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雹书单|2023年第2期:化繁为简,给人生做减法
这三个月,我读了一些观点类、传记类的书籍。这段时间,我感觉放之四海皆准的常识、事实和大数据似乎无法给我的生活带来养分了,要拆掉思维里的墙,不可能只读具有普世意义的书,我得读一些奇异的观点和经验。
01

Small Is Beautiful: A Study of Economics As If People Mattered(小即是美:一本把人当回事的经济学著作)
By E.F. Schumacher
评分:☆☆☆☆
类型:经济
主题:从病态增长到可持续发展,归还人的幸福
在上世纪70年代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经济学家E.F. Schumacher痛斥经济发展的目的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经济发展的目的不再是促进人的幸福感,而是只盯着物质财富的高速增长,经济体系变得“非人化”,人不再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仅仅是手段。
Schumacher指出,对无限增长的渴望等同于竭泽而渔。人类引以为豪的发展和进步,其实根本没有生产或创造出新的东西,我们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搬运工,生产只是对自然资源的转化,而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却从未被计入国民生产总值的成本。强调利润最大化的生产已经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退化,无限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最终会带来自我毁灭。
病态增长不光破坏环境,还牺牲人的幸福。人的贪婪滋生出了不停生产消费的生活方式,创造了越来越庞大的现代城市和组织,人们被从农村赶到城市,成为了城市无产阶级、原子化的个体,失去与自然连结,工作和休闲被彻底分开,我们生产着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消费着我们消费不起的东西,成为了“机器的奴隶”。
Schumacher写道:“那种毁灭灵魂的、无意义的、机械的、单调的、低能的工作是对人性的侮辱,它必然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逃避主义或侵略,再多的面包和马戏也无法弥补所造成的损害。”
传统的经济学家总是将物质财富等同于人的幸福,Schumacher警告,这种假设必然导致拼命生产、过度消费、过度资源开发、资源战争和环境污染,GDP或GNP更漂亮了,但是人变成了消费指数爆炸增长的工具,我们的钱越来越多,可是生活质量越来越差,精神也越来越压抑。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人的生活质量与收入绝对值的联系很小。在香港工作的时候,我挣的工资,从数字绝对值来看,是比在大陆高,可是住在逼仄的“鸟笼”里,在饭馆里吃着不够塞牙缝的餐食,经受着高于家乡几倍的服务开销,生活水平还不及我那每月3000元的浙江乡村亲戚,她吃着自家养的土鸡和蔬菜,每天早早下班,每月还有余钱。我当时误以为,不快乐是因为钱不够多,然而,我认识的香港金融行业的朋友,年薪六七十万,也很焦虑,在深圳等大陆一线城市买了价值千万的房子,要精打细算,在香港的房租开销不敢破万,去除基本开销,每月也紧巴巴;我认识的保险经纪人,年薪百万以上,为了支持这个阶层的体面,她要维持孩子国际私立学校的学费、先进医美费用、奢侈服饰包包开销,还要源源不断拓展高净值新客户,经常在办公室里忙到深夜。我碰到的那些年收入几百万的企业家整天嘟囔凭什么身边有人年收入几千万,自己还是那么穷。无论哪个收入阶层的人,钱永远都不够,很难快乐。
研究表明,我们越富有,我们就越不快乐。《自然人类行为》(Nature Human Behavior) 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一旦家庭收入达到一定水平(美国为10.5万美元,全球为9.5万美元),收入增加,反而生活满意度、幸福感降低,而且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比来自不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患上抑郁、焦虑和药物滥用。为什么呢?研究人员认为,钱越多,欲望越多,在人满足了基本需求之后,会不自觉追求更多物质和社会地位,幸福感降低。
实际上,人的幸福感与物质财富的相关性很弱,2019年盖洛普的世界幸福报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指出,在125个拥有良好数据的国家中,有43个国家的人均GDP和幸福感呈相反的趋势,比如,增长迅速的印度从2008年至2018年幸福感下降了约1.2个百分点,美国人的幸福感更是随着经济增长而下降。正如 Schumacher所说的,人的幸福并不完全来自于物质,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也是重要的幸福来源。

Schumacher 警告,人类发展到了十字路口,再这样疯狂增长下去就是自取灭亡,他倡导以人为本的经济学,经济应该服务于人,而不是人服务于经济,他认为小规模经济单位的概念能够解决病态增长的困境。大型企业往往存在着严重的权力不平衡,少数管理层像“寄生虫”一样占有过多资本而剥削多数人的劳作,总是陷入无节制的利润角逐,破坏生态平衡。相反,去中心化和社区自治的小规模经济单位更有可能做到合理的利润追求,按适当的需求生产,不用过度劳动,社区成员能参与决策过程,自己做自己的老板,更有掌控感和满足感。
《小即是美》是发展经济学的经典制作,为现代经济指明了一条道路,不走向物质的绝对丰裕,也不陷入消费的无底深渊,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只有克制疯狂增长的贪婪,才能将自己从被经济体异化的牢笼中解脱,成为生活的主宰,实现真正的幸福。
02

Weapons of Mass Instruction: A Schoolteacher's Journey Through the Dark World of Compulsory Schooling(大规模教育的武器:一位教师在义务教育黑暗世界中的旅程)
By John Taylor Gatto
评分:☆☆☆
类型:社会
主题:大规模教育的真正目的,让个体自我异化、便于管理
在纽约市公立学校教书超过30年的John Taylor Gatto强烈批评了大规模、强制性的学校制度,大规模学校教育的目的并非启迪智慧,而是把人训练成服从、易于管理的对象,通过将个体“自我异化(Self Alienation) ”,从而达到“社会控制(Social Control)”的目的。
Gatto用大量的历史文献证明,金字塔顶端的人在发明到普及现代教育的过程中,就锁定了这一目标 —— 压抑个性、让平民减少思考、成为生产线上服从的零件。现代大规模教育诞生于19世纪的普鲁士,为了适应工业化社会的需求,资本家们设计了严格的层级结构、标准化的课程,强调服从和纪律,确保国家秩序。随着美国工业的扩张,以洛克菲勒和卡内基为首的工业家需要大量生产力高的工人,但是没受过“教育”的工人缺乏服从性,总制造混乱,这对崛起的美帝构成了重大威胁。就这样,美国的资本家们毫不犹豫地采纳了普鲁士体制。
同一时期,新闻记者 H.L. Mencken在《美国水银》杂志上揭露,公共教育的目标并不是“去充实这个物种的年轻人的知识和唤醒他们的智力……其目标……只是尽可能将更多的个体降低到相同的安全水平,培养和训练一个标准化的公民,压制异议和独创性。这就是它在美国的目标……也是它在其他任何地方的目标。”
美国公共教育的倡导者William Torrey Harris在私下的书信中写道,要塑造合格的美国公民,“自我异化”必不可少, “使孩子们与自我疏离,使他们无法再从内心中汲取力量,使他们与家庭、传统、宗教、文化疏离 —— 这样,没有任何外部的建议能够反驳政治国家的意志。”
虽然这种大规模教育很盛行,但是美国的特权阶层并不买单,他们有更多元的需求,于是美国学校给少数精英提供不同的套餐。1909年,威尔逊总统在纽约市对一群商人发表演讲,“我们希望有一类人接受博雅教育。我们希望另一类人,由于需要,这一类人会更多,放弃接受博雅教育的特权,让他们自己去完成特定的、困难的体力活。”
以政治经济学家 William Playfair 为代表的许多知识分子也拥护这一定位,认为中下阶层的教育必须被搁置,取而代之的是对服从、嫉妒、欲望以及自我怀疑等态度的灌输,以保证资本主义的运作,因为学问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虽然本书作者 John Taylor Gatto 对教育制度的抨击在一些读者看来有点极端,但是我认为他的批评不无道理,甚至能感同身受。未成年时期的学校教育一直给我窒息的感觉,我经常当老师的面质疑罚抄、罚站、罚值日的管理方式,以至于我被无数次叫家长、罚跑、罚站、“享受”全班同学批斗的VIP待遇。好在我父母从来不和老师成一条战线,我仍然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和我一同长大的许多小朋友,在这样一番VIP待遇中失去了表达欲,再也提不起学习兴趣了。
如果你是学生或者家长,对现有的教育环境感到困惑,不妨读一读这本书。如果你很幸运遇到了启迪思想、包容、自由的小环境,那么你太幸运了,好好珍惜;如果你无法在学校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也不要自责,学校的学习只是让你具备基本的读写和运算能力,真正的教育远远不止这些。
无论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多数学校都离不开标准化、训练服从性的宗旨,因为维持官僚机构和社会整体的稳定运转才是首要任务,想靠学校帮你找到天赋、释放个性、达到高层次的思想启蒙?真的不太现实。
本书作者Gatto提倡开源学习 (Open-Source Learning),他列举了欧美国家没有高学历却获得行业内很高成就的个体例子,他们充分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让这个世上一切的人和事成为人生导师,吸取散落在社会各个角落中的灵感。真正的学习是自我学习,依照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去寻找适合自己的自我教育方式,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尽可能去接触不同的视角和观点,不断挑战现有的认知,为自己而学。
03
何以为家:凡·高的寻家之旅
By [英] 马丁·贝利
评分:☆☆☆☆
类型:传记
我认为梵高的经历能给年轻人带来很重要的两条成长启示。首先, 一件事坚持10年,一定会做得不错。梵高刚开始画的铅笔与水彩涂鸦很稚嫩,到第七年左右,构图、笔触和色彩发生了蜕变,到第十年左右,巅峰之作《星月夜》出现了,梵高没有读过正规的美术学院,去画室参加培训也断断续续,没超过三个月,吃不消传统的素描练习,但是他从未停止作画,两三天产出一幅,到处写生看展,和画家交流。一件事情,能让人情不自禁地投入、享受、坚持十年,必然会带来突破。
另外,扬长避短,打造自己的特色。梵高的空间比例和当时法国英国美术学院毕业的画家来比,是没有优势的,但是他找到了自己的特色,不去写实,而去想象,使用有冲击力的亮色,比例不协调让人觉得是有意为之。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靠的不是短板,而是发挥的长处,如果梵高按照主流的标准去画,他可能不会被人记住。
04

秋园
By 杨本芬
评分:☆☆☆☆
类型:传记
杨本芬是一位在厨房里写作的80多岁的老太太,不是专业作家,只是在晚年纯粹地记录自己母亲的一生。但是,这本普通人所写的自传体小说感动了很多人,在豆瓣上获得9.0高分。小说最后一句刺痛了很多人,“一生尝尽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 秋园一生颠沛流离,垂死挣扎,土改、饥荒、文革、改革开放……好不容易熬过来了,力气也耗尽了,在衰老病痛中离去。秋园的一生也是无数中国老人的一生,如果每个家庭都能有人将这些故事完整记录下来,这将是一部部沉甸甸的《家·春·秋》。
05

无钱幸福
By [德]海德玛丽·施韦尔默
评分:☆☆☆
类型:传记
德国老太太选择不用金钱的生活方式,无房无车无医疗保险,成立了供求交换中心,希望打破资本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过度消费,她把自己的物品送人,只背着一个小行囊,帮人看家换取食宿、靠搭车周游德国、靠打扫换取上网服务。
姑且不讨论这个基于社群积分交换物件或服务的经济模式的可行性,但是勇气可嘉。她说:“要学会放下,学会打破常规。因为很多既定的规则只能将我们禁锢其中,令自己的人生格局越来越窄。” 她并不是要所有人效仿这种不花钱过日子的生活,只是希望人们看到,有人敢于去做这样的试验。
我很喜欢她“修己达人”的理念,并做到知行合一,找到了通往内心的道路,“只有当个人完全自信、自立时,才能为整个社会做贡献”。她让我更加相信,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走出属于自己的新路,构建新的价值观,从而改变旧制度。
06

细究名画·构图
By [英] 尼古拉斯·佩尼
评分:☆☆☆
类型:艺术
这是英国国家美术馆原馆长的艺术科普作品,分析杰出艺术家的作品,了解他们是如何运用绘画空间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的,很适合摄影、绘画、影视构图爱好者阅读。
07

见识
By 吴军
评分:☆☆☆☆
类型:商业
投资人吴军分享的人生经验,是中产阶级活到一定年纪必然会接触到、体会到的原则,但是这也是人在忙碌中最容易遗忘、视而不见的点。比起前半部分已是有点过时的商业案例分析,后半部分更值得一读,尤其是金钱观、人生要做减法、大学之道。
你最近读了哪些好书呢?欢迎在评论区和大家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