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向:什么是金属冷却反应堆?

最近,一条新闻在网上热传,引来了无数注意。
2019年10月9日上午11:05分,随着控制棒缓缓升起,我国首座铅铋合金零功率反应堆——启明星Ⅲ号,在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实现首次临界,并正式启动我国铅铋堆芯核特性物理实验,这标志着我国在铅铋快堆领域的研发跨出实质性一步,进入工程化阶段。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在铅铋快堆研发领域已跻身国际前列。

那么,这种神秘的“铅铋快堆”到底是什么一种反应堆呢?现在由本人为大家讲解一下。
首先,我们要知道,铅铋快堆实际上是金属冷却反应堆的一种。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苏都起步了金属冷却反应堆的研发工作。金属和水不同在于,金属对中子的吸收率普遍不如水,故金属反应堆大部分都属于快堆。而且,由于液态金属(如钠钾合金,铅铋合金)沸点(沸点可达700摄氏度以上)远高于压水堆的水(沸点不超过400度),因此相同体积的液态金属可传出的热能远高于水,因此液态金属堆的体积可以非常小。同时,由于金属堆对中子的吸收较少,可以作为快中子增殖反应堆使用,可以将压水堆无法使用的U238和核废料转化成PU239继续裂变,因此对天然铀(U238百分比接近99%,U235仅0.7%)的利用率可达60%,比仅使用U235的压水堆资源利用率提升了100倍,同时产生的长寿命核辐射废料(主要是锕系元素)的数量也远小于压水堆,有效地保护了环境,节约了资源。
但是,快中子堆自从诞生起就有很多麻烦。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液态金属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对金属管道有很强的腐蚀性,其次就是冷却剂的问题,如钠冷快堆的金属钠遇上空气和水容易爆炸自燃,金属铅毒性大且铋容易吸收中子嬗变形成辐射强的元素等。现在让我分别介绍两种反应堆。

钠冷反应堆研发较早,美苏在60年代分别建设了“海狼”号核潜艇和645型核潜艇来测试钠冷反应堆,但两艘潜艇的命运都很悲惨,645型核潜艇1965年服役,但是仅过了3年就因为不断泄漏起火的反应堆而被迫封存于港口,1979年1月1日,645型K-27退役,潜艇的反应堆舱在北德文斯克的第893“星”船厂被灌满了由沥青和糠醛组成的特殊凝固混合物,随后被拖到喀拉海的一个特殊训练海区并于1982年9月6日凿沉。沉没点的具体坐标是72°31'N 55°30'E,即新地岛东北海岸的斯捷布韦湾(Stepovoy Bay),那里的水深只有33米,远低于国际原子能组织水深不低于3000-4000米的标准,美国海狼号的结局也是差不多的,主要都是因为钠冷堆的不断泄漏起火而退役。

用钠冷反应堆发电也有一些尝试。从1960到现在,各国分别兴建了若干钠冷反应堆,如法国的凤凰反应堆,苏联的BN-350/600/800反应堆,日本的“文殊”反应堆以及中国的中国验证快堆和建设中的中国示范快堆。


如前文所述,钠冷反应堆从诞生之日就饱受冷却剂泄漏和自燃的痛苦。60年来,美,法,日的全部钠冷反应堆都因为不断的冷却剂泄漏事故而最终报废,只有苏联的BN系列反应堆成功运营至今,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1980年运转至今的BN-600反应堆,和他的后继者BN-800反应堆。尽管BN-600也几乎每年都有小型事故,但是一直没有严重损害,最终一直平稳运行至今,国内正在筹建的中国示范快堆,据说就是引进了BN-600的技术,预计2025年前服役。

铅冷快堆虽然是第四代反应堆,但他并不是一种全新的东西。早在上世纪70年代,苏联的705型核潜艇(北约代号A级,是世界上仅有的几种钛合金潜艇之一)就已经成功采用了这种反应堆。



和钠冷快堆不同在于,铅铋合金不会遇水和遇上空气而爆炸,因此安全些略微高于钠冷快堆。但是铅铋合金也有一些自己的问题。
第一,铅铋合金密度极高,超过每立方米12吨,是同体积水的12倍以上,因此就算是体积很小,它的总重量也非常大,对管道的压力也很大;
第二,铅铋合金的熔点随合金成分不同,在100摄氏度到300摄氏度徘徊,因此常温下是固体,必须需要加热才能使用,而且一旦泄露,铅铋合金就会立即像熔岩一样凝固成固体,苏联705型核潜艇首舰K-64就是在服役前发生了泄漏事故,被迫未经服役直接报废。
第三,铋会吸收中子形成剧毒的钋210,反应方程式:209Bi(n,γ)210Bi(β−)210Po,而钋210不仅是一种强烈的辐射物质,又是一种剧毒物质,在2006年著名的利特维年科事件(此人为退役俄罗斯特工,加入英国国籍并定居英国,后来被人投毒致死,迄今欧洲仍用这件事指责俄罗斯)中,此人就是被投放钋210致死。因此考虑到铅铋快堆的冷却剂数量巨大,一旦泄露或者反应堆服役寿命届满拆除时,就会产生严重的钋210污染问题,同时铅也是一种有毒金属,尤其是泄漏时产生的铅蒸汽。
因此,受制于这些原因,铅冷快堆在苏联705型核潜艇(该潜艇并未像《猎杀红十月号》中那样活跃于深海,而是受制于故障不断的反应堆而被迫留在苏联近海)退役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无人提及。一直到2016年,中国第一台ADS铅冷反应堆“启明星II号”才把人的视野带回这款被冷落已久的铅铋反应堆。

启明星II号是一款铅铋冷却的ADS反应堆零功率装置。所谓的ADS反应堆,是指加速器驱动的反应堆,是为了科研和教学使用的一种小型反应堆。反应堆内不使用高浓度浓缩铀,其中子来源也不是插入的中子源(如启动反应堆和核弹头常用的铍反射棒),而是外部加速器输入的高能粒子。而“零功率设备”,意味着该设备并不是作为发电而设计的,功率几乎为零,只够驱动反应堆内部回路的冷却液运转,因此是科研验证设备。因此,启明星II号的特点是:当且仅当外界的高能中子进入堆芯时,反应堆才可以发生核裂变反应(但不是自我维持的链式反应),这样一来,由于入射的中子流能量是可以计算和控制的,因此测量他进入反应堆后产生的裂变能,就可以方便的计算出中子量和裂变能的模型,有利于后期技术开发和测试不同的燃料棒。因此,得益于这款技术,国内今年投入使用的“启明星III号”才会建成。

启明星III号就比启明星II号更加接近实际的铅铋反应堆。从名称上,启明星III号不再是“ADS”反应堆,这意味着它不再依赖外界射入的中子才能启动,而是可以通过正常的核反应堆一样通过内置的中子源启动。不过,作为零功率设备,它建设目的仍然是验证反应堆的设计,而不是直接用来发电的。根据计划,2025年国内将建成第一个小型铅铋示范反应堆,比600兆瓦的钠冷中国示范快堆要晚两年建成。这意味着,中国的快堆仍然采用了稳妥的“两条腿走路”,既不放弃技术成熟度较高的钠冷反应堆,又同时研发铅铋冷却反应堆,很有可能采用“大功率商用钠冷发电反应堆”+“小型模块化铅铋反应堆”的模式,避免二者之间出现恶性竞争。