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一个例子明白符号对自我认同的构建作用
设想一个场景:你是学校的学生,第二天,你直接连包带行李,被甩在空旷的大街上,这时,除了回到家庭关系,你要去哪里,或者做什么,来维持自己的社会存在(脱离了学校家庭之后,你还有什么社会关系?或者介入社会分工的手段?)
如果你感受到一种虚无的漂浮感,或者陷入到迷茫和慌乱。可以看出,学生这一身份作为你自我认同的关键程度,以及这一身份的符号性。归根结底“学生”这一身份是你面临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作为征召而产生的自我认同,你从中看出了自己的主体身份,但本质上,这一身份认同只是一层符号,脱离了由国家机器赋予的“学生”身份在社会秩序的合法存在性,就是剥夺了你自我认同为学生的社会存在。
在精神分析上来说,这也是从符号界中的裂隙感受到了实在界的恐怖(抽离了种种符号性的自我认同,各种身份,性别等,存在的无根的漂浮性)
这一方式也能检验出你的社会化程度......学校之外的社会关系建构,独立于学生身份的社会存在方式,是否有其他的介入社会分工或生产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