就把白银作为本位货币。在货币史上银比金更早地充当本位货币,但在充当货币商品方面黄金远胜于白银。西方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银本位制先是过渡到金银复本位制,19世纪20年代后又为金本位制所取代。到了19世纪末随着白银采铸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白银价值不断降低,金银之间的比价大幅度波动,影响经济的发展,除了中国(清朝)以外各国先后放弃银本位制。

(四)银两本位是以白银重量“两”为价格标准,实行银块流通。银币本位则是国家规定白银为货币金属,并要求铸成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的银币。银币可以自由铸造成和自由熔化,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银币或白银。银币和白银可自由输出或输入,以保证外汇市场的稳定。在中国货币史上白银自汉代已逐渐成为货币金属,到明代白银已货币化,中国真正成为用银之国。但实行的是银两制,以金属的重量计值,属于称量货币制度,没有踏进货币制度阶段。1910年颁行《币制条例》,正式采用银本位,以“元”为货币单位,重量为库平七钱二分,成色是90%,名为大清银币,但市面上银元和银两仍然并用。辛亥革命后于1913年公布《国币条例》,正式规定重量七钱二分、成色89%的银元为中国的货币单位,“袁大头”银元就是这样铸造成的。但银元和银两仍然并用。1933年3月8日国民政府公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规定,银本位币定名为“元”,总重为26.6971克,银八八,铜一二(即含纯银23.493448克)。银本位币每元重量及成色与法定重量、成色相比之下公差不得超过0.3%,并规定一切公私交易用银本位币授受,其用数每次均无限制。同年4月国民政府实行“废两改元”,发行全国统一的银币——“孙中山头像”银元。1935年国民政府又实行所谓币制改革,宣布废止银本位。19世纪后期世界白银产量猛增,使白银市面价格发生剧烈波动,呈长期下跌趋势。白银价格的起伏不稳,加之体重价低不适合巨额支付,因而不同国家先后放弃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是“单本位制”的对称,“复本位制”的全称。是指以金银两种金属同时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特点:金银两种金属同时被定为法定货币;金银两种铸币均为主币,均可以自由铸造,都具有无限清偿的效力。复本位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金银两币按其各自实际价值流通的“平行本位制”;另一种是两币按国家法定比价流通的“双本位制”,或称“两本位制”,即通常所称的复本位制。复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因为金银同时充当本位币与货币的独占性、排它性相矛盾,并可能导致商品价格和交易处于混乱状态,所以较少有国家采用。由于市场上金价与银价都在不断波动中,为了解决金币与银币之间的兑换问题,狭义的金银复本位制又可以分为两种:平行本位制与双本位制。另一种跛行本位制事实上不能算作纯粹的金银复本位制。狭义分类:平行本位制:如同平行二字在数学上的意义,金币银币按自己的价值流通互不干扰,国家不规定两种货币之间的比价。中国汉武帝时代金制钱币与银锡合金制成的钱币同时在市场上流通就可以视作是一种早期的平行本位制,近代英国曾于1663年发行金币时实行这种制度,当时英国的基尼金币与先令银币同时在市场上流通。双本位制:在平行本位制之下一件商品同时拥有金币价格和银币价格,而金币价格与银币价格之间又会发生波动,这样极其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五)在这种形势之下便诞生双本位制,双本位制中金币与银币之间的比价由政府通过立法的形式确立,比如 1717年英国立法规定1个基尼金币等同于21个先令银币等值,既金银间价格比为15.2∶1。1792年美国颁布铸币法案,采用双本位制,一美元折合371.25格令(24.057克)纯银或24.75格令(1.6038克)纯金。跛行本位制:随着19世纪70年代世界银价暴跌时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出现,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跛行本位制。在该制度下虽然金币与银币在法律上拥有同样的地位,但是银币事实上被禁止自由铸造。美国、法国、比利时、瑞士、意大利等都曾实行过这一制度,可以说她是金银复本位制向金本位制的过渡。优点缺点:优点:由于是复本位,他的货币材料来源既可以是白银也可以是黄金,来源充足;当需要进行大额交易是可以使用黄金,小额交易则使用白银,灵活方便;两种币材之间可以相互补充;更加方便与其他货币之间汇率的稳定,既能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进行金币贸易,又能同殖民地国家进行银币交易。缺点:最严重的缺点在于使用双本位制时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由于金币和银币间的比率是由政府通过法律形式定下的,所以比较稳定。然而市场上的金银之间的相对价格却经常波动,例如当黄金实际价值增大时人们就会将手中价值较大的金币(良币)融化成黄金,再将这些黄金换成银币(劣币)来使用。举例来说:假设法律规定金银币比价为1 : 10,而此时市场上同等质量的金银价格之比为1 : 20。那么1块金币融化成黄金后就能卖到20个银币,相当于原价的两倍,经过这样的一次交换后人们就能获得比直接用金币兑换银币更多的银币。有的时候人们甚至会重复这样的过程多次,还以上面的假设为例,如果再用这20个银币按法定比率换回两个金币,再重复一次上述过程便能得到40个银币。以上是黄金价值大的情况,反之当白银实际价值上涨时也会发生相仿的情况。所以当实行双本位制时市场上的良币很快会被人们融化而退出流通,劣币则会充斥着市场并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实践证明尽管在复本位制下金币和银币均为法定本位货币,但在实际流通中起主要作用的往往总是一种货币:银贱则银充斥市场,金贱则金充斥市场。随着社会的发展,金银复本位制已经不能适应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从19世纪起英国及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放弃这种货币制度。单本位制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用具有一定重量、成色和形状的金币或银币作为单一主币的货币制度,有银单本位制和金单本位制两种。其特点是:(1)流通中只有单一的铸币 (金币或银币),它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2)主币有一定的含金量和形状;(3)流通中的货币除本位币之外还有作为零星交易和找零用的辅币;(4)对辅币实行限制铸造,它只有有限法偿能力,以此保证本位货币在货币制度中的主导地位。

(六)复本位制相比时单本位制具有相对稳定性,其主要表现是国内流通通货价值对金属不发生贬值,外汇行市也相对稳定。单本位类型:银本位制:银本位制又称银单本位制,是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白银作为法定的价格标准和最后支付手段的一种货币制度。银本位制产生的时间较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帝国就有银币流通,持续时间较长,直到19世纪时墨西哥、日本、印度等少数国家还保持银本位制,1935年中国(中华民国)才废除银本位制。银本位可分为银币本位和银两本位,前者是将银铸成特定形状的本位币,实行银币流通的货币制度;后者则是以银的重量单位“两”作为价格标准,实行银块流通的货币制度。银本位制下本位币可以自由铸造与熔化,具有无限法偿效力,并可以自由输出输入。金本位制:金本位制是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黄金作为法定的价格标准或货币单位的一种货币制度,英国于1816年率先实行,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和日本等相继仿效,金本位制成为世界范围内占主导地位的货币制度。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金本位制中止施行,10年后又以新的形式在各国先后恢复,但在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中全部崩溃。金本位主要形式:①金币本位制:法律确定金铸币本位币的货币制度,是金本位制的典型形式。其特征是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或黄金,黄金在国际上可以自由输出和输入,因此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单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是银行券只能兑换金块的金本位制。其特征是规定本位货币的含金量,但不铸造金币,国内不流通金币,只发行代表一定重量黄金的银行券流通。银行券可以有限制地兑换金块,规定黄金官价,允许黄金自由输入,外汇自由交易。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是银行券只能兑换外汇的金本位制。其特点是将本国货币与另一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并在该国存放外汇准备金。银行券在国内不能兑换黄金和金币,银行券可以兑换外汇,国家通过无限制兑换外汇来维持本国货币的稳定。因此金汇兑本位制本质上是一种经济附庸国的货币制度,多为殖民地、附属国和战败国所采用。“资本主义总危机”的理论是时代理论的具体化和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总危机”是指资本主义危机不仅席卷资本主义的经济领域,而且席卷国家制度、社会结构、政治、意识形态等资本主义关系的各个方面。苏共认为世界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变化,这是资本主义总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资本主义总危机被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为标志;第二阶段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欧洲、亚洲出现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为标志;20世纪50年代末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瓦解,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矛盾尖锐化,这标志资本主义总危机进入第三阶段。

(七)“资本主义总危机”的概念最早是斯大林于1927年提出的,这一理论从一开始就同革命和战争联系在一起。在斯大林指导下撰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给“资本主义总危机”下了这样的定义:资本主义总危机是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全面危机,其特征是战争和革命,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和成长的社会主义之间的斗争。资本主义总危机包括资本主义的一切方面,既包括经济,也包括政治,这种危机的基础一方面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瓦解日益加剧,另一方面是已脱离资本主义的各国的经济实力日益增长。早在19世纪中叶当共产主义在欧洲还是个 “幽灵”的时候就引起欧洲“各种反动势力”的“神圣围剿”,其原因一目了然,因为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就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和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苏维埃政权,并以专政的力量剥夺剥削阶级的财产,消灭资本家、地主和富农阶级。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第一次成功的实践,俄国共产党人在取得政权以后还力图使俄国发生的革命烈火烧向整个资本主义世界。1919年3月共产国际成立,并通过《告国际无产阶级的宣言》,号召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为在各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为苏维埃在各国的胜利而坚决奋斗,从此苏维埃俄国成了世界革命的根据地,莫斯科成了世界革命的指挥部。十月革命的胜利引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恐慌和仇视,后者曾对苏维埃俄国进行长达3年的武装干涉,企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苏联的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下建成的,苏联同资本主义世界互为“天敌”,双方都把消灭和取代对方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这就是苏联同资本主义世界对抗的历史渊源。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苏联主要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同资本主义世界进行抗争的话,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则是以其膨胀起来的政治和军事实力,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个领域以及在地区和全球范围内展开激烈的角逐,争夺优势和霸权。苏联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相对抗,时间长达近半个世纪,最后以苏联的失败而告终。对于苏联这样意识形态色彩极重的国家,要理解它同资本主义世界对抗的内在动因,首先必须了解作为执政党的苏共相关的理论基础。苏共关于资本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关系的理论包含的内容很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这一理论体系的核心还是关于“时代”的理论和关于“资本主义总危机”的理论。长期以来这两大理论对苏联的对外政策产生过决定性的影响,关于“时代”的理论时“时代”这个概念在苏共的政治辞典里占有特殊地位,它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特点的阶段。

(八)苏共认为弄清所处时代的特征,即弄清世界主要政治力量对比、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和趋势,这是执政党制定战略和重大政策的依据。按照苏联传统的理论,十月革命标志世界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代。列宁对“时代”的内容曾作过这样的概括:“消灭资本主义和它的痕迹、实现共产主义的原则,构成现在已经开始的全世界、历史新时代的内容。”列宁关于时代的观点是建立在他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和世界革命形势估计的基础上的,当时他对世界革命的形势估计非常乐观。1918年他曾断言:“西欧革命火焰的闪烁和爆发日益频繁,这就使我们相信国际工人革命的胜利为期不远了。”他还说:“资本主义现在不论它临死时挣扎怎么凶狠残暴,但是必然会很快地灭亡的。”1919年3月他在共产国际成立的大会上进一步指出:“不仅在东欧各国,而且在西欧各国中不仅在战败国,而且在战胜国(例如在英国)里拥护苏维埃的运动广泛展开,这个运动无非是以建立无产阶级民主为目的的运动,这个运动是走向无产阶级专政、走向共产主义的完全胜利的最大一步。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是有保证的,国际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已经为期不远。”后来斯大林把十月革命开创的新“时代”概括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到了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关于时代内容的界定就更加具体了。“现今时代是以人类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为主要内容的时代,是两种对立的社会体系斗争、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革命、帝国主义崩溃、殖民制度废除、越来越多的民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的时代,站在现今时代中心的是国际工人阶级和它的主要成果——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可见苏联历代领导人关于时代的理论尽管提法有时有所不同,但实质内容始终没变。这就是:现在的时代是社会主义走向全世界胜利、资本主义走向全面崩溃的时代,是世界革命的时代。“资本主义总危机”的理论是时代理论的具体化和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总危机”是指资本主义危机不仅席卷资本主义的经济领域,而且席卷国家制度、社会结构、政治、意识形态等资本主义关系的各个方面。苏共认为世界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变化,这是资本主义总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资本主义总危机被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为标志;第二阶段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欧洲、亚洲出现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为标志;20世纪50年代末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瓦解,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矛盾尖锐化,这标志资本主义总危机进入第三阶段。“资本主义总危机”的概念最早是斯大林于1927年提出的,这一理论从一开始就同革命和战争联系在一起。斯大林对1929年开始的资本主义危机进行分析后指出:“这就是说资产阶级在对内政策方面将从进一步法西斯化中寻找摆脱现状的出路,这就是说资产阶级在对外政策方面将从新的帝国主义战争中寻找出路,这就是说无产阶级在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制止战争危险时将从革命中寻找出路。”

(九)20世纪50年代初在斯大林指导下撰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给“资本主义总危机”下了这样的定义:“资本主义总危机是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全面危机,其特征是战争和革命,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和成长的社会主义之间的斗争。资本主义总危机包括资本主义的一切方面既包括经济,也包括政治。这种危机的基础一方面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瓦解日益加剧,另一方面是已脱离资本主义的各国的经济实力日益增长。几十年来苏共一直坚持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直到1986年(即戈尔巴乔夫开始改革后召开的苏共二十七次代表大会)苏共仍然没有放弃这个武器。20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弊端已经明显暴露,苏联在同资本主义的竞赛中已经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可是苏共仍然坚持认为,资本主义总危机在不断加深,并且同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相联系。“资本主义总危机”是指用革命手段摧毁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从内部分崩离析,越来越多的环节纷纷脱离资本主义体系以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斗争这样一个时期,可见苏共几代领导人在“资本主义总危机”这一重大理论问题上是前后一致、一脉相承的。从以上的介绍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苏共关于“时代”的理论、关于“资本主义总危机”的理论几十年一贯制,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苏共关于“时代”的理论、关于“资本主义总危机”的理论是推动世界革命的理论,是同资本主义世界对抗和最终“埋葬”资本主义的理论;如果说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上世纪50年代末苏联关于“时代”和“资本主义总危机”的理论基本上符合世界现实,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苏共关于“时代”和“资本主义总危机”的理论则出现教条主义倾向。信用本位制又称管理纸币本位,这是20世纪30年代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爆发、金本位制崩溃之后世界各国转而采用的货币制度信用本位制度的广泛实行是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和货币危机的结果之一,其主要特征是:①在流通中执行货币职能的是纸币和银行存款;②各国货币规定的含金量仅是名义的,不能按此单位兑换黄金;③黄金不再是一国货币发行的准备。在信用本位制度下一国的货币供应量不取决于该国的金属贮存量,而是取决于一国政府对经济发展或其他因素的判断而制订的货币政策。在这种制度下货币创造过程轻而易举,成本费用微不足道,并且受政府不同程度的控制纯粹信用本位制的主要特点:(1)流通的是信用货币,它是由国家授权中央银行垄断发行,并由国家法律赋予其无限法偿能力。(2)信用货币不与任何金属保持等价关系,不与任何金属相兑换。(3)货币是由现钞银行存款构成,并主要通过银行信贷渠道投放。(4)货币发行不受黄金数量限制,而是根据本国经济发展需要而定,其流通基础是人们对政府维持币值相对稳定的信心。(5)国家授权中央银行或货币管理当局,通过货币政策货币供应实施管理,从而可以使货币流通量经济发展所需货币量相适应。

美国历史沿革(第十七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