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古代史导论 一、从远古到夏商西周

2023-08-23 22:12 作者:微言大义23  | 我要投稿

我们中国人是从哪来的呢?这个问题,尚没有定论。这一方面的工作大多是留给考古学家做的。远古时期的文明有很多了,譬如说今天山东的大汶口——龙山文化,内蒙古的红山文化,中原的仰韶文化,南方江浙的河姆渡、良渚文化,还有四川古人的三星堆文化。这就是,中华文明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严格的发源地,而是所谓“多元一体”的这样一种格局。中国的先人是散处各地的,一些考古发掘的证据也可以证明他们之间或许也有一些联系甚至是直接传承的关系。这是我们大体上可以承认的一个观点。具体的文化遗址可以参考相关的专著或资料。甚至可以猜测的是,夏文化(也即夏桀所建的夏王朝),就是继承了中原的某种原始文明并逐步兼并周围落后文明而来的。我们中国的文明是很久远的,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了所谓的“中国人”。我们的文明既然很早出现,当然也是发展较快、比较发达丰富的。世界上最久古的文明当属埃及,尼罗河确实是一分天赐的赠礼,我们的古文明还是没有他们早的了。

关于夏商周三代,我们分别分析它们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政治方面的王位继承,为什么要把王位继承单拿出来说上一下呢?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商代的兄终弟及和所谓的“九世之乱”了,就是说,上古中国的政治文明实在是很不稳固的。首先是,在西周以前(也即夏商二代),没有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混乱异常,而这种政治局势的混乱,会导致国力的衰退。接着谈谈夏朝的政治,夏朝的统治,中间是断过的,这样一种中原文明,其实还不是特别的成熟,所以他为东方的部落首领后羿所灭了。后来,虽有所谓的“少康中兴”,但是其实也没有多稳定,夏朝的统治,始终局限在它那一方小天地里。这也是它最终被东北方的商部落所灭的原因。夏朝的统治重心据考证大致应该在现在的山西南部河南北部附近。周朝很不一样,周朝的体系不知为何突然进入了一个很完备的状态,建立了一整套的等级制度及其意识形态。但是,也正是因为,王权过于巩固,所以,纵观周朝的王,都没有什么特别杰出的人,都是些庸碌之辈,靠着祖先的遗产横行于世,而且有不少暴虐荒淫之徒。周朝有礼乐,车马舆服、宫商角徵羽五乐之事,都要遵从一套严格的阶层划分。周朝,是兴起于关中岐山渭河一代的,而且这也不是他们最开始的定居地,他们是中途迁徙过来的,那时候的关中,水草丰美、利于农耕,所以西周部落很快强盛起来,渐渐威胁到了商朝的统治,并最终夺取了其天下。而且周朝一开始并不非常稳固,我们晓得,武王死后,东部的商朝余孽纠集了一些部落,企图叛周自立,好在周公旦文武双全,花了好几年才把他们平定。周朝的政治制度是这样的:周王处于最高点,他的儿孙、堂表兄弟、叔伯姑舅以及一些开国功臣、圣贤之后在其下,他们统称为诸侯,史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我们可以想见,这批国王们互相之间的关系,非常原始而亲密,他们互相之间,完全都是亲戚罢了。接着这些人又效仿周王,再行分封,作为自己这一系统里面的大宗,其下的是他的小宗,周王既是万邦之主,又是周王朝这一大家族的族长,这就把血缘和政治结合起来了。由此形成的西周政治典型的所谓“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结构,士是这里面最底层的,但是理论上他们也是西周贵族的一部分,许多诸侯子弟分封到后面就成了所谓的“士”。春秋以后,这些士们,不单单是贵族了,很多是当时百家里面的读书人,孔子始开私学之风,许多平民地主也可以阅读经典、求师问道了,这时候,分封制在逐渐没落,士阶层作为新兴君主专制的强有力统治工具,势不可挡地就扩大而崛起了。为什么孔子要开私学呢?因为,他本也是落魄贵族,只不过贵族阶层越分越多,最后僧多粥少,有些人虽出身高贵,但是也没有什么官爵可供承袭的了。这实质上反映的是周朝分封制的彻底衰退,因为其已经显露出一种日趋不稳定的结构了,一种新因素在推动它崩溃。简言之,这种知识的下移,是一种贵族阶层的泛化,封到最后,再无可封,可是这些人又有知识,就可以做君主的犬马,他们,严格意义上不是贵族,而是官僚。起初,士里面多的是孔丘这样的落魄贵族,后来没有血缘只有知识的士却渐渐多了。但是亲缘关系毕竟是越来越疏远的,你的堂兄和你尚且还在儿时作伴,可你的儿子又何曾见过他未来的臣属呢?现在,他倒是忠心于你,可你不能保证他将来会忠于你的继承人,更不要说你的后代们了。他们自己尚且有一摊家族和国家事务要料理,俨然是一个小周王,谁还记得镐京的那位人主呢?周朝,兴于、革于分封,亦亡于分封。大夫是作为诸侯的辅政大臣的。中国古代的帝制王朝,恐怕没有哪一个,在王朝初建时期就能如此羸弱的。三代之政治文明,非常幼稚,还在一个缓慢的成长期。这么一个接近两千年的时段,中国的政治,就是这么低效地在运作着。这也算是做了一个总结。关于夏商周三代的考证,到了近代才算比较明了,因为,对于先秦时期的文献资料,非常匮乏或者不太可靠,大多要考出土文物和文献略证一二,我们大致能够相信的唯有司马迁所著之史记已经春秋、尚书二书,其余的战国策之类简直胡编。顾颉刚先生在《古史辨》一书中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而王国维先生则提出了所谓“二重证据法”的考证原则。


接着,可以畅谈一下夏商周的文化了。我首先要说的是,夏商周是一种神秘的天命文化、宗教文化。上古三代的人认为,君主是受命于天来统治人间的,商汤周武二王的所谓“汤武革命”是接受了上天的使命,运用自己的德性,代昏君而兴起的。请注意,它的这种观念在杂糅很多种不同的东西,首先,这不是某种纯粹无因果的观念,汤武是有德之人,他们的兴起,是自身条件优越的结果,其次,这是某种必然而不可抗拒的东西,这是所谓的“天命”,这是某种无因果的宗教观念的表现,再次,这是一种循环轮回的条件作用观,任何家族,其只有保持一种长久的德性和能力,才能继续统治下去,否则,它就丧失了所谓“天命”。我们可以浅引一段《尚书》里的文字感受一下,这本书里面有很多这种东西,所谓尚书,其实是上书,就是天子承接天命所作的诰命,他们能给我们这种“天命”观念最直观的感受。


《尚书》其实从现在观点看很迂腐,但是它恰恰反映了人类生产力不高时三代时期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理解,它填补了我们对于三代人民精神风貌认识的空白,是一份重要的文献史料。那时候的人,如是而已,非常恐惧而弱小,生活极端无依据。他们只能凭一个幻想的天来解释所有不能解释和所有他们想要做的事情。商代也有这样的东西,他们出兵打仗、祈求(农耕)风雨,都是要做这种巫蛊仪式的。其实,我们现在的所谓“史”,就是那时候的“巫”,是介于人和天之间,向天对话,再向人传达天意的人。他们是那时的高级知识分子。史是从巫里面分化出来的,他们专门负责记载祭祀等国家要事。这也就是中国所谓史学家最早的渊源了。


中国古代史导论 一、从远古到夏商西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