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山西夏县东阴遗址调査试掘报告

2021-09-04 15:17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山西夏县东阴遗址调査试掘报告

选自《考古与文物》2001年06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夏县博物馆

1999年8月,在考察夏县西阴、东下冯等遗址时,县博物馆的黄永久馆长带我们顺路看了距离西阴村不远的东阴遗址。当时我们发现遗址所在的砖厂范围内随处可见散乱的陶片,尤其在砖机周围更是有筛捡出的成堆陶片。据黄馆长讲,他于1998年发现该遗址,曾阻止砖厂继续取土以免遗址遭进一步破坏,无奈职能有限,无法起到应有作用.只好尽个人所能多次采集回不少陶片及部分裾割过的骨料和卜骨。根据他采集的和现场仍遗留的陶片等遗物,我们断定这里是一处单纯的二里冈上层时期文化遗址。

2000年3月,为彻底了解该遗址的文化内涵及性质,尤其是为了抢救濒临消失的这一商代早期文化遗址,我们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査和试掘。结果表明该遗址中心部分已被取土毁掉,现仅剰东部边缘,而且试掘探方的包含物也不丰富,出土陶片既少又碎。为尽可能全面地反映该遗址的文化内涵,我们将调査和试掘所获标本一同整理成此报告.

一、自然环境和相关考古工作

1.自然环境

运城地区位于山西省西南端,黄河沿西、南边界环绕,与陕西、河南隔河相望。该区东南部有中条山,长约140公里,宽约10-25公里,一般海拔.在千米左右;西北部为峨嵋岭,一般海拔在600-700米。在中条山与峨項岭之间即为海拔高度在350—500米之间的运萩盆地,这里是山西省的最低地区。盆地内有发源于中条山西麓的涼水河自东北向西南穿越注入黄河,此外还有盐池、硝池、伍姓湖等天然湖泊。

夏县处于运城盆地东缘,中条山西麓,西北枕卧鸣条岗,地势东高西低,一般海拔400—1500米。东部山地属中条山主脉,西部平川为运城盆地的组成部分,主要河流有深水河、青龙河、白沙河、姚暹渠等,均注入伍姓湖一同汇入黄河。

东阴遗址就处在以上这样一个大的自然环境中,其具体位置在夏县城北7.5公里处的东阴村东砖厂,北距青龙河800米、距西阴遗址也仅1公里,东北8.8公里处为东下冯遗址(图一)。

2.相关考古工作

夏县两汉时属安邑,北魏分安邑为二,置南安邑于今县,因禹都故城说,后周始改为夏县。

夏县的考古工作起步较早,1926年10-11月,中国学者李济主持的西阴遗址发掘便是在该县进行的这项工作被称为中国学者自行完成的首次考古发掘,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94年10—11月,为纪念李济先生发掘西阴遗址七十周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西阴遗址进行了再次发掘,又取得新的收获②。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和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联合调査源水河流域古遗址时发现东下冯遗址,1963年和1973年又先后两次复查,1974年至1979年对其进行了共计十一个季度的发皿掘,发现了东下冯类型文化和二里冈下层—的商代早期城址,为揭示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气近年来,由于夏商城址及文明的研究热,东下冯遗址再次成为考古界的焦点之一,引来了不少学者的频频光顾,为这一地区的考古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我们选择同东下冯遗址内涵相近,且环境又相同的东阴遗址进行抢救性试掘,应该说无论是对于抢救文物,还是学术研究都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遗址现状与工作过程

东阴遗址被破坏前的地貌比较简单,除去遗址的西北边紧靠一条较为规整的干沟外,其余几面均为平整如一的农田耕地。干沟当地人俗称马道沟,不知形成于何时,由西南向东北穿越而过,其宽度一般在20-30米不等,紧靠遗址这一段宽度约22米,深度2米左右,底部平整,现为耕地。此外,在遗址的西南部有一条宽7-8米的西北一东南向村际土路。

根据调査、钻探与试掘情况可知,遗址原先范围大致在马道沟东侧,其分布呈西南一东北向的长方形,长度约250余米,宽度约160米,面积4万平方米,属小型遗址。

砖厂取土是从土路之北的马道沟东侧断崖开始的,取土宽度210米,向里推进了100米,并且是呈斜坡状向下推入,因此现留的取土断崖深度一般在4-5米。这样一种宽度和深度的取土给埋飆艮浅的遗址造成了毁灭性破坏,破坏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从遗址残存情况看,现仅在取土断崖的一侧和土路的西南侧还有遗址的部分堆积,而且遗存很不丰富,看来中心区域已被取土吃掉。

由于遗址只剩下边缘区域,遗存又不丰富,因此选择探方地点比较困难。经过钻探,最后选择土断崖东南侧农田中的四处地点分别布置5X5米探方各1个(编号Tl—T4)。此外,对断崖的中部和西南角取土剩下的两块不规则的土台也进行了科学发掘,面积分别为20和47平方米,编号为T5和TG1。对T4之北50米处的取土场内残留的一座陶窑也做了清理,编号Y1。

发掘过程中,我们对砖厂的陶片、骨料、石器等遗物进行了尽可能的分类釆集,并且将采集位置标注在图中,分别编号为C1、C2、C3,将以往随处采集的标本编为C,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图二)。

三、地层堆积

根据发掘及取土大断崖剖面看,东阴遗址的文化层堆积比较简单,多为耕土层下有两层略有区别的文化层,厚度一般在1.2米左右。其间夹杂有部分灰坑。文化层下即为自然堆积层。由于断崖较深,可明显观察到五层不同的自然堆积层,现以断崖中对应T1-T2的一段剖面加以说明。

第]层:耕扰层,厚70厘米左右,含零星碎陶片。

第2层:文化层,褐色,土质较硬,厚25-75厘米不等,但一般在50厘米左右,含二里冈上层时期陶片。此层下开口灰坑两个。

第3层:文化层,黑褐色,土质较上层疏松,厚30—50厘米,含二里冈上层时期陶片。

第4层:自然层,黄沙土,土质松软细腻,不含杂质,厚30—60厘米。

第5层:自然层,浅黄色,土质硬密,厚30-70厘米。

第6层:自然层,黄褐色,土质硬密,厚35-75厘米。

第7层:自然层,灰褐色,土质硬密,厚40—70厘米。

第8层:自然层,灰黄色,土质硬密,厚50—100厘米(图三)。

再举TG1东壁加以说明。由于TG1是砖厂取土剩下的凸出于断崖面的一块土台,因此探沟是顺势而开,其东壁就是断崖面的一部分(图四)。

第1层:耕扰层,厚80—90厘米,含近代瓷片、瓦片及少量二里冈上层陶片。

第2层:褐色土,质地硬密,厚20—40厘米。含较多的陶片和少量的石器、骨料等人工制品,时代属二里冈上层。此层下有灰坑H9,形状不规则,底部不平,出土陶片亦属二里冈上层时期。

第3层:黑褐色,质地较硬,厚30-40厘米。夹杂有较少的陶片等遗物,时代属二里冈上层。

四、文化遗存

(一)遗迹

1.灰坑

共发现17座。按形状可分为三角形坑1座、圆形锅底坑2座、椭圆形锅底坑2座、圆形袋状坑3座、长方形坑4座、不规则状坑5座。灰坑之间多有打破关系,填土较疏松,包含物主要为陶片,个别石器、骨料等,但出土陶片时代区别不大(表一)O

2.墓葬

仅发现1座Ml。位于T5北端,开口于二层下,打破H11。为竖穴土坑墓,东南角略有斜坡,坑壁加工规整,底部平坦,填土灰黄,无随葬品O葬式为仰身直肢,头向东略偏南,方向107。,面向北,骨架保存一般,属青年女性。墓口距地表1.6米,长1.7—1.76、宽0.72—0.76、深0.75米(图五)。

3.陶窑

仅发现1座Y1。位于T4之北50处的取土场内,由于取土中已将窑室、火膛、火道、火门等部位多数毁掉,因此其完整形状结构已不清楚。现仅残存火膛的小部分,可观察到火膛建于褐色生土上,火膛残深约50厘米,底部最长处117厘米,火膛壁青灰面厚2厘米左右,青灰面之下的红烧土厚2-5厘米。部分壁面有草拌泥修补痕迹。火膛内填土为灰黄色,土质较硬密呈颗粒状,含少量陶片、木炭屑。

(二)遗物

遗物按质地可分为陶器、石器、骨器等。

1.陶器

按质地可分为夹砂、泥质两大类,其中夹砂陶约占70%左右,泥质陶占30%左右。根据H4、H9、H11和H15四个灰坑单位的陶片统计,夹砂灰陶占51.3%,夹砂灰褐陶占8.2%,夹砂黑褐陶占7.1%,夹砂红褐陶占4.2%;泥质灰陶占21.6%,泥质灰褐陶占4%,泥质褐陶占2.9%,泥质红陶占0.7%。

陶器器表除素面外,主要装饰纹饰为绳纹,几乎这一时期的所有般都£不同部位拍瞧绳纹。按照每5厘米内绳纹条数的多少,可将绳纹大致分为粗、中、细三种,其中10条以下为粗绳纹,11-16条为中绳纹,17条以上为细绳纹。根据H4等四单位统计,每5厘米内最少者为7条,最多者为22条,一般在11—16条,其中粗绳纹占绳纹总数量的6.92%,中绳纹占89.42%,细绳纹占3.66%,绳纹之外最常见的纹饰为弦纹,剩下有极少量的附加堆纹、圆圈纹、云雷纹、方格纹等(表二)。

陶器的制法主要为轮制和模制,一般器类均为轮制,模制仅用于鬲、航、肆的三足部分,个别小型器物及一些器物附件一般手制而成。

陶器的常见器类有鬲、盆、罐、甗、小口瓮、大口尊、豆、囂(表三)。

鬲数量发现最多,均为夹砂灰陶,颗粒细小,但多为口沿和鬲足残片,能复原者4件。依口部的不同变化可以分为二型。

A型:方唇外翻,折沿,束颈,侈口。H14:2,整体略显瘦长,靠近颈部绳纹被抹,足根素面,余皆中绳纹。口径17、高23厘米(图六,2;图一四,2)。C:146,与前者特征相同,口径19.5、高23.5厘米(图六,1;图一四,1)。C:147,整体矮肥,最宽处在足中部,方唇外翻竖直。口径16.5、高19.5厘米(图六,3;图一四,4)。H9:17,颈部之下有两周凹弦纹,弦纹间夹圆圈纹。口径17、残髙15厘米(图六,4)。H11:3,方唇外翻竖直,唇上有凹槽,绳纹粗乱。口径15.6、残高14厘米(图六,6)。H4:2,唇上凹槽清晰,颈部亦有绳纹。口径16.5、残高8厘米(图六,13)。H15:2,方唇斜直,颈部下饰圆圈纹,内壁有指痕。口径19.5、残高14.5厘米(图六,21)。

B型:尖唇或圆唇外侈,折沿,束颈°H14:1,整体略矮,三足外撇,除颈部和足根外,通体饰中绳纹,内壁有指痕。口径15、高17.2厘米(图六,5;图一四,3)°H6:2,颈部有弦纹一周。口径18、残高15厘米(图六,12).H4:5,口径16.5、残高4.5厘米(图六,10)。H11:14,颈部饰两周弦纹。口径16、残高8厘米(图六,8)°T4②:2,颈部上下两周弦纹夹圆圈纹。口径20、残高7.5厘米(图六,14)。T4③:5,口径20、残高8厘米(图六,9)。

深腹罐均为残片。由于口沿部分同鬲口相似,较小的残片不易辨认,因此数量上较鬲明显减少。其特征一般为夹砂灰陶,侈口,束颈,鼓腹,圜底,器表饰绳纹。依口沿部位的区别可分为二型。

A型:方唇外翻,斜折沿,同A型鬲相似。H7:2,方唇上有凹槽,斜沿上饰弦纹一周,上腹部有三条弦纹将绳纹隔断,颈部抹光。口径20、残高15厘米(图六,16)o H11:13,方唇斜直,腹部微鼓,中绳纹竖向规整,上腹部二条弦纹隔断绳纹,内壁有指痕。口径20、残高14.5厘米(图六,11)。H11:20,斜沿上有凹槽和并排的手指窝痕,颈部饰附加堆纹一周,堆纹上有明显的指纹痕迹,中绳纹较深。口径22、残高10厘米(图六,7)。H13:1,腹部较鼓,弦纹之上的绳纹被抹不清。口径18.5、残高10厘米(图六,19)。H9>9,口径16.5、残高7.5厘米(图六,15)。

B型:圆唇或尖唇,卷沿。H4:9,口微侈,内壁有指窝痕迹。口径18、残高7.5厘米(图六,18)。T4③;14,口径17.5、残高8.5厘米(图六,17)。

斝仅1件(H9:6),夹细砂灰陶,薄胎,圆唇,敛口,束颈,颈部素面,唇外沿上有凹槽一周,肩部饰弦纹三周,余部饰浅细绳纹。口径14、残高16厘米(图六,20)。

甗数量较少,均为口沿和腰部残片。H2:1,夹细砂灰褐红胎陶,圆唇,敞口,上腹微鼓,腹饰细绳纹。口径40、残高18厘米(图七,28)°H6:3,夹细砂灰陶,圆唇,敞口,饰细绳纹。口径38、残高7.5厘米(图七,3)。H6:6,夹细砂灰陶,饰细绳纹,腰部之残片,与H6:3当属一体。腰径14.5、残高12厘米(图七,21)°C1:4,夹细砂灰陶,内壁呈黄褐色,有旋转痕迹,方唇,卷沿,敞口,唇上饰绳切纹,间隔4厘米,器表饰细绳纹。口径39、残高10厘米(图七,1)°C1:3,夹细砂红褐陶,方唇,敞口,唇上饰绳切纹,间隔1.5厘米,外壁有不清晰细绳纹,内壁有旋转痕。口径35、残高8厘米(图七,2)。

大口罐数量较多,均为残片。多为夹细砂灰陶或灰褐陶,器形特征同深腹罐有些相似,

但器形远比其大。一般为方唇,侈口,微束颈,腹部微鼓,唇沿上多饰绳切纹,颈部多有附加堆纹,器表均饰中绳纹。依口部的不同可分为二型。

A型:斜方唇,侈口,折沿。H9:7,夹细砂灰褐陶,唇尖上饰绳切纹,间距不均,颈部有一条较光滑的堆纹,器表中绳纹略斜,被一条弦纹间断。口径36、残高9.5厘米(图七,24)。C:8,泥质灰陶,颈部素面,方唇上饰绳切纹,腹表饰交错中绳纹。口径40、残高15厘米(图七,29)°C:19,夹细砂黑褐红胎陶,方唇尖上密布绳切纹,颈部内壁和外壁的附加堆纹上有按压堆纹时同时留下的并排指痕。口径40、残髙11厘米(图七,23)。C:33,夹细砂灰陶,颈部绳纹被抹。口径36.5、残高10厘米(图七,25)°C:4,夹细砂灰陶,口径31.5、残高11厘米(图七,6)。

B型:正方唇,侈口,卷沿,数量少于A型。T3③:5,夹砂灰陶,颈部饰绳切状附加堆纹。口径28、残高9厘米(图七,12)°T4③:9,方唇上有凹槽,颈部有弦纹。口径31.5、残高9厘米(图七,17)。T3③:3,夹细砂灰陶,斜沿上有规整轮旋痕迹,颈部饰三条弦纹,腹饰斜向中绳纹。口径27.5、残髙8.5厘米(图七,10)。C1:7,夹细砂浅灰陶,方唇上沿有凹槽,颈部内外壁有轮旋痕迹,中绳纹竖向规整清晰。口径34、残高11厘米(图七,5)。

鼓腹盆数量较多,形制一般为尖唇外折下垂,敞口,宽折沿,深腹略鼓,底微凹。依陶质和器表装饰的不同可分二型。

A型:泥质陶,上腹部磨光并饰阴弦纹数条,下腹部饰中绳纹。H15:1,浅灰陶,薄胎,上腹磨光饰五条阴弦纹,下腹及底均饰交错中绳纹,内壁有轮旋痕迹。口径26、高16厘米(图七,8;图一五,2)。H15:6,灰陶,可看出上腹部先拍绳纹后磨光,因此局部仍留有绳纹痕迹,上腹内外壁有轮旋痕迹,下腹饰中绳纹,内壁有手指捏痕。口径33、残高15厘米(图七,7)°H17:1,黑褐陶,厚胎,上腹磨光饰四条阴弦纹,下腹中绳纹被二条弦纹间断。口径29.5、残高14.5厘米(图七,19)。

B型:夹细砂陶,仅折沿外壁为素面,但未磨光,上腹也饰中绳纹。H9:15,黑褐陶,斜向中绳纹。口径30、残高10厘米(图七,13)。H11:19,灰褐陶,竖向中绳纹。口径28、残高9厘米(图七,18)。

斜腹盆数量较多,均为口沿残片。一般为方唇,平折沿,敞口,斜浅腹,腹部饰中绳纹。C2:69,泥质浅灰陶,绳纹不清晰,上腹为竖向,下腹为横向。口径32、残高10厘米(图七,11)。H4:4,夹砂灰陶,方唇上有凹槽,绳纹粗乱。口径28、残高7.5厘米(图七,15)°H4:8,夹砂浅灰陶,交错粗绳纹,颈部有轮旋痕迹。口径34、残高9厘米(图七,27)°H6:5,泥质灰陶。口径30、残高5厘米(图七,16)。T1②:3,泥质灰陶,粗绳纹。口径36、残高5厘米(图七,26)。

直腹盆数量较少,均为残片,缺少底部。多为磨光泥质类陶,轮制规整,圆唇,平折沿,直口,直腹,下腹向内斜折收底,腹中部有两组阴弦纹,弦纹间多有云雷纹。H9:4,腹中部两组双道阴弦纹间饰云雷纹,腹底端一条阴弦纹,底饰交错横绳纹。口径25.5、残高12.6厘米(图七,22)。C:34,同前者相同,口径26、残高11厘米(图八,16)。H9:3,腹中部仅饰两组双道阴弦纹,斜底上饰斜向粗绳纹。口径27、残高14厘米(图七,9)。H9:5,夹细砂灰陶,腹上部有三条较宽阴弦纹。口径26、残高8厘米(图七,20)°H4:3,腹中部仅饰两组双道阴弦纹。口径29、残高14厘米(图七,14)。C:38,腹壁略向外撇,腹中部两组三道阴弦纹间饰云雷纹。口径34.5、残高18厘米(图七,4)。

簋发现很少。由于其圈足之上部分同直腹盆几乎相同,因此不排除直腹盆有篡的可能性。T4③«2,夹砂黑陶,厚胎,制作粗糙。圆唇,卷沿,侈口,鼓腹,底微圜,缺圈足。器表磨光,上腹部两组双道阴弦纹间饰云雷纹,但纹饰不规整,器底内外均有拍打的粗绳纹。口径28、腹深17厘米(图八,25;图一五,1)。T4③:8,圈足,泥质磨光黑陶,.下端有二条凸棱。直径18、高5厘米(图八:9)。C:44,泥质灰陶,圆唇,折沿近平,斜浅腹,圜底,圈足残。腹部饰两组双道阴弦纹,底拍印中绳纹。口径31、腹残深9厘米(图八,24)。T4②:8,圈足,泥质磨光灰陶,有凸棱一周。直径15.5、高5厘米(图八,8)。

小口瓮口部残片较多。一般为夹砂灰陶,小口,耸肩,下腹斜收,小凹圜底,除领部外通饰中绳纹,依口部不同可分二型。

A型:小口高领,肩部较陡。H4:11,直口,口径20、残高6.5厘米(图八,15)。T3②:3,泥质灰陶,直口。口径15、残高5厘米(图八,12)。H16:3,夹砂黑褐陶,圆唇。口径25、残高9厘米(图八,23)。T2②:5,夹砂灰褐陶,凹圜底,腹底均饰交错粗绳纹。底径9、残高7厘米(图八,11)。C1:9,方唇,侈口。口径21、残高9厘米(图八,13)。

B型:小口矮领或无领,肩部较缓。C2:5,圆唇,束颈无领,唇沿上有一条阴弦纹,内壁有圆形陶垫痕迹。口径16.5、残高8厘米(图八,14)。C1«8,方唇,矮领,肩饰绳纹,内壁有手指压痕。口径21、残高10厘米(图八,22)。

豆数量略少,均残。多为泥质灰陶,浅盘假腹,園底,高圈足,器表一般饰数条弦纹。T1②:1,圆唇平折,腹部和圈足上各有一条凸弦纹,底部有绳纹。口径16、残高7.5厘米(图八,7)。T4②:1,口径15、盘深3厘米(图八,20)。H4:15,凸唇,斜浅腹。口径12.5、盘深3厘米(图八,17).H11:15,方唇平折,口径18、残深2.5厘米(图八,6)°C:40,夹砂灰褐陶,尖唇平折。口径16、盘深2.7厘米(图八,19)。C2:13,圆唇平折,底残,器表有四条阴弦纹。口径14.5、高12厘米(图八,18)。,

大口尊皆为口部残片。一般为泥质灰陶,圆唇外折,大敞口,长颈,斜直腹,平底。器物经轮制而成,较规整,折肩几乎消失,只剩绳索状堆纹一周,上部一般磨光并饰阴弦纹数条,下部饰间断中绳纹。H9:1J,灰褐陶,颈部有抹掉的绳纹,未磨光。口径35、残高11厘米(图八,3)°H15:7,夹细砂褐陶,方唇平折沿,唇上有凹槽,折肩处内壁有按压附加堆纹时留下的并排指痕。口径36、残高18厘米(图八,21)。TG1②:2,内沿上有阴弦纹一条,外壁饰三组双道阴弦纹,腹中部饰窗根纹。口径36、残高17厘米(图八,2)。TG1③:8,圆唇平折,肩部完全消失,颈部绳纹被抹。口径36、残高10厘米(图八,1)。C:47,圆唇下垂,略显折肩。口径35、残高13.5厘米(图八,4).C:46,尖唇下垂,折肩明显,内沿饰一条阴弦纹,颈部凸棱一道。口径35、残高15厘米(图八,5)。T4③:3,斜腹平底。底径13.5、残高12厘米(图八,10)。

捏口罐数量较少,均口部残片。多泥质灰陶,一般为圆唇,平折沿,口微侈或近直,长颈微束,鼓腹。颈部素面,腹饰竖向中绳纹。T5②:4,唇沿上残留一个捏窝。口径18、残高6厘米(图九,6)。C:14,泥质灰褐陶,賢沿上残留一个捏窝。口径18、残高11.5厘米(图'九,2)0 C«49,平沿上有凹槽,残留一个捏窝。口径18、残高10厘米(图九,1)。

小口壶2件。H5:3,泥质灰陶,薄胎。圆唇,环形口,高领,溜肩,斜腹下收,底残。领肩部磨光饰二条凸弦纹和三条凹弦纹,内壁有轮旋痕迹,折肩处残存桥形耳一个,腹部饰间断中绳纹。口径10、残高20厘米(图九,8)。C:18,夹细砂灰褐.25.

陶圆唇,矮领,溜肩下残,领部饰二条凸棱,肩部上端残存桥形耳一个。口径8.5、残高10.5厘米(图九,4)。

厚胎缸口部残片1件(H7:1),夹细砂灰褐陶,最厚1.5厘米。尖唇,敞口,斜直腹下收。器表饰斜向线纹,近口部压附索状堆纹一条。口径26、残高8厘米(图九,5)。

小盆1件(C:45),夹细砂灰陶。圆唇,宽折沿,侈口,深腹,底微凹。颈部素面,腹底饰粗绳纹。口径14、高9.5厘米(图九,14)。

折肩罐1件(C s 32),夹细砂灰陶。圆唇外折,敛口,折肩,斜腹。肩部磨光饰两组双道阴弦纹,腹饰中绳纹,内壁有手指压痕。口径12、残高10厘米(图九,3)。

钵1件(H4:12),夹砂灰陶。圆唇微内折,敛口,鼓腹。唇沿外有凹槽一周,上腹素面,下腹饰横绳纹。口径12、残高7厘米(图九,13)。

杯2件OT4®=1,夹砂灰陶。手制粗糙。圆唇,直口,直腹,底残存两个圆柱足。口径5、高5厘米(图九,12)。C:144,夹细砂红陶,手制粗糙。圆層,侈口,折沿,圈足上有手指捏压窝痕一周。口径5.8、高5厘米(图九,9)。

敛口瓮1件(H15:14),泥质灰陶。方唇,广肩。肩部饰三条阴弦纹并残留有一枚乳丁。口径32、残高6厘米(图九,10)。

器盖3件°H2:4,泥质磨光黑皮陶。口径27、残高6厘米(图九,7)。T2②:6,泥质灰陶,口径34、残高5厘米(图九,11)。T3②:7,泥质灰陶,蘑菇状器盖纽。长5.5厘米(图一一,16)。

漏斗1件(C:152),泥质红褐陶,手制粗糙。圆锥状。长8.2、口径2.6、流径0.6厘米(图——,19)。

纺轮2件完整o H10:1,泥质黄褐陶,磨光。面刻划螺旋状纹,中央穿孔。直径4、厚1.1厘米(图一一,9)。C:142,泥质灰褐陶。素面,中央穿孔,周边圆凸。直径5.7、厚1.4厘米(图一一,11)oH9:27,残,夹砂褐胎黑皮陶。残径4.6、厚2厘米(图——,14)。

陶垫2件完整°C:145,夹细砂灰陶,手制。蘑菇状,把上有不清晰线纹。把径3.6、高7.8厘米(图——,17)。H11:10,夹砂灰褐陶,手制。圆锥状,素面。长8厘米(图一一,6)。

2.玉、石器

完整者多为采集,种类有石斧、石铲、石镰、玉钺、玉圭。

石斧完整者11件,多用辉绿岩或角闪岩琢磨而成。依器形的不同可分为三型。

A型:2件。略呈梯形,体较薄。C:122,长12.4、刃宽6、最厚3.1厘米(图一0,3)。C:135,长13.7、刃宽5.5、最厚3.7厘米(图一0,2)。

B型:3件。长方形,体较薄。C:139,长12.7、刃宽5、最厚3.3厘米(图一0,1)。C:148,长12.8、 刃宽4.5、最厚3.2厘米(图一0,4)。C:150,长13、刃宽5.5、最厚3.4厘米(图一O,5)。

C型:4件。长方形,体较厚。T4②:9,长13.8、 刃宽4.5、最厚4厘米(图一0,7)。C:140,长14.5、刃宽4.5、最厚4.5厘米(图一0,9)。C:141,长14、刃宽4.5、最厚3.5厘米(图一。,10)。(3:136,一面略凹。长16.5、刃宽6、最厚3.7厘米(图一0,16)。

石铲1件(C:151)残,长方形,上端有钻孔。残长13、刃宽6.8、厚2.2厘米(图一0,6)。

石锤1件(C:11)残,纵剖面呈梯形,横剖面近椭圆形。残长15.6、最宽7.3、最厚5.2厘米(图一O»17)o

有肩石铲1件(H4:17),发现时为两截,刃部有损。略呈梯形。长15、刃残宽7、最厚1厘米(图一0,8)o

石镰用粉岩或板岩制成。依形体大小分为二型。

A型:4件。形体较大°C:123,弧背平刃,背端较厚。长15厘米(图一O,14)°H1;5,同前,残长10厘米(图一0,15)。C:124,弧背,双面刃内凹。长17厘米(图一0,18)。C:149,孤背,双面直刃。长19.5厘米(图一0,19)。

B型:5件。形体较小«H9:25,弧背,双面刃内凹。残长7.5厘米(图一O,11)°H12:1,刃微凹。残长8.5厘米(图一0,13)。TG1③:9,两端残。残长6.5厘米(图一0,12)。

玉钺1件(C:132),完整。浅棕色,抛光。梯形,弧背弧刃.中间厚,两端薄,顶端穿孔。长10.5、刃宽8.3、最厚1.4厘米(图一。,20;图一七,2)。

玉圭2件,完整°C:129,碧绿色,抛光。扁平长梯形,上端略有双肩,下端两侧有双齿。长9.6.±宽1.3、下宽2.8、厚0.4厘米(图——,7;图一七,1、左)。C:130,碧绿色,抛光。扁平长条形,上端有斜肩。长5.7、宽2.2、厚0.4厘米(图一一,23;图一七,1、右)。

3.骨、蚌器

骨针3件。磨制而成°H9:22,长8.7厘米(图——,22)。H13 i 15,残长11.2厘米(图——,12).C:126,长12.4厘米(图——,13)。

骨锥3件°H4:6,残长8.5厘米(图一一,10)。C:128,残长7.8厘米(图——,21)。H4:19,残长4.2厘米(图——,24)。

骨镰1件(C:127),锋、铤均残。体呈三棱形,圆铤。残长6.7厘米(图一一,20)。

骨匕1件(H11:9)残,扁平状。残长9厘米(图一—,8)。

卜骨较大者4件,下部残。均用牛肩胛骨整治而成。H9:24,骨料宽大,钻孔大小深浅不一,少数钻后加灼。残长10、宽8厘米(图一一,4;图十六,1)。H6:11,骨料略窄,钻大小深浅比较接近,多数钻后烧灼。残长11、宽5-6.5厘米(图 ,2;图一六,1)。C:125,骨料宽大,钻孔小而密集,多数只钻不灼,个别孔钻透。残长13.5、宽7.5—9厘米(图——,l)o C:153,骨料较宽,钻孔在深浅不一,多数只钻不灼。残长10.5、宽7厘米(图一一,3)。

骨料发掘和采集中发现较多的制作骨器时的坯料和废料,多数为牛肢骨的不同部位。一般做法是先将肢骨两端的骨关节头锯割下来,再将中间部位锯割成几块成为坯料,然后根据需要再进一步加工成各种骨器。

根据关节头部位的锯割痕迹可以看出,锯割时均不锯透,一般锯到只剩骨壁厚度时就将其折断,因此关节头均保留有折断部分的骨壁痕迹(图一二;图一六,2)。

肢骨中较大的骨料部分应为坯料,一般长15—18、宽3=5厘米。比较碎小的当属加工剩下的边角废料,一般长4—8、宽1.5—3厘米。从这些骨料锯割痕迹观察,可以看出锯割方向平行于骨壁,因此骨壁断面上有平行的锯割丝痕(图一三;图一六,3)。

蚌镰3件,均残°H16:5,前端残留刃部一截,中部穿二孔。残长14,最宽9厘米(图一一,5)°C:134,风化严重。刃部有细小锯齿。长13厘米(图——,18)。C:133,刃部有明显的锯齿,近末端有一穿孔。残长11.5厘米(图一—,15)。

4.铜器

仅发现残铜镰1枚(H9:23),三锋两翼,两面有脊,圆铤,中脊断面呈菱形。通长4.5厘米(图一一,25)。

结 语

1东阴遗址的年代

根据发掘和釆集的各类遗物分析,我们将东阴遗址确定为商代早期二里冈上层时期是没有什么疑义的。从目前来看,除东阴遗址外,运城地区发掘过的同时期遗址还有夏县东下冯、垣曲商城④、平陆前庄气这三处遗址二里冈上层时期的各类文化遗物在东阴遗址均有相应发现,并且在主要断代器类如鬲、深腹罐、盆、大口尊、豆、囂等器物方面的特征几乎一致。看来在二里冈上层时期,运城地区完全处在商王朝的控制下,因而在考古学文化方面才表现出与郑州地区的空前统一性。

近年来,伴随着郑州小双桥遗址的发掘,白家庄期的文化面貌逐步清晰。所谓白家庄期实际上就是指二里冈上层时期晚段,由于其文化面貌的独特性,愈来愈多的学者开始将其独立称呼。如果我们将东阴遗址发现的陶器同郑州地区白家庄期的陶器相比,可以发现绝大多数陶器的特征都很相似,但也有少部分早于白家庄期的。如按此划分,则可将东阴遗址的主要遗存进一步确定为二里冈上层晚段的白家庄期,少部分早于白家庄期的陶器也许是早期器型的延续,也许是确有部分早期遗存未能区分开。尽管如此,但它并不影响我们将东阴遗址整体视为二里冈上层时期的这一看法。

2东阴遗址的性质和意义

本次发掘最引人注目的当是大批骨料发现。无论是采集还是发掘所获,基本上都是牛肢骨的不同部位,而且加工的方法如出一辙,均以锯割为主,遗憾的是成品的骨器很少发现,均为大小不一的坯料或废料。这是否能反映这里只是骨器坯料的生产加工地?当然没有发现成品或半成品的骨器,并不能排除其生产成品骨器的可能性。但不论属于何种情况,骨料的生产和加工在东阴遗址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骨器的生产要经过原材料的收购,坯料的加工,成品的磨制等重要环节,这是集团专业化的产物。东阴遗址大批骨料的发现,或许说明了这里是专业化生产加工坯料或骨器的重要基地,表明它在功能和性质上绝不等同于一般的聚落。同时,东阴遗址的发掘也为我们认识二里冈上层时觐的制骨业和遗址在结构功能上的区别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

执笔:宋建忠 秦小丽 (特邀)黄永久

绘图:秦小丽 孙先徒

摄影:宋建忠

山西夏县东阴遗址调査试掘报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