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博考研课程——第一课 考古学基本理论(上)笔记

2023-04-04 12:11 作者:尧三同  | 我要投稿

第一节 考古学基础概念

一、考古学基本理论

1、考古学定义

根据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的定义:考古学主要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实物遗存研究当时人们的生活社会的状况,并进而解析人类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探索其发展变化的背景、原因和规律的一门科学。

考古学属于广义历史学的一部分,与文献历史学共同承担着研究人类历史的任务。

 

2、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

实物资料即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考古学只研究和古代人类相关的文化遗存近现代的不包括在考古学范围内

2实物资料包括

遗迹: 古人类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生产生活遗存

a. 居住遗迹:房屋、村落、洞穴等

b. 农牧业遗存:粮窖、田地、牧场、水利设施等

c. 手工业遗存:陶窑、矿坑等

d. 文化和体育活动遗存:剧场、戏院、角斗场等

e. 交通设施遗存:人工运河、桥梁、道路等

f. 战争遗存:城墙、护城河、烽火台等

g. 祭祀和宗教活动遗存:祭坛、神庙、石窟等

h. 墓葬和墓地

遗物: 古人类遗留下来的可移动的生产生活遗存。

a. 按照用途可以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武器、乐器、礼器等。    

b. 按照质地可以分为:石器、铜器、铁器、金银器等;

c. 其他有艺术品(雕像、壁画、画像石)、车马器、货币等。

遗址和区域:

遗址是指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居住、生活范围内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体遗迹是构成聚落的基本考古单位,具有空间上的连续性、功能上的互补性、时间上的共时性。考古单位在聚落内聚集到最高一级就是遗址。遗址的空间范围大、遗存更加丰富,结构和内部关系也更加复杂。

实验室提供的信息:

随着自然科学在考古中的广泛应用,通过科技考古手段提取出的新的研究资料。

 

3、考古学的研究范畴

考古学研究的主要范畴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研究的年代范畴,一个是研究的内容范畴

1)年代范畴

考古学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主要的研究重心在于从史前社会到明朝的这段历史,年代下限是明末,随着考古学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年代也有逐步后移的趋势。

2)内容范畴

内容范畴可分为研究对象研究的主要内容两方面。

①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实物资料,包括遗迹、遗物、遗址以及实验室提供的信息

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研究。前者主要是对遗迹、遗物的初步分析,对其进行描述和分类,对遗物的年代、制作技术、功能用途、性能、原料等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及对遗迹的规模、范围、年代、平面布局、组合关系等的研究。

后者对考古遗存的更深层次的研究,在掌握了遗存基本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其研究过去人类的精神世界社会历史演变的进程以及各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等,主要包括宗教信仰、社会组织、社会结构、丧葬制度等。

总的来说,考古学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成长为一门具有特定研究对象、方法和理论体系的学科,小到一件器物的纹饰特征,大到人类、农业、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都依赖于考古学来获取资料和信息并加以阐释。

 

4、考古学研究的目的和作用

(1)目的:既要论证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探索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2)作用(功能)

补史,即用考古材料来补充文献历史的缺失。

研究历史,主要依靠两种材料:文献材料考古材料。其中文献材料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史前时期没有文献材料,历史时期文献材料记载的片面性,还有文献材料并不能真实还原历史原貌等。因此考古材料的出现就弥补了上述文献材料的问题,对我们研究历史起到了非常好的补充作用。 如史前时代社会的研究、夏商周研究等,再如曾侯乙墓发掘,弥补了史书记载曾国(随国)历史的不足等等。

证史:即用考古材料证实史实。

封建史学:主要依据文献材料;近代史学:讲求实证,即用实物资料来验证文献记载王国维创造二重证据法”,即文献材料与考古材料相结合,互相验证,这样才有说服力。

“二重证据法”成为近现代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如西周早期青铜器利簋的出土,证实了武王伐纣的历史真实性。又如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了《孙子兵法》和失传的《孙膑兵法》,从考古学上首次验证了孙膑兵法的存在。

纠史:用考古材料纠正历史文献记载的错误。

文献材料是由史学家写作而成的,难免添加夹杂个人喜好,还有就是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误传现象,因此文献资料可能出现错误。而考古材料是经当时人之手历劫而不变的,因此比文献材料更加可靠,当二者出现矛盾时,也应当以考古材料为准。比如王国维研究甲骨文纠正了《史记》的错误,商王世系应为上甲一报乙一报丙一报丁的顺序。

5、考古学的研究年代范围考古时代划分

(1)年代上限产生人类以降,距今300万年左右

(2)年代下限:不同国家存在差异。

           英国-诺曼人的入侵,公元1066年。

           法国-加洛林王朝的覆灭,公元987年。

           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公元1492年。

           中国-明朝灭亡,公元1644年

3考古时代划分

 

6、考古学获取资料的基本方法

1田野调查

2考古发掘。

①我国考古发掘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考古发掘的主要方法

a.探方发掘法

把发掘区域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这些正方格叫“方”,然后依方格为单位,分工发掘的方法探方的大小主要遗址文化堆积的厚度定。一般来说文化堆积厚度在3米以上的,探方边长一般多选5米。不论探方大小,发掘过程中两探方之间都要保留0.5-1米左右的隔梁,到发掘工作末尾再依据发掘的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挖掉。探方法优点较多,适合于发掘整片遗址,是最常用的发掘遗址的方法。

b.探沟发掘法

是一种一般用于短时间小面积试掘,通常开2x5或者2x10米的探沟,为了了解遗址的地层结构状况

城墙结构和筑造情况的一种发掘方法。无论探方还是探沟都要统一编号,以求将发掘出来的遗迹遗物会合起来,可以有条不紊地归纳整理记录。

 

7、考古学的两大支柱(方法论)

1考古地层学

地层学的含义及基本原理

考古地层学又称层位学,起源于十九世纪初的“地质均变说”是借用地质地层学对地层的研究原理,在田野考古发掘中科学地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是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地层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各种文化堆积目的在于究明人类文化堆积形成的过程和原因。

地层学的主要作用(任务)

考古地层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土质、土色区分不同堆积,再根据地层之间的平行、打破、叠压关系,确定堆积形成的先后次序。因此地层学的根本问题就是划分层次,确定层位关系。所谓地层关系,是指不同时期因为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地层之间的相对年代关系,包括先后关系和共存关系。

先后关系有叠压关系和打破关系两种。叠压关系即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层相互重叠。总的来说,晚期堆积叠压早期堆积,晚期堆积打破早期堆积打破关系即晚期遗存向深处打破了早期遗存。一般认为,打破其他单位的单位相对年代较晚,被打破的单位相对年代较早叠压关系和打破关系是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原则,可以帮助我们判定地层间的相对年代早晚。

共存关系,是指在叠压或打破的地层关系中,每一地层或遗迹单位中包含的各种遗物,这些遗物构成了共存关系。凡是具有共存关系的遗物,从地层学上来说,可以看成同一时代的。

地层学的产生与发展

a.19世纪初期

1823年,牛津大学的地质学家巴克兰考察了英国威尔士一个峭壁洞穴(“山羊洞”),在洞内的堆积中发现副年轻男子的骨骼,骨架附近还找到一些绝灭的动物化石和燧石工具、骨器及装饰品。大约与此同时,比利时的施梅林( Schmerlung)和英国的麦克内里(Mac Ener),分别在比利时列日省的恩基洞穴和英国托尔奎的肯特洞穴开展工作,发现了人类化石或燧石工具和猛犸象、犀牛等绝灭动物化石共存的证据。这些重要的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存,多半是由地质学家发现并确定年代的,其与地质学的结合,孕育了考古地层学的产生,也是史前考古学诞生的标志

b.19世纪中期

1860年意大利考古学家G.菲奥雷利主持著名的庞培古城的发掘工作。他改进了发掘方法,提出考古发掘必须注意观察和研究地层堆积规律,被誉为地层分析的开创者之一

1870年德国考古学家H.谢里曼找到并发掘出荷马史诗中记载的特洛伊古城。谢里曼在希沙立克的发掘,是第一次在没有古迹古物线索的情况下大规模发掘一座旱地土墩遗址。在考古发掘中运用地层学原理, 把土墩遗址分为七层人类活动的层位。

c.19世纪末

1882年,被誉为“科学发掘之父”的英国考古学家皮特.里弗斯,开始对营地、聚落、壕沟等类型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他采用科学的发掘方法,对聚落和墓地做完整的揭露,并且一直挖到基岩为止。他强调全面综合观察地层的重要性和逐件记录器物发现位置的必要性。在所有的发掘中都要求做出准确的平面图和剖面图有详细的绘图和文字说明,并且把所有的主要遗址都复制成模型。皮特里弗斯在考古学研究中十分看重普通器物的价值。

1881年英国考古学家F.皮特里到埃及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是第一个采用严格的科学方法在埃及进行发掘的考古学家1885年,他总结出以下发掘原则:a.照顾到被发掘的古迹,尊重未来的考察者和发掘者的方便; b.细心发掘,收集所有的出土物并做出说明; c.一切遗址古迹和发掘过程都要绘制准确的图纸; d.尽快地完整发表发掘报告。 皮特里根据在埃及和希腊的考古实践,将地层学和类型学结合起来,建立了交叉断代法,推广了比较考古学的方法,创立了顺序年代法

综上所述,19世纪是考古地层学产生并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几代考古学家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而地层学原理在考古学上得到普遍推广和应用,则是进入20世纪以后的事情,中国近代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就是最好的说明。

d.20世纪2030年代

安特生中国地质调查所合作,对河南渑池仰韶村进行考古发掘,开了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先河

e.1931年

梁思永吴金鼎在安阳后岗遗址的发掘过程中,结束了自李济安特生以来的,在田野考古工作中采用地质学的水平层划分层位的方法,开启了按照文化堆积的实际情况划分文化层的新方法。梁思永第一次从地层学上判定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后岗二期)和商代文化遗存,依次自下而上堆积的三叠层时代先后关系。第一次明确了中原地区两种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与历史时期遗存的相对年代,并据此进一步提出了后岗一类文化与商文化之间的承袭关系。从而标志着中国考古学度过了其诞生期,开始步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也标志着中国考古地层学的诞生

f.进入21世纪之后

随着聚落考古学方法的引人和发展,地层学分析也面临着不断改进和变革的问题。因为当今中国考古资料极其丰富,地层学分析是开展其他研究的基础,所以地层学仍是考古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地层堆积与包含物的年代判断 :

如果根据堆积的年代推断其包含遗物的年代,那么只能推定遗物年代的下限; 如果根据包含遗物的年代推断堆积的年代,那么只能根据年代最晚的遗物,推定堆积年代的上限

地层学的局限性

首先,对于层位相同的堆积单位,地层学只能判断它们形成的先后关系,不能确定堆积单位之间有多大时间间隔。而且层位上连续的地层,时间上也不一定是连续的

其次,从地层学上只能判断堆积单位中遗物被埋藏的先后关系,而遗物的制作和使用年代得不到直接的反映。

再次,不能根据地层厚度推测地层跨越的时间长度

然后,地层历史发展的各时代并不都是一一对应社会政治制度变革,不一定导致地层成份的变化

最后,由于不同地点形成的地层堆积成份不一致,因而不能像地质学那样,把地层在较大地区范围内作统一对比,因此也就不能判定两个以上遗址堆积的先后关系

 

2考古类型学

类型学的含义及基本原理

考古类型学又称标型学器物形态学,十九世纪初的瑞典的蒙特柳斯创立,是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迹遗物,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是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考古类型学的理论基础是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遗存特征有别,各器物的形态风格的变化往往是有固定规律的,一般是从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渐变演化的(进化的原理)。比如某些人工制品的形态是逐渐变化的,而这些差异和变化是能够认识和鉴别的。

类型学的研究对象实物资料

类型学的主要作用(任务)

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遗迹遗物的形态变化过程,排列出发展序列,找出发展变化的规律(相似性原理)从而再依据地层学判断年代,确定文化遗存的性质,分析生产生活状况和社会关系及精神活动等。之后就可以对器物进行形态、质地、纹饰等方面全面考察,从而进行类、型、式的划分与典型器物演变序列的研究。

是最大的分类单位,主要依据器物的质料、用途进行划分。是类之下次一级分类单位,主要依据器物形态进行划分。不同形态的器物,可能各有各的源流,各有各的形态演变过程。故型是对一类有演变序列的器物总的特征的概括。是型之下的次一级分类单位,每一型器物依其形态演变过程中阶段性的变化,选出从早到晚各个阶段的标准器形,分为若干式,代表这一型器物各个演化阶段的特征。

类型学的产生与发展

a.19世纪初

考古类型学最初受到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而产生。汤姆森《北欧古物指南》一书中强调,必须按照器物的形制分类,并探讨器形学和装饰风格在史前器物断代上的重要性这就是类型学的开端

b.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

类型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划分器物类型更为细密和准确。除了按照形态的变化把器物排成“系列"外,还根据出土物的地层关系来确定系列中各器物类型的年代先后。

瑞典的蒙特柳斯大量使用比较考古学和类型学的方法进行考古研究,并将类型学的方法加以理论化

c.20世纪2030年代

安特生李济梁思永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分别分析了仰韶文化甘青地区史前文化西阴村城子崖殷墟的出土器物,虽然在方法上还不成熟,标准也不统一,但是开中国类型学研究之先河

d.1948

苏秉琦发表了《斗鸡台沟东区墓葬》和《瓦鬲的研究》报告中,对所出土的陶器做了深入研究,把斗鸡台出土的40件陶鬲分为袋足类、折足类和矮脚类三大类,然后在每一类内依据鬲在形态、附饰和制作等方面的特征进行分组研究标志着中国考古类型学的诞生。

e.进入21世纪之后

随着聚落考古学方法的引人和发展,类型学分析也面临着不断改进和变革的问题。因为当今中国考古资料极其丰富,分类和分期是开展其他研究的基础,所以类型学仍是考古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类型学的局限性

首先,只能确定出早晚的逻辑序列,不能判定每式具体存在的年代

其次,只能确定相对年代早晚,不能判定每式之间的时间间隔长短

再次,只能对一部分遗存进行排序,发生突变或形态特异的遗存不能用类型学方法研究。

最后,类型学分析属于不完全归纳法,排出的序列和总结出的规律都有一些假定的成分,随着新资料的积累,需要作补充或修改,在资料不足的情况下,存在无法反映实际情况的可能。

  

 

 

 


文博考研课程——第一课 考古学基本理论(上)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